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全球疫情今夏结束概率很低,不感染的秘诀有一个关键点!

目前,中国国内疫情从暴发期进入康复期,但境外正进入全面暴发期,疫情进入了全球大流行状态,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境外输入风险。


对于境外输入病例,该如何做好防控,这场疫情又带给了大家什么启示?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为大家进行了解答。
记者:现在,中国的疫情已经从暴发转入康复期,但是境外却全面暴发,中国由此面临着境外输入的高风险。就目前阶段看,国内应如何做好防控?老百姓又该如何做好防护?
张文宏:面对这次疫情,全国人民都蛮艰难的。全国支援湖北,到现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疫情基本上控制住了,全国各地基本没有本地病例出现,中国已经迈过至暗时刻。但现在欧洲突然成为疫情的新中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后续我国仍然面临较大的输入性风险。上海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境外输入,我们要严阵以待,迎接“二次过草地”的挑战。
原来我们预估疫情于4月份结束,后期再拖个尾巴,再控制一下世界的疫情,全球6月份也能结束,我认为这也是合理的。但现在整个欧洲出现了不可控的情况,疫情在今年夏天结束的概率就很低了。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提出的“群体免疫”,这个过程事实上非常痛苦,势必会有大量的人被感染。因为建立一个“群体免疫”的过程非常漫长,意味着会有60%-70%的人被感染。推算一下,周期基本上会到跨年,所以我预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医务工作者都很难停下来了。

对老百姓来说,防控很重要。别人都感染了新冠病毒,我就是不感染,有没有秘诀?事实上是有的,一定要掌握住传染病里面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接触。没有接触,就没有感染。在疫情暴发非常厉害时,我们发现,所有的感染都是密切接触传播开来的。
那么,我们在工作场所如何避免密切接触?不仅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还要戴口罩、勤洗手。做到这些之后,感染的风险基本上就没有了。有人担心会空气传播?其实,到目前为止空气传播一直是停留在假说之中,我国大多数病例都是在密切接触中发生的。
历史上很多传染病都是跨季度、跨年份的,2009年的H1N1就跨了年份。现在看,新加坡、印度都不严重,所以会认为天气变热这个病毒就不大容易生存;但马来西亚却有400多例,说明也不仅仅是天气的原因。不过,这些国家病死率都低,起码说明有可能在天气热的时候,重症病人会减少,轻症病人还是有的,否则马来西亚纬度这么低的地方,不可能会有这么多确诊病例。夏天,病毒可能容易被控制。但是现在欧洲出现了疫情暴发趋势,有些国家在防疫方面只是应对型,可能不会对轻症病人或无症状病人进行筛查,那就意味着轻症和无症状病人有可能在社会上进行不断传播,这样的话,疫情会一直延续下去。有可能夏天终止不了,等到冬天,可能又会带来第二次暴发。

至于会不会变成常驻病毒?如果这个病毒毒性变得越来越低,那就有可能在人群中反复感染,因为症状不明显,也不会致死,就会慢慢适应,在人体中生存。如果病毒毒性变强,就容易被人类清除掉,不大容易长期生存。因为病人一生病就很严重,肯定会进行治疗、隔离,这个病毒就不容易传播下去。但现在说能不能在人类中长期生存还为时过早,要等到一年或两年以后,看看这个病毒还会不会长期生存。
记者:如今,随着青海、贵州、云南等地不断明确开学时间,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的家长也都在翘首以待。
张文宏:复工、开学,都是极大的问题。说实话,我自己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牵涉面太广。需要我国的专家和政府管理部门一起得出结论。对医疗工作者,还有现在工作在防范输入各环节的中国工作者们,比如说海关、社区防控的同志等,要做到把输入性的风险控制到最低。
开学需要各省份根据各自疫情来定。如果一直没有新增病例的话,原则上就可以开学了。但眼下的问题是,上海、北京这种特大城市,不断有境外输入性病例。这就需要特殊情况特殊分析,看看输入性疫情是否可控。而且现在已经复工了,一般都是先复工,再开学,复工如果有问题,开学就开不成。因为开学后出现问题的话,就会影响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可能会造成恐慌,复工相对来说没有这么大规模,要好一点儿。如果复工以后没有出现问题,原则上就可以考虑开学的事了。


张文宏:全球疫情今夏结束概率很低,不感染的秘诀有一个关键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