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出行”失聯 公司合肥辦公地已轉讓

  前兩年名噪一時的安徽本土共享汽車品牌“小明出行”被列入了經營異常名錄。日前,有消費者投訴稱,自從去年12月申請退押金,這699元一直未被返還到他的賬戶。“電話打了一二十個,年前電話還能打通,工作人員把退押金的時間推到年後,年後電話就打不通了。”3月26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小明出行”公司的辦公地點探訪發現,公司辦公地點也被轉讓。轄區市場監管部門回應,因通過登記的住所無法聯繫,該公司已被市依法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消費投訴】

  押金3個多月沒退回來

  充值699元的押金只需1分鐘,但是若想要回它,安慶人小薛等待了兩個多月,仍然是遙遙無期。

  去年10月,小薛來到合肥上班。為了工作方便,註冊了合肥本土的共享汽車“小明出行”,並按照要求充值了699元的押金。當年12月,因要離開合肥,他準備退回這筆押金。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雖然客服人員表示七個工作日內退回押金,但這筆錢遲遲不到賬戶。

  “從年前到3月份,我估計打了20多個電話。”小薛告訴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年前該公司的客服電話還能打通,工作人員每次都解釋了押金未能如期返還的原因。“一開始說系統需要審核預計要等14個工作日,然而到20個工作日還沒處理退還押金,又電聯客服其稱30個工作日定能到賬,但到50多個工作日押金還未處理,再次電聯其客服稱疫情期間工作延後,具體處理日期待定。”

  就這樣,小薛感覺他要和699元的押金擦肩而過了。

  【記者核實】

  公司辦公室被轉讓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注意到,和小薛一樣,有相同遭遇的消費者還有很多。在合肥市12345政府服務直通車以及部分投訴網站上,有關“小明出行”押金不退的投訴層出不窮。3月26日,在“小明出行”公司所在地,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芙蓉路與青翠路交口創新創業園C棟樓下,一位知情人告訴記者,之前有很多消費者到這裡要求退押金。

  但是在這棟樓的二層,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發現,雖然辦公室牆面還留有“小明出行”的標誌,但公司內員工稱,小明出行已不在這裡辦公,他們是另一家科技公司。“小明出行走後,這個地方轉給了我們。”該辦公室一名女士解釋說。

  記者隨後撥通了該公司網站公佈一位媒體聯繫人的手機號,該女士回覆她在去年就已離職,並掛斷了電話。而另一位負責項目合作的男士稱,他們與小明出行不是一家公司,要想退押金只能去合肥該公司的註冊地。

  【部門回應】

  已被列入異常經營名錄

  其實在去年,“小明出行”因押金難退,已被多位消費者投訴。轄區市場監管局稱,該企業並未按照《交通運輸新業態用戶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相關規定對用戶押金進行單獨賬戶存管,也未收到政府相關部門的整改意見。

  據悉,當時,“小明出行”在經營過程中,部分用戶存在違章行為未及時處理,使用費未支付(該平臺可以在下一次使用時支付上一次的車輛使用費)等問題,客觀上影響了平臺退款速度。

  針對以上問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求該公司,“對現有近1000戶申請退押金的用戶加快審核,最大限度及時退款”。

  今年3月23日,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再次對“小明出行”投訴回應:經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核實,因通過登記的住所無法聯繫,安徽智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被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建議消費者,可以依法通過訴訟等法律規定的方式解決相關爭議。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陶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