瞭解一下這份民國時期的江西臨川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珍貴史料

​民國三十七年《臨川統計》序

統計為科學之一,以數宇表示社會或自然現象之靜態:使複雜者呈整齊之狀,棼亂者,收分析之效,據數窮理,執簡馭繁,察其變遷蹤象、測其因果關條。故治學者藉能獲勾玄提要,顯隱發微,俾從政者對一切建設成業,皆得有參政之實際統計數宇,而不致空泛,總裁嘗言:“統計分析一切學問與事業成敗。”管子云:“不明計數而欲舉大事,如無舟楫而欲輕於水。”西儒布洛克謂:“國家不可一日無統計。”即此意也。

泰西各國,統計已成專學,復有完善之組織,其機構不亞於其他行政部門之規模,資料蒐集至為詳確,凡政府執行公務之經過與結果,莫不以登記數字,編為年鑑,部居眉列,辨精折微,以為一切政治建設之依據,蓋非徙以文獻足微而已。

反觀我國,統計事業,尚稱落後,自廿年國民政府主計處成立,始置統計局,專司其事,地方統計機構,僅粗具規模,而國人無數字觀念,政府施行計劃,既不免閉門造車,及於執行,自難期其合轍,影響國計民生,實深且鉅。茲為戡亂之際,憲政實施時,期其需要統計之相互配合,尤為迫切,蓋統計與行政休咎與共,行政效率提高,有賴於統計工作之助進,而統計業務之發展,復有待於一般行政之健全,二者實相輔而相成焉。

福於三十五年七月銜命主辦臨川統計,時彭公景言主政,對統計甚為重視,並囑編臨川統計,職責所在,不揣僅陋,即著手編輯,至是年底完竣. 並於三十六年元月付印,出版後幸承地方賢達及讀者讚美。三十六年五月,李公偉先繼主臨政,圖治甚切,對於統計尤為重視又囑擇前編有歷史性及三十六年度原有之資料,整理分析,製成圖表,仍輯為臨川統計。致本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實況,及其得失演變之跡,期以數字顯示,以為鑑往知來之助,本室同仁獲茲誘掖,黽勉以赴,遂成斯編。類分六部,九五圈表。雖奮力求全,第時間倉促,學力有限,掛一漏萬,自不能免,祈讀者指正!

晏致福卅七年一月二十日脫稿於辦公室


民國三十七年(1948)臨川概況


縣治沿革

本縣春秋為百越之地,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東漢和帝始置臨汝縣,三國吳主亮始臨川郡,治臨汝南城二縣,隋文帝改臨川郡為撫州,改臨汝縣為臨川縣,五代楊溥升撫州為昭武軍,宋開寶改為軍州,元始祖改州郡為撫州路,明太祖改為撫州府,清仍之,民國初年廢府為縣隸豫章道,民國二十一年隸第七行政區。

地 勢

本縣位贛東撫河中流,距省會(南昌)一O四公里,東界東鄉,東南界金溪、南界南城、西南界宜黃、西界崇仁、西北界豐城、北界進賢,南鄉多山,北鄉平地,屬武夷山、九連山之脈,著名之山,有靈谷嶺、芙蓉山、龍會會、葉仙山、潭山、嚴嶺山、玄山、塔峰山、戚姑山、寶林山、饒嶺山、饒家山、樓山、接雲山、仙桂峰、堯山、交嶺、筆架山、金山嶺、小天峰、浮游嶺、禁山、青蓮山、明水山、銅山、金臺山等。

境內河流為撫河,又名汝水,發源廣昌驛前,名旴江,至南城與黎水會合,始名汝水,至縣城北,又與與崇水宜水相會之水會合,至城前會發源東鄉之水,該河至臨川縣城以下分道四次,如千金坡分道,至饒家嘴會合,黃昏渡分道至城前會合,柴鋪口又分道,至文港會合,至蕭港口再分為二大道,一道經溫圳、梁家渡、王港、謝埠入鄱陽湖,另一道經三江口流入贛匯。

交 通

鐵路經境者為浙贛鐵路,但在與進賢相交之處,本縣轄境者惟有八公里。

公路極為發達,贛閩縱貫其巾 ,為臨川大動脈,計共有九三四公里 ,臨東、臨八、臨樟、臨金、臨宜,橫貫其中,計長臨東在本縣境內七公里,臨八十公里,臨樟二十八公里二五公尺,臨金一二公里。

水路不甚發達,惟汝水能行一千包米帆船,但在冬季則只能行小帆船,航程全長一一五公里,崇水宜水能行小帆船,冬季僅只能行竹筏。

氣 候

本縣氣候溫和,冬春相交之際多雪,四五月為梅雨節,溼度頗高,雨量平均年達一五OO公釐,平均溫度華氏五八度。

居民文化

本縣文物素著,以宋為最盛,有八晏三王之稱,如晏殊,字同淑,文港沙河人,真宋景德二年舉神童召試,年一十四歲賜同進士出身,歷官至丞相,封臨淄郡開國公,諡元獻,後追封楚國公,相業昭著,學問淵博,著有珠玉詞,為北宋作詞代表作家,性剛直,善知人,薦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為諫臣,富弼楊察為婿,後皆為名公巨卿,晏穎,同兄殊中神童榜賜進士出身,校奉禮郎,晏富殊之季弟,官朝奉郎,校銀青光祿大夫,晏京官朝奉大夫,晏嵩,官文林郎,晏詹官兵部外員,晏熙,管秘書省校書郎,晏方官殿中丞,王安石,宋神宗宰相,變法圖強,為我國有史以來三大政治家之一,王安國,安禮是也,其次倘有幾道伊為殊之第七子,任太常寺太祝,善作詞,為北宋代表作家,著有小山詞,晏敦復,大觀二年己丑進士至寶文閣學士吏部尚書,封臨淄郡開國候,李浩,楊掞等,明代才士太多,前有單宇、章袞、湯顯祖、舒化,後有陳羅章邱,至清朝人才亦多如李紱、李如旻、紀大奎、李宗瀚、李瑞清等,民性剛宜純樸,以耕種為正,制毛筆、織棉布、夏布烏副,堅忍耐苦,勤儉工作,人口甚稠密,在民國二十六年達五二萬人,在抗戰八年當中,出征入數頗多,三十一年日人竄擾贛東,臨川首當其衝,淪陷數月,人民死傷流離,及因疫癘而死者眾多,遷移他處居者亦眾多,至三十二年夏舉行戶口調查,僅有三一萬人,至本年增至三二三二七三人。

本縣縣立中學二,省立中學四,私立中學二,計學生一五八一人,教職員一九五人,私立小學一五,省立小學一,縣立實驗小學一,示範中心學校六,鄉鎮中心學校三八,保國民學校五O五,計學生二O九一一人,教職員一三八O人,其中以私立桂橋小學辦理最佳,歷史悠久,設備完全,教興認真,學生一O二一人,教職員三一人,在江西可謂不可多得之小學,社會教育,民教育,民教館一,文化事業三十四年曾一度大放光彩,報館六家,夢生、贛東青年、江南、影報、臨川日報等是,現尚有贛東、平民、贛江、汝江、新型、民主六報社,印刷所七家,書店四家,小書店三家,故文化發達,教育普及,頗負盛名。

產 業

本縣面積,為一七六O方公里,耕地面積一四八八三六坵,農業以米為大宗,昔謂江西三大縣產米之一,其實為南豐、南城、黎川、金溪、崇仁、宜黃、樂安七縣米穀集中之地,非出於臨川,自八年抗戰,甚多壯丁出征,又三十一下年日人竄擾臨川,頗多房屋遭其焚燬,農民頗多他遷,故荒蕪土地甚多,產量遽減不少,豆出產亦多,每年有五四二OOO石,西瓜為臨川特產,味美,且可解暑,凡食之者,未有不嘆其好,瓜形如鴨蛋,大者約有五十餘斤,燈草亦為特產,近自電燈及煤油發達,致銷路日減,柑子、橘子、甘蔗、荸薺產量亦多,礦產以焦石石子嶺磁礦最著名,出產頗豐,以磁士為磁磚,運往景德出售,每年獲紅利不少,煤礦不甚豐富,且無出名產地,水產,汝水鯉魚,工業,手工業甚為發達,文港,李渡焦石毛筆頗負盛名,筆店遍於至國各大都市,夏布以李渡出產最多,出售朝鮮,自抗戰發生,無銷場,遂產量大減,棉布出產上頓渡,唱凱溫圳,勝利後之外貨傾銷之壓迫,產量日見減少

其他茅排毛邊紙,榮山騰橋東館米粉亦頗負盛名。

市 鎮

臨川縣城,位於汝水與宜水崇水會合之處,交通便利,有贛閩國道經過,臨東、臨金、臨宜、臨八、臨樟路之起點,為贛東交通之樞紐,商業繁盛,人口四二三一二人,李家渡位於撫河中流,附近人口甚密,為夏布毛筆集散地,人口一五O二一人,溫圳位於撫河中游右岸,淅贛鐵路、贛閩、贛皖、汽電路皆經於此,並有火車站、汽車站、水陸交通便利,可謂臨川之小上海,上頓渡位於宜永下流為臨崇要衝,附近人口極密,農業豐富,為草紙毛邊紙棉布巢散地,人口一六三一二人,龍骨渡,位於宜水中游,為臨宜要衝,商業亦甚繁盛,人口約一二OOO人,他如唱凱、騰橋、東館、青泥、嵩湖、羅針、文港、流坊、羅湖、大崗圩、鳳崗、榮山、展坪等,以上多為逢雙當圩,或三六九、二五八、一四七、商業亦頗盛。

瞭解一下這份民國時期的江西臨川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珍貴史料

名 勝

下馬山為王荊公幼時求學之處,江山第一樓罵宋仁宗賜晏殊住宅在文港鄉沙河村,溫泉為中國三大名泉之一泉溫,舍有硫質,患疥瘡病者,至此沐浴一星期,未有不愈者,民二十一年剿匪時,總裁常至此泉沐浴,洗墨池為王羲之洗墨之處,今已填塞,殊為可惜,擬峴臺,位於城東南地處高峻,汝水環抱其下,形勢險要,歷代戰爭,輒以為金城鎖鑰,清曾文正公,剿太平天國時,嘗駐於此,民三十一年,日人竄擾臨川,此臺被焚,二十五年下年彭縣長學遊,感名勝之不存,乃以加工餘米出售,重建斯臺,以留治臨川永久紀念,靈谷峰位於城之東南,距城二十華里,山高峰秀,蔚為美見,餘如金柅亭、夢歐亭,羊角洞天等,可惜現均不存也。


2019年臨川概況

臨川是撫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中心。臨川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它地處閩粵要衝,山嶽炳靈,河港縱橫,田地肥美,人民殷富,教育興旺,英才輩出,素有江南名郡之稱。

地理位置

臨川區位於江西省東部,撫河中游,距省會南昌市區100公里,東與金溪、東臨新區毗鄰,西倚崇仁、豐城,南臨南城、宜黃,北同進賢接壤。地形狹長,長西寬48.2公里,南北長69. 8公里,總面積2121平方公里。交通便利,境內有向莆鐵路,福銀高速、撫吉高速、撫金高速、東昌高速等四條高速以及316、320國道、昌廈公路等國、省道。是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及文學家湯顯祖的故鄉。臨川地處東經116°04',北緯27°31',屬亞熱帶氣候,溫和溼潤,四季分明,年均氣溫在17.8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698毫米,無霜期達275天。

歷史沿革

臨川始於東漢和帝永元八年(96),因境內有臨、汝二水,初名臨汝縣,屬豫章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89),臨川郡易名撫州,臨汝縣改名臨川縣。1949年5月,臨川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屬貴溪專區,7月復屬撫州專區。1995年4月,臨川縣與撫州市合併建立臨川市。2000年10月,臨川撤市設區。2006 年12月,崇崗鎮、鍾嶺、城西街辦劃入高新區。2018年4月,太陽鎮、湖南鄉、七里崗鄉、七墾劃入東臨新區。

行政區劃

全區轄23 個鄉鎮(16個鎮、7個鄉),1個墾殖場,5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約120萬,非農業人口約4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89人。人口以漢族為主,另有蒙族等少數民族。

資源特產

土地資源:全區土地面積31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77.95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8畝,耕地面積中有效灌溉面積94%。可開發利用的山坡面積154萬畝。森林資源:有林地面積98.2萬畝,活立林蓄積量78.5萬立方米,毛竹672萬餘株。森林覆蓋率46.5%。礦藏資源:主要有黃金、銅、重晶石、無煙煤、優質瓷土、釉土、建築石等。水力資源豐富,集水面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4條,年平均流量每秒246立方米,可裝機容量4.77萬千瓦。

旅遊資源

​有新石器時代和殷商時代遺址、書聖王羲之的洗墨池、江南名剎正覺寺、規模宏偉名列中國第三的天主教堂、江西省最大佛教和朝拜聖殿的金山寺大雄寶殿、古與河北幽州臺及山西鶴雀樓等齊名的擬峴臺、800多年曆史的文昌橋、“王祥臥冰”求鯉為母治病後人彰其孝行而修建的孝義橋。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先後興建和修聾了王安石紀念館、玉茗堂影劇院、湯若士陵園、湯顯祖紀念館、撫州名人雕塑園、撫州夢湖等人文景觀,使臨川更顯現“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特色。

經濟概況

2019 年,臨川區生產總值生產總值469.6億元,增長7.5%;財政總收入24.12億元,增長5%;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2356元、19697元,分別增長8.2%、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