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漢軍功封賞制度,原來李廣難封侯皆因戰功不夠

導語

李廣作為西漢名將,人稱飛將軍,作戰勇猛,是對付匈奴的一把利器,匈奴對他又敬又怕,只要他鎮守的邊關,匈奴都不敢南侵,按說這樣的大將朝廷應該重用,然而李廣終其一生都未封侯,自己也鬱鬱寡歡不得志,最後羞憤拔劍自刎。

李廣的悲劇讓人不禁感嘆,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居然沒有獲得高官厚祿,問題出在哪呢?這首先就要分析西漢軍功封賞制度,在瞭解軍功制的基礎上我們再探討李廣難封的前因後果,雖然李廣武藝超群,匈奴敬畏,然而不符合軍功制晉升標準,一樣不能封候。

淺談西漢軍功封賞制度,原來李廣難封侯皆因戰功不夠

一、軍功制的產生由來

軍功制的產生淵源

春秋時期處於萌芽發展期,那時候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開始不服周,互相攻伐,戰爭不斷,軍事實力就顯得特別重要,軍功封賞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例如齊莊公設置爵位封賞作戰勇敢的士兵,這是最早的憑軍功獲爵位的記錄,軍功制打破了奴隸貴族的世襲制,使得平民階層也有望獲得晉升仕途,齊莊公的作法大大激發了士兵的積極性,齊國一時實力大增,戰無不勝,其他諸侯國如晉、秦紛紛效仿之,也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淺談西漢軍功封賞制度,原來李廣難封侯皆因戰功不夠

戰國時期軍功發展成熟,戰國時期,諸侯國呈現大國吞併小國,大國之間競爭加劇的局面,也是奴隸貴族階層全面沒落的時代,這一時期,諸侯國紛紛改革變法以求自強,進而取得霸主地位,軍功制的改革也大大推進,許多諸侯確立了有無軍功衡定政治地位的標準,這裡面步子邁的最大當屬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墾草令》是這樣規定講述軍功入爵的,“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從法律上規定了爵位不再世襲,一切仕途晉升都以軍功大小給予,而且軍功分二十等,每個等級對應相應的爵位,從此秦兵為求軍功,紛紛在戰場勇猛殺敵,秦國軍隊,天下懼之,為後期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淺談西漢軍功封賞制度,原來李廣難封侯皆因戰功不夠

二、西漢軍功制

西漢軍功制的引入,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後,基本上漢承秦制,軍功制度照搬了秦朝軍功二十等爵制,連名稱都沒什麼變化,在這二十等級中,“關內侯”和“徹侯”排在最高兩級,到達侯的等級不僅享有食邑,而且到了最高級的徹侯還可以對食邑郡進行行政管理,簡直堪比一個封國王爺,所以無數軍官士卒都以封侯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正因為能夠帶來名利雙收,李廣至死也想封侯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西漢的軍功制經歷了一個發展鼎盛到衰敗的演變歷程,而這一切與匈奴問題息息相關,匈奴問題突出,則軍功制就受到重視,而當匈奴問題趨於緩和時,軍功制就流於形式,不再是仕途晉升的主要途徑了。

淺談西漢軍功封賞制度,原來李廣難封侯皆因戰功不夠

西漢軍功制的發展因匈奴問題的突出而發展,匈奴之患並不是漢朝獨有的,早在西周時期,匈奴就開始襲擾中原王朝,春秋戰國時期,匈奴逐漸發展壯大,到了西漢初年,匈奴部落達到全盛時期,屢屢南侵,如何防範匈奴成了新政權建立後頭等大事,而軍功襲爵制可以調動士兵的積極性,因此,在匈奴全盛時期,西漢的軍功制度也備受統治者推崇,而到了武帝后期,由於武帝發動了三次針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匈奴由盛轉衰,元氣大傷,被迫分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從此再無力組織大規模的軍團滋擾中原。

淺談西漢軍功封賞制度,原來李廣難封侯皆因戰功不夠

而西漢軍功制的衰微也因匈奴問題的緩和變得頹勢盡顯,到了西漢中後期,隨著對匈奴大規模作戰的停止,軍功制逐漸走向沒落,立戰功不再是唯一獲爵位的途徑,賣官鬻爵對軍功入爵產生很大的衝擊,而且西漢中後期,外戚屢屢把持朝政,他們把持著爵位升遷的權力,由於他們自身的外戚身份,對軍功入爵有天然的牴觸,軍功制逐漸走向衰敗,轉而是賣爵和賜爵成為當官進階的重要途徑。

三、李廣將軍並沒有真正立大戰功

由於匈奴自西漢初年開始鼎盛,因而李廣所處的年代正是軍功制鼎盛時期,皇帝都會根據戰功大小封賞爵位,李廣歷經文、景、武帝三朝,雖作戰無數,屢有立功,但不是大功勞,封侯需要至少斬殺首級一千以上,可惜李廣一次也沒達到。

淺談西漢軍功封賞制度,原來李廣難封侯皆因戰功不夠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孝文帝時,匈奴進攻蕭關,李廣因為善騎射,而且作戰勇猛,斬殺敵人首級最多,可惜這次是一次小仗,不過也因有戰功,從小卒提升為漢中郎,食邑到達兩千石,這對於一個小兵來說,提升夠快了,而且文帝還對李廣講過,如果生在劉邦時代,這樣的人才可是會封為萬戶候的。從劉邦時代講,那時正處於高祖創業時代,無論是早期的對抗秦末朝廷,還是後來楚漢戰爭,都是有大量的戰功機會等著李廣,可惜李廣生不逢時。

淺談西漢軍功封賞制度,原來李廣難封侯皆因戰功不夠

到了景帝時代,李廣參與平判七國之亂,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解了梁王劉武的兵圍之急,被梁王私授將軍印,可惜梁王和漢景帝不和,得知此事,對李廣產生不滿,沒有封爵,這是李廣離封侯最近的一次,以後就沒有機會了。

到了漢武帝時代,隨著對匈奴大規模的作戰,提升軍隊戰鬥力成了重中之重,而軍功制能夠保證士兵的戰鬥積極性,因此論功行賞在漢武帝時代貫徹的最徹底,可惜的是李廣多次苦戰,可因戰功不夠封侯標準。

淺談西漢軍功封賞制度,原來李廣難封侯皆因戰功不夠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準備在馬邑設重兵圍殲匈奴,任命李廣驍騎將軍,但後來匈奴單于察覺到了漢朝的意圖就退走了,因此諸路漢軍無功而返。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李廣又調任為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郡出擊匈奴。各將領多有殺敵俘敵達到標準因功封侯的,而李廣的部隊沒有功勞。而到了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遠征匈奴本部,這次可是李廣立戰功的好機會,可惜的是大將軍衛青不給他機會,只讓他擔任偏路軍將領,協助衛青本部,無法與匈奴軍隊決戰,不僅這次沒有立下軍功,反而在與右將軍隊伍合併過程中迷路,貽誤戰機,造成衛青沒能活捉單于,衛青令李廣去大將軍幕府接受詢問,李廣想到自己立功無數而未能封侯,羞憤不已,拔劍自刎。

結語

從情感上來講,李廣武功卓越,對匈奴作戰屢有貢獻,沒有封侯還拔劍自刎確實讓人惋惜,就連太史公司馬遷也鳴不平,單獨為食邑僅兩千石的李廣著書立傳,甚至排在了衛青、霍去病的前面,不過西漢的軍功論賞制度,根據軍功大小封爵,賞罰分明才能服眾,所以李廣未能封侯也就怨不得別人了。


參考文獻《史記·李將軍列傳》

《漢書·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西漢軍功入仕制度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