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人生智慧·賞析《定風波》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是宋代的大文豪,可以說是一個全才,詩詞和書法,樣樣精通。這首詞是寫春天遇雨的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很能反映蘇東坡的個人思想和精神氣質。我早已將其熟讀成誦,自從高中起,就很喜歡這首詞了。

定風波,也叫做“卷春空”“定風波令”“醉瓊枝”等。蘇學士的這首詞是其中的代表作。

作者用小序交代了一個關於天氣的小事件,引出寫詞的緣由。三月七日這一天,他和一群人在沙湖的半路上遇到了春雨,沒有遮風擋雨的雨具,同行的人都很狼狽,唯獨他沒有驚慌。後來天色放晴,蘇東坡頗為自豪,就寫下這首詞作,記錄這個小事和自己的心情。

通常,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大雨,肯定會和那群“狼狽”的人一樣,跑著回家。而蘇東坡確恰恰相反,在大雨之中,他完全“不避風雨”“不覺驚慌”。這是蘇東坡異於常人之處。也是他人生境界的獨特之處。因為他有異於常人的經歷,所以就有異於常人的感觸和精神,故而在遇到相同的經歷(淋雨)時,就有了不一樣的情緒和感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上闕,莫管那穿梭於林葉間的滂沱大雨,我要盡情地在風雨中吟唱自己的歌曲,慢慢地走。我雖然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行走於雨天泥濘之中,但卻感覺身輕無比,勝過騎馬。有啥好怕的呢?我這一生都要這樣,風風雨雨儘管來吧。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下闕,春風料峭,帶著微微冷意,讓我更加清醒,雖有有點冷,不過灑在前面山頭的陽光卻在迎接著我。回首身後,有暴風驟雨,也有溫暖晴天;回首人生,有大起也有大落。所以啊,人生風風雨雨不是很正常嗎?有什麼好驚慌的呢?

這首詞反映了蘇東坡獨特的人生境界和個人思想。下面談談我眼裡他的兩種不俗之心。

蘇東坡的人生智慧·賞析《定風波》

一、樸素心

老子《道德經》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在外看來,最強大的,就是最樸素的。蘇軾是宋代大學士,在朝中也是著名文人,身居官位。即使被貶,他也是官,他的身價、他的財富,肯定也是優於普通百姓的。但是,從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筆下的主人公,是他自己的寫照。他拄著的是竹杖,穿的是芒鞋,並沒有騎著高頭大馬,也沒有傭人前呼後擁。他沒有忘記,自己來自民間,自己是普通民眾,是百姓中的一員。他沒有輕視“布衣窮人”,反而自覺是其中的一員。這種樸素的心態,鮮有人有。當然,這可以說也是佛家的無差別心。蘇東坡深受儒釋道的影響,思想能達到這種境界,確實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普通人,也行該向他看起,不論以後自己如何,都要有一顆樸素的心。

二、無懼心

蘇軾寫作這首詞,是在被貶之後。經歷大難,驚心動魄後,他好歹保住了性命。基於自己的人生經歷,他借自然,參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風雨和晴天是天之常,人生起落是命之常。得道之人,應該豁達大度,以無懼心應對人生坎坷!風雨之後,總會有晴天;春天之後,必然是夏天!我們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當然,世界上只有一個蘇東坡,是經歷給了他智慧,讓他變得豁達和無懼。在人生中,我們每個人都應從自己的獨特經歷中悟道,昇華智慧,進而形成自己的獨特精神和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