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先救自己的孩子被骂自私,别把你家孩子塑造成了《态度娃娃》

前不久因为一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起因是两个孩子同时在水中出现了溺水现象,其中一位爸爸先救起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才救起了别人家的孩子。这时别人家的爸爸便嘲讽这位爸爸自私。

自私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因此我们总是教育孩子不要自私,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要宽容大度,要乐于助人,而这些是我们的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

然而,最近看的一部短片《态度娃娃》让我开始反思。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因为自己养的小鱼被意外弄死之后愧疚万分。此后不久,小女孩意外的发现自己的脸上多了一层微笑面具。一开始女孩非常厌恶这个面具,想方设法地要把面具给弄下来,然而到最后女孩估计没有把面具弄上来,反而,成了一个戴面具的常客。

小女孩这一系列成长变化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一直在教育孩子要弘扬传统美德,孩子们甚至把这些传统美德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教条。可是这样做真的没问题么?

爸爸先救自己的孩子被骂自私,别把你家孩子塑造成了《态度娃娃》

01、从现实生活场景切入,在真实故事上辅以奇幻元素,以新奇的方式展现青少年成长背后的无奈

在传统的叙事方式当中,简单粗暴直白的说教方式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以这样新奇的方式来切入,这种若有似无的意味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引起人们的反思。

  • ☆动画以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场景为起点,最大限度还原青少年的成长历程

影片的一开始讲述的是在一个小房子里面,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打碎了小女孩心爱的鱼缸鱼掉到了地上死了,虽然小女孩很伤心,但是在面对小男孩的道歉时,小女孩仍然压抑着内心的不满和难过挤出一个微笑,对着小男孩说没关系。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件事情,打碎一个物品,彼此道歉说没关系。

这是多么平常的一个事情。但随着镜头的推进,我们慢慢发现到了不妥:小女孩独自面对金鱼的时候,原本看似并不在乎的表情,忽然变得凝重起来,她注视着金鱼的眼睛,仿佛就像是注视着一个死不瞑目的生灵,她对金鱼的死充满了愧疚,愧疚自己无法为小金鱼讨回公道,愧疚自己为了讨好别人,平静地说对不起。

有人说: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的。

小孩子从呱呱坠地的时候,饿了渴了,他们都会以最直观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感受、需求。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影响下,他们学会了很多的优良传统:明明自己受到了伤害,却仍然笑着说对不起,因为我们教育他们要宽松;别人想要自己心爱的玩具,哪怕自己也很想玩,也要忍住给别的小朋友玩,因为我们教育他们不要自私……渐渐地,他们一步步地把自己活成了一个面具小孩,学会用面具来伪装自己。

我们把孩子一步步打造成了戴面具的人,自己却浑然不觉。这是孩子成长的悲哀。

爸爸先救自己的孩子被骂自私,别把你家孩子塑造成了《态度娃娃》

  • ☆随着故事的发展,动画开始逐渐增添奇幻元素,暗示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心理变化

任何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逐渐的过程,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变化也是如此。在小金鱼死后不久,小女孩身上多了一个面具这个面具,只有小女孩一个人有,这个时候面具作为一种新奇的奇幻元素加入,反映了青少年成长过程当中的心理开始出现了变化。

这时候的女孩已经开始有所察觉,发现自己身上的不同。虽然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开始发现自己的不同,但因为不具备有成人的思考模式,不愿意向别人求助,因此,只是心里产生怀疑,仅个人可见的面具也暗示了这一点。

朱智贤教授在他的著作《儿童心理学》中指出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发展的动力。

就开头小金鱼被摔死的案例来说,小女孩心爱的小金鱼死了,小女孩的内心是很难过,很愤怒的,但是社会和教育要求孩子们要宽容大度,要他们原谅别人,这就和小女孩内心的心理需求不一致,进而产生矛盾。

而小女孩脸上的面具,就是小女孩心理变化的外显形式。

爸爸先救自己的孩子被骂自私,别把你家孩子塑造成了《态度娃娃》

02、动画离奇曲折的故事走向加上戏剧性的开放式结局,引发人们的现实思考

人们总是对那些曲折离奇的故事印象深刻,这是因为故事抓住了我们内心的猎奇点。

自己脸上出现了厌恶的塑料面具,为什么别人却没有发现?

影片当中有一个点特别值得人深思,为什么当女孩身上出现塑料面具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人发现了,而她周围的人都没有发现,有的人觉得这是一个奇幻点,但是这种恰恰影射了女孩的内心变化。影片通过一种有形的方式来展现出来,把无形的内心变化察觉以有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常用的拍摄手法。

原本讨厌面具的女孩,为何成了“面具人”的代言人?

在我们传统的思想里面如果我们讨厌一个东西,那么就会像刚开始一篇里面的小女孩一样,疯狂地想要把这些讨厌的东西摘掉。就好比如果我们讨厌毛毛虫,那么当我们身上出现毛毛虫的时候,我们就会不顾一切的想要把毛毛虫从我们的身上给挑下来。

让人奇怪的是影片当中的小女孩虽然讨厌自己脸上的面具,但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仍然选择接受了星探的邀请,变成了面具的代言人,此后更是接受了多次采访,推广面具。这样强烈的变化不免让人力思考到底是为什么?又是什么导致了他这样的行为变化?

最后小女孩听了小鱼的话,打破了原来的面具,熟稔地思索更换新面具。

爸爸先救自己的孩子被骂自私,别把你家孩子塑造成了《态度娃娃》

影片当中的小女孩遇到了一个虚幻的鱼,在那条鱼的劝说下,小女孩开始了自毁之路,在表演和舞台上的用话筒砸碎了自己脸上的面具,然而面具之下是空洞的,什么也没有。我们本以为小女孩在小金鱼的指点下会得到救赎,谁知道打破面具之后竟然空无一物,这不免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什么面具里面什么也没有?

小女孩最后的动作也很令人惊奇,打破面具之后的小女孩似乎对面具又重新产生了新的认识,思考下一个面具是什么?小金鱼最后说的话是这个意思么?小女孩是否真的听懂了小金鱼说的话?

以上的种种疑惑,不免让人深思。

我更倾向于认为小金鱼其实就是小女孩内心的一个幻影,小女孩一直不喜欢自己的“微笑”面具,总是一副老好人模样,因此借助小金鱼的幻影实现了自己“打破微笑面具”的目标,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小女孩愿意接受邀请,并且成为“面具人”的代言人。

小女孩的本意就是希望打破原本自己的“微笑面具”,不希望一直以“微笑面具”示人,她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的表情,影片通过奇幻的元素,以一种极其夸张的方式,将小金鱼拟人化,为面具赋予多层含义,从一开始的仅个人可见,到最后大范围推广,表明了影片的深层含义:

一个人正常人应该有多种多样的情绪面,而不是为了别人把自己定义成“单一微笑模式”。

爸爸先救自己的孩子被骂自私,别把你家孩子塑造成了《态度娃娃》

03、避免《态度娃娃》式悲剧,立足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

里面的最后小女孩失去了原本真实的自己,我们感到惋惜同时也要避免这样的态度娃娃式的悲剧再次上演。

①注重传统,但不是把孩子打造成态度娃娃,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

在看到电影当中的小女孩面对金鱼独自流下眼泪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很悲痛。电影当中并没有提到,为什么小女孩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差,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窥见一二。不管是我们的家庭生活当中或者是学校教育,又或者是社会要求,我们好像都被刻意要求打造成一个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孩子。

这些就像在孩子们身上无形的套上的一个面具一样,这个面具遮住了原有的自己,也遮住了自己的内心。但人是有自己的情感的,喜怒哀乐,怨憎恨这些都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人们的生活也是因情感而丰富多彩。

当我们刻意的用那些传统美德打造一个完美的天才宝宝的时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扼杀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要打破态度娃娃式的魔咒,首先就要从无趣孩子们有自己的情绪开始,难过的时候不要硬逼着自己笑,开心的时候也不要忍着不笑。

爸爸先救自己的孩子被骂自私,别把你家孩子塑造成了《态度娃娃》

②让孩子知道改变是必然的,但真正的爱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发扬传统的同时也要避免把孩子打造成“态度娃娃”的时候,有人传达了孩子内心的疑惑:假如像影片中的场景一样,有别的小朋友把我心爱的小鱼摔死了,我生气地吼了小朋友,小朋友不是会觉得我是个很小气的人么?那人家就不喜欢了,不愿意和我玩了不是么?

等等,这里你可能有些误解。

我想借用《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说的话作为回答:

你不会因为只是多关注或照顾了一点儿自己,就变成一个坏人或自私的人。

你付出的将是你真心实意愿意付出的,这对其他人来说也是件好事。

正如开头案例中所说的那样,心爱的小鱼死了,孩子很难过,很生气,这都是正常人该有的情绪。如果别的小朋友无法理解孩子的情绪,觉得自己不是故意的就可以无条件被原谅,难道这就没问题么?不是这样的,不管有意无意,犯了错就是犯了错,无意犯错和被原谅是两码事。

小朋友摔死了鱼,生气,愤怒,小朋友可以通过诚心诚意地和孩子道歉,甚至重新赔一条鱼等方式来重新获得的谅解,这都是正常的关系发展。而不是小朋友觉得自己不是故意的就可以用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随意遮掩过去,而被伤害的孩子一个人假装不在乎,独自黯然伤神。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一个带着一个虚伪的面具的人,是无法收获真正的感情的。从带面具到摘下面具的过程中,引起改变是必然的。有些人不愿意适应改变后真实的一面,而有些人愿意适应改变并接受改变后真实一面,那些人才是真正值得深交的人。

爸爸先救自己的孩子被骂自私,别把你家孩子塑造成了《态度娃娃》

04、最后说

传承传统美德本来没错,错就错在我们总把传统美德当成了金科玉律,并且太过了。凡事过犹不及,希望天下父母教育子女的时候,既要让他们明白美德的重要性,但也不要为了美德而美德,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的成长,尽可能避免《态度娃娃》式的悲剧上演。

爸爸先救自己的孩子被骂自私,别把你家孩子塑造成了《态度娃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