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你覺得一些現代人超越古人了沒有?

行著茶酒之路


從書法的形式上講今人完勝古人(或是說現代書法勝過古人)。傳統書法無人能與古人比肩。


南山書廬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中國的書法是傳統文化的精粹,從甲骨文算起,已經經歷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這漫長的發現過程中,一代代的書法家不斷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保證了中國書法始終沿著傳統的主脈長盛不衰。

中國的書法是一個不斷髮展演化的過程,每一個時代都有傑出的書法大家。我們不能說後人超越了古人,只能說後人發展了書法。比如較晚一些出現的楷書和草書,秦朝的李斯就不會寫,不能說會寫楷書的歐陽詢比李斯高明。王羲之根本就沒有見過甲骨文,不能說能寫甲骨文的現代人超越了王羲之。

所以,現代人因為文物出土的原因、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我們比古人有更多的渠道和機會接觸更古代的書法文獻資料,我們也就有足夠的條件來發展和創新書法。但千萬不能認為現代書法就超越了古人,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敬畏之心,始終向古人學習,向古碑帖學習,並不斷汲取營養、創新發展,才能使我們的中華書法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館閣秀才



首先明確兩點:

1、“超越”或者“不如”一詞說法缺前提條件,你要看哪個方面的“超越”。

2、淫浸古人的書法不存在“過分”一說。淫浸愈深,出帖愈難,但成功率愈高。詳細解釋如下:第一點解釋:不可否認,以二王為代表的中國書法正統血脈持續近一千多年,書聖王羲之的貢獻無人能比,不可逾越,但前提是從王羲之的書法審美風格得出的結論,王羲之體現的是“中和”之美、“自然氣韻”之美,“飄逸瀟灑”之美,歷朝歷代在二王的基礎上不僅繼承了他們的優良傳統,更有偉大的創新,從“法度”方面來分析,唐朝必然超過二王,湧現出許多唐楷大家,“歐、虞、褚、顏、柳”就是代表,唐楷法度森嚴、工整規矩,這不就是創新?從碑學的角度來講,清朝必超過二王,在碑學盛行的清朝湧現出許多碑學大家,如趙之謙、鄧石如等人,把碑上的筆法用帖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近代以來,受到西方美學思潮和日本“少字派”的影響,中國的書法也會迎來一輪新的創新,至於誰能成功,只能歷史來檢驗,如果繼續沿著二王的路子走必然無法超越,因為二王的筆法差不多挖掘完畢(本人猜測,可能還有探索空間),再者,今日的書法詩詞的土壤氛圍已大不如古人,書寫工具也在改變,用毛筆書寫的時間也沒有古人多,無論怎麼努力都是超越不了古人的,但是就沒有其他方面能超越古人嗎?當然有!一曰:“形式”之美,如今書法作品的形式琳琅滿目,各種顏色、紙張、樣式種類數不勝數,這樣的物質條件是古人沒有的。

第二點解釋:古人的書法美學範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理解的,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感悟,而且每個人感悟的深淺都有差別,也正因為這種差別導致了各類書家風格有別,有人對古人的書法美學理解的深刻,例如楊凝式(俗稱楊瘋子)就是很成功的案例,但是如果你臨帖死臨,而且越臨越像,就是很難出帖,但是在你臨地很像的前提下還能繼續深入入帖並理解其中的大道,就能很快出帖。並且出帖後成功率非常高。因此臨帖越“過分”越好,最好到達“意臨”的狀態(也就是悟出其中筆法、結構、章法的變化規律),當然這是非常難以到達的境界,因此“過分”侷限於古人的書法美學範式會帶來兩種結果,一是出帖難,二是出帖後成功率高。當然我們為了成功地寫出好字,再“過分”也不為過。

古人自己就非常明白這一點,唐代孫過庭《書譜》中寫到:

評者雲:“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研。”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鶩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

他批判前人主張的“今不逮古”,提出“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主張。這顯然是一種積極進取的表現。唐代書法發展的輝煌證明了,孫過庭的這種觀點顯然是非常正確的。

有的人認為,古人從小接觸毛筆,在對毛筆的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上是今人無法相比的,這是事實。但是這種書法理解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在古人看來單純的書法是下等技藝,是“雕蟲小技”。為了提高書法的內涵,往往摻雜了非常多“形而上”的元素,比如“心正則筆正”,書法的內涵泛化為人品、學識、素養等等。而對書法創作本身的關注,古人基本上是零,即“無意於佳”。書法之所以被放在極高的地位上,純粹是因為書寫的是漢字,而漢字的內涵承載著中華文化,如果說書法是毛,那麼漢字就是皮,文化是骨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但是,一旦書法和漢字、文化剝離開來,那麼書法完全喪失了崇高地位,而這在現代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在今天,我們學習漢字不再侷限於毛筆,而更多的使用硬筆。我們學習文化,不再依賴小楷抄經,而是印刷甚至電子顯示。文化不侷限於漢字(還有英語),漢字不依賴於書法,那麼書法還有什麼意義?沒有了承載文化之“道”,只留下書法的“技”。書法就只是一幫人在比拼誰的筆法更熟,誰的結構更準,字匠和木匠、鐵匠還有什麼區別?

PS:從這個意義上說,漢字可以離開書法,書法離不開漢字,這是一種附庸關係而非統一。硬筆書法學習借鑑毛筆書法,在實用層面上基礎了傳統書法,而毛筆書法逐漸向藝術層面發展。實用和藝術開始分道揚鑣。

蘇軾說古代書法“無意於佳乃佳”,是因為古人用毛筆寫字為自然而然的事。而在今天,只要你拿起毛筆,那麼你就是“有意”,不存在“無意”。從這個意義上說,古人“無意之書法”達到了最高境界,今人是不可能超越的,這不是今人不如古人,而是客觀條件的侷限。即便是再主張復古,崇尚晉唐的書法家,也不可能要求今天的人放棄硬筆、放棄電腦去追求毛筆書法的“無意”。

假如抱殘守缺,對客觀發展變化視而不見,依然追求古人“無意”,那麼失去文化滋養的書法沒落是顯而易見的。正如現在的京劇、秦腔,失去了溫潤的土壤,只能在極小的範圍內苟延傳承。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書法家所樂見的。窮則變,變則通。現代書法,本質是向“有意”的最高境界發展和探索,這就是創新。書法強調創新,是因為不得不創,不得不新。

而創新,就很難簡單地去比較判斷說誰更好,誰更差。


羊鈦白


中國的書法作為文化載體,他主要起到傳承的作用,在傳承中發展,不要動不動就談超越古人。

書法作為藝術是不斷髮展和完善的一個過程,從夏商周時代的甲骨文,到秦漢時期的小篆、隸書、章草書,再到魏晉時期楷書、行書、今草書,乃至以後魏碑、唐楷,再後來宋元明清每個朝代都有自己對前古人繼承和發展,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在中國書法史留下了獨屬於自己那個時代的藝術氣息。

隨著時代的進步,書法用品種類繁多,可供書家選擇也越來越多,表現的書法藝術的手法也層出不窮,到了今天我們書法藝術進入展廳和藝術長廊。這是前人沒有的一種表現形式,只能說我們需要在我們這個時代,留下獨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烙印!





博勤董老師


在我看來,古代書法無法超越。

但為什麼有很多人都覺得現代人的書法比古人好呢?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我覺得至少有三個原因:

第一,我們說古人難以超越,主要是在文化、理念、情趣等層面上難以超越。但是,在形式、材質、展示方式、裝飾性等方面,都是可以超越的,甚至已經遠遠超越。而普通大眾往往關注不到文化、理念、情趣等層面的東西,更多關注形式上的東西,導致出現誤判。

第二,今人創作理念有意無意都會迎合現代大眾的什麼取向。比如,把西方審美理念、現代審美理念融匯到書法之中,這樣的作品可能缺少一些古意,卻能贏得一些大眾的好感。

第三,個人學識問題。書法博大精深,要看懂書法、理解書法是很難的,出現誤判在所難免。

但我認為古人的書法無法超越。





R自媒



硬筆毛筆書法


現代人的書法想超過古人,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學習書法,首先要學習古法帖。取法乎上是自古以來,共認的必須尊守的一個規矩。學習書法不像其它的技藝,徒弟可超過師傅。就學書而言,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取法乎下則下下矣。意思是徒弟跟著師傅學,能學到老師的一半就不錯了。徒孫能學到徒弟的一半就不錯了。徒弟徒孫各學老師的一半,到徒孫這一代學到第一個師傅的書法二分之一乘二分之一,就剩下四分之一了。這說明學習書法不能學當代人的字是完全正確的。同時也說明現代人的書法是不可能超越古人的。

人們尊稱張芝為草聖,鍾繇為楷書之祖。又稱王羲之為書聖。後人學書者都是從他們那裡學來的。試問,自古以來,誰超過他們了?誰又敢說自己超過二王鍾張了呢?

有人會說,書法比賽總會有人出類拔萃,鶴立雞群,這怎麼說?這很正常,這與每一個人的天斌,努力程度有關。即便是同一個老師所教,也不一定水平就都一樣。我們現在看到自古以來有很多人的書法確實很好,那也只能是他們在健承前人的基礎上努力學習的結果,他永遠也不可能超越鍾張二王!


譚雲協


力透紙背, 入木三分現在誰能做到。


西行降魔


沒有,還差很遠,因為古人一生都在一心一意做一件事。而我們現代人卻急功近利,想一切辦法速成。賺錢的多少是衡量成功的標準。


墨客國畫


書法要靠文化去傳承,而不單單只是技法。提高文化素養非常重要,書聖蘭亭魯公祭侄東坡黃州,都是一等一的好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