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你觉得一些现代人超越古人了没有?

行着茶酒之路


从书法的形式上讲今人完胜古人(或是说现代书法胜过古人)。传统书法无人能与古人比肩。


南山书庐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中国的书法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从甲骨文算起,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发现过程中,一代代的书法家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保证了中国书法始终沿着传统的主脉长盛不衰。

中国的书法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杰出的书法大家。我们不能说后人超越了古人,只能说后人发展了书法。比如较晚一些出现的楷书和草书,秦朝的李斯就不会写,不能说会写楷书的欧阳询比李斯高明。王羲之根本就没有见过甲骨文,不能说能写甲骨文的现代人超越了王羲之。

所以,现代人因为文物出土的原因、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比古人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接触更古代的书法文献资料,我们也就有足够的条件来发展和创新书法。但千万不能认为现代书法就超越了古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始终向古人学习,向古碑帖学习,并不断汲取营养、创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中华书法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馆阁秀才



首先明确两点:

1、“超越”或者“不如”一词说法缺前提条件,你要看哪个方面的“超越”。

2、淫浸古人的书法不存在“过分”一说。淫浸愈深,出帖愈难,但成功率愈高。详细解释如下:第一点解释:不可否认,以二王为代表的中国书法正统血脉持续近一千多年,书圣王羲之的贡献无人能比,不可逾越,但前提是从王羲之的书法审美风格得出的结论,王羲之体现的是“中和”之美、“自然气韵”之美,“飘逸潇洒”之美,历朝历代在二王的基础上不仅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更有伟大的创新,从“法度”方面来分析,唐朝必然超过二王,涌现出许多唐楷大家,“欧、虞、褚、颜、柳”就是代表,唐楷法度森严、工整规矩,这不就是创新?从碑学的角度来讲,清朝必超过二王,在碑学盛行的清朝涌现出许多碑学大家,如赵之谦、邓石如等人,把碑上的笔法用帖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近代以来,受到西方美学思潮和日本“少字派”的影响,中国的书法也会迎来一轮新的创新,至于谁能成功,只能历史来检验,如果继续沿着二王的路子走必然无法超越,因为二王的笔法差不多挖掘完毕(本人猜测,可能还有探索空间),再者,今日的书法诗词的土壤氛围已大不如古人,书写工具也在改变,用毛笔书写的时间也没有古人多,无论怎么努力都是超越不了古人的,但是就没有其他方面能超越古人吗?当然有!一曰:“形式”之美,如今书法作品的形式琳琅满目,各种颜色、纸张、样式种类数不胜数,这样的物质条件是古人没有的。

第二点解释:古人的书法美学范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理解的,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感悟,而且每个人感悟的深浅都有差别,也正因为这种差别导致了各类书家风格有别,有人对古人的书法美学理解的深刻,例如杨凝式(俗称杨疯子)就是很成功的案例,但是如果你临帖死临,而且越临越像,就是很难出帖,但是在你临地很像的前提下还能继续深入入帖并理解其中的大道,就能很快出帖。并且出帖后成功率非常高。因此临帖越“过分”越好,最好到达“意临”的状态(也就是悟出其中笔法、结构、章法的变化规律),当然这是非常难以到达的境界,因此“过分”局限于古人的书法美学范式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出帖难,二是出帖后成功率高。当然我们为了成功地写出好字,再“过分”也不为过。

古人自己就非常明白这一点,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写到: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他批判前人主张的“今不逮古”,提出“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主张。这显然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唐代书法发展的辉煌证明了,孙过庭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非常正确的。

有的人认为,古人从小接触毛笔,在对毛笔的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上是今人无法相比的,这是事实。但是这种书法理解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在古人看来单纯的书法是下等技艺,是“雕虫小技”。为了提高书法的内涵,往往掺杂了非常多“形而上”的元素,比如“心正则笔正”,书法的内涵泛化为人品、学识、素养等等。而对书法创作本身的关注,古人基本上是零,即“无意于佳”。书法之所以被放在极高的地位上,纯粹是因为书写的是汉字,而汉字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文化,如果说书法是毛,那么汉字就是皮,文化是骨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是,一旦书法和汉字、文化剥离开来,那么书法完全丧失了崇高地位,而这在现代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在今天,我们学习汉字不再局限于毛笔,而更多的使用硬笔。我们学习文化,不再依赖小楷抄经,而是印刷甚至电子显示。文化不局限于汉字(还有英语),汉字不依赖于书法,那么书法还有什么意义?没有了承载文化之“道”,只留下书法的“技”。书法就只是一帮人在比拼谁的笔法更熟,谁的结构更准,字匠和木匠、铁匠还有什么区别?

PS: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可以离开书法,书法离不开汉字,这是一种附庸关系而非统一。硬笔书法学习借鉴毛笔书法,在实用层面上基础了传统书法,而毛笔书法逐渐向艺术层面发展。实用和艺术开始分道扬镳。

苏轼说古代书法“无意于佳乃佳”,是因为古人用毛笔写字为自然而然的事。而在今天,只要你拿起毛笔,那么你就是“有意”,不存在“无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无意之书法”达到了最高境界,今人是不可能超越的,这不是今人不如古人,而是客观条件的局限。即便是再主张复古,崇尚晋唐的书法家,也不可能要求今天的人放弃硬笔、放弃电脑去追求毛笔书法的“无意”。

假如抱残守缺,对客观发展变化视而不见,依然追求古人“无意”,那么失去文化滋养的书法没落是显而易见的。正如现在的京剧、秦腔,失去了温润的土壤,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苟延传承。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书法家所乐见的。穷则变,变则通。现代书法,本质是向“有意”的最高境界发展和探索,这就是创新。书法强调创新,是因为不得不创,不得不新。

而创新,就很难简单地去比较判断说谁更好,谁更差。


羊钛白


中国的书法作为文化载体,他主要起到传承的作用,在传承中发展,不要动不动就谈超越古人。

书法作为艺术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个过程,从夏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到秦汉时期的小篆、隶书、章草书,再到魏晋时期楷书、行书、今草书,乃至以后魏碑、唐楷,再后来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对前古人继承和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在中国书法史留下了独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艺术气息。

随着时代的进步,书法用品种类繁多,可供书家选择也越来越多,表现的书法艺术的手法也层出不穷,到了今天我们书法艺术进入展厅和艺术长廊。这是前人没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能说我们需要在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





博勤董老师


在我看来,古代书法无法超越。

但为什么有很多人都觉得现代人的书法比古人好呢?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我觉得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我们说古人难以超越,主要是在文化、理念、情趣等层面上难以超越。但是,在形式、材质、展示方式、装饰性等方面,都是可以超越的,甚至已经远远超越。而普通大众往往关注不到文化、理念、情趣等层面的东西,更多关注形式上的东西,导致出现误判。

第二,今人创作理念有意无意都会迎合现代大众的什么取向。比如,把西方审美理念、现代审美理念融汇到书法之中,这样的作品可能缺少一些古意,却能赢得一些大众的好感。

第三,个人学识问题。书法博大精深,要看懂书法、理解书法是很难的,出现误判在所难免。

但我认为古人的书法无法超越。





R自媒



硬笔毛笔书法


现代人的书法想超过古人,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习古法帖。取法乎上是自古以来,共认的必须尊守的一个规矩。学习书法不像其它的技艺,徒弟可超过师傅。就学书而言,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取法乎下则下下矣。意思是徒弟跟着师傅学,能学到老师的一半就不错了。徒孙能学到徒弟的一半就不错了。徒弟徒孙各学老师的一半,到徒孙这一代学到第一个师傅的书法二分之一乘二分之一,就剩下四分之一了。這说明学习书法不能学当代人的字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也说明现代人的书法是不可能超越古人的。

人们尊称张芝为草圣,钟繇为楷书之祖。又称王羲之为书圣。后人学书者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试问,自古以来,谁超过他们了?谁又敢说自己超过二王钟张了呢?

有人会说,书法比赛总会有人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这怎么说?这很正常,这与每一个人的天斌,努力程度有关。即便是同一个老师所教,也不一定水平就都一样。我们现在看到自古以来有很多人的书法确实很好,那也只能是他们在健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学习的结果,他永远也不可能超越钟张二王!


谭云协


力透纸背, 入木三分现在谁能做到。


西行降魔


没有,还差很远,因为古人一生都在一心一意做一件事。而我们现代人却急功近利,想一切办法速成。赚钱的多少是衡量成功的标准。


墨客国画


书法要靠文化去传承,而不单单只是技法。提高文化素养非常重要,书圣兰亭鲁公祭侄东坡黄州,都是一等一的好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