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是如何組建和裝備的?


近年來,關於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部隊的很多影視劇、抗日書籍及網文都說1944年的遠征軍部隊接收大量美式裝備,各個軍、師從頭到腳都是清一色美式武器。事實真是如此嗎?真實的歷史中,遠征軍是怎麼組建和裝備的呢?


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

1941年底,中國為了保住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滇緬公路,與英國方面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隨後國民政府以第5軍、第6軍、第66軍三個軍組建中國遠征軍。由於英國方面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僅有第6軍一部進入緬甸景東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後因戰況吃緊,英國方面要求中國遠征軍全部進入緬甸。2月16日第5軍作為先頭部隊進入緬甸,3月7日第5軍第200師抵達同古。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導致中國遠征軍緬甸作戰失利,數萬軍人葬送在野人山一帶,成功穿越野人山的中國軍隊僅有3萬餘人。

入緬作戰失利、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同時雲南滇西一帶被日軍佔領,中國陷入抗戰以來最危急的時刻。由於滇緬公路失守,美國援助無法運輸到中國。滇西被日軍佔領,本來最安全的大後方現在危機四伏;一旦日軍緬甸方面軍渡過怒江進攻保山、昆明一帶,國民政府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

1942年7月18日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向蔣介石遞交了一份備忘錄,提出反攻緬甸的計劃。隨後蔣介石批交參謀總長何應欽及軍令部核議。後軍令部提出“中、英、美聯合反攻緬甸方案大綱”。中國陸軍以15—20個精銳師,準備以主力由滇西,一部由滇南攻擊日軍。英、美陸軍以5—7個師的兵力及空降部隊與中國留印部隊聯合,進攻緬甸日軍,計劃定於1943年夏季實施。

1944年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是如何組建和裝備的?

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

但英、美絕大部分陸海軍都在歐洲戰場服役,不能抽出必要的兵力。因此,反攻緬北、滇西的兵力全部由中方承擔,美方提供武器、後勤保證。


Y軍與X軍的組建

反攻緬北、滇西的中國軍隊,從美式武器裝備的30個師中挑選出15個師組成中國遠征軍,從雲南出擊緬甸,這支部隊被稱為Y部隊。在印度的新編第22師、新編第38師組建為中國駐印軍稱為X部隊,由史迪威為主的美國軍官負責訓練。

史迪威準備集中裝備和訓練中國軍隊,並在昆明開設步兵、炮兵和陸空軍協同作戰班,設立後方勤務學校,建立有效率的後勤補給制度,包括工程、醫療、通訊、運輸等。史迪威的想法得到了蔣介石的批准。1943年2月1日,蔣介石命令陳誠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史迪威派遣他的副參謀長多恩上校率領重慶美軍司令部的若干人員到昆明設立辦事處,並下令將美國教官調往雲南。

根據中美協議,在雲南的中國遠征軍(Y部隊)完全由中國軍官指揮,美方人員負責訓練及供應武器和物資。

訓練分別在訓練中心和部隊中進行。在昆明設立步兵、炮兵、通訊兵、交通兵訓練中心,軍官在訓練中心上課,受訓期滿後回原來所在部隊擔任教官。每種課程的訓練期為6個星期,每期每一兵種訓練幹部150人—450人。第一期有步兵班450人,炮兵班300人,通訊和軍醫各150人。各軍、師分別派遣一批美軍教官協助組織和指導訓練。

1944年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是如何組建和裝備的?

美國軍官教中國士兵如何使用反坦克步槍

按照計劃共有11個軍(31個師)參加訓練,每個師的兵員由8400人增加到10300人。預計按新編制組成24個新式攻擊師,2箇舊式攻擊師、6個調整師,兵員總計412600人。同時為了保證中國遠征軍(Y部隊)的訓練及作戰需要,預計從1942年11月15日到1943年2月15日的3個月內從駝峰航線運輸4300噸物資。以後中國遠征軍和中國其它部隊每月繼續需要3500噸物資。


缺斤少兩的“美械軍”

中國遠征軍裝備美式武器情況,可以參考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中將的回憶:“當時接收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隊共12個軍,即第2、5、6、8、13、18、53、54、71、73、74、94軍。每個軍成立1個榴彈炮營,配備105毫米榴彈炮12門;每個師成立1個山炮營,配備75毫米山炮12門;每個步兵團成立1個戰防炮連,配備37毫米戰防炮4門;每個步兵營成立1個迫擊炮排,配備82迫擊炮2門,1個火箭排,配備火箭筒2具;每個步兵營的重機槍連配備重機槍6挺;每個步兵連配輕機槍9挺, 湯姆森 式手提機槍18支,60迫擊炮6門(每個排2門)和火焰噴射器1具。每個軍、師都有1所設備完善的野戰醫院,從軍、師到營、連,都有完整的通訊設備。這些美械裝備的部隊與原來的裝備比較起來完善得多,尤其是火力大大增強了。”

1944年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是如何組建和裝備的?

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

按照這個說法,12個軍共有美式60毫米迫擊炮5832門、美式37毫米戰防炮432門、美式75毫米山炮432門、美式105毫米榴彈炮144門。其中中國遠征軍(Y部隊)第2軍、第6軍、第71軍、第53軍、第54軍及第8軍共16個師應該裝備美式37毫米戰車防禦炮192門、美式75毫米山炮192門、105毫米榴彈炮72門。

不過筆者翻閱常德會戰、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湘西會戰中國軍隊戰報發現中國軍隊從沒有裝備過美式105毫米以上榴彈炮,而且75毫米山炮數量也很少,顯然宋希濂這個回憶是有偏差的。

按照《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戰時外交》第1卷記載:“交給遠征軍的美械共有手提機槍2724挺、機關槍663挺、戰車防禦炮70門、火箭筒524具、小迫擊炮284門、戰車防禦槍651挺、山炮302門、步機子彈16400萬發。交給遠征軍以外的部隊共有手提機槍1706挺、機關槍351挺、戰車防禦炮28門、小迫擊炮30門、戰車防禦槍618挺、步槍1000支、山炮96門,步機子彈5000萬發。”

1944年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是如何組建和裝備的?

中國駐印軍裝備的105毫米榴彈炮

書中所說的遠征軍指的是中國遠征軍以及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除了之前所說的新編22師和新編38師外,又從國內空運了新編第30師、第14師及第50師。由於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大部分美式裝備都囤積在印度,僅有少量武器裝備用運輸機經過駝峰航線運輸到中國昆明。

根據臺灣“史政編譯局”出版的《抗日戰史》第9卷記載:“中國遠征軍(Y部隊)的步槍、輕機槍、擲彈筒、82毫米迫擊炮和半自動步槍5000支由中國提供。美國供應半自動步槍2200支、戰車防禦炮576門、60毫米迫擊炮900門、75毫米榴彈炮40門、火箭筒430具、重機槍558挺、各類槍炮的彈藥6900噸。”

但中國遠征軍根本沒有裝備如此之多的戰車防禦炮和山炮。按照《國軍後勤史》(臺)第4卷下冊記載,負責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僅有37毫米戰車防禦炮14門、47毫米戰車防禦炮5門、美式75毫米山炮24門。

中國遠征軍的中型、重型火炮還是以蘇式、德式為主。第2軍炮兵團仍裝備了12門俄M1909型76.2毫米山炮,第6軍的山炮營也裝備的是10門俄M1909型76.2毫米山炮。

1944年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是如何組建和裝備的?

橫渡怒江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部隊

為了搞清楚中國遠征軍武器裝備的具體情況,筆者專門購買了《保山地區史志文輯:抗日戰爭專輯》(共四卷)。該書收錄了將近100萬字的遠征軍反攻滇西的戰鬥詳報,可謂價值極高。按照該書收錄的各個集團軍、軍、師級戰鬥詳報記載,當時除了第2軍有炮兵團外,其餘軍只有一個山炮營,師級並沒有山野炮營。同時步槍、輕機槍、82毫米迫擊炮以國產為主,並裝備美式重機槍以及少量的美式60毫米迫擊炮、火箭筒、火焰噴射器。

也就是說,所謂的中國遠征軍(Y部隊)是清一色美式裝備的說法是不可靠的,按照原始檔案資料記載,負責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僅有24門美式75毫米山炮。步槍、輕機槍、迫擊炮均為國造,野戰炮和榴彈炮都是之前僅存的蘇式、德式火炮。

真正能稱之為美械軍的,也只有中國駐印軍的新編第1軍(新30師、新38師)、新編第6軍(新22師、14師、50師)這兩個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