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淋雨後豁然開朗,寫下這首《定風波》,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盛唐之後的中華神州,似乎陷入了一種迷惘和沉思。直到公元1037年,一個閃亮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蘇軾。他踏著雪浪而來,迎著朝陽,吟誦著大江東去,他的出現開啟了新時代的大門,他彷彿是新生的太陽,兼具李白的狂放和杜甫的沉鬱,扶搖直上,化為雨嘯。蘇軾是一個敢作敢當、直言不諱的人,正是這樣的性格讓他遭到當權者的打壓,貶官、流放,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淋雨後豁然開朗,寫下這首《定風波》,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一次比一次遠,一次比一次艱苦,但是遙遠的地方沒有讓他喪失信心和理智,路途越遠,他的人生境界越高。人生的失意打不倒他,周遭的壓力也壓不倒他,他總是能從痛苦的時光中,挖掘出最激勵人心的精神。黃州是蘇軾的第一個流放地,也是他的樂觀人生的轉折點。在黃州他經歷一場大雨,對很多普通人而言,臨時遭遇一場大雨的結果只不過是淋溼了一身衣服而已,但對蘇軾而言,臨時遭遇一場大雨的結果是直接催生了一首宋詞中的經典名作。

蘇軾淋雨後豁然開朗,寫下這首《定風波》,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春,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年。元豐五年的三月,蘇軾和朋友到黃州附近的沙湖去買田,途中突然遇雨,朋友們都深感狼狽,只有蘇軾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遂寫下此詞。滂沱的大雨打在山林的樹葉上,發出密集的唰刷聲,可那又怎麼樣?別去管那風聲雨聲了吧,還不如唱著歌吹著口哨淡定前行呢。拄著竹杖穿著草鞋,一身登山的打扮輕裝前行,比騎馬還顯得輕快一些呢,一場大風雨又有什麼可怕?

蘇軾淋雨後豁然開朗,寫下這首《定風波》,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人生要經歷那麼多的風雨坎坷,既然躲不過,那就讓我一直這樣瀟灑地往前走吧!風雨再大,也總會有雨過天晴的時刻。山風吹在身上帶著幾分寒意,確實讓人感覺有點冷,但山頭那縷斜射過來的陽光讓蘇軾的心裡平添了幾分溫暖。此刻,終於明白了一個人生的道理:陽光總在風雨後,人生也許就是一個風雨交加的過程,無論有多大的風雨和困難,都不能退縮、不能害怕,只要你從容地闖過去,就一定會有溫暖的陽光在前方等待著你,撫慰你的身心。

蘇軾淋雨後豁然開朗,寫下這首《定風波》,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正是蘇軾人生的智慧表現:遇到風雨不慌張,沐浴陽光也不得意忘形,始終保持一種灑脫、樂觀的心態,坦然直麵人生中的苦難,超越人生的坎坷,從而達到率性自然的人生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靜且自然的看待一切,這才是理性的人生,才是豁達的樂觀態度。

蘇軾淋雨後豁然開朗,寫下這首《定風波》,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在經歷了人生低谷,經受了考驗的蘇軾,最終在黃州成為了東坡居士,從黃州窮鄉僻壤裡站起來的他開始成為超脫的人。這一偶然發生的事件改變了蘇軾,改變他的命運,原來能夠拋開一切煩惱、拋開一切束縛,回到原始的狀態,尋找自己的初心,這就是真實的自己,就是最美好的、最自然的狀態。他大聲長嘯“一蓑煙雨任平生”,他最終發現“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淋雨後豁然開朗,寫下這首《定風波》,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人生一世,總會遇到許多坎坷和磨難,就像風雨中淋雨,烈日下暴曬,這樣的磨難終究都會過去,只要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也可以享受雨中奔跑的暢快,享受豔陽高照的明媚。一場大雨成了蘇軾的人生轉折點,也許你也在經歷低谷,在經歷磨難,只要不放棄,磨難過後,終會脫胎換骨,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