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京津冀部分城市短時重度汙染:北京本地對PM2.5的貢獻約佔1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5日訊 2020年3月25日,京津冀區域正在經歷一次大氣汙染過程,部分城市出現短時重度汙染。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及時跟蹤汙染過程發展,分析解讀當前汙染現狀。

分析顯示,從氣象條件上看,北京及周邊大氣靜穩,汙染物沿偏東和東南通道傳輸的特徵顯著,北京成為本次過程中汙染最重的城市根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對本次汙染過程的分析解讀,從汙染來源上看,北京本地對PM2.5的貢獻約佔1/3,區域傳輸貢獻約佔2/3。其中,東南通道貢獻佔40%左右,偏東方向貢獻佔10–15%。

3月24日下午至夜間,天津和唐山最先出現小時輕-中度汙染,隨後在偏東風和偏南風的共同影響下發展成為區域性汙染。3月25日,京津冀中部總體為輕-中度汙染,北京和廊坊出現短時重度汙染;河北中南部的石家莊、邢臺和山西中部的太原、陽泉等城市也出現了短時中度汙染,首要汙染物均為PM2.5。截至3月25日12時,京津冀區域PM2.5小時濃度峰值為182微克/立方米(北京,3月25日10時)。

從汙染排放上看,近期各部門、行業逐步恢復正常生產,汙染物排放量呈上升趨勢。綜合分析結果表明,2020年3月以來,區域內發電煤耗、鋼鐵行業高爐開工率、道路交通流量、工程機械開工率穩步上升,“2+26”城市一次PM2.5、SO2、NOx和VOCs等汙染物排放水平較春節和疫情管控期間明顯上升,3月中旬已基本恢復至春節前水平的80%左右,與2019年同期排放水平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縮小。

從氣象條件上看,北京及周邊大氣靜穩,汙染物沿偏東和東南通道傳輸的特徵顯著。從風場實況圖來看,3月24日夜間至25日上午,京津冀中部受偏東風和東南風控制,汙染物沿燕山山前和環渤海一帶傳輸;另外,太行山-燕山交界處風速低於2米/秒,相對溼度達60%以上,區域內大量的汙染物向此匯聚,疊加本地汙染排放和化學轉化,導致北京出現重汙染天氣,併成為本次過程中汙染最重的城市。根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對本次汙染過程的分析解讀,從汙染來源上看,北京本地對PM2.5的貢獻約佔1/3,區域傳輸貢獻約佔2/3。其中,東南通道貢獻佔40%左右,偏東方向貢獻佔10–15%。

從PM2.5組分特徵上看,NOx向硝酸根離子的二次轉化是PM2.5濃度上升的主要原因。PM2.5組分在線監測結果顯示,北京的硝酸根離子佔比高達50%,天津和唐山在40%左右,表明工業、機動車和燃氣鍋爐排放的NOx向硝酸根離子的二次轉化,是推高PM2.5濃度的主要原因。此外,唐山的有機物佔比達30%左右,僅次於硝酸根離子,而且其濃度變化趨勢與元素碳一致,表明一次排放的有機顆粒物也對PM2.5濃度上升有顯著貢獻。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最新空氣質量預報結果,3月26–27日,受偏北冷空氣和可能的降水過程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優-良為主,其中北京3月26日凌晨預計可轉優-良水平;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可能出現輕度汙染;受區域傳輸影響,26日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可能出現短時中度汙染。28–30日,區域受偏南氣流控制,擴散條件轉差,區域北部和山東東部以優-良為主,其它地區以良-輕度汙染為主;其中,30日區域中部城市可能出現中度汙染。汙染時段,首要汙染物主要為PM2.5和PM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