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明明有着开元盛世盛举,却最终抵不过安史之乱的凄凉结尾

导语:众所周知,自黄帝来,中华上下五千年,有一个不能被历史遗忘的王朝,它一统中原三百年。初期,蛮夷不敢犯,四海皆拜服,影响至今,连我国华侨定居的地方也被称为“唐人街”。它,就是于公元618年,由太祖李渊所建立的大唐王朝。

自太原起兵,到长安称帝。李渊虽不为一大帝,但也小有成就,无大之过失。在位八年,征战四方,统一全国,正史言为四海归皆为秦王世民功,但毫无争议的是,身为当时的皇帝,李渊也起到了极其大的作用。

八年如梦。毫无疑问,李渊膝下几子势力最为庞大的无疑是征战四方,奠定大唐基础的秦王李世民,而长子却为太子建成。正所谓天下皇子无不想一统,人人皆想称帝,而帝位只有一个。这样,玄武门之变应运而生。

李隆基:明明有着开元盛世盛举,却最终抵不过安史之乱的凄凉结尾

李渊剧照

秦王称帝,为太宗。李渊为太皇,公元635年逝世,谥号神武皇帝,后追封神尧皇帝。

太宗即位,纵横四海,征战四方,天下蛮夷无不服,皆尊我大唐为天朝上国。太宗皇帝,更被尊称为天可汗。

太宗一生功绩显赫,为世人所称颂。即使经过承乾太子两次篡位谋反的打击,也没有懈怠国政,一生勤勤恳恳,重用良臣。以致神州大地民可足食,人尽可得温饱,无奸佞乱政,朝廷无弄臣。清明的政治会出盛世,这是一个历史已证明的道理,贞观之治由此而生。

接着高宗李治即位。虽然高宗一生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可他的妻子武曌——武则天却名传百世。中国唯一女皇帝的名号引得后世褒贬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她的种种改革,种种政策,使大唐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更使大唐达到了一个小盛世阶段。她虽为女子,但也远胜一般男性皇帝。她的成就并不在于女性称帝,而在于她敢于创新,自信顽强,从未退缩。天顺圣皇后之圣名也传遍四海。

李隆基:明明有着开元盛世盛举,却最终抵不过安史之乱的凄凉结尾

一代女皇武则天剧照

中宗睿宗正史记载甚少,可仔细想来,此二人应也是不为昏君但无政绩。但,睿宗之子,隆基,却兴衰了大唐三百年。

李隆基,公元685年(垂拱元年)在洛阳出生,母亲是窦德妃,庶出。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自小便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但他命运多舛,时运不济,出生时正是其父李旦遭厄之时。他的父亲被武后惦记,被贬为庐陵王。而隆基也被迫过继给李弘,册封为楚‘王。隆基七岁出阁,进入国家机构进行工作。但这时因为他的父亲接见公卿大臣,而又被他的祖母武后幽闭十余年。

公元693年(长寿二年),李隆基因为他是武后的孙子所以被加封为临淄王。同一年年,他的母亲被人诬陷,武后便将他的母亲处死。他全家也被调查,但因正直的官吏安金藏证明他全家无丝毫谋反之心,才能逃脱此劫。

公元699年(圣历二年),幽闭七年的李隆基终于出阁。李显也因为众朝官的支持再度入主东宫。公元701——704年,隆基在皇宫内做事,从服侍皇帝再到照顾御马。在此期间,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发动了神龙政变,迫使武后让位给中宗。年幼的李隆基目睹了这场政变。这,在小隆基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他知道了,原来不止可以通过自然更迭,也可以通过暴力手段来夺取权利,走上权力的巅峰。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李隆基返回东都,大肆练兵,发展能骑善射之人。使大唐武力达到鼎盛。

李隆基:明明有着开元盛世盛举,却最终抵不过安史之乱的凄凉结尾

李隆基剧照

武则天去世后,李显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外戚手中,功臣被诛杀殆尽。韦皇后想效仿武则天的做法,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让姓“李”的江山再改姓为“李”。安乐公主大肆卖官以搜罗党羽,大肆发展属于自己的势力。在公元710年(景龙四年),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残忍杀害。在这之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曌的做法,成为大唐第二个女皇帝。没等韦皇后动手,一直暗中观察他们做法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和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等人,密谋策划,想要先行一步制服他们,不让他们有丝毫可能为祸江山。李隆基没有告诉任何人,秉承着不连累任何人的观念,一场政治风暴在李隆基身旁逐渐成型。

公元710年(唐隆元年),李隆基发动政变。当夜,他的部下突袭军营,斩了韦后的羽翼,策反了军队,并由此攻入玄德门,又派了一个人引兵攻入白兽门,在半夜时分会师于凌烟阁。李隆基引兵攻入皇宫,守卫皇宫的军士纷纷被策反,听从李隆基的指令,韦后逃入飞骑营,却没有想到飞骑营也被策反,饮恨于长剑之下,韦后的党羽也陆续被诛杀。李隆基还在全城搜捕韦氏集团的走狗,只要是身高特别高的男性全部都被处死,这件事史称“唐隆政变”。 直到政变结束,李隆基才把唐隆之变的经过报告给他的父亲相王李旦。他的父亲抱着李隆基哭泣叹息,激动的说:“这天下的平定百姓的安宁都是靠你啊!”当天,李隆基就因为有功加封,封号平王。之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强制上任皇帝让位,睿宗重登大宝。国不可一日无太子,所以第二天,睿宗便与大臣商议再立太子。虽然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该是太子,但李成器坚决推辞说:“如果国家安全就应该先立嫡长子,但如果国家危亡之际就应该立有功的人做太子;平王对国家有功,我不想位置权势都超过他。”参与消灭韦氏集团的功臣也大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也正有此意,一拍即合,就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明明有着开元盛世盛举,却最终抵不过安史之乱的凄凉结尾

一代女皇武则天剧照

不可不说,李成器此举不可谓不聪明。他心知肚明自己这个弟弟的本性,自己的才能根本没有弟弟高,弟弟的眼里只有皇位,为了它弟弟能做出一切。李成器是时的放手使他成为了弟弟最亲密的人。

太平公主凭借着政变使李旦再度上位有功,经常无视睿宗,插手朝堂的事情。她感觉到隆基精明能干,会妨碍自己手掌大权,总是想废掉隆基的太子之位,再立一个新太子。李隆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想先发制人,也使太平公主下马。就这样,李隆基成为太子后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升级。太平公主多次向李旦说隆基德不服众,应废掉太子,再扶持新的继承人,而李旦也没有接受。

两人的矛盾日渐升级,渐渐从暗中转移到了明面。李旦忧心这样下去会动摇江山社稷,不顾太平公主的态度与想法,在公元712年(景云三年),将皇位传给李隆基,改年号为先天。李隆基得到大权,成为天下共主。但李旦的让位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更是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毋庸置疑,排除异己,自是帝王心术。太平公主想要掌权,必须除掉李隆基;李隆基若想执掌天下,无他人异议,自是要除掉权势滔天的太平公主。两人的目标都是天下,这必然产生了矛盾,使二人由开始的同仇敌忾,变成了同党反目。

野史称太平公主欲给李隆基下毒,但有人给李隆基通风报信,李隆基决定先发制人。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李隆基命王毛仲带领兵士三百多人,都骑着马,暗中准备。李隆基亲自带领高力士等人,大肆诛灭太平公主亲信,其中更有大唐第一女宰相上官婉儿。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天后被隆基强制带回。太上皇李旦亲自出面请李隆基饶恕她的过错,但被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隆基赐死,这就是“先天政变”。从那以后,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本该拥有的所有权利。这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再塑大唐辉煌,使唐朝再度成为天朝上国的决心。

李隆基:明明有着开元盛世盛举,却最终抵不过安史之乱的凄凉结尾

李隆基剧照

玄宗(隆基)是怎样把因兵变而伤了元气的朝廷给再次“盘”活了呢?玄宗又怎么把官吏的腐败,杂冗的问题给彻底解决的呢?

原来,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李隆基知人善任,注重才能,不重背景,许多真正有才干的人被任用,像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开元初年,国家需要拔除内患,使国家机构走上所谓健康之路,因此李隆基看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在初次见面时,李隆基与他畅谈许久,深感其为人才,便提出他当宰相。 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说”,李隆基全部答应了,他这才同意出山辅佐隆基。“十事要说”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姚崇上任后, 帮助李隆基贬逐佞臣,杜绝买官,私自封官的行为、整治外戚等。姚崇在任期间,满朝文武从谏如流,玄宗奖惩分明,这使满朝文武无不忠于玄宗。

国家渐入正轨后,李隆基要以法治国。这时,不遵纪守法,只关注自己小利益的姚崇便下台了。李隆基又看中了一丝不苟,大公无私的宋璟。为政期间,他直言上谏、不论私情,兢兢业业,并把要继续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对自己的亲人更是严加约束,时刻遵守着法律的制度。这使开元初期,朝政清明,无人敢于触碰红线,使众人兢兢业业办事,是大唐盛世局面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不久,文武双全的张说又取代了他。张说上任后,军事上,实行了大裁兵,减少了军费开资:政治上,改革宰相机构:文治上,任集贤殿书院领导。使国家机关人员不再冗杂,大大减少了国库的之处。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致。大唐的实力达到了鼎盛。这个时期,被后世成为“开元盛世”。

李隆基:明明有着开元盛世盛举,却最终抵不过安史之乱的凄凉结尾

开元盛世——繁华景象

李隆基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使国家政治清明,贪污现象减少,办事效率加快。他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将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减少了国库开资,也使政治效率大幅度上升;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增加了多项科举项目,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会不定年抽查官吏,举办了多次考试。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使皇帝能充分听取意见。第四,重视底层官员的任免。李隆基认为底层官员的官员是国家治理根本,最亲密的和百姓打交道,直接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李隆基严于管理,让真正才能的人担任重要位置。李隆基知人善任,能够合理任用人才,纳谏如流,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古人所云,盛极必衰。纵观历史,鼎盛后便是逐渐的衰弱,但也是后人之事。而大唐,却不如此。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不再思进取,整日沉醉于笙歌艳舞之中,失去了先前的勤奋,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不为称作奸佞,最揣测李隆基的意思。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想从洛阳回京长安,因秋收没有结束,所以大部分大臣执反对态度。但是李林甫,看出了皇上想回长安的心思,所以提出了所谓减免赋税的方法。但也使百姓歉收,税收却因为地方小吏的死心而没有丝毫见面,那年洛阳附近百姓食不果腹。玄宗,正因为这样,一步一步失去了民心。百姓一点一点不再拥戴。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一首《长恨歌》,描述了杨贵妃与玄宗的爱情。玄宗开创了盛世,却满足于此。思美人而忘江山。他忘记了姚崇的叮嘱,册封外戚,宠爱杨玉环,生活奢靡。百无一是杨国忠也登上相位,阿谀奉承,贪污腐败的风气因为杨国忠的上位更是盛行。朝政混乱也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的根本。这,也是安史之乱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公元755年12月16日(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身兼三省节度使的安禄山趁着唐朝内部政治军事皆乏力之际,联合多个少数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为国分忧,讨伐杨国忠,还大唐一个朗朗青天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和平已久,人民早已不知战争为何物。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李隆基:明明有着开元盛世盛举,却最终抵不过安史之乱的凄凉结尾

安禄山剧照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防守首都长安最后防线的大将,为哥舒翰,这已经是大唐最后的防线,一旦失守,败事几乎无法扭转。但他虽然拥有大量的军队,但因为是临时东拼西凑,兵不识将,根本无法默契配合,战斗力与叛军根本无法相比。所以他准备等待机会,等到合适的时候再进行反击。玄宗昏庸,不相信哥舒翰,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毋庸置疑,哥舒翰大败,被叛军俘虏,成了洛阳的陪葬品,也葬送了最后的希望。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错误的指挥,小人之谗言,也是安史之乱前期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隆基在叛军到达长安前,惶乱出逃。当到了马嵬坡(陕西兴平西)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诛杀了杨国忠,又逼迫李隆基赐死杨贵妃,李隆基忍痛让杨贵妃自缢。唐玄宗李隆基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肃宗也渐渐取得了各大将领和少数民族的信任。因叛军内讧,灵武军打破叛军,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

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公元762年5月3日(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葬于唐泰陵。

李隆基一生经历了大唐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开元盛世,天宝之乱。而这两大局面,都是玄宗一手打造而成。玄宗一生政绩显赫,开元时期的人民,尽可温饱,天下无饿殍。可天宝年间,战火纷飞,哀鸿遍野,这也不为是一种悲哀。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在告诉我们:成不骄,失不馁。选择了一个目标,尽全力完成,哪怕你已经达到了心中的预计,也要尽力去做到更好。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之中蕴藏着的,是古人的教训,它引领我们不走偏路,使我们能够少犯错误。每一本史书蕴藏着的,都是无穷的宇宙。

一人兴衰大唐三百年,隆基,可叹,可哀矣。望后人以此为鉴,莫若隆基,本为成功转落魄,一瞬繁华皆归土。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