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全國湖北外地區的新增病例拐點似乎已出現

  原標題:張文宏:節後返工和氣溶膠傳播是否會打破當前的拐點

  近日,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舉世矚目,社交媒體上的信息轟炸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為幫助大家瞭解疫情的動態變化,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微信公眾號“華山感染”每日更新疫情相關數據,並邀請華山醫院感染科專家王新宇、張文宏就疫情的變化趨勢、熱點問題及相關注意事項,專門進行答疑解讀。

  王新宇是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張文宏是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染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他所領銜的華山醫院感染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參與過“非典”與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救治,張文宏也是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自武漢疫情發生以來,王新宇、張文宏持續跟蹤,已在“華山感染”連撰數文,他們的文字既專業嚴謹又通俗易懂,澎湃新聞經授權轉發,我們希望“華山感染”的這一組文章對讀者更理性地看待疫情、更有效地做好自我防護工作有所裨益。

  前言:元宵過後顧慮多

  過完元宵,除了武漢抗新冠激戰正酣外,全國其他各地的新增病例都出現了明顯的拐點。但各大城市將迎來返工潮和返學潮。近期筆者在網絡上看到一段話,說上海是目前風險最高的城市。這段話是筆者在武漢封城的時候,在東方衛視接受電話採訪時候說的。然而正因為上海全體民眾團結一致,打了一次漂亮的阻擊戰,目前的風險已經降到很低的水平,傳播係數R0數據處於全國最低行列。

  就在這個當口,又有媒體爆出:確認了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除了已知的接觸傳播、飛沫傳播,還明確包括了氣溶膠傳播。這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很多朋友又開始失眠,比較關心筆者的朋友直接就問,你們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把醫生都派到武漢去了,上海節後出現新高峰怎麼辦?關於這些,且待筆者和大家慢慢道來,你就能明白新冠時期我們應該怎麼過後面的日子了。

  01。首先要明白飛沫傳播的道理

  首先,國家第五版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中,比較含蓄地提了這麼一句話:“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這也就是說,國家專家組還是不能確定新冠病毒有沒有氣溶膠傳播。

  那麼到底有沒有呢?我們還是得從飛沫傳播開始說起。

  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是指攜帶傳染性病原體的呼吸道飛沫通常在短距離內直接從傳染性個體的呼吸道(通過咳嗽、打噴嚏、說話等方式)傳播到接受者的易感粘膜表面,從而傳播感染的過程。飛沫傳播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接觸傳播,因為飛沫一定是直接或者通過手間接接觸到了人體的易感粘膜。

  因此對於飛沫傳播,我們需要進行面部保護。這裡提到的易感粘膜表面主要是指鼻粘膜、結膜和口腔,其中鼻粘膜是最主要的。這也就是我們為啥強調預防新冠肺炎一定要戴口罩。因為可以保護來自可能新冠感染者飛沫的襲擊,也是為啥我們強調被汙染的口罩一定不能重複使用的道理(因為口罩的外層可能已經沾上了含有病原體的飛沫)。

  通過飛沫途徑的病原體在空氣中並不會長距離的傳播。這個距離到底有多長?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確定的風險區域以往一直是患者周圍≤1米的距離,在這個距離內戴上口罩可有效防止傳染源通過飛沫傳播。但是,對2003年全球SARS(非典)暴發期間的研究表明,患有SARS的患者的飛沫可以到達距其來源2米或以上的人群。這個是已知飛沫傳播途徑經研究證實的最遠距離了。

  當然飛沫傳播的有效距離從實際上來看,不但取決於飛沫離開人體時的速度(打噴嚏通常比咳嗽噴射的距離遠),還取決於病原體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密度(呼吸道中病原體的密度越高,傳播的距離就越遠),溫度和溼度等環境因素,以及病原體在該距離上保持傳染性的能力等多種因素。

  以往的研究明確證實通過飛沫途徑傳播的病原體包括百日咳桿菌、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體、SARS冠狀病毒、A組鏈球菌和腦膜炎球菌。

  也就是說本來我們認為的新冠傳播主要是飛沫,或者是通過和飛沫的接觸獲得感染,這樣的話,就是說如果和感染者在一起不戴口罩,又不洗手,那麼就會感染了。反之,我又不大和人家(別人,不是你家裡人)近距離接觸,又戴口罩,和人接觸後就經常洗手(酒精類免洗液也可以),那麼感染的風險就很低了。

  02。到底什麼是氣溶膠和氣溶膠傳播?

  “氣溶膠,是指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地懸浮於氣體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其中顆粒物質則被稱作懸浮粒子,其粒徑大小多在0.01-10微米之間。”

  我們翻看氣溶膠的定義,其實就知道了,氣溶膠是非常微小的液滴或固體顆粒,可以較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當微粒中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等生物物質的稱為生物氣溶膠,當其中含有微生物的稱為微生物氣溶膠。

  較小的氣溶膠可能會在氣流中停留很長時間,從而傳播相當長的距離。因此氣溶膠傳播可能跨越很遠的距離,並且不一定要求感染者和易感人群同時在一個地方呆過。 某些病原體(例如天花,SARS,流感,諾如病毒),在特定情況下(例如,在搶救病人時進行氣管內插管期間)產生的小顆粒氣溶膠向患者附近區域的人近距離傳播,形成特定場合下的氣溶膠傳播。

  但是,氣溶膠傳播只有在特定的、病毒濃度很高的環境下才會發生。首先,氣溶膠會被流動的空氣不斷稀釋,空氣中含有病毒的氣溶膠的濃度越低,那麼感染的概率也就越低。 當年關於SARS的研究發現,在病房中,如果窗戶緊閉,空氣中的病毒濃度就會增加,在這種環境下,醫護人員就相對容易感染SARS冠狀病毒。與之相反,如果打開窗戶自然通風,病房中的空氣流動和空氣交換率很高,可以大大降低空氣中的病毒(氣溶膠)的濃度,也降低了醫護人員感染病毒的可能。

  正因為這樣,我們除了洗手和戴口罩,還需要勤開窗通風。勤開窗通風,特別是在公眾場所,例如辦公室,醫療機構等,可以降低可能存在空氣中的病毒(氣溶膠)濃度,降低通過空氣吸入,造成感染的風險。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以下事實,在特殊場合,例如搶救病人進行氣管插管等操作時,近距離可以產生含有病毒濃度很高的氣溶膠,發生氣溶膠傳播的概率就很高;反之,如果是在普通室內場所,並且能夠保持開窗通風,發生氣溶膠傳播的概率就會低得多得多;到了戶外開放的空間,氣溶膠的濃度立即被空氣所稀釋了,就幾乎不存在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

  各位是不是也是近距離給病人做治療呢?如果不是,那麼只要儘可能避免到人員密集場所,保持開窗通風,通過氣溶膠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就一定非常非常小。

  03。最終決定傳播的不是傳播的方式,而是傳播效率

  傳播效率要從基本傳播數(又稱R0值,指一個帶毒者可以傳播幾個人)來看就知道了。凡是咳嗽厲害噴得遠(百日咳),以及病毒量大(麻疹、水痘)且經空氣傳播的都有很強的傳播性。流感是以飛沫傳播為主,其傳播力事實上弱於麻疹。在麻疹疫苗誕生之前,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記住,是每個人)幾乎都要生一次麻疹的!

張文宏:全國湖北外地區的新增病例拐點似乎已出現

  那麼我們今天知道,冠狀病毒,無論是SARS還是新冠,傳播力都和流感差不多。按照我們團隊對中國新冠傳播力的計算,武漢在展開全面防控之前的傳播力是3.5,現在是2.3。上海、杭州、重慶目前均為1.45左右,而且在未來的1-2周內還會迅速下降。

  從這點意義上來講,新冠和常見的一些呼吸道傳染病,例如麻疹、百日咳、水痘相比較,傳播效率要低很多。新冠病毒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雖然“氣溶膠傳播途徑尚待明確”,但目前在傳播效率上仍然處於和流感相似的等級,不需要過分渲染,更不需要恐懼。

  04。關於氣溶膠傳播的結論:不需要過度解讀,還是照老的套路去預防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對於新型冠狀病毒,可以確認的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就是接觸傳播和飛沫傳播,因此勤洗手,在人群密集場所以及和人近距離接觸時佩戴口罩,一定是明確有效的預防措施,在疫情流行時所有人員都必須嚴格遵守。

  對於尚未確定的氣溶膠傳播途徑,謹慎而有效的做法是儘可能避免到人員密集場所,保持開窗通風。做到這兩點,通過氣溶膠吸入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但如果是和疑似病人或者確診病人同處一室,近距離接觸,提高防範措施(戴N95口罩,戴眼罩,穿防護服等)能夠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發熱門診和隔離疑似患者病房工作的醫護人員需要更高級別防護措施而一般群眾不那麼必要的原因。

  05。關於元宵節後的返工和後面的疫情

  目前來看,全國湖北外地區的新增病例拐點似乎已經出現,由於返工潮導致新增病例數量即便在過段時間後出現第二峰,但是隻要按照既定的防控策略,堅決執行不放鬆,只要武漢戰役能打下來,全國各地防控工作從現在的拐點開始。即使有一個小高峰,也能引來第二次拐點,直至在人間消滅這個病毒。

  從哪裡來回哪裡去,趁這個病毒還沒有進化到可以在人間長期居住(像流感那樣)的能力的時候,讓我們一鼓作氣把它趕回山林深洞之中。

  最後祝大家節後身體健康,工作順利,早日迴歸正常生活!

  (本文原題為《張文宏:節後返工和氣溶膠傳播是否會打破當前來之不易的拐點》,作者張文宏為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微信首發於公眾號“華山感染”,版權歸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所有,澎湃新聞獲授權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