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张丽娜:钟声悠悠越千年,教学处处有诗意——听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实录《枫桥夜泊》有感

张丽娜

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张丽娜:钟声悠悠越千年,教学处处有诗意——听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实录《枫桥夜泊》有感

张丽娜,中小学高级教师,铜川市印台区方泉小学语文教师、年级组长、高段语文教研组组长。陕西省第六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印台区首届教学名师,印台区学科带头人,印台区校本研修先进个人。

几年前,我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大作《诗意语文》和《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当时就钦佩不已。2019年,王老师在《百家讲坛》栏目里主讲《爱上语文》,这是该栏目开播19年来首次邀请一位语文老师来讲语文。王老师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诗词文学信手拈来,看他讲《爱上语文》实在是一种诗意的享受。今天有幸聆听了他的教学实录《枫桥夜泊》一课,我再次被王老师渊博的学识和教育的情怀所折服。

一、巧妙设计 充满诗意

王老师先从现代诗人陈小奇《涛声依旧》的歌词入手,引出千百年来王士祯、高启、陆游的相关诗句,聚焦到“愁眠”和“钟声”,巧妙自然地导入新课。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启、承、升、转、合五个环节,思路十分清晰,紧扣“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等意象,突破了“对愁眠”的教学难点,结尾部分又以历代诗人陆游、高启、王士祯、陈小奇的诗句来结束全课,以这些诗句为引子将每个环节衔接得如行云流水,不留痕迹,给人以诗意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 对比反思

我也曾数次执教《枫桥夜泊》,我在讲这首诗的“对”时,可以说是蜻蜓点水似的,告诉学生“对”就是面对的意思,所以这部分教学也就仅仅停留在了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王老师却创设意境,引导学生想象背井离乡的张继,此时此刻最希望谁来陪他?父母、家人、兄弟、好友、妻子......可是漫漫长夜没有人陪伴,只有“对”,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无限的忧愁与寂寞......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在我看来,王老师这一“对”, 也对出了他行云流水般的诗意教学,更对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对也对出了我学识的浅薄,我知道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读书的种子。

三、解读文本 底蕴丰厚

观看了《枫桥夜泊》的教学实录,我还感受到王老师解读文本的独特功力,他不局限于文本,从已知中发掘未知,从细微之处研析,用示范的方法去朗诵,把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浓缩在诗中的一个个意象之中,王老师真正做到了诗意教学的最高境界——无痕。他就像一座高大的山,像一片璀璨的星空,像一座明亮的灯塔,引领着我们在追梦的路上砥砺前行。

四、传承经典 传承文化

王老师曾说:“古诗教学有三重境界:1.文字层面。学习古诗要字字落实,我们需要抠的是诗的意趣、诗的意境。抠一发动千斤之处,抠极不起眼之处。2.文学层面,我们要反复呈现一种意向,在意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寄托的情趣。我们要找到一个支点,将意向和情趣撬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3.文化层面,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学习中了解历史,了解中国文化。”听了《枫桥夜泊》这节课,我知道王教授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教的。在课堂上,他旁征博引,列举了唐、宋诗人借月思乡怀亲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在古诗中蕴含的明月文化,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钟声悠悠情满天,懂得了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钟声悠悠越千年,悠悠钟声情满天。感谢张继,他的愁眠成就了历史上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感谢王老师,他的诗意教学带领我们走进了张继的内心世界。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