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善惡

是善非善惡加身,

是惡非惡善也審,

孰是孰非人如塵,

人間正道是非懲。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前言

人們以為品德善惡的表露,是出於明顯的行動;卻不知在自己不知不覺之間已洩露出了自己的品格。作者:愛默生

《大贏家》這部電影,很多人已經看完了,是一個喜劇,但也不僅僅是隻為搞笑,它在傳達正能量的同時,也帶給人更多的深思。

看完電影后,不久,曝出韓國“N號房”事件,十分令人髮指,人們難以想像,罪惡會如此地,放大到這種不可控的地步,竟然有26萬人參與其中,已經不是作惡這麼簡單了。

在《大贏家》這部電影中,大鵬飾演的嚴謹,其中有一段,劫匪的自白,細細品味,與“N號房”事件有著深度的情感關聯。

通過這種關聯,可以帶給我們新的思考,帶給所有人只在關注這個事件本身的同時,還能讓人思考,這些人的情感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令人無法理解的需求?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劫匪引發的深思

《大贏家》作為扮演劫匪的嚴謹,他為了吸引警方的注意力,提前錄好了一段劫匪的自白,截取其中一段,如下:

其實我所經歷的事情,很多人都在經歷著:

被家人冷落、被領導誤會、被同事排擠,無論自己怎樣努力,生活都不會有起色。

於是我開始不滿、抱怨,想要不勞而獲。

可能有的人不敢去搶銀行,但是他選擇了去做其他錯誤的事情。

這段話,雖然是在電影中的臺詞,但他更像是在對屏幕前所有的觀者而說,這種生活情緒的壓迫感,每個人都是親身而感,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當人性在這個世界上,感受不到善意,或者扭曲了對善的理解,就會產生報復性社會的心理。對所有的一切都會產生惡意。

同樣,在“N號房”事件中,人們雖然十分憎恨事件主謀與操作者,其外,引起人們不滿的是,居然有26萬人的幫兇。

這些人平日裡,他們都是正常的人,私下裡卻變成了可怕的人,被慾望和憤怒,還有扭曲的心理所驅使,行惡人之事。

他們看似是道德的淪喪,實則是用行惡來為自己的情緒,找一個解壓的口子,這種方式就是放大人性中的惡。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正常的社會里,有著公序良俗所制約,而在這種傳媒工具裡,成了慾望與惡的溫床,能把一個正常人引導向惡的貪念中來,像是令人有癮的毒品。

如果,抱著好奇心,在吸下第一口時,自己就會迷戀上這種情緒釋放的感覺,無拘無束,成了惡的法外之地。

當這26萬人承受著生活帶來的各種壓迫時,扭曲的情感訴求,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為什麼26萬之外的人沒有參與進來,有兩種可能,一是他們不知道,二是他們不願意。

很多時候,我們會騙自己,那些沒有加入進來的人是因為不願意,其實,大部分人是不知道。因為,人的自控力特別的差。這並不是惡意揣測,只是人性的本能。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人有被愛的需求,就有釋放惡的需求。人在愛別人時,需要引導,需要不斷地鼓勵他這麼做。而釋放惡的情緒需求,只需要那麼一次或者小小的幾次,就能讓人上癮。

只有理性才能教導我們認識善惡,使我們喜善恨惡。良心儘管不依存於理性,但沒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發展。作者:盧梭

嚴謹會理性地思考一個劫匪是如何成為劫匪時?為什麼,我們不用理性去思考,為什麼是這26萬人?難道人性真的淪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了麼?

當人對自己的情緒無法進行良性的釋放,就會尋求更快,更爽的途徑,行惡就是一種帶來快感最好的方式。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26萬人都選擇這種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與人性的慾望,這證明什麼?證明在這個世界上,人性嚴重缺了一種東西:“自我導向糾正”。

《大贏家》中劫匪自述,在最後,只是勸人努力,向善。這些大道理,這26萬人不懂麼?凡是有智力的人都懂,那為什麼他們還會參與行惡?

人的情感缺了“自我導向糾正”功能,沒有了更好的宣洩方法,或者是正確的宣洩途徑與方法,人就去尋找那些簡單,直接,有效的方式去了。

提出了問題,通過分析,我們找到了原因,接下來就是如何解決問題,要想解決人性的情緒宣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如何讓人的情緒擁有“自我導向糾正”功能?

何為自我導向糾正?就是人在行惡之前,能有一種自我約束的能力,讓自己遠離罪惡。

世界所有的惡,都是人帶來的。人怎樣體驗到惡的好處,是情緒發洩後的快感,這種快感支配著人一次又一次地作惡。

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懂得怎樣控制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這點,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無法掌握。 作者:安東尼羅賓斯

抑制這種惡,一定要有強勢的手段,智慧的手法,還有自己的自主學習與進化能力相配合。通過以下方式來增加自我導向糾正: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一、意識到什麼是惡,什麼是錯的?

任何生命無論善惡,都需要得到認識和理解。作者:章詒和 出處:劉氏女

很多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是惡,什麼是錯的。這是一件荒唐的事,對此事越是肯定的人,越容易犯錯,只有那些對自我存疑能力強的人,才能更容易找到惡。

惡是什麼?惡就是傷,只要你感受到,自己傷了某人或自己,這就是惡。能引起自責,就能肯定,你的自我導向糾正還在,只是出現的晚了,或者這種機制反應太遲鈍了。

意識到惡有很多種方法,通過對比,或者自己的感受,再者把自己代入到對方的角色中,去感受這件事情帶給自己的傷害。自然就會懂得惡是什麼了。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二、摒棄錯誤的情緒宣洩方法

如果一個人影響到了你的情緒,你的焦點應該放在控制自己的情緒上,而不是影響你情緒的人身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自信起來。作者:劉同

人們常用的宣洩方法有:喝酒、打架、罵人等等。而有些情感大師,會教人用類似打木樁或打假人,再者專門有一種發洩球,以供人發洩。

以上所有方式,全是錯誤的情緒宣洩方法。人的情緒要“洩”,本身就是在給人的意識做減法,要想讓情緒宣洩找到正確的方法,這裡有個關鍵詞:“化”。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情緒“化”,要讓情緒在宣洩之前,在心中化掉。而不是單純地講求宣洩,宣洩能帶來癮,由小癮變大癮。

例如:當一個人宣洩情緒時,小情緒用發洩球,大情緒用假人,惡情緒就會覺得假人已經滿足不了這種宣洩的要求。

所以,要讓情緒達到“化”的境界。化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意識,如果腦中沒有這種意識,需要不斷自我增加,讓它進化升級。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三、練習化解情緒方法

如果能左右自己的思想,就能夠控制自己的情感。作者:克萊門特 斯通

當自己想要生氣時,就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世界很美好,他對我很好”。然後,不斷地點頭,認可自己所說的話。

當自己受了委屈,不要急於發洩,要懂得“化”的智慧。主動去尋找那些受了委屈的名人故事,用嘴讀出來。一遍不行,讀兩遍。例如:臥薪嚐膽等勵志故事。

常常告誡自己,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生氣就會是這種情況,要讓別人的錯誤傷害不到自己。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他罵我,左耳進,右耳出,他打我,我躲開,如果無法可躲,那就任他打,打完讓社會規則懲罰他,自己不做懲罰者,自己捱了打,要多想想,否極泰來。

否極泰來就是壞事到了極點就會變成好事。當自己行惡時,帶來的快感與快樂時,就要多想想樂極生悲,人樂到了極點,慾望滿足到了極點,就會有悲傷的事發生。

否極泰來與樂極生悲,一正一反,常在腦中去調製自己的行為,被惡整時,用否極泰來化解惡情緒,想整惡時,用樂極生悲來化解惡情緒。

平日裡,要多向身邊的人傳達自己的善意,當人收到善意的同時,也會向你回覆善意。如果,你覺得自己是農夫,他是蛇。十分的氣憤,那就用“化”來解自己的心中的惡。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蛇咬了你,只是咬的你的皮肉,不能讓它咬出你心中的惡來,如果,你行惡報復了蛇,情緒雖然達到了宣洩的需求,但這種需求會讓你喜歡上它。

當然,化惡不是教人們任意讓惡欺凌自我,化惡一定要有底線,只要你自己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在得不到任何外界幫助的情況下,就可以反擊。

不論反擊成功與否,都不能讓結果來引起你的喜或怒。你的反擊,就是為了化解自我心中的惡,而非去以惡制惡。這是有本質的區別,這種區別在自我的內心一定要區分開來。

千萬不能消滅了眼前的惡,滋生了心中的惡。

《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有什麼情感關聯?

結語

好的喜劇電影,不僅能帶給人快樂,還要在喜笑之餘,引發人深度的思考。《大贏家》與“N號房”事件相關聯起來,就能看到人性的本質,善惡各半。

善惡各半的人,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自我去行善化惡。而不是單純地把惡宣洩在其它事物上。

情緒常常能影響人的善惡,用自己“自我導向糾正”功能來控制自我。在任何時間與地點,要對身邊的人,或者選在網絡那邊的陌生人,都要心存善意,行善之事。

這不是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這不是大道理,這是一種可以實踐的方法,只要學會如何控制自己情感所引發的情緒,就能讓自己永遠正能量地活著。

人活著,再也沒有比正能量地活著更幸福,體驗到更美妙的感覺。

END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花時間看完,請留下寶貴的評論,萬分感謝。您認同本文的觀點麼,或者您想說點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