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重男輕女,《安家》中的打擊教育更需要反思!

最近的熱播劇《安家》圍繞房產中介展開一系列人性故事,再加上婆媳矛盾、重男輕女等現實問題,很難不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討論。前有《都挺好》,後有《安家》,這兩部劇中關於重男輕女的描繪讓不少觀眾都看得心肝疼,恨不能衝進電視裡教訓人,順便搖醒女主,讓她趕緊逃得遠遠的。


其實,除了重男輕女,《安家》中反映的其他幾種家庭教育缺陷也很讓人崩潰:寵溺型,打擊教育型。尤其是中國式的打擊教育,不知道正在摧毀多少孩子!


在《安家》這部劇中,蘇天培的媽媽是小區聞名的“大嗓門”,經常可以聽到她教訓兒子的聲音。為了讓孩子成績變好,她學孟母搬家;兒子成績不理想,她對著孩子大吼大叫,甚至罵孩子是“豬”。


不止重男輕女,《安家》中的打擊教育更需要反思!


相信不少人都會對這樣的媽媽感同身受,她認真負責,一心為了孩子好,卻不得到孩子的理解,換來的是母子離心,簡直太不值得了!因為在現實中,很多家長都是這種“打擊教育”的擁躉者。

他們認為:“怎麼才考98分,滿分不是100分嗎”是告訴孩子不要驕傲自滿;“別拖地了,你拖過的地比沒拖的還髒”是在表達對孩子幹活的心疼;“一天到晚不看書,人家xx一回家就做作業”是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可是在孩子聽來,這就是家長對他們的否定:你不夠優秀,你不會幹活,你沒別人家孩子努力……

打擊教育有多麼可怕?首先影響到的就是親子關係。部分父母抱怨孩子長大後不和自己親近,卻不知是小時候打擊教育的原因。

楊爍上綜藝展現的“PUA式”育兒那一套,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他和孩子之間的陌生關係,看得人既生氣又心疼。


不止重男輕女,《安家》中的打擊教育更需要反思!


楊爍會不會改我們不知道,但如果他不改,或許我們會看到另一個巴圖。宋丹丹和巴圖這一對母子雖然給觀眾帶來了歡笑,但兩人的關係卻透露著尷尬。兩人參加同一檔節目卻分開行動,巴圖也很少會叫宋丹丹“媽”,而是用曾用名稱呼她。不僅如此,宋丹丹當眾說“我生了個廢物”,完全不顧巴圖聽到會多難過。


不止重男輕女,《安家》中的打擊教育更需要反思!


在父母這種打擊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還會逐漸失去信心,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認為所有事情的起因一定是自己不夠好。娛樂圈中就算“發瘋”依然能獲得眾人憐愛的鄭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性格敏感自卑,覺得自己不好看就去整容,覺得自己胖就瘦成紙片人,和男朋友吵架也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不止重男輕女,《安家》中的打擊教育更需要反思!


而鄭爽這種性格的養成,源於父母對她的打擊教育。從小被軍事化管理,不聽話就體罰,想要個洋娃娃父母卻捨不得買。一路按照父母的要求學習才藝、學習舞蹈,最終圓了父母的演藝夢。她擁有了明星的光環,私底下卻依舊自卑怯懦。


不止重男輕女,《安家》中的打擊教育更需要反思!


除了自卑心理,打擊教育還容易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被父母打擊——要努力實現父母的期待——按照父母的期望生活,是不少人的人生模式。可能有人會活得很好,可也有不少人因此深陷泥潭。

近幾年,動不動就有孩子跳樓、跳河的新聞爆出,隨便搜一搜就可以找出一堆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自殺的新聞。有人說是因為現在的孩子變嬌氣了,聽不得批評,卻不知道,那些敏感的討好型人格孩子,當無法實現父母的期待時是多麼絕望,只能選擇一死了之……


不止重男輕女,《安家》中的打擊教育更需要反思!


“罵兩句怎麼了”“你怎麼這麼脆弱”……希望有類似言辭的父母都可以反省一下,是不是已經無形中傷害到了自己的孩子。相信每個家長的教育都是以愛為名,但孩子感覺到的是“愛”還是“厭”,全在你的言辭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