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高级职称评聘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东滩文化


职称是目前最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之一,特别是高级职称的评与聘,更让老师们郁闷,主要是是大部分老师基本都无缘高级教师。那么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第一:指标问题。

我老公的学校高中已经有6年没有中高指标了,一群老师等着评但就是没指标。

中高指标最多占一个学校老师总数的10%,只要达到数量,那怕你这些老师再优秀,也没办法评。

第二:评职称条件很高。

中高职称的评审有很高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是一般老师根本没有机会达到的。

像市级优秀教师。我们学校150名教师,一年最多一个名额,有时一个也没有,就算一年一个,想挨上也得好多年吧。

像优质课证书,一个学校最多一个名额,优质课大赛还不是每年都举办,就算老师们一个个挨,也得好多年吧。

这些证书评职称都是必须的,但老师们想获得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第三:高级教师的聘用问题。

实际很多老师在真正获得高级职称后并没有起到高级职称的作用。

有些老师想着法不上课;

有些老师只带少量的课;

有些老师不认真上课。

反正他们已经评上了,工资也到位了,也不打算进一步晋升职称了,为什么还要努力工作?

真正的高级教师却起不到高级教师的作用。那么评职称的意义好像只是为了涨工资?这个职称对国家的意义大吗?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

第一:放开指标,条件达到都允许评。

第二:降低评审条件,让更多老师有机会评上。

第三:起不到高级教师引领作用的高级教师可以降级聘用,不能评上就一劳永逸,没有危机感。

第四:评审过程要更公开公平。

总之,高级教师的评审牵涉到每一个老师的切身利益,国家在制定政策和实施方面一定要照顾到每一位一线教师,让他们有机会享受到职称的福利,从而提升大家的幸福感。


人生如梦LLH


提到职称,就是教师心头的痛。一部分网友觉得职称制度不合理,要求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一段时间也在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存在即为合理,教师的职称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但在评聘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

首先,谈一下老师在评定高级职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级职称指标问题

很多网友都认为,高级职称指标是按比例确定固定不变的,按照比例核算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四舍五入的过程中就有讲究。比如,以一所中学为例,在校老师156人,高级指标应为总人数的20%,那就是31.2人,而目前有高级职称教师28人,那么今年的高级职称名额可以是3人,也可以是4人。到底是3人还是4人?是由人事局对学校进行核编确定,这其中的道理不用我细说了吧。

二、高级职称材料准备问题

高级职称需要准备的材料很多,有些材料要提前几年准备。比如课题研究,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课题研究分为校本课题和普教课题,评定高级职称需要有普教课题研究结题证书,而完成普教课题需要的时间较长,一些老师为了评职称,通常用校本课题的结题证书充当相关证明材料,以求蒙混过关。

评定高级职称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优秀证明,老师评优的过程也很有讲究。很多学校都没有公开老师的评优情况,基本上由校长说了算。有的老师的教学业绩不怎么样,但处于评职称的边缘上,按照民主测评,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评上优秀。但由于他和校长走得很近,校长为了他评高级职称的需要,可以把他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为优秀教师,校长也会很低调的处理这类事,以至于普通老师都不知道是哪些老师被评为优秀教师。如果没有从事该工作岗位以来的优秀教师证明,老师是不可能评上高级职称的,还有许多问题不一一细说。

其次,谈一谈高级职称的聘用问题

目前,没有实行竞聘上岗制的学校,老师一旦被评上高级职称,就意味着高枕无忧,意味着有较少的工作量而享有较高的待遇。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老师评上高级职称后,工作量较少,有的老师以各种理由离开教育教学第一线,也有不少高级老师在从事后勤工作,这完全违背了评定高级职称的初衷。高级职称老师本应在学校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现实的情况刚好相反。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但总体来说,高级职称教师没有多大追求了,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混到退休。

老师的职称和岗位并不匹配,这是引起老师间矛盾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级职称老师的工资是按职称计发,哪怕高级职称教师不上课,到学校里守大门,他的工资还是按专业技术岗位发放,而真正从事高级岗位工作的老师是一级教师或者初级教师,他们的工资待遇较低,这也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方面。


解决方法

针对高级职称教师评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解决。

一是要让信息公开透明。特别是高级职称评审条件,学校里有很多老师都不知道高级职称评定条件,每年的要求可能不一样,学校领导要组织老师学习高级职称相关评审条件和要求,特别是那些对职称感到失望的老师,更要加强学习。不然,出现有名额,差相关评审条件就后悔晚矣。

二是对职称和岗位进行考核,凡是岗位和职称不匹配的情况,工资按照现有岗位计划,逐步规范岗位和职称相匹配的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可以在同级别内降低老师的技术岗位等级,这样才能让教师职称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Lance课堂


教师职称早已背离了设置的初衷,已演变成乱象之源。为了晋升职称,使教师不得不准备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准备工作;为了满足晋升条件,使部分教师对荣誉明争暗斗,互不相让;为了晋升职称,使绝大多数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成绩,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为了能够晋升职称,使部分教师不惜牺牲人格尊严,设法拉近与领导的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如果没有职称级别之间悬殊的待遇,也就不存在这些乌烟瘴气。教师职称制度已使同工同酬成为笑谈。


铁血漠客


教师职称评审有利于引导教师提高业务素质,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但是,当前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已明显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应改革现行的职评机制,让职称评审的弊端得以解决,推动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笔者认为现行教师高级职称评审中(指副高职称,能评上正高极少)有如下问题:


1、职称功能异化。现行的职称与教师的经济利益挂钩,有些教师一旦评1上高级职称,是“专家型”教师了,地位有了,工资高了,说话声音也响了,船到码头了,车到站了,刀枪入库了,马放南山了,惟独教学业务原地踏步,极个别教师甚至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高级职称的终身制,使原本优秀的教师不思进取。



2、考评机制不全面。考评注重分数,轻育人。在当前的职称评审过程中,不少地方,上至各级考核、评审机构,下至学校、教师个人,看重的仍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轻视育人成效。

3、高评委会对实情缺乏了解。目前不少地方高级职称决定权仍在省市里,尽管参与评审的多是领导和名师,但都是以教师参加业务考核的考试成绩和送审材料为主,对参评教师平时工作实绩不甚了解,不利于对教师进行客观、真实、公正的评价。

4、过分强调论文是否发表及外语成绩是否达标。职评时要求教师必须有教育教学论文发表,硬性指标规定,导致教师淡化教育教学实践,注重个人成果积累,甚至抄袭论文和在网上买论文现象时有发生。千篇一律要求教师外语成绩达标,使部分教学成绩显著的教师被拦在高级职称外,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

为了让职称评聘中的问题得以解决,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笔者建议,学校应关注教师在常态下的成长,重视对教师的过程性管理和考核,具体设想:

1、注重绩效,强化过程性管理。职称评聘中的业务考核应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细化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师业务考核档案,把工作量、工作态度、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技能技巧和课外“提优补差”、参加教科研和继续教育的情况都纳入考核内容,在教学业绩相当的条件下,对担任班主任成绩突出,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是注重转化“问题学生”、“学困学生”的教师,可以酌情加分。在重视业务考核的同时,重视教师的师德表现,对热衷于搞有偿家教、推销资料、体罚或半相体罚学生的教师,经查属宜实行“一票否决”制。

2、弱化论文和外语要求,强化教学实绩。在评审高级教师职称时,可淡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的要求。要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录一些闪光的想法,对于基于教学实践中的读书笔记、反思性文章与实践跟进的“新设计方案”等,要有量的规定和考核。可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反思笔记、教育教学随笔。每学期上若干节研究课,每学期听课若干节,提交反思性文章若干篇。此外,教师要按规定参加学科组内的教研活动(含集体备课、评课议课、教学研讨等)。

3、学校要完善考评办法。学校按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参加教研的态度、教科研水平、业务进修、带教等几个维度,分别从学生、家长、同行三个层面对参评教师进行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而不是仅靠学校考评组几个成员。如测评不合格,则不能申报高级职称。这样以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为主要评估导向,才能发挥职评的积极导向作用。

4、适度取消高级职称单位人数的限额。对教龄满30年的农村教师,只要符号高级职称的条件,可一律评为高级教师,从而鼓励教师到边远地区终身从教。


5、要下放职评的权限。基层是最了解教师的,最有发言权。可考虑把职评的权限下放至区县级,有条件的学校可授权他们自行评审,由校长聘任。

6、要深化评聘改革,建立聘后管理机制。为促进高级教师可持续发展,在评聘高级教师职称3-5年的每一个聘期内,要求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继续加强学习。由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资格再确定,对不符合条件和要求的教师采取“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甚至可以不再予以聘任,或高职低聘,打破职称终身制。同时由于职数关系,教育教学绩效突击的教师,可实行低职高聘。


东滩文化


一切凭实力说话,能把学生的成绩教好(平均分起码95分,以100分计算)、学生的品行教育好,就是满分老师。。。同意的,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