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戰一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公元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

基本信息

名稱:白江口之戰

地點: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時間: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交戰各方:唐朝,新羅,倭國,百濟,各方兵力:唐軍 13,000人 戰船170餘艘,倭軍 42,000人 戰船1,000餘艘,新羅軍 5,000人,百濟軍 5,000人,傷亡情況:唐軍 不明,倭軍 傷亡1,0000人,新羅軍 不明,百濟軍 不明,主要指揮官:劉仁軌,劉仁願,安曇比羅夫,阿倍比羅夫

背景

白江口之戰朝鮮半島在唐朝初年存有高句麗、百濟與新羅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名聲最大,軍力最強,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時慕時倨。隋煬帝亡國,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徵高句麗,致使國內民生凋敝,國力大耗。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對高句麗“遺使稱臣並不感興趣,對臣下說:“高句麗雖臣於隋,而終拒煬帝,何臣之為。朕務安人,何必受其臣。”裴矩、溫彥博諫勸:“遼東本箕子封國,魏晉時故封內,不可不臣。中國與夷狄,猶太陽於列星,不可以降。”當時的高句麗國王,是隋煬帝時一直和帝國叫板的國王高元異母弟高建武。高建武也想察看新帝國虛實,遣使臣獻上封域圖,表示臣服。唐高祖命人去遼東舊戰場,收埋戰沒隋朝將士屍骨,平毀高句麗人誇功耀武的京觀。高建武害怕,下令國人“建長城千里,東北首扶余,西南屬之海”。後來,高句麗內部政變,東部大人蓋蘇文殺大臣一百多人,併入宮把高句麗王高建武也宰掉,“殘其屍投諸溝”,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為傀儡王,自為莫離支(主兵元師)。這位高句麗種群,“貌魁秀,美鬚髯,冠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蓋蘇文每次上下馬,國內貴人大臣都爭搶伏地,蹶屁股趴在那裡給他當“腳墊”。高句麗內變,臣下勸太宗討伐其弒主之罪,“因喪伐人,朕不取也”。太宗挺厚道,下詔拜高藏為遼東郡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