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可以,但不能因為“賭氣”,家長做到“科學”吼孩子,更好

吼過孩子的,才算正常嗎?

年前的時候,想著孩子正放寒假,就把他帶到了外公外婆家小住一段時間,沒想到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到現在已經和孩子分開了兩個多月了。

孩子不再是曾經的“神獸”,而成了日思夜想的“心頭肉”。

想著:“以後不會再吼孩子了,等孩子回來一定會好好的愛護他!”

有朋友在一旁打趣道:“原來你也吼過孩子啊!”

“吼過孩子,才算正常的吧!”

有個朋友的“神獸”一直待在家中,天天在家鬧得都是雞飛狗跳,我還在一旁“安慰”的說:“可要對孩子溫柔點啊”。

現在才終於發現,做人還真的不能太嘚瑟。

吼孩子可以,但不能因為“賭氣”,家長做到“科學”吼孩子,更好

七情六慾是人的正常行為

之前就沒少在書上和網上看過別人家優秀父母的例子,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十分寬容,從來不會隨意的責備,最終使孩子成長為優秀的人。

理想很豐滿,乍一看好像也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發,可是現實又很殘酷,難道真有沒吼過孩子的家長嗎?

比如我們看電視劇時,如果主角太優秀就會讓人覺得不現實,還有“白蓮花”也是人們吐槽的對象。

道理相同,那些育兒典籍上的案例,往往也不太好實際應用,比如三好學生們給出的優秀回答,我們明知如此照做就會取得優秀成績,但是心裡也因為盲目的照搬別人,而產生些許排斥。

因為,愛哭的孩子也不是哭一晚上就結束,而是持續性的哭泣。當白天的工作進入到“行屍走肉”般的無意識階段時,崩潰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孩子散落玩具,也不是專挑父母的閒暇時間,很有可能就在家長想著趕緊把孩子哄睡了,然後要忙自己的事情時,孩子突然把玩具撒了一地。

小說裡也不存在完美無缺的角色,如果有,也就在只能是科幻作品了。

不發脾氣,沒有大喊大叫過的父母,也是沒有的。七情六慾就是人的本能,面對著一片狼藉的場景時,發點脾氣也是正常的。

吼孩子可以,但不能因為“賭氣”,家長做到“科學”吼孩子,更好

吼孩子,不一定不是好事

吼孩子的負面影響有哪些,相信只要是家長,就能隨便的列舉出來,比如: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缺乏安全感和不利於培養親子關係等等。

脾氣過於暴躁的家長會對孩子有何影響,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始終保持理智又不是我們隨時都能做到的。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性,所以吼孩子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影響。

  • 一方面,父母可以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打個比方,如果家長總是保持情緒高昂的狀態,總是高度的要求自己變得“完美”,那壓力可就太大了。

有一點沒做好,就過分自責,就怕萬一的一個失誤,使孩子的成長之路出現阻攔。這也就使得本就焦慮的心情,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父母雖要擔起自己的職責,但也不代表從孩子出生那天,就開始進化成鋼筋鐵骨之人,我們身為肉體凡胎,發洩也是我們的權力之一。

  • 另一方面,孩子也會從中得到反饋

100年前,父母將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屬;100年後,父母成了孩子的附屬。

德國的一位青少年問題專家—夏埃爾·溫特霍夫,就將這種情況經過分析後,稱為“共生型關係”。

簡單說來,它就是將孩子視為整體,要麼忽略自身意志,要麼忽略孩子意志。而這也是孩子為何成為“皇帝”的原因之一。

從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來看,七歲之前的孩子都是比較自私的,並且“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孩子的身心可以健康發展,也就會逐漸脫離掉“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並且看清自己與別人的界限。

相反,孩子若是身心發展不順,可能就不會形成這種界限。還有這段時間因為仲裁事件而鬧得沸沸揚揚的孫楊,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孫楊媽媽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兒子好,並以自己認為好的方式解決問題,而大家都以自己為中心,也是孫楊早就習慣的事了。

吼孩子可以,但不能因為“賭氣”,家長做到“科學”吼孩子,更好

但是,正確的形式應該是父母和孩子,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而存在。父母可以用恰當的方式宣洩情緒,也是幫助孩子跨越“自我為中心”,並獲得健康成長的重要契機。

通俗來講,父母發脾氣了,孩子才知道自己對錯與否,如果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惹怒了父母,也就明白如此行為也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不可以再肆意妄為。

不能因為“賭氣”而吼孩子

話雖如此,但也不是為了給粗暴的育兒方式進行“洗白”。一旦人喪失理智,往往都會說出很多氣話。

“都是怪你,才把事情搞成這樣”

“願意玩,你就一直玩下去,必須得玩到十二點”

“你要是再這樣,你就滾出去”……

父母把孩子當成靶心,殘忍的將自身的負面情緒當成利箭,直扎孩子內心。

家長明知道自己說的氣話比較嚴重,也知道自己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可就是一下子就說了出來。等到後面情緒穩定之後,才終於追悔莫及。

哪怕還稍微有一點的理智,就要明白:吼孩子可以,但不應該是因為“賭氣”。

這就好比是情侶相處,如果兩人感情融洽,並且彼此負責,就不會輕易的說出“分手”二字。而經常把“分手”掛在嘴邊,只會起到感情消耗,擴大裂痕的作用。

如果真想分手,就也要明白:就算是分開了,自己也能很好的生活下去。

而家長們對孩子說氣話時,也要明白:難道是要放棄自己當家長的責任嗎?

當然了,就算能狠下心來,法律上面也是不允許如此行為。所以,氣話對自己和孩子,都沒有什麼用處。

“走極端”從來都不難,主要在於“度”。

吼孩子可以,但不能因為“賭氣”,家長做到“科學”吼孩子,更好

“科學”吼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

“科學”吼孩子,就是要求家長學會“理智”。

發洩情緒講究的是點到為止,而不是無休止的繼續下去;畢竟最終的願望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麻煩。

1、雷聲可以大、但雨點要小

“雷聲大、雨點小”,只能是豆腐渣工程,但是放在吼孩子的問題上,卻是不錯的方法。

父母把嗓音擴大一點,表情嚇人一點,就會讓孩子看出事態的嚴重之處,而吼孩子也不是出於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滿足的目的。

2、不滿意的地方,可以直說

家長吼孩子時,總願意問,“你知道錯在哪了嗎?”“知道我生氣的是什麼嗎?”

家長覺得自己很剋制,但是孩子卻毫無意識。先不說孩子因為年齡的關係,腦回路不夠深,就算把成年人放到這種溝通方式中,也會心理憋著股氣。

如果家長確實因為孩子的行為而惱火,與其讓孩子亂猜,家長不如直接說出自己有何不滿。

家長首先學會坦蕩,孩子才能有坦蕩的心境,也會順暢雙方間的溝通。

3、給孩子改正的機會

孩子年齡太小,他從認識到錯誤開始,到承認錯誤說對不起,再到最後的改正,都是需要過程的。但是,家長也要給孩子的這次成長提供機會。

吼孩子可以,但不能因為“賭氣”,家長做到“科學”吼孩子,更好

給大家舉個讓我感觸很深的例子,而且這次對我和孩子都有很深的感觸。

哄孩子睡覺是件難事,而且孩子又不會控制自己動作,又容易一把打到我的身上。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會安慰自己說孩子太小,不是故意的。

等到孩子再大點,下手也變得更重了,可孩子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就會在被弄疼時,要求孩子道歉。

剛開始吼的那幾次,孩子很不開心,不肯說話,但後來還是我主動的繼續哄孩子。

中間幾次時,孩子還會委屈的說自己不是故意的,後來我又轉變為理性的態度,引導孩子道歉,可是孩子卻仍然無動於衷。

吼孩子可以,但不能因為“賭氣”,家長做到“科學”吼孩子,更好

​幾次之後,我又說孩子把我弄疼的時候,孩子這才知道要說對不起了。

父母可以發脾氣,但也別把孩子當成出氣筒,因為我們宣洩情緒,也等於在孩子的內中留下印記,變成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參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