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明明有著開元盛世盛舉,卻最終抵不過安史之亂的淒涼結尾

導語:眾所周知,自黃帝來,中華上下五千年,有一個不能被歷史遺忘的王朝,它一統中原三百年。初期,蠻夷不敢犯,四海皆拜服,影響至今,連我國華僑定居的地方也被稱為“唐人街”。它,就是於公元618年,由太祖李淵所建立的大唐王朝。

自太原起兵,到長安稱帝。李淵雖不為一大帝,但也小有成就,無大之過失。在位八年,征戰四方,統一全國,正史言為四海歸皆為秦王世民功,但毫無爭議的是,身為當時的皇帝,李淵也起到了極其大的作用。

八年如夢。毫無疑問,李淵膝下几子勢力最為龐大的無疑是征戰四方,奠定大唐基礎的秦王李世民,而長子卻為太子建成。正所謂天下皇子無不想一統,人人皆想稱帝,而帝位只有一個。這樣,玄武門之變應運而生。

李隆基:明明有著開元盛世盛舉,卻最終抵不過安史之亂的淒涼結尾

李淵劇照

秦王稱帝,為太宗。李淵為太皇,公元635年逝世,諡號神武皇帝,後追封神堯皇帝。

太宗即位,縱橫四海,征戰四方,天下蠻夷無不服,皆尊我大唐為天朝上國。太宗皇帝,更被尊稱為天可汗。

太宗一生功績顯赫,為世人所稱頌。即使經過承乾太子兩次篡位謀反的打擊,也沒有懈怠國政,一生勤勤懇懇,重用良臣。以致神州大地民可足食,人儘可得溫飽,無奸佞亂政,朝廷無弄臣。清明的政治會出盛世,這是一個歷史已證明的道理,貞觀之治由此而生。

接著高宗李治即位。雖然高宗一生沒有什麼顯赫的功績,可他的妻子武曌——武則天卻名傳百世。中國唯一女皇帝的名號引得後世褒貶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她的種種改革,種種政策,使大唐的實力進一步增強,更使大唐達到了一個小盛世階段。她雖為女子,但也遠勝一般男性皇帝。她的成就並不在於女性稱帝,而在於她敢於創新,自信頑強,從未退縮。天順聖皇后之聖名也傳遍四海。

李隆基:明明有著開元盛世盛舉,卻最終抵不過安史之亂的淒涼結尾

一代女皇武則天劇照

中宗睿宗正史記載甚少,可仔細想來,此二人應也是不為昏君但無政績。但,睿宗之子,隆基,卻興衰了大唐三百年。

李隆基,公元685年(垂拱元年)在洛陽出生,母親是竇德妃,庶出。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自小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能。

但他命運多舛,時運不濟,出生時正是其父李旦遭厄之時。他的父親被武后惦記,被貶為廬陵王。而隆基也被迫過繼給李弘,冊封為楚‘王。隆基七歲出閣,進入國家機構進行工作。但這時因為他的父親接見公卿大臣,而又被他的祖母武后幽閉十餘年。

公元693年(長壽二年),李隆基因為他是武后的孫子所以被加封為臨淄王。同一年年,他的母親被人誣陷,武后便將他的母親處死。他全家也被調查,但因正直的官吏安金藏證明他全家無絲毫謀反之心,才能逃脫此劫。

公元699年(聖歷二年),幽閉七年的李隆基終於出閣。李顯也因為眾朝官的支持再度入主東宮。公元701——704年,隆基在皇宮內做事,從服侍皇帝再到照顧御馬。在此期間,以張柬之為首的朝臣發動了神龍政變,迫使武后讓位給中宗。年幼的李隆基目睹了這場政變。這,在小隆基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種子,他知道了,原來不止可以通過自然更迭,也可以通過暴力手段來奪取權利,走上權力的巔峰。

公元710年(景龍四年),李隆基返回東都,大肆練兵,發展能騎善射之人。使大唐武力達到鼎盛。

李隆基:明明有著開元盛世盛舉,卻最終抵不過安史之亂的淒涼結尾

李隆基劇照

武則天去世後,李顯懦弱無能,膽小怕事,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外戚手中,功臣被誅殺殆盡。韋皇后想效仿武則天的做法,將朝政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讓姓“李”的江山再改姓為“李”。安樂公主大肆賣官以蒐羅黨羽,大肆發展屬於自己的勢力。在公元710年(景龍四年),李顯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殘忍殺害。在這之後,韋皇后便想學習婆婆武曌的做法,成為大唐第二個女皇帝。沒等韋皇后動手,一直暗中觀察他們做法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和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等人,密謀策劃,想要先行一步制服他們,不讓他們有絲毫可能為禍江山。李隆基沒有告訴任何人,秉承著不連累任何人的觀念,一場政治風暴在李隆基身旁逐漸成型。

公元710年(唐隆元年),李隆基發動政變。當夜,他的部下突襲軍營,斬了韋后的羽翼,策反了軍隊,並由此攻入玄德門,又派了一個人引兵攻入白獸門,在半夜時分會師於凌煙閣。李隆基引兵攻入皇宮,守衛皇宮的軍士紛紛被策反,聽從李隆基的指令,韋后逃入飛騎營,卻沒有想到飛騎營也被策反,飲恨於長劍之下,韋后的黨羽也陸續被誅殺。李隆基還在全城搜捕韋氏集團的走狗,只要是身高特別高的男性全部都被處死,這件事史稱“唐隆政變”。 直到政變結束,李隆基才把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給他的父親相王李旦。他的父親抱著李隆基哭泣嘆息,激動的說:“這天下的平定百姓的安寧都是靠你啊!”當天,李隆基就因為有功加封,封號平王。之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強制上任皇帝讓位,睿宗重登大寶。國不可一日無太子,所以第二天,睿宗便與大臣商議再立太子。雖然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該是太子,但李成器堅決推辭說:“如果國家安全就應該先立嫡長子,但如果國家危亡之際就應該立有功的人做太子;平王對國家有功,我不想位置權勢都超過他。”參與消滅韋氏集團的功臣也大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也正有此意,一拍即合,就立李隆基為太子。

李隆基:明明有著開元盛世盛舉,卻最終抵不過安史之亂的淒涼結尾

一代女皇武則天劇照

不可不說,李成器此舉不可謂不聰明。他心知肚明自己這個弟弟的本性,自己的才能根本沒有弟弟高,弟弟的眼裡只有皇位,為了它弟弟能做出一切。李成器是時的放手使他成為了弟弟最親密的人。

太平公主憑藉著政變使李旦再度上位有功,經常無視睿宗,插手朝堂的事情。她感覺到隆基精明能幹,會妨礙自己手掌大權,總是想廢掉隆基的太子之位,再立一個新太子。李隆基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想先發制人,也使太平公主下馬。就這樣,李隆基成為太子後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升級。太平公主多次向李旦說隆基德不服眾,應廢掉太子,再扶持新的繼承人,而李旦也沒有接受。

兩人的矛盾日漸升級,漸漸從暗中轉移到了明面。李旦憂心這樣下去會動搖江山社稷,不顧太平公主的態度與想法,在公元712年(景雲三年),將皇位傳給李隆基,改年號為先天。李隆基得到大權,成為天下共主。但李旦的讓位沒有達到預計的效果,更是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毋庸置疑,排除異己,自是帝王心術。太平公主想要掌權,必須除掉李隆基;李隆基若想執掌天下,無他人異議,自是要除掉權勢滔天的太平公主。兩人的目標都是天下,這必然產生了矛盾,使二人由開始的同仇敵愾,變成了同黨反目。

野史稱太平公主欲給李隆基下毒,但有人給李隆基通風報信,李隆基決定先發制人。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李隆基命王毛仲帶領兵士三百多人,都騎著馬,暗中準備。李隆基親自帶領高力士等人,大肆誅滅太平公主親信,其中更有大唐第一女宰相上官婉兒。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三天後被隆基強制帶回。太上皇李旦親自出面請李隆基饒恕她的過錯,但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隆基賜死,這就是“先天政變”。從那以後,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本該擁有的所有權利。這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再塑大唐輝煌,使唐朝再度成為天朝上國的決心。

李隆基:明明有著開元盛世盛舉,卻最終抵不過安史之亂的淒涼結尾

李隆基劇照

玄宗(隆基)是怎樣把因兵變而傷了元氣的朝廷給再次“盤”活了呢?玄宗又怎麼把官吏的腐敗,雜冗的問題給徹底解決的呢?

原來,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李隆基知人善任,注重才能,不重背景,許多真正有才幹的人被任用,像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開元初年,國家需要拔除內患,使國家機構走上所謂健康之路,因此李隆基看中了多謀善斷的姚崇。在初次見面時,李隆基與他暢談許久,深感其為人才,便提出他當宰相。 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說”,李隆基全部答應了,他這才同意出山輔佐隆基。“十事要說”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姚崇上任後, 幫助李隆基貶逐佞臣,杜絕買官,私自封官的行為、整治外戚等。姚崇在任期間,滿朝文武從諫如流,玄宗獎懲分明,這使滿朝文武無不忠於玄宗。

國家漸入正軌後,李隆基要以法治國。這時,不遵紀守法,只關注自己小利益的姚崇便下臺了。李隆基又看中了一絲不苟,大公無私的宋璟。為政期間,他直言上諫、不論私情,兢兢業業,並把要繼續實行姚崇時期好的制度。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對自己的親人更是嚴加約束,時刻遵守著法律的制度。這使開元初期,朝政清明,無人敢於觸碰紅線,使眾人兢兢業業辦事,是大唐盛世局面出現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不久,文武雙全的張說又取代了他。張說上任後,軍事上,實行了大裁兵,減少了軍費開資:政治上,改革宰相機構:文治上,任集賢殿書院領導。使國家機關人員不再冗雜,大大減少了國庫的之處。在張說的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到了極致。大唐的實力達到了鼎盛。這個時期,被後世成為“開元盛世”。

李隆基:明明有著開元盛世盛舉,卻最終抵不過安史之亂的淒涼結尾

開元盛世——繁華景象

李隆基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使國家政治清明,貪汙現象減少,辦事效率加快。他採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將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減少了國庫開資,也使政治效率大幅度上升;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增加了多項科舉項目,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會不定年抽查官吏,舉辦了多次考試。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使皇帝能充分聽取意見。第四,重視底層官員的任免。李隆基認為底層官員的官員是國家治理根本,最親密的和百姓打交道,直接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李隆基嚴於管理,讓真正才能的人擔任重要位置。李隆基知人善任,能夠合理任用人才,納諫如流,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古人所云,盛極必衰。縱觀歷史,鼎盛後便是逐漸的衰弱,但也是後人之事。而大唐,卻不如此。

開創了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不再思進取,整日沉醉於笙歌豔舞之中,失去了先前的勤奮,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不為稱作奸佞,最揣測李隆基的意思。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李隆基想從洛陽回京長安,因秋收沒有結束,所以大部分大臣執反對態度。但是李林甫,看出了皇上想回長安的心思,所以提出了所謂減免賦稅的方法。但也使百姓歉收,稅收卻因為地方小吏的死心而沒有絲毫見面,那年洛陽附近百姓食不果腹。玄宗,正因為這樣,一步一步失去了民心。百姓一點一點不再擁戴。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一首《長恨歌》,描述了楊貴妃與玄宗的愛情。玄宗開創了盛世,卻滿足於此。思美人而忘江山。他忘記了姚崇的叮囑,冊封外戚,寵愛楊玉環,生活奢靡。百無一是楊國忠也登上相位,阿諛奉承,貪汙腐敗的風氣因為楊國忠的上位更是盛行。朝政混亂也影響了國家的經濟的根本。這,也是安史之亂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

公元755年12月16日(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身兼三省節度使的安祿山趁著唐朝內部政治軍事皆乏力之際,聯合多個少數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為國分憂,討伐楊國忠,還大唐一個朗朗青天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和平已久,人民早已不知戰爭為何物。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

李隆基:明明有著開元盛世盛舉,卻最終抵不過安史之亂的淒涼結尾

安祿山劇照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防守首都長安最後防線的大將,為哥舒翰,這已經是大唐最後的防線,一旦失守,敗事幾乎無法扭轉。但他雖然擁有大量的軍隊,但因為是臨時東拼西湊,兵不識將,根本無法默契配合,戰鬥力與叛軍根本無法相比。所以他準備等待機會,等到合適的時候再進行反擊。玄宗昏庸,不相信哥舒翰,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毋庸置疑,哥舒翰大敗,被叛軍俘虜,成了洛陽的陪葬品,也葬送了最後的希望。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 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錯誤的指揮,小人之讒言,也是安史之亂前期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隆基在叛軍到達長安前,惶亂出逃。當到了馬嵬坡(陝西興平西)的時候,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誅殺了楊國忠,又逼迫李隆基賜死楊貴妃,李隆基忍痛讓楊貴妃自縊。唐玄宗李隆基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

肅宗也漸漸取得了各大將領和少數民族的信任。因叛軍內訌,靈武軍打破叛軍,終於平定了安史之亂。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南內),稱太上皇。

晚年李隆基憂鬱寡歡,公元762年5月3日(寶應元年農曆四月五日),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葬於唐泰陵。

李隆基一生經歷了大唐最重要的兩個階段——開元盛世,天寶之亂。而這兩大局面,都是玄宗一手打造而成。玄宗一生政績顯赫,開元時期的人民,儘可溫飽,天下無餓殍。可天寶年間,戰火紛飛,哀鴻遍野,這也不為是一種悲哀。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在告訴我們:成不驕,失不餒。選擇了一個目標,盡全力完成,哪怕你已經達到了心中的預計,也要盡力去做到更好。

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因為歷史之中蘊藏著的,是古人的教訓,它引領我們不走偏路,使我們能夠少犯錯誤。每一本史書蘊藏著的,都是無窮的宇宙。

一人興衰大唐三百年,隆基,可嘆,可哀矣。望後人以此為鑑,莫若隆基,本為成功轉落魄,一瞬繁華皆歸土。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