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宰相制的弊端和优势是什么?

用户452643990285656


首先来说说宰相制度和丞相的区别。

丞相是宰相的一种。宰相不指代具体的官职,只是一种称呼。只要是能够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并且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就可以称之为宰相。例如汉朝时期,朝廷的官员分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他们三个都可以称为宰相。在我国历史上真正把宰相作为官职的只有辽这一个朝代。明朝时期虽然废除了丞相,但是随着内阁制度的发展,后来出现了一大批权力很大的内阁首辅,比如明朝后期的严嵩和张居正等等。这也是宰相的一种。所以明朝其实没有废除宰相制度,废除的是丞相制度,但也只是除去了丞相之名。


再来说说明朝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建立初期继承元朝的制度。中书省的权力很大。胡惟庸做丞相的七年中,在朝中遍植朋党,权倾朝野,官员纷纷结交他。遇到大小诸事也不上奏朱元璋,自己擅自处理。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后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历史上自秦朝开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相权与皇权的冲突历朝历代都存在,秦汉时期中央设置三公以分散权力。唐朝时期,建立三省六部制分散权力,宋朝时期中书门下和枢密使进行分权。元朝时期因为丞相权力过大,使丞相掌握着废立皇帝的权力。所以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就是丞相权力过大,影响了皇权。

宰相制度优势和弊端。

宰相制度的优势:一个贤良的宰相能够帮皇帝处理国事,为皇帝出谋划策,减轻皇帝的负担。还能够约束皇帝的行为。比如唐太宗时期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等。


宰相的权力过大,影响皇权。如果遇到一个品行不端的宰相容易造成结交朋党,扰乱朝政。遇到事情不禀告皇上,形成专权。比如唐玄宗后期的李林甫和杨国忠。


舟舟说历史


明朝废除宰相制是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年间,历经生死才拿下江山的朱元璋生怕有人从他手里夺走这个天下的一分一毫。老朱坐上了皇位那天起就想着怎么能把这个位置坐稳,怎么能让他的子孙坐得更稳。

说句不好听的,天下是我打下来的,你们都是我的打工仔。你们出的力我都已经给你们加官进爵回报你们了。我不需要一个人来分走我的权利,甚至分走我子孙后代皇帝的权利,不需要任何打工仔分走皇权的任何一部分。

弊端:

1. 以前皇帝和宰相两个人的工作量现在全部压在了皇帝身上。上到军国大事,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得皇帝你一个人来操持把关。皇帝负担太重了,真的能累死人。比如我们的雍正皇帝。

2. 遇到年少或不务正业的天子,宰相容易把持朝政一家独大。皇权容易旁落甚至易姓。历史和朱元璋开了个大玩笑,他亲手废除的丞相制没想到后来却让不是宰相的高拱和张居正两人比宰相还要宰相,甚至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了,世人只知张阁老不知有万历帝。再比如那句“汝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

3. 宰相这个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旦空缺,朝中就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这个位置,来明争暗斗,容易形成大小集团,割裂团结稳定的局面,形成内耗。

优势:

1. 多了个全面手帮助皇帝分担了很多政务。皇帝只要压得住宰相,那可真的是清闲的多。皇帝只有一人,宰相却可以多人,累死一个还会有下一个。

2. 国家在制定任何国策时,宰相都会以自己的工作经验来参考判断这项国策的可行性与短板。针对短板,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或执行方案。这样可以规避很多不成熟或是有弊端的政策。

宰相是联系朝中大臣和皇帝的有效渠道,能让基层官员的声音上达天听,也能让皇帝的声音下达到各个单位。


援庵讲史


中国封建时代,存在着一种宰辅制度。宰相制度主要通过“丞相”这一关键官职来运行,丞相亦称“宰相”。

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相卿制度”,各个国家称谓不同,战国末期,韩、赵、魏、燕、齐等国称宰相为“相”或者称“相国”。秦国以左、右庶长为丞相。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天下庶务,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且作为丞相的当然继承者。

秦朝灭亡后,汉朝承继秦朝的国家制度,丞相地位显著提高,丞相辅佐皇帝,总揽庶政,在文武百官中权力最大,地位最尊。

隋唐时期,以三省六部制度,取代了三公制,设左、右丞相,以左丞相为尊。元代以右丞相为尊,并启用蒙古官员为相,并以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

明朝初年沿用元朝国家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后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由于地方权力都集中到了中书省,中书省的权力抬升。相权与皇权发生矛盾。

明太祖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中书省丞相,并下令后世不得再设立丞相,丞相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明朝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1. 丞相制度,限制了皇权,朱元璋符合权力的私欲是极强的,特别是朱元璋是农民起家,担心皇权被架空。
  2. 宰相权力过大,在封建王朝中,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比他的权力要大,虽然宰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皇帝处理繁杂政务的压力。但是宰相权力过度集权,虽然历朝历代,经历过多次的改革。但是到了明初,宰相权力达到了顶峰。所以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废除宰相制度。
  3. 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汉朝因为丞相权力集中,出现了挟持天子以令诸侯。西汉末年,因为丞相的权力过大,不得不依靠外戚来平衡势力。这也造成了外戚干政,也造成了西汉的灭亡。

废除丞相制度后,带来的影响;

  1. 皇权高度集中,使得皇帝得工作量加大。
  2. 废除中书省,废丞相,让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但六部尚书权力分配,俨然成了六位宰相。后来采取折中的做法,即“四辅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朱棣采用内阁制度,内阁充当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殿阁大学士又隶属于翰林学士府。内阁掌握宰相是全部,具体是体现在参与中枢决策。

子非魚


朱元璋为什么废除丞相制?

首先更正一下,朱元璋废除掉的是丞相制而不是宰相制。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设立了丞相制度,汉代保留了下来。从秦朝到明朝,丞相制度流传了一千多年。一个制度能够流传这么久,必然是有他它存在的道理的。

那么为什么到了朱元璋这就把它给废除了呢?因为朱元璋想强化皇权,加强皇帝的权威。

丞相的设立和发展

丞相制度在秦朝的时候设立,到明朝时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设立了三公九卿。“三公”指的是什么?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各有各的任务: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杂七杂八的事情都是丞相来对付的;太尉负责管理军事方面的事情,兵马、器械、军粮等等都是太尉的事情;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公之间谁也不能管谁,直接归皇帝管理,加强了皇权。

到了唐代,发展成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他们之间是怎么分工合作的呢?

皇帝要实施一项新的政策,从政策的草拟,到确定,再到最终实施,离不开三省的分工合作。中书省负责起草文案,根据皇帝的旨意来拟定政策。好,拟定完了后,交给门下省来审议,看尚书省拟定的政策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符合规定。门下省审核通过后,再交给尚书省,由尚书省来负责执行实施。

在三省六部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省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相互制约的关系。三省之间互相牵制,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间接的加强了皇权。

丞相制从设立之后,它的大趋势是在不断的分权,避免权力过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不过到了元朝,出现了不同的情况,中书省的权力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甚至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可以说是“上承天子,下管六部及百官。”。到了这个时候,丞相的权力就变得很重了。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官制。

明朝建立之后,采用了元朝的官制,也就是说中书省依然是一家独大,相权依然过重。

相权的过重,是导致朱元璋要废除丞相制的原因。

为何呢?我们从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看出来原因。朱元璋一生可谓是酸甜苦辣都品尝过的,他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当过大帅,最后还当了皇上。

在朱元璋当大帅之前,他一直是个没什么地位的人,而一个没有地位的人在得到巨大权力之后,通常都会非常迷恋权力,这似乎是一种通病,就好比一个穷人在得到巨款之后疯狂迷恋钱一样。

所以,朱元璋是个权利感极强的人,他自然不愿意自己的权利受到别人的影响。于是,朱元璋就借着胡惟庸案来将丞相给废除掉。表面上看,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是因为胡惟庸作乱,但实际上根本的原因是朱元璋想强化皇权,加强皇帝的权威。

丞相的优缺点

讲了这么多,我们来分析下丞相的优点和缺点。

丞相最大的作用就是协助皇帝做事,丞相最初设立的目的就在于此。作为百官之首,丞相能够代替皇帝处理很多事情,分担皇帝的压力。

那么大一个国家,有一大堆的事情,总不可能全部由皇帝来做吧?设立丞相,让他负责一部分事情,减轻自己的压力,更好的治理国家,这就是丞相最大的作用。萧何、诸葛亮、房玄龄、魏征......这些有名的丞相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

缺点在哪呢?既然从皇帝那分到一部分权力,万一这“一部分”越变越多呢?那将在某种程度上架空皇权,东汉末年的曹操和汉献帝之间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丞相制的设立到废除,你看出了什么?

其实,无论是设立丞相制,还是废除丞相制,最原始的目的都是为了皇帝的统治,都是为了皇权。

当我觉得需要有丞相来辅助的时候,我就设立个丞相来帮助我;当我觉得丞相没用了或者说不那么有必要了,我就废除掉它。所以,废不废除丞相制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是为了皇权的需要。


简单平凡123123


当朱元璋因胡惟庸案的原因爆发后,决意废了中书省,舍弃宰相制,文武百官莫不依从,不敢有半句意见,唯有吕昶冒死进奏,孤意要将奏摺呈上御览,恳请皇帝务必思考再三,最后朱元璋亲自执弓,拔箭射伤吕昶,警告他,更是警惕所有大臣,为以后自己子孙的江山扫清隐患,削弱臣权,加强中央集权!

宰相制度的优势:

用当时户部尚书吕昶的话说:皇上,自秦以来,历朝历代无不是皇上坐朝,丞相治国。皇上来统一全局,丞相来具体施政。此制之下,盛世迭出,说明此制上合天理,出了萧何、魏征、王安石这些名相

废除宰相制的坏处:

如果后世之君不是个圣君,而是个弱君,他没有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时如果丞相制已废,那谁还来辅佐我们的弱君呢?”没有相权辅政,皇权岂能独行!奸相:胡惟庸、杨国忠、秦桧等

不管如何,朱元璋罢了中书省,废了丞相制。设立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政务,并相互监督,直接向皇上负责。这样,朱元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了有史以来中国最有权力的皇上。





古今骗局


首先得知道,宰相并不是一个官职,而是国家的行政首脑,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宰相对应着不同的官职。

队长与副队长

先来说说宰相和皇权,如果把皇帝比喻成队长,那么宰相就是副队长。小事情副队长直接可以拍板处理,而大事情的决策则是队长同意之后交给副队长或者队友去执行。一个队伍总共的权力就那么多,如果一个队伍里面副队长的权力越大,那么就相应的夺取了队长的权力。所以如果宰相的权力越大,那么对应的皇权也就越小。正因为宰相的权力是从皇权中夺来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在朝着制约宰相权力的道路上发展。


优势和弊端

宰相制度的优势是什么?首先是对于皇帝自己而言,小事情就直接可以宰相自己处理,大事情才是自己来决策,所以皇帝他就可以不用那么累。明朝废了宰相之后,皇帝看着看着担子就重了,事无巨细,都得皇帝拍板,故政务得没日没夜的处理,朱元璋、朱棣就是例子。(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偷懒是因为他们把决策权交给太监或者内阁了)。而且一个好的宰相,可以制衡皇帝少做昏庸的决策,能让国家得到好的治理。

那么宰相的弊端是什么?最大的弊端就是对皇帝而言,宰相权力的大小是从皇权那里剥夺而来,所以皇帝想高度集权,那么就必须限定宰相的权力。若是奸相当道,那么国家就得不到好的治理,就会怨声载道,严重的就会发生民变。



朱元璋之所以废宰相制,就是因为他想皇权进一步的加强。所以说自秦始皇创立帝制起,到明朝朱元璋废宰相之后,皇权才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淡看天上月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高度的中央集权(明朝已经不叫宰相了,而是丞相),不过宰相制度既然从春秋到明朝存在了那么久的时间,必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看一下:

宰相乃百官之长,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宰相制度源于初秋战国时期,第一位宰相就管仲。宰相可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他是百官之首,可以说在朝廷中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宰相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担任宰相的人一般都有着过人的才干,因为宰相他不是一个虚职,他有很大的权利,虽然受皇权的制约,但是也同时制约着皇权。

宰相的设立,对皇帝来说,为他们分担了很多政务,毕竟一个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多,很冗杂,只靠皇帝是没办法处理的好的,所以有大臣来辅佐皇帝,这样不仅分担了皇帝的压力,还能够集思广益,对国家运转是非常有益处的,但是皇帝也不能把时间都放在听不同意见上去,所以皇帝就下放部分权利给了宰相,有的让宰相直接处理,有的让宰相分析完后,再给皇帝决策。所以宰相制的设立是有着一定的优势的。

宰相专权,皇权被威胁,中央集权弱化

权力是一个好东西,绝大部分人都希望有权力,宰相制度的设立同时也造成了宰相专权的产生,导致皇权和相权的对立,虽然相权势依附于皇权的,但是相权如果不加控制膨胀就会威胁到皇权的稳定,历史上也是有相权当国的,所以皇帝会用内廷近臣或宦官牵制相权。

到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一位皇帝,而且是因为一位勤劳的皇帝,当时的丞相胡惟庸权利极大,而且为人跋扈不知收敛,为人独断专行,很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连朱元璋都不请示,就自己擅自处理了,而朱元璋做为开国皇帝,权利欲是极强的,胡惟庸的做法让朱元璋觉得皇权受到了威胁。所以后来有胡惟庸欲谋反,被朱元璋识破,最终诛杀的事情发生。借此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后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宰相制度走到了终点。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宰相制度的存在优势劣势并存,集中的问题就是相权与皇权的对立与平衡,明朝虽然开始废除了丞相制度,后来设立了内阁,慢慢内阁也演变成了可以和皇权分庭抗礼的权利机构,所以制度肯定是有优劣的,关键在于怎么去平衡,让利大于弊,不然也仅仅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月古史话


首先,纠正一下,明朝废除的是丞相制度,丞相制度起始于秦朝,到明朝朱元璋年间被废除。

自古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皇权和相权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一直很难解决的,是一个难题。

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明朝,这俩对矛盾都由对立到统一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达到了巅峰。怎么呢?首先是迁都,将中央从南京迁到北京,这样一来,不用担心地方、边防势力做大做强,中央是老大,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实现了中央集权。而在相权和君权的矛盾上,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后来朱棣设置内阁,丞相的废除,意味着君主专制达到巅峰。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直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他本人是一路筚路蓝缕走过来的,创业的成功是九死一生的,其中心酸又有几人晓得,也正是在这种成长环境中,老朱的性格变得十分复杂,让人琢磨不定。后来,老朱为了给孱弱的子孙铺路,杀了以蓝玉为首的娇兵悍将,是洪武第二案,大约牵扯2万多人,大多都是一些为明朝开过建立功勋的将军,还有就是最大的胡惟庸案,胡惟庸案是洪武第一大案,影响深度大,持续时间长,涉及人更是多,连退休了10余年的李善长都被牵扯出满门抄斩。

(老年朱元璋剧照)

当然,带来的结果就是,把那些对朱家江山有威胁的人通通清楚了,至于那些无辜的人,谁又在乎他们的死活呢。最终,相权废除,再也没有与君权想抗衡的势力,老朱为了子孙后代,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胡惟庸剧照)

丞相制度被废除的弊端

失去了相权的束缚,皇权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运行了,这样一来,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比如后来的刘瑾和九千岁魏忠贤。

丞相制度废除的优势

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

我是DU史明智,喜欢的话,加个关注吧!


历史跳动


导语:明朝为何废除宰相制,源于元朝前承下的一省制过于集权,还有就是右丞相胡惟庸专权,从而让朱元璋废除一省制与丞相制,由宰相制演变成内阁制,朱元璋为何要这样废除源于集皇权,怕乱臣权逾皇权。

这的废可以理解为废宰相制,也可以说是废丞相制,因为宰相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

而丞相制是继三国后废相国(宰相地位的名称)遗留下的产物,由隋朝改三省制、再到南宋改左右丞相制,至元朝后再改三省制为一省制,到明朝时期,大明承该制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官职, 行使宰相职权,直到右丞相胡惟庸专权后朱元璋改成内阁制。

所以,宰相可以含括丞相,丞相却不能代表宰相,区别在于朝代不同,行使雷同,只是后续怕权力过大,分支成丞相,实则,还是宰相制,而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丞相不过是宰相制度的分支而已。”

宰相制的弊端

宰相制最大的弊端就是专权,春秋三国之前,宰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官僚制度在辅政的同时可以对皇帝各项事权形成制约,就导致皇权稍不注意,形容虚设,或者说傀儡。

随后,宰相制才变相废除,成就三公、三省、丞相制度、一省制度,再到朱元璋时期废除,变为内阁制度,自后,内阁大学士也变相于丞相,只是,权力大不如往昔。

宰相制的优势

宰相制的优势在于如果皇帝无能,那么行使宰相权力的最高行政官可以代皇帝决定一些大事情,不至于让朝代昏聩、国力有损。

例如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就是一个弊端与优势的典型例子,弊端在于曹操专权,虽恢复的是丞相制度,然,行使的却是宰相权力。

其优势也很明显,那就是将傀儡皇帝扶持好后,国力昌盛,如果当初不是曹操如此行事,兴许朝代早已不复,就因为曹操在,天下安,不在,就那傀儡皇帝我不觉得能把该朝执政到如何。

题外番:宰相不是具体的官名,而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一种通称或俗称。

丞相是古代官名,春秋三国以后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两者的区别在于,时代不同,称呼即不同,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录尚书事可以算是宰相,而汉代的丞相,亦称之为宰相。

相关参考资料《周礼》《说文解字》《韩非子·显学》

喜欢的看官别忘了关注:探索历史奇闻,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探索历史奇闻


明朝建立初期,其官员体制的设制,基本源用元朝的制度,设置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也就是宰相。中书省下设六部,由丞相总摄,总揽国家行政大权,权力居百官之首。中书省丞相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为从一品,左右丞为正二品,参知政事为从二品,其下才是六部尚书,为正三品,侍郎为正四品。

明朝的丞相,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和胡惟庸四人,其中徐达长期在外带兵征战,只是挂名左丞相而已,实质意义上的丞相只有三人。其中李善长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任相国,直到洪武四年正月退休;汪广洋接任右丞相,徐达虽为左丞相,是正职,但仍然统军,中书省的实际权力在汪广洋;洪武六年正月,汪广洋被贬到广东任行省参知政事,胡惟庸由左丞进右丞相,掌管中书省,行使丞相之权。

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直接导火索是丞相胡惟庸的谋反事发。胡惟庸伏诛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撤销了中书省的机构,由皇帝亲自统领六部,同时提升六部的品秩,六部尚书升为正二品,侍郎升为正三品。废除丞相的真正原因,从朱元璋敕谕群臣的敕书中可以窥见一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多贤相,然其中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出自《明太祖宝训》)

相权危及皇权

丞相的职权,西汉初年的陈平有段精彩的论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丞相的品阶最高,直接对皇帝负责,百官直接对丞相负责,统管人事、事军、政财和经济大权,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东汉末年及魏、晋时期,权臣都是自领丞相(或录尚书事)之位,总揽国政,架空皇权,成为朝廷的实际控制者。明朝的胡惟庸,玩弄权柄,官员的升迁贬斥不通过皇帝,自行决断;内外大臣给皇帝的奏章,私自取来阅看,对自己不利的奏章,私自截留不转呈给皇帝。长此以往,皇权慢慢被架空,文武百官争相投靠丞相门下,形成利益集团,威胁皇权和政权的稳定。

宏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洞察胡惟庸的谋逆奸情,果断处置,此案连诛者达三万人之多,开国功臣封侯者就有二十多人。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痛定思痛,担心后代之君没有自己的胆识和魄力,决心废除丞相,以绝后患!从此,中国封建王朝中的丞相之职,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权滋生腐败

丞相居百官之首,总领朝廷大权,权力过于集中,明之前的御史台或明初的都察院,都很难对丞相行使监督之权,能监督丞相的,只有皇帝一人。但,丞相又大都是皇帝亲近和信任的人,过于信任往往又会导致疏于监督或不予监督。绝对的权力,再加上没有监督,丞相的行为完全依靠本人的人品和修养,很容易滋生腐败或违法行为的发生。明朝的丞相胡惟庸不但是谋反,也是贪腐的典型,犯了错误求情的官员,没有实职的功臣武将,寻求升迁的官员等等,都竞相投到胡的门下,争相馈送金银珠宝、名马古玩,不计其数。

相权导致皇帝怠政

由于丞相总领了朝廷的各项日常政务,在大大减轻皇帝的日常政务工作的同时,也很容易让皇帝滋生安逸的思想和情绪,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皇权的稳固。明朝的开国丞相李善长,勤勉政务,制定国家的各种法律制度、完善全国的税收政策、确定朝廷的官制礼仪,同时监修《元史》,编撰《祖训录》《大明集礼》等等,各项政务事无巨细,都亲自参与过问,被誉为当朝的萧何。

以上三个方面既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也是丞相制度的弊端。至于实行宰相制的优势,主要是丞相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日常繁琐的政务,大大减轻了皇帝的工作任务和压力,有利于皇帝集中精力谋划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长远规划。

一世英名的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的后世子孙,大都是慵懒无端的嗣君,无心于朝廷政务,又没有丞相可以依赖,只有将朝廷的日常政务悉数委付于内阁辅臣和内侍太监,最后终成阉祸横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