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之後的唐皇朝帝,也有明君。

擁有貞觀之治、永徵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輝煌的大唐,被一場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黯然失色了,從此唐朝由盛轉衰,盛唐的光輝從此再沒有照耀過一度是世界第一繁華的大都市長安城了。

李隆基之後的唐皇朝帝,也有明君。

一。安史之亂之亂對大唐帝國的破壞作用是空前的。

1.玄宗後期,政治昏暗,軍備設馳;安祿山、史思明趁機發動了武裝叛亂後,造成了中原百姓的流離失所,長期無法實現安居樂業;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破壞,迫使唐朝經濟中心無序南移,導致了原屬黃河流域的唐朝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的長安城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與功能,雄風不再了;而隨著帝國都城和中央政府威勢的削弱,大唐失去了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控制權,大唐又有了陷入了外患不斷的困局。

李隆基之後的唐皇朝帝,也有明君。

2.潘鎮割據的局面的形成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地方潘鎮割據勢力趁渾水摸魚,或者憑著平叛有功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或者憑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對中央視而不見,總之,都開始跟中央政府叫板;而朝廷呢?是要人沒人,要錢沒錢,每日還要防著這些潘鎮勢力的威脅,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可以說自唐肅宗開始,其後的大唐每一位皇帝,都為此絞盡腦汁過,不過都收效甚微,政令不出長安城就是安史之亂後,大唐政治生活的真實寫照;唐朝從此一蹶不振了。

李隆基之後的唐皇朝帝,也有明君。

3.朋黨之爭與宦官專權。

這種不正常的政治現象嚴重內耗了政府振興大唐所作的一切努力,一直困繞著大唐帝國前進的步伐。

這一切都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局面是難以改變的。


二。安史之亂後到黃巢起義文一百多年間,尚有能人、明君出現!

1.唐德宗 李適繼位後有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走向政治舞臺中心後,他佈署削潘執行的計劃,又改革稅收,整頓吏治,使大唐的政治曾經風生水起過;兩稅法的改革就是在他執政時完成的,從而使底層的百姓增加了生活保障,減輕了人民擔減,國庫財富有所增長。

李隆基之後的唐皇朝帝,也有明君。

2.唐憲宗李純在位時有不俗的表現。

唐憲宗在位時期勵精圖治,他放手發動宰相的作用,又不拘一格、繼續削潘工作;應該說,他的工作是有成效的;明顯的例子就是河朔三鎮又歸中央管控之下;使唐朝經濟慢慢地恢復起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元和中興”。


3.李忱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子,他執政期間,也使苟延殘喘的唐王朝出顯了一線生機;李忱善於觀察問題,獨立思考能力強,並且從諫如流,倡導恭謹節儉,尤其是惠愛民物;他上位後,聯手朝臣,銳意進取,使國家一度處於相對安定的短暫的繁榮狀態,開創了“大中之治”。

李隆基之後的唐皇朝帝,也有明君。

總結:所以,並不是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就無能人、明君了,如唐憲宗李純、唐宣宗李忱都是志向遠大、文韜武略的帝王,都作過振興大唐的努力,並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是身處江河日下的局面,面對風雨飄搖中的大唐他們不能力挽狂瀾,他們的文治武功也讓雨打風吹去了,使後世的人們感覺不到他們治國安邦的業績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