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全面取消特長生招生就能對所有中小學生一視同仁,縮窄學生成績和綜合能力方面的差距嗎?錯失特長髮展良機,將來如何去面對全方位競爭?

義務教育就不能尊重個體的客觀差異?有系統、有方向地發掘和培育資賦優異的學生,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教育機會,使他們發揮潛能、盡展才華?

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引 言

近日,《廣州市教育局關於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發佈,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其中徵求意見稿提到“從2020年起,全面取消義務教育階段各類特長生招生”。當我第一次從廣東臺新聞頻道看到這則新聞播報時,我有點不敢相信,隨後查閱了《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等紙質平面媒體報道,確實有明確完整的文字表述:

取消特長生 嚴格學籍管理

其中徵求意見稿提到:任何公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均不得以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面談、評測、人機對話、拓展活動、冬夏令營等名義選拔學生,不得與社會培訓機構或任何第三方組織聯合招生。學校要均衡編班,不得舉辦任何名義的重點班,不得按學生成績進行編班,不得為編班進行任何形式的考試或測試。

學校要嚴格落實“一人一籍,人籍一致,籍隨人走”的學籍管理要求,嚴禁“人籍分離”、“雙重學籍”等情況出現。從2020年起,全面取消義務教育階段各類特長生招生。嚴禁義務教育學校以“國際部”、“國際課程班”、“境外班”等名義招生。

還特別列舉了一個涉及特長生的官方問答:

Q:公辦學校是否可辦重點班或體藝特長班?

A: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行均衡編班,嚴禁舉辦重點班,包括以特長班、特色班、快慢班、尖子班、興趣班和“奧賽”班、國際班等名義的變相重點班。從2020年起,全面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各區不得再核准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特長生招生計劃。


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我們的機器人編程老師深入學校帶隊參賽


我不知道那些還處在疫情管控沒完全復工、在家陪孩子網課打卡,面臨升學擇校的家長們看到這則新聞有何感想,我也不想就此通知去調查我們機構平時教輔的會員家長的反饋意見,想必大家封閉在家一個多月了,整天面對小神獸的各種折騰和諸多網課的不適應,家長也都很煩躁了,就不驚不擾了。

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義務教育的公平公正就是要取消特長生,忽視個體客觀差異嗎?

作為同處抗疫前線的廣州居民,我在為廣州做貢獻的同時,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佔用任何廣州市義務教育資源,因當時戶籍政策影響,我的雙非兒子從2015年2月幼兒園大班起就開始寄託在香港親戚家走讀(每週末節假日我接回家),同年9月順利入讀小一,到現在就讀小學五年級,被學校評定為“資優生”(也就是我們內地說的特長生)。同時,我們也額外享受著學生資助書簿、午餐、車船等津貼,總之不用向學校繳什麼費,反得一些政府或公益機構的資助。

剛開始時,我也各種擔心,擔心我這個調皮頑劣的放養型兒子受到同學的排擠和學校不公平對待,事實上這麼幾年下來讓我很省心,這小子正按他的節奏在按部就班地成長進步。從小的陪伴,兩地的往返,多方的交流,讓我特別身臨其境地感悟到兩地義務教育階段的差別:一方擬全面取消特長生,一方要全力推行資優生。

我國內地義務教育制度倡導公平公正,普惠眾生,各地方相應出臺一些地方招生政策,這符合實際國情,初心是好。相信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想

營造學校公平共融環境,不管學生的背景和能力有何差異,都要能照顧、培養及教育好所有學生。

本人撰寫此文的目的更多的是在完成頭條教育垂直領域原創作業要求,不在對比大灣區兩地的教育模式優劣,我只因應敝兒的上學經歷和本人實踐經驗,結合孩子的天賦智能宜早發掘發揮理論(可參見我已發表的相關圖文和悟空問答,或自行腦補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談談自己對資優特長生培養的一些感悟。

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孩子學校全方位學習周成果展示


事實上,無論哪個年級哪個班,我相信班內的每一個學生對同一個老師講授的統一的教材教程都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接受程度和成長進度。我也堅信,雖然每個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經歷和家庭背景、父母管教方式等各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但所有學生都應該有條件有能力學習,並在學習中成長進步,各盡其才,各展所長。我認為這才是我們義務教育的本質目標。

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香港資優教育在小學層面的日常普及推行

因參加孩子學校活動及家長課堂,經常聽到“資優生”這個說法,但老師真正與我當面一對一提起資優生,還是在四年級新學期開始,從那時不同老師就會特別派發相關通知(聽兒子說班上就幾個人或他一個人拿到這通知),要求家長簽署是否同意參加一些校外的評估比賽、交流活動等,比如視藝創作、全港資優數學競賽(類似我們的奧數比賽)、澳洲STEAM研學、北京結對學校交流等,涉及的費用從幾百、幾千到過萬元的都有,有些是有 公益機構贊助學生完全免費參與的,有些是學校部分補貼的,還有些是要我們全額自費的,教育局基本都作為支持機構,界定10-18歲(也即小四至小六至中學階段)的資優生或高能力學生參加。

這個時候我才明白,原來學校是從一年級開始發現、跟蹤、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優勢,學校通過三年的各種形式的校本評核及校外活動評估,全面瞭解了每個學生的表現和能力,建立了學生學習概覽數據庫,負責某專業領域培育的非直接帶班老師也能隨時通過這個系統抓取對應的目標學生,來參與各種資優特長培育計劃。

比如本校開設晚託興趣班、週末課程、暑期班及特色校隊,都是按學生個人興趣選擇,全校不同年級混齡編班的。校外的一些目標招生的中學、各大專院校和各種公益機構基金會為小學資優生提供一系列增潤體驗及拓展加速課程,包括不限於:學分課程、領袖訓練、奧林匹克培訓、公開比賽、STEAM全方位體驗學習等,學校都有一套選拔推薦程序。你的孩子某方面能力超群,就有相應的參與機會,學校指標就會自然給到你孩子,學校沒分配給你孩子的,你想爭取也爭取不到,或爭取無門。

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參與學校家長課堂學習


通過我兒子的就學經歷來看,香港資優教育貫穿日常的方方面面,每個孩子從入學第一天起,就會被客觀、公平公正對待,資優教育不是隻為少數高能力的學生提供服務,而是切合所有學生的實際需要,每個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以充分發揮其潛能。

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香港資優生的定義、識別及推薦評估

為便於大家理解資優生概念,我整理了香港資優教育體系相關文獻資料,與大家一起學習探討。

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第四號報告書》 (1990) 建議採用較寬廣的定義,將資優生界定為在以下一方面或多方面有突出成就或潛能的兒童:

智力經測定屬高水平;

●對某一學科有特強的資質;

●有獨創性思考;

●在視覺及表演藝術方面極有天分;

●有領導同輩的天賦才能,在推動他人完成共同目標方面有極高的能力; 以及

●心理活動能力——有卓越的表現,或在競技、機械技能或體能的協調有突出的天分。

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參加資優數學比賽獲獎凱旋


再看看如何識別資優生

識別資優生的目的在於甄選目標學生,為他們提供適切的資優教育,關鍵原則包括:

適當使用多重準則識別資優生,明確用於識別的工具是支援資優生的方式而非結果,採取持續的、多元的識別方法非常重要。

採取靈活及綜合的識別方法,並注意所採用的方式能讓不同性別、文化或家庭背景的學生及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均可展現才能。

識別方法包括老師推薦、家長推薦及/或自薦,學生資質概覽、學術與非學術成就,以及學生在校本、校外的各種比賽中的總評表現。

難能可貴的是,香港資優教育還充分考慮到“潛能未展”的隱形資優生!

在我參加資優計劃家長課堂時,臺上授課的專業導師就特別提醒我們家長:並非所有資優學生都有明顯的卓越成就,許多資優生實際上潛能未展,其潛能被眾多因素掩蓋,例如沮喪、自卑、缺乏挑戰、完美主義、不願接受失敗,以及教師/父母的期望過低。

導師也一再強調:

●學校在潛能未展資優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可以幫助這些學生提升自尊、自我意識及自我反思,有助逆轉其潛能未展的狀況。

●學校層面的學習支援對於潛能未展的資優學生至關重要,因為如果在一般課堂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及支援,培養他們的天賦,他們有機會趕上其他資優生。

●某些資優生亦可能同時有學習障礙(比如專注力不足的雙重特殊資優生),學校應特別留意這些學生,以免他們的才能被學習障礙所掩蓋。

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香港資優教育推行模式

香港教育局鼓勵學校採用“三層架構推行模式”(見下附圖),以規劃及推行校本資優教育,並在第一及第二層的全校課程內加入高層次思維技巧、創造力和個人及社交能力三大資優元素。

第一層:校本全班式教學,是指在一般課堂中運用教學策略,發掘學生在創造力、明辨性思考、解難或領導能力等方面的潛能;

第二層:校本抽離式計劃,是指在校內為能力較高的學生,提供專長科目或跨學科的抽離式培育計劃;

第三層:校外支援,是指在校外為特別資優生,提供特定的專門訓練和學習機會。

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資優教育三層推行模式


在我綜合分析看來,香港資優教育的目標就是有系統、有方向地發掘和培育資賦優異的學生,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教育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富彈性的教學方法和環境下,充分發揮個別潛能。而他們的資優教育包括雙重目的:

●資優教育普及化——透過多元化的計劃及服務,提供豐富的學習經歷,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栽培發揮;

●普及教育資優化——為經識別的資優生提供專門的學習經歷,提升其表現及成就。

他們在照顧資優生的加量提升教育需求的同時,也兼顧到“普羅大眾”剛需原則:

●資優教育必須普及化;

●資優教育應為優質教育的一環,學校均能照顧資優生與非資優生的基本學習需要;

●資優的定義應擴闊,並採用多元智能的概念;

●著重啟發學生思考、培育創造力及個人與社交的能力;

●學校應提供多元化、富連貫性的教育活動; ●集合不同人士或機構所提供的資源支援學校。


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破解迷思式總結

我正是有感於香港資優教育體系的科學性,才創立此間新資優教育公司,以求學習、引進和推動資優教育,我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在我們日常教輔過程中,就充分考慮到每個學員的差異,採用適應性教輔方案,促使學員儘快達到目標的學習水平和綜合素養。在此過程中,我們希望發揮每個學員的潛能,收窄學習差距,亦即收窄學員實際成績與其有潛力取得的成績之間的差距,而不是收窄A同學與B同學之間的學習成績差距。後者可能會衍生很多問題,因為後者通常的做法就是忽視個體特長,儘量減少不同組別的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這意味著期望所有學生都能達到相同的學習目標或相同的表現標準,而抹平尖子、讓特長生泯然眾人,於學生未來綜合發展極為不利。


反思:義務教育是該取消特長?還是各展所處?

大灣區資優數學競賽獲獎選手


所以,根據我的育兒和從業經驗理解,我們倡導的公平公正教育,應該首先明白每個個體的天賦智能優劣不同,正視個體客觀差異的存在,並非意味著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每個學生,亦並非為每個學生提供相同的指導或學習支援。為照顧學生的多樣性,我們不僅要照顧及切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亦要顧及他們不同的成長需求,學校必須使用有效的策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經歷和多種途徑,瞭解、尊重及照顧每個學生的個性及獨特性,特長生理應受到關切重視,讓他們盡展潛能,發揮所長,引領同輩,早日成為國家棟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