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熙載終身不相,寄情山水才是他心中所想

韓熙載終身不相,寄情山水才是他心中所想

韓熙載自幼勤學苦讀,後又隱居於嵩山讀書,大約二十歲時遊學於洛陽,於後唐同光四年(926年)登進士第,此時其年齡大約在二十二歲至二十四歲之間。韓熙載在後唐同光年間考中進士後是否擔任過官職,史書沒有記載。不久,平盧節度使王公儼藉口將士挽留,拒不接受後唐明宗李嗣源的登州刺史任命。王公儼才勉強前往登州。同年七月,霍彥威進駐青州,並派兵追殺王公儼。參與此事的其他將士也同時被斬,其中包括韓熙載的父親韓光嗣。因為此事,迫使韓熙載不得不逃離中原。

韓熙載終身不相,寄情山水才是他心中所想

韓熙載偽裝成商賈,經正陽渡過淮河,逃入吳國境內。韓熙載之所以選擇這條路線,是因為他的好友李谷是汝陰人,潁州的治所就在汝陰(今安徽阜陽),而淮水的重要渡口正陽鎮就在潁州潁上縣境內的淮河岸邊的潁水入淮處,其對岸便是吳國疆土,交通十分便捷。

順義六年(926年)七月,韓熙載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吳國的都城廣陵(今江蘇揚州)。他首先向吳睿帝楊溥上了一個《行止狀》,類似於投名狀,即介紹自己的籍貫、出身、投吳原因以及平生志願等情況,使對方對自己有一個初步的瞭解。這篇《行止狀》至今尚存,《江表志》一書全文收錄,後清人又收入《全唐文》之中,寫得文采斐然,氣勢恢宏。雖然是請求對方能夠接納自己的行狀,卻絲毫沒有露出乞求之意,反而顯得氣勢如虹,暢述平生之志。

韓熙載終身不相,寄情山水才是他心中所想

文章開頭用簡短的文字介紹自己的籍貫、出身,然後筆鋒一轉,便說"某聞釣巨鰲者,不投取魚之餌;斷長鯨者,非用割雞之刀。是故有經邦治亂之才,可以踐股肱輔弼之位。得之則佐時成績,救萬姓之焦熬;失之則遁世藏名,臥一山之蒼翠"。意在說明帝王選賢用能的重要性,然後便開始介紹自己的才學,"某爰思幼稚,便異諸童。竹馬蒿弓,固罔親於好弄;杏壇槐裡,寧不倦於修身。但勵志以為文,每棲身而學武。得麟經於泗水,寧怪異圖;授豹略於邳垠,方酣勇戰"。說自己從幼年便不同於其他兒童,不貪玩耍,勵志讀書習武,胸藏文韜武略,"爭雄筆陣,決勝詞鋒"。還說自己能"運陳平之六奇,飛魯連之一箭。場中勁敵,不攻而自立降旗;天下鴻儒,遙望而盡摧堅壘。橫行四海,高步出群。"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韓熙載在青年時確有傲視天下之才,胸懷遠大的抱負,然而卻也極易招致非議,被視為狂妄不羈之徒。

韓熙載終身不相,寄情山水才是他心中所想

徐鉉所撰的《韓熙載墓誌銘》說他"以俊邁之氣,高視名流,既絳灌之徒弗容,亦季孟之間不處"。當時中原之士南遷的很多,大都得到擢用,惟獨韓熙載沒有被重用,初任校書郎,先後充任滁州、和州、常州從事,可能跟他給人留下的這種印象有關。好在韓熙載並不以為意,怡然自得,正好遊山玩水,吟風弄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