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事件,北洋水師高光時刻,竟讓日本服軟選擇韜光養晦

近代西方列強入侵東方,中日兩國都使用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方法以達到趕走列強維持本國獨立的目的。中日兩國努力自強的期間爆發了長崎事件,中國利用北洋水師取得外交勝利,而日本服軟選擇韜光養晦,八年之後全滅北洋水師。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高光時刻,竟讓日本服軟選擇韜光養晦

北洋水師

長崎事件始末

1875年,李鴻章奉命組建海軍在英國購買了四艘鐵甲艦,在此後的五年內清政府不遺餘力又繼續巡洋艦,鐵甲艦使得當時的北洋水師成為當時亞洲最強的海軍。1886年,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琅威理率領海軍前往海參崴接當時參加中俄關於吉林東界勘定談判的清政府官員吳大澄。由於當時的大清國並沒有船塢所以前去日本長崎的三菱造船廠進行檢修,並對日進行親善訪問。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高光時刻,竟讓日本服軟選擇韜光養晦

長崎事件漫畫

由於是友好訪問,13日當時北洋水兵也登岸購物,但是一些水兵違反軍紀去妓院並與當地的警察產生了肢體衝突,肇事水兵被捕。四百中國水兵從軍艦衝向警察局要人,軍艦大炮直接對陣長崎市區,日本人被迫放人,賠禮道歉。兩天之後,日本人和中國水兵再次發生衝突,雙方各有死傷,但是由於兩國都不想開啟戰端,於是在西方列強的斡旋之下最後中國取得外交的相對勝利,獲得了較多的賠償。

長崎事件發生的原因分析:

一.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犯使得中國對其有敵意

中國官兵仇視日本主要是由於日本長時間對中國領土的騷擾,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874年日本出兵入侵臺灣省,對番民進行慘絕人寰的殺害並佔領臺東地區。清政府聽到日本佔領臺東地區之後朝廷震動,清朝政府立刻警告日本,並且採取多方措施,鞏固海防,隨時準備作戰。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高光時刻,竟讓日本服軟選擇韜光養晦

日軍入侵琉球

一、加強臺灣與大陸的通訊能力;

二、做好番族首領的工作,與番族相互約束,防止有些番族趁機作亂,聯合可以信任的番社共同對付外敵入侵;

三、修築城池堡壘,鞏固防衛工事;

四、請求清政府派遣國內力量最強的淮軍入臺準備作戰 ——《清史稿》

同時採用外交手段進行交涉,最終在英國人威妥瑪的調停之下,中國賠款四十萬兩,日軍撤兵。正是因為這件事情使得當時的大清朝統治者決定擴建海軍,所以在1875年李鴻章花重金買了四艘鐵甲艦隊。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日本看到中國屈服,於是在1879年吞併琉球,將琉球改為沖繩縣,從此之後中國也永久的失去了這塊土地。佔領琉球使得中國人對於日本充滿敵意,清朝統治者覺得西方列強欺負我也就算了,連日本這個彈丸小國也敢來佔便宜,所以說當時的中國水兵對日本有敵意。

二.北洋艦隊來長崎的目的就是揚我國威

雖然大清和日本當時都屬於落後國家飽受欺凌,但是大清朝的家底和國際地位都比日本好得多,所以在兩國開始學習和購買外國軍艦的時候中國總是掌握主動權。洋務運動公派留學生當時在國外的地位也是是高於日本的,因為中國就算是落後但是一個大國,這也是日本不能比擬的。同時由於琉球事件導致中日之間關係非常的緊張,對於中國而言剛經歷過中法戰爭的失敗也不願意和日本直接開戰,但是對於這樣不安分的“鄰居”不震懾是不行的,所以說北洋艦隊來日本長崎修整是小事,更重要的就是對日本進行武力震懾。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高光時刻,竟讓日本服軟選擇韜光養晦

北洋艦隊,揚我國威

武力震懾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就像孫子兵法中提到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說北洋艦隊來長崎的主要目的就是“秀肌肉”。在發生衝突的時候,清政府第一次展現出“狼性”,首先是官兵集體衝向警察局救援同胞,軍艦大炮直接對準長崎市區。李鴻章也嚴詞要求到:“事件發生後,貴國外務省已經派出調查委員,本國公使也派出參贊,故也請貴領事向本國發出電信,妥善處理解決這一事件。”從李鴻章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來這次長崎事件雖然不在李鴻章的計劃之內,但是仰仗的強大的海軍震懾住日本。

三.日本人仇視心理以及對右派情緒

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諭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臺灣、呂宋之島,佔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 ——《日本軍國主義》

日本人可以說不是善茬,對於中國是覬覦已久,這也是日本明治維新所引起的。明治維新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當時的教育灌輸武士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一步一步得開始廢除與列強的之間的不平等條約,同時日本完成吞併琉球擴張第一步,軍國主義盛行的日本已經開始施行自己稱霸東亞的計劃。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高光時刻,竟讓日本服軟選擇韜光養晦

日本軍國主義從娃娃抓起

然而在北洋艦隊來到長期的時候,看到如此龐大的中國艦隊日本人心情是複雜的,其中就包括了羨慕,嫉妒,以及自卑。要知道日本籌建海軍也是不遺餘力的,但是日本的體量相對於大清而言就小得多,雖然日本人知道這一點但是還是有點很不服氣。同時由於外國列強的入侵使得日本的民族自尊心增強,使得日本民族對所有的外來民族都是持有仇視心理的,這些潛意識也是造成長崎事件發生的原因。

長崎事件產生的蝴蝶效應

日本知恥而後勇全力打造海軍

長崎事件雖然和平解決,但是在事件中大清對於日本威懾傷害了每一個日本人的自尊心,再加上日本右翼在日本國內造謠“中國威脅論”並加以宣傳。在這種情況之下,日本政府,軍人,知識分子,老百姓都一致要求國家加快日本海軍的建設,並且支持政府傾全國之力打造一支超過北洋海軍的日本海軍。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高光時刻,竟讓日本服軟選擇韜光養晦

明治天皇

國防一事,苟患一日,或將遺百年之悔。


朕茲省內廷之費,6年期間每年撥下30萬日元,並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況外,在同一期間,納其薪俸1/10,以資補足造新式軍艦之費。 ——明治天皇詔敕

當時的日本天皇自掏腰包三十萬,到來後期甚至從自己開始所有官員捐出俸祿的十分之一用於海軍建設。看到天皇的慷慨之舉,日本政府議員主動獻出四分之一的薪俸用做造艦。有錢的富豪則慷慨解囊,為海軍建設捐出大筆款項。不到三個月,來自民間的海防捐款總額竟達到103萬日元。等到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艦隊的規模已經達到42艘戰艦,其中新增的戰艦數量為32艘,包括大型戰艦6艘、中型戰艦12艘、小型戰艦12艘,此時的日本海軍已經擁有和北洋水師一戰之力了。

英國教官憤然離開,北洋水師止步不前

長崎事件也導致當時的英國教官琅威理憤然離開辭職,這對於北洋艦隊來說是最大的損失。在長崎事件中中日關係惡化,當時的鎮遠等四艦迅速進入臨戰狀態,褪去炮衣,將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

盡心盡職的琅威理主張直接對日宣戰,想要乘日本海軍剛剛起步直接扼殺在搖籃之中,但是他的建議並沒有得到丁汝昌的同意。琅威理直接說道:“等回到中國之後,我立刻辭職,讓我管理戰艦我卻沒有指揮權。”失去琅威理的北洋艦隊同時也失去了背後的英國盟友,因為在英國人看來英國人被中國人欺負了。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高光時刻,竟讓日本服軟選擇韜光養晦

琅威理和中國水兵合照

“……濟遠火炮尚未齊備,經遠、來遠尚缺尾部主炮,定、鎮兩鉅艦,應添快炮六尊,威遠前膛舊炮,不甚靈動……” ——清末海軍史料

長崎事件的和平解決在清政府看來,北洋水師已經在亞洲站穩腳跟了所以就開始削減海軍軍費。1891年的時候在翁同龢的主張下,嚴禁北洋水師再添新的軍艦,軍火。經費的大幅度削減直接導致北洋水師舉步維艱,炮彈,煤炭都成為了北洋水師新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鍋爐因為長時間服役導致大多處於報廢狀態,多次申請更換卻宛如石沉大海一般,更有甚者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所用的炮彈多為實心彈,使用這樣的炮彈在戰爭中是致命的。日本此時正在賭國運,各種借高利貸買軍艦。

長崎事件中電報密碼被竊取

長崎事件中,一個日本人撿到了清軍掉落的小字典。小字典內的漢字縱橫兩側,標註了0、1、2、3、4、5、6、7、8、9的小數字。日本的電信專家立刻判定這是中國人電報用漢字譯電本,從譯電本中數字的組合方法,明白了中國人制造密碼的方法。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高光時刻,竟讓日本服軟選擇韜光養晦

北洋電報學堂

在甲午戰爭中日方多次破獲清軍電報,這就使得日本在面對清軍的時候總是能得心應手。特別是在《馬關條約》簽署的時候,中日雙方談判的過程當中,中方的底牌日方知道的清清楚楚,這也讓伊藤博文在和李鴻章的博弈中盡得先機。

長崎事件的總結

長崎事件是中日雙方發生的一次小的衝突,但是從近代中日戰爭的全局來看這次事件絕非是中國外交上的一次成功。由於中國軍艦的威脅使得日方勵精圖治大興海軍,而中國不但失去了洋教官還因此再一次陷入“天朝上國”的美夢當中。長崎事件為之後的甲午戰爭埋了伏筆,可以說就像是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著整個中國的近代。當然在這次事件中清政府表現出應該有的強硬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清政府可以再強硬一點直接對日宣戰,將日本海軍扼殺在搖籃之中又會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