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醫生”張文宏的說話之道,用在親子溝通上一樣事半功倍

退休醫生談養生

最近有位中年男人火出圈了,

就是我們平平無奇的抗疫小天才,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

“硬核醫生”張文宏的說話之道,用在親子溝通上一樣事半功倍

這個個子不高、其貌不揚,出場永遠黑眼圈還窩著個背的男人,以其精湛的醫術和耿直的語錄在老百姓心裡一炮而紅。

一張嘴妙語連珠,我在辦公室看他的視頻,真的要被他笑死了,怪不得人稱“醫生界的李佳琦”。這該死的魅力,一旦關注,長期感染,無法治癒。

“硬核醫生”張文宏的說話之道,用在親子溝通上一樣事半功倍

艾叔叔陪我看了一會兒,說這個醫生真的會說話,溝通技巧一等一的好,別說大人聽他說話會覺得十分中聽順耳。

如果家長們用他這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絕對可以解決80%以上的親子溝通問題。

那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真·硬核·說話·鬼才的“宏言宏語”,有哪些值得父母學習的說話之道?

善用“權威”,少說“不”

之前疫情嚴重的時候,張文宏勸大家待在家裡,大家就真的乖乖足不出戶。

誰讓他一上來就給我們帶了一頂大高帽呢?

“你在家不是在隔離,是在戰鬥”

“硬核醫生”張文宏的說話之道,用在親子溝通上一樣事半功倍

這話聽起來多讓人高興,讓人心裡熨帖,

不光如此,他還幫你做心理建設

“你覺得很悶,病毒也覺得悶死了”

“硬核醫生”張文宏的說話之道,用在親子溝通上一樣事半功倍

想讓企業老闆延遲復工,讓員工在家隔離的時候,他是這麼說的

“老闆也是在做貢獻”

“硬核醫生”張文宏的說話之道,用在親子溝通上一樣事半功倍

如果換個“爹味兒”十足的命令口氣:

不準隨便出門,老實呆在家,不要給國家添亂。

權威是有了,可是聽起來就是不那麼窩心,怎麼都是張文宏的話聽著更讓人有執行力。

兩者說的雖然是同一個意思,但是張文宏的話裡,卻給予了不同角度的肯定和認可,承認大家的貢獻,讓大家意識到每個人都是戰“疫”的一份子。

而後者卻用的是命令式口氣,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一種自上而下的頤指氣使,又有誰願意聽呢?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形象,喜歡讓強制孩子執行自己的命令。

比如說,有時候因為工作忙碌,很多家長週末會加班。但孩子肯定覺得這應該是爸爸媽媽陪伴他的時間,會想時不時過來和你說句話,要不就在你周圍鬧騰。

這時候為了專心能把活幹完,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說“不要過來打擾媽媽”“別吵爸爸,自己一個人待會”。

孩子要是聽你的話,你是清淨了,孩子就自己一個人悶悶不樂地躲在一邊。

要麼孩子不聽話,產生“反抗”情緒,你不讓我來,我就來,我就要吵你,吵到你跟我玩為止。然後你就會覺得孩子不服管教,更會拿出家長的權威來教訓他,甚至動手打罵孩子。

但其實這種情況下,我們換個說法,也許就能輕易扭轉局勢。

“媽媽正在完成一項任務,需要你的幫忙,你可以去邊上用積木搭一個房子,或者看一本繪本,這樣媽媽的任務就會比別人做得更好,你願意幫媽媽這個忙嗎?”

孩子獲得了明確的任務指示,最關鍵地是,他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價值,自己是一個對爸爸媽媽特別重要的人,他們就會樂於去執行。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每個人都喜歡被表揚。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沒有人會拒絕去聽好聽的話。

所以我們沒必要時刻用大人的身份來壓制孩子,可以選擇一條更溫和,更放鬆的方式,孩子也和大人一樣,讓他們做什麼事情之前,也需要需要一個暖場、暖人和暖心的過程。

有一顆同理心

這次疫情,醫生是很多媒體宣傳和讚美的重點,但是張文宏說出的卻是醫護人員真正的心聲。

“醫務工作者,現在最缺乏的不是宣傳,而是關心。”

“我明確和大家講。第一關心是防護,第二是疲勞,第三是工作環境,我覺得一定要跟上。”

“如果跟不上,就說明沒有把醫務人員當人,只是當機器。”

“硬核醫生”張文宏的說話之道,用在親子溝通上一樣事半功倍

對比那些程序化,沒有人情味兒的褒揚之語,張文宏這些話裡理解包容醫護,更能共情撫卹醫護,有著令人感動的同理心。

這樣說話,一張嘴就會讓人放下心防,因為他想你所想,急你所急。

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其實我們也需要這樣一顆同理心。

心理學中也把這種行為稱之為“移情”和“共情”,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玩具壞了就壞了,有什麼好哭的?”

“還不走,這裡有什麼好玩的?”

“有什麼好怕的,別哭了”

這些話,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跟孩子說的。

不被理解,還要被家長罵,是很多孩子每天都要經歷的日常。

記得小時候上幼兒園,班主任是個很兇的老師,剛開學沒幾天我因為一點小事就被她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罵到哭,心裡面又害怕又難過。

第二天媽媽送我去幼兒園,到了學校門口我就死活不肯下車,媽媽氣急,以為我偷懶不想上學,在學校門口對我又是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數落。

後面每一天早上,在學校門口這樣的劇情都要上演一遍,直到一個星期後,媽媽瞭解到實情,幫我換了一個班,情況才有所好轉。

那時候雖然小,但是這段記憶卻刻在我的腦海中。如果媽媽一看到我的不對勁,耐心地詢問我原因,及時地瞭解我的感受,也許我不會僵持那麼久,也不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心裡都對老師心懷恐懼和抗拒。

孩子的語言,有時候並不能很好地表達內心的情感,所以需要父母去細心的覺察,然後身處孩子的視角,

理解他們真實意思,說一句:寶貝,你的感受,我懂。

做客觀評價,不做主觀對比

曾經有記者採訪張文宏,重症病人治療方案是什麼?上海的治療有什麼特點?

張文宏是這麼說的:“我跟你講你也聽不懂,因為我們讀的書是不一樣的。你能聽懂我說的每一個字,但你不懂什麼意思。”

“硬核醫生”張文宏的說話之道,用在親子溝通上一樣事半功倍

這句話如果換個說法:你不是學醫的,跟你說了也不懂。

雖然也是事實,但是就會讓人感覺不舒服,因為他只做了比較,卻沒有陳述客觀事實。

而張文宏卻陳述了客觀事實:術業有專攻,你對我的領域不瞭解是正常的。

這聽起來就讓人心理上比較舒服,更能容易接受。

我們跟孩子溝通時,是不是也會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個你看不懂,以後再看”

“這個玩具太難,你玩不了”

“別做這個,你弄不好,別添亂了”

憑自己的主觀臆斷評論孩子,暗示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望,孩子自尊會受傷,覺得自己糟透了,嚴重的甚至會產生自卑心理。

但是我們如果做出客觀評價,孩子就不會覺得受到攻擊,可以避免這些負面情緒反應。

比如說孩子看上了一款樂高,但是太難了,不適合他的年齡

我們可以這樣和他說:寶貝,這款拼起來比較複雜,我們不妨再等你再長大一點,積累了更多技能,再來買這款好嗎?

這樣溫和的說出客觀事實,而不是直接說“太難了,不要買”,孩子既覺得受到尊重,心裡又有了期待,何樂而不為?

堅守原則,建立是非觀

大家最開始被張文宏圈粉,估計都是看到他的“不要欺負老實人”

1月底,抗疫進入焦灼時期,一線醫護人員連軸轉,身心都到了承受極限。

這時候身為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的張文宏立即決定:讓黨員先上,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硬核醫生”張文宏的說話之道,用在親子溝通上一樣事半功倍

“共產黨員的口號你平時喊喊可以,這個時候,我不管你有什麼想法,對不起,現在你馬上給我上去”。

“硬核醫生”張文宏的說話之道,用在親子溝通上一樣事半功倍

在涉及到原則問題的時候,張文宏是非常堅定的。

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其實也要遵循這一點:只要和孩子制定了規則,就一定要說話算話。

孩子一哭就妥協,一撒嬌就滿足,自己定的規則完全放在腦後,心裡想著“就這一次”,可孩子就會明白,其實父母並不堅定,只要我一哭一鬧,他們就投降了。

從此孩子就會將這個套路運用自如,而你卻毫無招架之力。

兒子最近特別喜歡看電視,我跟他定好時間,每次只看15分鐘,時間一到就要關掉電視。

開始的時候,只要一到時間,他就想盡各種辦法跟我磨,又是哭鬧又是撒嬌,有幾回竟然還跟我生悶氣。

但我一直都沒有鬆口,說是15分鐘就是15分鐘,他看我態度堅定,鬧過幾次之後也就只能罷了。

所以我們在給予孩子尊重和自由的同時,不能過分溺愛和放縱.

一定要牢牢守住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樣孩子才能建立起孩子的是非觀和底線,明白處事的規則。

親子溝通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我們要多使用一些正面、積極的語言,而不是吼罵、否定、不停得囉嗦孩子。

當你說出傷害孩子的話時,他就會內心牴觸、拒絕溝通,甚至想要逃離。

我們可以多向張文宏的“宏言宏語”學習,說的話讓孩子舒服,也讓孩子信服,這樣孩子才會真正愛你,服你。

還愁他不聽你的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