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3古詩詞三首優質教案+反思

<strong>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3古詩詞三首優質教案+反思

<strong>

教學目標:

1.會寫“德、鵲、蟬”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建德江、驚鵲、鳴蟬”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3.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重點

1.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品味詩句,感知詩詞大意。

2.指導背誦,積累古詩詞。

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策略:

1.字詞教學

本課有3個生字,字音上,要注意“蟬”是翹舌音;字形上,強調“德”字右邊中間不要少寫一短橫。本課出現了三個多音字,要在初讀時幫助學生讀準字音,熟讀時體會它們的意思。本課的多音字有:“移舟泊煙渚”中的“泊”讀“bó”;“卷地風來忽吹散”中的“卷”讀“juǎn”,“散”讀“sàn”。

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先放手讓學生憑藉課文中的註釋,聯繫上下文進行自學,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然後要求學生把初步理解的詞語放進句子中去,試著講講句子的意思,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適當點撥。

2.閱讀理解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在教學本課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古詩詞所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如《宿建德江》,為了讓學生感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兩句蘊含的深意,引導他們想象詩人往日與親人朋友相聚時的情景,那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呢?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詩人和朋友圍坐火爐邊,把酒言歡,多麼愜意!”有的學生也許會說:“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詩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詩作對,流連忘返,好不樂哉!”還有的學生或許會說:“在一個秋風送爽的日子裡,詩人和家人相聚樹下,真是其樂融融啊!”這樣一幅幅溫馨的畫面與詩人眼前身處異鄉,孑身一人的處境形成鮮明的對比。經歷這樣的想象之後,學生更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體會到詩人濃濃的羈旅愁思。

3.表達運用

教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詩時,在學生領略了詩人描寫的一場又大又急的驟雨後,讓他們聯繫生活,也拿起手中的筆,寫一寫雨。學生熟悉的事物,寫起來自然有話可說。有的學生寫細如牛毛的春雨,有的學生寫熱烈粗獷的夏雨,還有的學生寫清新涼爽的秋雨,這種就地取材的語言訓練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學前準備:

1.預習提綱

(1)查閱書籍或上網查找,蒐集孟浩然、蘇軾和辛棄疾的資料。

(2)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藉助註釋或其他方法弄懂詞語意思。

(3)再讀課文,瞭解三首古詩詞的大意。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1課時

《宿建德江》

課時目標

1.讀準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宿建德江》。

2.邊讀邊想象畫面,品詞賞句,理解古詩內容。

3.在品讀過程中,體會詩人憂愁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激情導入

1.課件出示:

課件出示:

秋 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這兩首詩有什麼相似之處?

生:都表達了詩人在秋天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2)每一首古詩都有“詩眼”,“詩眼”就是能揭示詩的中心、點明詩人心境的字。請同學們找一找,這兩首詩的“詩眼”分別是什麼?(思,憶)

2.導入新詩。

夜幕降臨,江中煙霧迷濛,遠處行來一葉扁舟,舟上的詩人又會有怎樣的心情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宿建德江》。

【設計意圖】

課始三分鐘,抓住學生心。教師首先讓學生比較兩首同是思鄉古詩的相似之處,然後找出它們的詩眼,這就為學習新詩奠定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氛圍。最後設置疑問“舟上的詩人又會有怎樣的心情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古詩,讀出韻味

1.自由讀詩,讀通讀順。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認真讀兩遍,第一遍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念順;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圓。

2.指名朗讀,字正腔圓。

(1)第一行詩中有一個多音字“泊”,在這裡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讀作“bó”。

(2)“泊煙渚”的“渚”是翹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翹舌音;最後一行詩中,“清”是後鼻音,“近”是前鼻音。

3.賽讀古詩,讀出節奏。

讀詩不光要字正腔圓,還要讀出節奏。請男女生比賽讀,讀出這首詩的節奏。

課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設計意圖】

教給學生讀詩的方法,由讀得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再到讀出音韻美。朗讀要求逐步提高,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古詩的美。

三、交流資料,瞭解背景

1.憶學法。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學習古詩“四步法”嗎?

生: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

2.解詩題。

(1)“宿”是什麼意思?

生:住宿、留宿。

(2)“建德江”是一個地名,那麼詩題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該怎麼讀好詩題呢?(指名讀、齊讀)

3.知作者。

(1)學生交流關於孟浩然的資料。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你們在課前已經蒐集了他的資料,現在說說對他的瞭解吧。(生交流)

(2)瞭解寫作背景。瞭解古詩背後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情感,我們一起來看孟浩然寫這首詩前的一段經歷:

課件出示:

孟浩然自幼聰穎好學,抱負高遠,青年時就作詩多首,“有聲於江楚間”。當他奔赴京城,想要求取功名、施展才華之時,卻總是名落孫山。後經舉薦,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見。在唐玄宗面前,孟浩然一展所學,朗誦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歲暮歸南山》。然而,詩中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兩句讓唐玄宗大發雷霆。因此求官不成、躊躇滿志的孟浩然最終被逐出了京城。

在這樣的心境之下,孟浩然南下吳越,在建德江停舟過夜時,寫下了這首《宿建德江》。

(3)帶著感受,齊讀古詩。

【設計意圖】

交流資料既是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檢查,又培養了他們蒐集資料的良好習慣。俗話說“言為心聲”,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有助於學生感悟詩情,深入體會詩人舟泊暮宿,觸景生情,滿懷愁緒的情感。

四、想象品讀,明意悟情

(一)明詩意。

1.默讀古詩,感知大意。

請同學們靜靜地默讀這首《宿建德江》,結合書上的插圖和註釋,想一想,這首詩大概講的什麼意思?詩裡的哪個字、哪些詞在向你傳遞詩人的感覺和情緒,可以做做記號。

2.指名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二)悟詩情。

1.找出詩眼“愁”。請一位同學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詩中哪一個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

生:愁。

2.品味“愁”字。

(1)齊讀“日暮客愁新”,知“愁”意。

課件出示:

日暮客愁新

②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麼呢?(思鄉之愁、寂寞之愁)

②你怎麼知道他是思鄉之愁呢?你是從這行詩的哪個字看出來的?(客)“客”是指誰?(詩人自己)詩人把自己說成是客?(因為他此時身處異鄉)

③同學們,颯颯秋風勾起了張籍的思鄉情,重陽登高勾起了王維的“倍思親”。此時,是什麼景物觸動了孟浩然的思鄉之情呢?(日暮)

(2)對比想象“日暮圖”,感知“愁”緒。

①分享溫馨畫面。日暮是夕陽西下時分,這個時候你在幹什麼呢?

生:揹著書包回家去。

師:還有人在幹什麼呢?

課件出示:圖片(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飯圖、夕陽下母親迎接孩子歸來圖、一家三口夕陽下散步圖)。

②想象畫面,體會詩人的情感。現在我們回到詩人所處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麼?

生:空曠的原野,江面上只有詩人一個人。

師:如果這時候你是詩人,你會想到什麼呢?

生1: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

生2:如果這時候有人陪我說說話多好啊!

生3:如果這時候我在家鄉多好啊!

③讀出滿懷愁緒的感覺。詩人孑然一身途經建德江,面對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一時間,他滿懷的愁緒湧上心頭。誰來讀一讀這滿懷的愁緒?(指名讀、評價讀)

課件出示: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3)一詠三嘆“月近人”,悟“愁”心。

①對月抒發愁緒。滿懷的愁緒向誰訴說呢?(月亮)

孤人對月是何等的蒼涼、孤寂,如果你是詩人,你會向月亮訴說什麼呢?

生1:月亮啊,請把我帶回家鄉吧!

生2:月亮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情,陪伴著我。

②回憶往昔甜蜜。此時的詩人雖置身於孤舟之上,思緒卻早已隨月飛遠。他的心已飛到家鄉去了。他想到了往日與親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麼樣的情景呢?

生1: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詩人和朋友圍坐火爐邊,把酒言歡。

生2: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詩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詩作對,流連忘返。

生3:在一個秋風送爽的日子裡,詩人和家人相聚樹下,其樂融融。

③入情入境讀詩句。想起昨日和親朋好友把酒言歡,好快樂啊!可是,這裡卻只有——“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回憶故鄉,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絲絲縷縷都是甜蜜,然而,這裡卻只有——(生讀)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鄉山水,聽不到親切的鄉里鄉音,這裡只有——(生讀)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憶故鄉甜如蜜,思故鄉愁滿懷,此時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

(三)拓詩句

正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來寄託情感是很常見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發情感的憑藉。

課件出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設計意圖】

想象畫面和感情朗讀是學習古詩的良方。全詩圍繞一個“愁”字,詩人的孤寂、愁悶、思念等複雜心情蘊含在每一句詩中,有許多地方值得反覆誦讀、細細品味。在學生已能把詩讀得字正腔圓、有滋有味的前提下,開啟他們想象的閘門,讓學生對比想象“日暮圖”,對月抒愁緒以及憶往昔甜蜜,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悟。這樣環環相扣,步步為營,不著痕跡地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之中,進一步感受詩人羈旅中的惆悵、愁思。

五、背誦古詩,昇華情感

1.不知不覺中,我們走近了一輪明月,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經守望過的月,也是我們的月,是古往今來唯一不變的月。學了這首古詩,我們已然成為孟浩然的知己,體會到了他在日暮時分“人在江中、心隨月去”的滿懷愁緒。

2.配上音樂,指名背、齊背。

【設計意圖】

哀愁的音樂,與詩人的心境相融,很好地烘托了氣氛。配樂讓學生背誦古詩,不僅積累了語言,而且昇華了情感體驗。

第2課時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化詩為畫,理解詩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時的奇特景象。

3.在品悟詩句中體會詩人豁達開朗的胸懷。

教學過程:

一、揭示詩題,簡介詩人

1.指名讀詩題。

2.理解詩題。

讀完後你知道了什麼?

生:時間、地點、事件。

設疑:詩人僅僅只是喝醉了嗎?

3.簡介詩人。

師:這是北宋詩人蘇軾流傳千古的一首名詩,你瞭解蘇軾嗎?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西湖有著不解之緣,他曾兩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築蘇堤,造福於杭州百姓。

【設計意圖】

以詩題總覽全文,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從詩題中瞭解了時間、地點和事件,同時教師還設置了一個疑問:“詩人僅僅只是喝醉了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為課時結尾深化主旨埋下伏筆。

二、初讀古詩,讀準讀美

1.讀得正確。

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指名讀,強調“遮”是翹舌音,“卷”讀“juǎn”,“散”讀“sàn”。

2.讀出節奏。

指名讀,讀出古詩的停頓和節奏。

3.讀出韻味。

學生練讀,讀出古詩的韻味。

(1)找出詩中的押韻字。(山、船、散、天)

(2)按“平長仄短”練讀。

(3)分組讀,齊讀。

【設計意圖】

讀得正確,讀出節奏,讀出韻味,使學生在逐層提升的誦讀中感知詩意和詩趣,為知意和背誦打下基礎。

三、化詩為畫,體會意境

1.默讀古詩,圈出景物。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默讀古詩,想想每行詩分別描繪了什麼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圈出來。(雲、雨、風、水)

2.配樂範讀,想象畫面。

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範讀古詩,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樣的畫面?(配樂,約50秒)

課件出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3.彙報交流,品讀感悟。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1)課件出示:

課件出示:

黑雲翻墨未遮山

①聯繫生活實際。夏天雷雨來臨之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樣的?能用四字詞語形容一下嗎?(烏雲密佈、電閃雷鳴)

②學生想象畫面。

生1:我看到黑壓壓的烏雲,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樣,卻沒有遮住遠處的山巒。

生2:我看到黑雲翻滾,就像濃濃的墨汁在天上蔓延,但來不及遮住山巒。

生3:我看到黑壓壓的烏雲像海浪一樣,洶湧地翻騰而來,但沒有遮住遠處的山巒。(點擊課件,“黑、翻墨”變色)

③帶著感受讀詩句。我們聯繫生活實際,想象出了這幅“翻墨雲”圖。誰來讀一讀這句詩?讓我們感受一下。(指名讀、評價讀、齊讀)

(2)課件出示:

課件出示:

白雨跳珠亂入船

①抓關鍵詞語,品析雨的特點。

生1:夏天的雨很急很大,我從“跳珠”知道雨落在船上就像是跳動的珍珠,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

生2:我從“亂入船”的“亂”字看出雨勢很大,這雨是雜亂無章的,就像頑皮的孩子活蹦亂跳。

生3:我還從“白雨”看出這場雨很大,只有大雨點兒才會看起來是白色的,有種白花花的感覺。(點擊課件,“白、跳珠、亂”變色)

②用多種形式,讀出雨的氣勢。誰來將這場又急又大的雨,通過朗讀帶到我們大家眼前?(指名讀、男女生賽讀)

③ 教師小結,引出別樣景象。

師:這真是一場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讓我們感到——震撼!激動!驚歎!當我們正被眼前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併為之驚歎的時候,一陣大風吹來,天地間又換了一副新的圖景。

(3)課件出示:

課件出示:

卷地風來忽吹散

① 品味“忽”之妙。

生1:我從“忽”字感受到大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陣狂風席地卷而來,就把雨吹沒了。

生2:我從“忽”體會到這風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吹散了,還吹散了天上黑壓壓的雲,天空變得一片瓦藍。(點擊課件,“忽”變色)

②拓展含“忽”的詩句。

生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生2: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③讀出“風吹雨散圖”。(分組賽讀)

(4)課件出示:

課件出示:

望湖樓下水如天

① 想“水如天”之景。

生1:水如天一樣開闊,藍天倒映在湖水中,水天一色。

生2:水如天一樣明亮,雨後湖中泛起粼粼波光。

生3:水如天一樣澄淨,雨過天晴,一切都像剛洗過的樣子。

②讀出“雨後西湖”的畫面感。碧空如洗,水平如鏡,讀出你的想象與感覺。(指名讀、齊讀)

4.聯繫生活,訓練寫話。請學生拿起手中的筆,也來寫寫雨吧。

【設計意圖】

想象畫面,化詩為畫是本課的語文要素,也是課後習題的要求。每行詩,緊緊圍繞關鍵詞展開描寫,從下雨前的“黑雲翻墨”到雨中的“白雨跳珠”,再到“風吹雨散”的水天一色,學生在頭腦中不斷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在這個過程中,始終將想象與品讀相結合,讓學生領略詩人遣詞造句的精妙,體會古詩的意境美。

四、深化主旨,指導背誦

1.昇華詩題中“醉”的含義——沉醉。

作者非常欣賞這首詩,他50歲時再到杭州,特意又寫詩道:“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足見他對這首詩的喜愛。

2.瞭解寫作背景,體會詩人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你知道當時詩人是在什麼情況下寫這首詩的嗎?

師: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蘇軾因為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在官場受到排擠,無奈自請外任,遠離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他與朋友同遊西湖時,經歷夏日驟雨,觸景生情,寫成此詩。

大凡詩人失意,總會借酒消愁,吟詩抒懷,而此詩卻不見愁情,你從這場驟雨中讀到了一位怎樣的詩人?

(樂觀、豁達)

3.指導學生背誦全詩。

【設計意圖】

“一切景語皆情語”,由這首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聯繫詩的寫作背景,是對主題的一個昇華,也是和前面“瞭解詩人”這一環節相呼應,一脈相承。

五、課外延伸,閱讀積累

1.拓展名詩。

蘇軾與西湖有著不解之緣,他愛西湖,尤愛雨中的西湖,他還在《飲湖上初晴後雨》中寫道:“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請你說一說,《飲湖上初晴後雨》中的西湖是怎樣的?

2.積累名篇。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描寫和讚美西湖的千古名篇,課後找來讀讀並積累。

【設計意圖】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教師以這首詩作為一個生長點,引發學生去搜集描寫西湖的古詩,把學生的視野一下子由課內轉向課外,有效地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理念。

第3課時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課時目標

1.會寫“德、鵲、蟬”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建德江、驚鵲、鳴蟬”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3.融入豐富的想象,感悟詞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作者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範讀課題,自主解題

1.師讀課題,提出疑問。

讀題目時老師為什麼在中間停頓一下?

生:因為“西江月”是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是詞題。

2.聯繫舊知,瞭解課題。

你們對課題還有哪些瞭解?

生1:我知道“黃沙”是指黃沙嶺,在今江西省上饒市的西面。

生2:題目的意思是晚上詩人在黃沙嶺的一條小道上散步。

【設計意圖】

入課開門見山,直接導入對課題的解讀。“你們對課題還有哪些瞭解?”以此引出學生的已有知識。

二、初讀全文,讀通讀順

1.學生自由讀全詞。教師提出要求:讀準字音,把詞讀通讀順。

2.指名讀詞。

重點強調:“蟬”是翹舌音,“見”讀xiàn,不讀jiàn。

(1)理解“見”的意思。“見”就是出現的意思。

(2)聯結已知。這個“見”還在什麼地方出現過?

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齊讀全詞。

【設計意圖】

讀通讀順,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教師要因疑而教,抓住最易讀錯的字,並聯結已知,強化鞏固。

三、自讀自悟,入境抒情

過渡:讀通詞是學好詩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裡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一)品讀上闋

1.自讀自悟。

學生默讀上闋,不懂的地方打上“?”,小組討論彙報。

2.彙報交流。

(1)誰來說一說,你讀懂了什麼?

課件出示: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①弄懂“別枝”。藉助註釋,可以知道“別枝”指橫斜的樹枝。

② 理解詞意。

生:這句詞的意思就是:月光明亮,驚醒的鵲兒飛繞在樹枝上。清風吹來,半夜裡蟬兒在鳴唱。

③學生質疑。

生:我不認為是明月驚醒了鵲兒,也可能是作者的腳步聲驚動了鵲兒。

師:有自己的見解,真棒!

④想象畫面。師範讀這句詞,學生閉眼想象:你彷彿看見了什麼?

生:明亮的月光下,驚醒的鵲兒飛離樹枝。半夜裡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⑤有感情地朗讀。黃沙嶺的景色是多麼迷人啊!誰能讀出來呢?(指名讀)

過渡:你們還讀懂了什麼?

(2)課件出示:

課件出示: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① 描述畫面。

生:這句詞展現的畫面是:稻花飄香,農民們在談論豐收的年景;蛙聲陣陣,吸引詩人側耳細聽。

②表達異議。

生:我認為這裡的兩句應倒過來,讀為“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裡說豐年”。一片蛙聲說明青蛙很多,稻花飄香預示著豐收。因此,這裡是青蛙在爭說豐收,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

③給予鼓勵。

師:你想象豐富、見解獨特,了不起!“說豐年”的是農民還是青蛙,各人見解不一樣,重要的是讓讀者體會到豐收的喜悅。

④讀出喜悅。(一詠三嘆讀)

a.多少年來,與農田朝夕相處的青蛙,看到黃沙嶺這喜人的豐收景象,能不高興嗎?

男生齊讀——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b.“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農民豐收多不容易啊!他們怎能不開心呢?

女生齊讀——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c.朝朝出,天天望,辛勤的耕耘終於有了收穫,辛棄疾又怎能不為農民高興呢?

齊讀——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3.齊讀上闋。

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蛙聲一片,這一切多麼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於這美好的夜晚,感受著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齊讀上闋。

【設計意圖】

“詞”的教學重在想象、品讀、悟情。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交流自己想象的畫面,在關鍵處給予巧妙引導。最後扣住人物心情,用一連串反問句式,一詠三嘆,迴環往復,品讀詞句,讀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領學生讀出詞背後的那份情、那份愛、那顆心、那種味,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二)品讀下闋

1.默讀下闋。

2.學生交流。重點點撥:

(1)“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應該顛倒順序來理解,就是“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

(2)品“忽見”之趣。

課件出示: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① 讀出驚喜。陣雨來臨,天黑乎乎的,避雨的地方很難尋找,辛棄疾非常著急,在陣雨到來之前終於找到了。

②讀出放鬆。詩人正在為避雨著急,現在看到茅店,心情放鬆了。

③讀出興奮。進了茅店,又可以與農民們一邊喝酒,一邊說豐年了。

3.以詩表情。

想想哪句詩最能表達詞人此時的心情?

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個性朗讀。

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下闋。(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

“情”要靠“象”去顯。教師緊扣“忽見”,讓平面的詞句通過學生的想象體悟,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把學生引入詞的意境,想詞人所想,感詞人所感,急詞人所急,學生的感悟與朗讀實現了無縫焊接,詞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在“象”的召喚和引領下,噴湧而起,一瀉千里。

四、對比閱讀,體會情感

(課件出示《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兩首詩詞。)這兩首詩詞都寫了月夜的景色,表達的情感卻有不同,結合具體詩句說說。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個“愁”字讓我們體會到了他在日暮時分“人在江中、心隨月去”的滿懷愁緒。詩人把這份愁情託付給了江中的月兒,“江清月近人”一句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愁腸百轉、孤獨寂寞的詩人。詩人看見月亮便勾起了自己的愁緒,抒發了詩人漂泊在外的愁思。

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則描寫的是恬靜的月夜景色,表達了豐收在即的喜悅之情。

五、鏈接詞人,拓展閱讀

1.走近詞人辛棄疾。你們瞭解他嗎?

生1:我在資料上得知,辛棄疾在黃沙嶺建有“黃沙書院”,他在為農民的子女讀書著想。

生2:辛棄疾,號稼軒,說明他十分關心種莊稼的人。

2.拓展辛棄疾的作品。

(1)背誦描繪農村生活的佳作《清平樂·村居》。

(2)閱讀抒發愛國豪情的傑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課件出示: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①交流感受。

②齊讀。

3.課後蒐集詞作。

課後請同學們蒐集辛棄疾的詞,讀一讀,背一背。下週咱開個賽詞會,感悟辛棄疾的人生。

【設計意圖】

對詞人的介紹,以兩首不同風格的辛詞進行對比,意在操練整體感悟的閱讀方法,拓展本詞的文化背景,豐富本課的文化底蘊。綜合性學習的安排,使得本課成為一個意味無窮的起點站,學生將駛向廣闊的經典誦讀天地。

六、佈置作業,指導寫字

1.指導寫好生字。

“德、鵲、蟬”這三個字,重點指導“德”字。強調不要少寫了“心”上面的短橫。

2.背誦並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設計意圖】

重點指導易錯字“德”,有助於學生強化記憶,鞏固生字。背誦並默寫這首詞,則很好地落實了課後習題的要求,增加了學生的詩詞積累。

教學反思:

1.培養想象能力。教學古詩詞,我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如《宿建德江》一詩,讓學生想象詩人往日與親朋好友相聚的歡樂情景,學生暢所欲言,描繪出一幅幅溫馨幸福的畫面,更加襯托出此時詩人的滿懷愁緒。

2.關注語言訓練。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時,讓學生學習蘇軾,拿起手中的筆,也來寫一寫自己熟悉的雨。有古詩做依託,又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學生寫起來便有話可說,寫話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重視朗讀指導。教學本課,我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中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詩中,扣住人物心情,用一連串的反問句式,一唱三嘆,迴環往復,品讀詞句“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讀中悟情,悟中抒情,引領學生讀出詞句背後的那份情、那份愛、那顆心、那種味,從而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不足之處是在教學時,三首古詩詞都是平均使用力量,沒有做到有導有放,這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3古詩詞三首優質教案+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