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福垊


慈禧无论有没有遗愿都会被世人唾骂,但是有了这三个遗愿,会让唾骂更猛烈一些。

慈禧的为人,不用多说,每个人都心如明镜,清朝就是在她的掌权下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同时在她掌权期间,也让我国留下了很多的耻辱。

1908年,这个掌权48年的女人终于在仪鸾殿逝世。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也就是1908年的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有很多人怀疑光绪帝是慈禧谋害而死的,而慈禧就是光绪带走的。

11月15日,慈禧如往常一样,起床吃饭工作,处理咸丰帝的事务,一切都很寻常,但到下午,慈禧出现了异样,身体不适,众人将她抬进仪鸾殿,17点时,慈禧就在这里逝世了。在她逝世之前,留下了遗言,也就是三个遗愿。

一、女人不可预闻国政。

大家听到这句遗言,是不是感觉很可笑?从慈禧嘴里说出女人不可干政。慈禧自己就是女人,掌权执政了那么多年,临死之时居然说出一句不允许女人干政,这句话意思明显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当然,也有可能是慈禧执政那么多年,突然悔悟,自己不该掌权,耽误了国政。所以她才会讲出这种话。这只是一种可能,慈禧的为人应该不会允许她有这样的觉悟。

暂且不说她是抱有怎样的目的才说出这句遗言的,在别人眼里,她就是不允许百姓点灯。很多女人心里肯定在想,既然你能掌权,为什么我不能?带有不服气的心情。

所以,她说出这句遗言,肯定会遭到他人的唾骂。

二、不得令太监擅权

这也是慈禧做过的事情,慈禧有两个太监,都伴随了她很多年,第一个是安德海,第二个便是李莲英。这两个人都是十恶不赦的人,协助慈禧做了多少恶事,自己又贪污纳贿了多少。

慈禧在说这句话之时,还在后面加了一句”明末之事,可为殷鉴“。慈禧觉得明朝灭亡就是因为太监干政,明末时,宦官掌权使得国家外侵内乱,清朝才可入关为主。所以,慈禧特别强调了这句话。

三、立醇亲王的儿子为皇帝,也就是溥仪

在一开始我们说了,慈禧死之前的一天,光绪突然暴毙。那么光绪为什么会死亡呢?后来,专家在光绪的头发里发现了砒霜。由此可以断定,光绪是被人害死的。而且,慈禧早在光绪死之前就已经为光绪定好了谥号,也就是死后的称号。种种原因,将矛头指向了慈禧。

在光绪去世之后,慈禧当机立断,将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立为皇帝,当时溥仪才3岁。正因如此,慈禧死后面临的是无数唾骂。


理科男读历史


慈禧太后在临终前,立下了三道遗言。这三道遗言,要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遗言极其可耻,让人听完后咒骂不止!

1.立醇亲王之子溥仪为帝。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光绪皇帝,其时正值壮年,可是却暴毙身亡,百年后考古学家发现光绪皇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还有慈禧在逝世前就早已把光绪的“谥号”定了下来。“谥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所定,而慈禧早早就定了光绪帝的“谥号”,可想而知光绪帝的死是由慈禧安排的策划的。而在当时大清的情况非常糟糕慈禧却让一个三岁的小孩当皇帝主持大局,目的可想而知!


2.慈禧遗言强调,女性不得干涉朝政,然而自己却掌权朝政48年之久,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3.宦官不得干政,这条遗言更是令很多后人咒骂不止。慈禧的一生中,曾有两个宦官伴随着她,先是安德海,后是李莲英。他们协助慈禧太后满足权利和物质欲望,导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


历史自由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日,74岁的慈禧太后走到了她人生的尽头。当日午后三点钟,这位垂帘听政、执掌大清最高权力 、统治中国长达47年的“老佛爷”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告别了她最眷恋的权力,而一命呜呼。在她死去的头一天,38岁的光绪皇帝“龙驭宾天”,慈禧太后闻讯面无表情,随后又故伎重施,立年仅3岁的的溥仪为帝。或许这位深谙权谋、恋权如命的老妇人还在做着继续操纵朝政的春秋大梦,却没有料到死神随即降临到她的头上。

慈禧与光绪的死,仅一日之隔,因此有学者怀疑光绪是遭慈禧毒手,到今天这仍被视为晚清一大疑案。

慈禧弥留之际,留下三条遗愿,其中两条大大出人意料

据英国人濮兰德·拜克豪斯在其著述《慈禧外记》中说,光绪崩逝(1908年11月9日)的消息传来,慈禧太后面色如常,无悲无戚。彼时的她早已病入膏肓,身体虚弱不堪。她召集军机大臣载沣、奕劻、世续、鹿传霖、袁世凯到福昌殿,降懿旨授时年25岁的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宣布立载沣年仅3岁的儿子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并即日抱入宫中教养。

第二天,慈禧太后又令军机章京拟好懿旨并当众宣布:“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指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当时在场的有光绪皇后(隆裕太后)、监国摄政王载沣、军机大臣等。

濮兰德写道,彼时的慈禧太后神志清醒,虽已至弥留时,但仍持续谈话,思路清晰,态度安详,和平日无异。读完遗诏后,她向侍从们做永远告别之语,听者无不伤心落泪。之后她逐渐昏沉,大家都以为大限已至。忽然又清醒过来,作回光返照状。慈禧太后执掌清国大权近50年,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让听者无不大出意料之外。她说:“

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说罢闭目而逝,时当下午三点。

慈禧太后权谋狠辣,手段阴毒,权势欲望强烈,她牝鸡司晨,成为彼时大清的实际掌权者,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

不料这位权欲勃发、生性强悍的“老佛爷” 临死前却留下“不能让女人干预朝政”的遗言;她当朝时重用太监小德张、安德海、李莲英,使其参预政事,势焰熏天,临终前却叮嘱“

不得令太监擅权” ,以免重蹈晚明覆辙之言 。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这大概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三个遗愿,并非全是因循守旧之言

在此前的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慈禧太后病重,外间谣言甚多,太后见朝野訾议汹汹,言论激烈,大都与立宪有关,于是在这天下谕,宣布九年立宪期限。欲效法当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自本年起,务在第九年内,将(立宪)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院之诏......总期国势日臻巩固,民生永保升平,上慰宗庙社稷之灵,下答薄海臣民之望。将此通谕知之” 。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愿不止三条,而是四条:(一):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皇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二):不得让妇人参预国政;(三)严禁太监擅权干政;(四):预备立宪。

临终前疑似良心发现,因何仍留下滚滚骂名?

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不乏明智之语,但为何她仍然在浩浩青史上留下滚滚骂名,成为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呢?

纵观晚清历史,慈禧太后所代表的是官僚地主阶级内部最守旧、最顽固的势力,是皇权意志的维护者以及极端体现者;锐意改革的光绪皇帝以及依附于他的开明官僚群体则是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较先进势力。但由于“帝党”力量弱小而每每被实力雄厚的“后党”所压制,所以它的进步性在还未完全充分发挥出来之前就被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所扼杀。正因为如此,整个晚清朝廷的统治实质上是慈禧个人专权。由于这种专治靠血缘氏族制来维系,便造成慈禧太后这样一个顽固愚昧的半文盲得以一言九鼎,她只知计较细微得失,根本不懂治国方略,却三度垂帘听政,遂造成实际把持晚清朝政40多年的吊诡局面 。她自私卑劣,盲目排外,镇压戊戌变法,造成了晚清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与积贫积弱,因而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即便临死前疑似良心发现或幡然悔悟,仍然难逃历史罪人的万世骂名。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请勿搬运】


铁马冰河wu


慈禧太后是我国颇有争议的一个历史人物,大多数人提到她,都会想到其当权时期所做的一系列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因此慈禧的历史风评非常不好。

而在慈禧死前,尚为当时清朝实际掌权者的她曾留下了三个遗愿,至今仍然遭到世人的唾骂,这到底是什么遗愿呢?人们又为什么要唾骂呢?

1、立溥仪为帝

慈禧弥留之际的大清虽说早已岌岌可危,但其余威尚在,而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慈禧和光绪帝去世时间仅仅相隔一日,所以光绪帝驾崩之后慈禧便火速立了年仅三岁的溥仪为新帝。

对于这个结果,很多人自然是不满的:清朝早已日薄西山,正是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君主的时候,结果慈禧却在衡量了各方利益之后选择扶持这样一个三岁小儿,许多人认为这是相当不负责任的。

不过虽说让溥仪登基引起了不少非议,但是不论是从血缘纯正度还是臣子的接受度来看,溥仪都是新帝的不二人选。另外照当时的情况来看,不论是谁当选新帝,清朝的覆灭都已不可避免,所以这个遗愿本身并不是遭人唾弃的主因,与其说人们不满遗愿,不如说人们不满的是慈禧的霸道专横以及过往的累累罪行。

2、不许女子议政

我们都知道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后,慈禧就开始参与朝政并逐渐掌控了清朝的实权。作为女子,慈禧达到了权势的巅峰,这在封建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在她当权之前清朝就有过后宫女子不得参政的规矩,慈禧自己打破了规矩却要求立下了这样的遗愿实在是令人费解。或许是想要保住自己仅剩不多的名声,或是反省到了自己的错误,又或许只是单纯的自私,只想自己成为破格的存在而不允许别人效仿,毕竟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因为效仿她卖官而受到慈禧的厌弃的。

真实原因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论是哪种,人们似乎都可以找到理由唾骂她。

3、禁止宦官专权

慈禧宠幸宦官并不是什么秘密,李莲英和安德海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尤其是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宠爱招摇过市、作恶多端,于是不少人都觉得慈禧本人都没做到的事情却要求其他人做到是非常不合理且可笑的。

但是仔细观望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虽说慈禧极其宠爱李莲英等人,但似乎始终没有让其接触政治中心,所以其实慈禧本身也算是以身作则过了,提出这个遗愿要求后世也做到倒也不算过分。

实际上我们细细品味这三个遗愿后会发现,这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人们真正厌弃、唾骂的并不是遗愿,而是遗愿背后的慈禧本身。

慈禧此人做过的荒唐事不计其数,人们厌恶她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厌屋及乌”的,自然也会厌恶她所有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所以说,出问题的不是遗愿,而是提出遗愿的人。


旧时楼台月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喜欢慈禧。

那我们来看看慈禧的三个遗愿,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遗愿,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其实这这个溥仪是离光绪帝最近的,因为他的生父叫载沣,是光绪帝的弟弟,他们的父亲叫奕譞。光绪帝没有儿子,自然是立他的侄子最为合适,另外溥仪的母亲是荣禄之女,荣禄很重慈禧器重。

但关键是,光绪帝是早慈禧一天病死的,这个就太过巧了,毕竟光绪帝的年纪并不大,而根据一些说法,尤其从光绪帝的头发中检出砒霜,有些人认为光绪帝是被慈禧毒死的,所以慈禧是害死光绪,立溥仪为帝。

第二个遗愿,后宫女人不得干政。

这一条当然没有问题,可关键是,慈禧在咸丰帝死后,同治帝继位之后,再到同治帝死后,光绪帝继位,一直是慈禧在后宫干政,这个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或许,慈禧也知道后宫干政是不好的?

第三个遗愿,太监不得干政。

这一条本来也同样没有问题,可是慈禧先用安德海,后用李莲英,慈禧除了重用一些亲王大臣之外,她也器用一些太监,这一条跟第二条类似,也完全是自己做过的事情,自己再来否定。

所以总的来说,这三条如果放到其他人身上,那是完全没有问题,比如曹丕死的时候,也立了这三条,当时的曹睿年纪也很小,但是这三条出自慈禧之口,就有点讽刺了。


历史简单说


1908年11月15日,这是慈禧人生的最后一天,就在前一天,光绪皇帝在剧烈的腹痛之中走完了他悲惨的一生。在此之前慈禧已经病了近一月有余,这天她像往常一样于凌晨时分起床,开启了她人生最后一天的忙碌生活。

慈禧因忙于料理光绪的后事,头天晚上睡的很晚,但凌晨起床却面色出奇的好,不但没有任何倦意,而且精神头还很足。起床后,慈禧便在宫女的搀扶下进行梳洗。门外已经有许多太监宫女静候多时,这些是给慈禧梳妆打扮的。

梳洗完毕后,按照惯例,太监将寝宫内的帘子打开,在场的人员便跪拜向慈禧问“老祖宗吉祥”。随后慈禧用早膳,早膳的丰盛程度一如既往。用餐完毕后,慈禧在早上六点召见军机大臣,在场的还有隆裕皇后和摄政王载沣等人。

会议结束后,以新国君的名义下了诏书,尊慈禧为太皇太后,尊隆裕为太后。不知不觉来到中午,慈禧开始用午膳,刚开始一切都很正常,突然间慈禧感到头晕目眩,众人忙将慈禧扶到床上,眩晕情况持续了较长时间。

此时的慈禧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立即召开会议,布置自己的身后之事,此后重要之事全由摄政王载沣裁定。说完上谕后,慈禧的病情突然加剧,她马上让军机大臣赶紧起草遗诏。遗诏起草完毕后,慈禧阅后修改了几处。

之后慈禧对身边的人感叹了几句,说道:“我一生垂帘听政数次,他人认为我是贪婪权力,实际上是形势所迫而做出的决定。”此时的慈禧突然神志清醒,旁人都没感到过她如此的和蔼可亲,没过多久慈禧便开始昏迷起来。

御医们急忙为慈禧开了一剂救急之方,内含:老米一两,人参五分,麦冬五钱,鲜石斛五钱,水煎温服。慈禧服用了一生中最后一剂药方。虽说此药剂有生津益气之功效,但它并无法妙手回春之法,不能挽救慈禧的性命。

服药一个时辰后,慈禧睁开眼睛,说出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话,也算是她的临终遗言。慈禧有气无力的说道:“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下午五时许,慈禧嘴巴微张,脸朝向南方而逝。慈禧的临终遗言总结起来共三条,一是让三岁的溥仪继位,二是后宫不得干政,三是太监不可擅权。慈禧的遗言令人震惊,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团迷雾。人们不禁要问她为何留下这样的遗言?

后人对慈禧的遗言进行过多种解读和分析,但结果都是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慈禧早已料到大清将会在她的手中寿终正寝。她作为大清最后的实际统治者,大清在她的掌控之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因此她要用“后宫不得干政”来警示后来者。

慈禧一生对太监比较宠信,如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的权利在慈禧执政时期得到极大的膨胀,连李鸿章见慈禧都要给李莲英塞好处。太监们的飞扬跋扈,慈禧太后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临终遗言中“太监不得擅权”应是对后来者的警示。

慈禧临终选三岁的溥仪为继任者,也是无奈之举。慈禧之所以选溥仪,完全是依据大清宗法,即讲究的仁宣二脉。也就是说只能从嘉庆和咸丰两个皇帝的后代中选,除了血统满足外,还要没有袭承爵位且不是独子,溥仪皆满足这些条件。

慈禧选溥仪还有另一层打算,就是溥仪年幼,可以延续自己的训政,也不会出现百日维新的惨痛教训。慈禧选立新帝时已经病入膏肓,认为慈禧是为病好之后重掌朝政的说法应是一种臆测。但不得不说,慈禧临终遗言正是她执政的总结。


野史也是史


慈禧是一个传奇的女人,他们有受到过什么正统的教育,可以说目光也很短浅,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掌控着这个世界上曾经最庞大帝国的命运近半个世纪,而且在1908年,也就是慈禧死前曾立下三个遗嘱。

第一个遗嘱就是立载沣之子溥仪为新任皇帝,载沣代为摄政王。

这一条遗嘱很明显就是光绪之后的皇帝,帝国需要挑选新的继承人,而这个任就是溥仪,溥仪母亲是慈禧铁杆心腹荣禄的女儿,而且溥仪这一系是比较亲近慈禧的,所以立载沣一系人马,可以快速整合慈禧的政治资源,确保权力不失。

第二个遗嘱,强调后宫嫔妃不得干政

第三个遗嘱,后代帝皇不得重幸太监,以明末为戒。

事实上,慈禧他自己这俩条就都占了,她自己以皇太后的名义,把控朝政近半个世纪,而且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被别人翻案,还有弄死现在的皇帝,扶自己一系的人马上位。

其次,慈禧她自己垂帘听政以后,所宠幸的太监如李莲英,安德海等人,虽然李莲英没有还算老实,没有干政,但是安德海的死不就是因为在地方上作威作福被人给杀了吗。

可以说,慈禧立的这三条遗嘱没有一条由考虑到如何让中华再次强大,都是为了自己一系的任抢占到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如此行径,怎能不被后世人所唾弃。


这个历史很正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大家都知道慈禧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她临死留下了三个遗嘱,说来非常滑稽,所以被世人嘲笑与唾骂。

首先第一条遗愿就是: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就在1908年慈禧去世前一天,慈禧下令提前用砒霜带走了光绪,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也与当时光绪维新变法有关,为了让她遗留的的势力不倒,所以慈禧继续让溥仪当傀儡,而不是放出光绪。三岁幼儿怎能堪当皇帝大任,实际掌握朝政大权的还是以慈禧为首的实力。身为太后,完全不顾忌朝廷危亡,一心想着自私自利,怎能不让人唾骂?

其次第二条遗愿就是:今后女子不得干政

女子干政,明明就是自己做的事儿,却偏偏不让别人做,从慈禧干政的那些年,不得不承认她的野心和贪婪,要说她做出的贡献,也确实近似于没有。想想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居然是为了给太后置办奢华的生日宴会,而搁置了军费。真是可笑不已。


慈禧一方面享受着掌握大权的刺激,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无奈,可若是以她来代表全部女子,那真的是不以为然,毫无实际意义。

最后一条遗愿就是:不得重用太监

宦官作为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存在,也是参与朝廷权力之争的重要力量,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慈禧太后自己重用的太监。李连英作为慈禧一手提拔培养的太监,在慈禧身边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实这一条遗愿和第二条是相辅相成的。不让女人干政,说白了也就是不想让太监专权,这两者配合对于朝中政权的把控。

不仅仅是慈禧太后,明清等多位帝王已经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利用太监确实可以取得控制权,但其狭隘性和局限性很难让国家有长足的发展。慈禧太后,已经不是在其位不谋其政了,而已经发展成为不在其位,却谋其政,最终才发现自己谋不了的尴尬,也算是慈禧临终前的肺腑之言了。


江水趣谈


慈禧太后执掌大清王朝近半个世纪,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着大清王朝,死前连下六道圣旨,并在自己死的时刻说出自己的遗言,却被人终生唾骂,这是为何?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随着光绪皇帝的绝后,慈禧太后也深知自己的年龄逐渐增大,在选择继承人上,慈禧太后和权臣们的想法却不一样,而对于慈禧太后来说,立谁为帝,是关系到自己在朝廷中说话的分量。

但是,这一年的夏天,慈禧太后开始闹病,经过精心调理,好不容易好点的慈禧太后,自己七十四岁生日时候贪嘴,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从而加重了自己的病,一连三天没有参加任何政务事情,这时宫中很多人也知道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病重,那皇位的继承人是迟早要选择的,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与权臣庆亲王奕勖却相互勾结,想要立奕勖的儿子载振为皇帝,这让慈禧太后知道之后,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首先,慈禧太后把奕勖调走,然后让袁世凯亲信全部换防,换成忠心于清王朝的部队,然后开始召集权臣张之洞、世续共同商讨继承人之事,名义上的商讨,实际上慈禧太后早就有了自己的选择。尽管张之洞和世续反对慈禧太后的选择,但是却没有能力改变慈禧太后的想法,于是在一些其他条件上得到了一些允许之后,同意慈禧太后的最后选择。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连下三道圣旨:

一、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二、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三、朝令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载沣著在诸王之前。

这三道圣旨一下,很多人心里都清楚,刚刚完成任务回京的奕勖,得知这一消息,才明白这一切都在慈禧太后的掌握之中,这个女人真是可怕,选择年仅三岁的孩子继承皇位,想要执掌大权的心依然不变。

醇亲王载沣也没有想到会天降这么大的好运,既要谢旨,前去拜见慈禧太后,又要去庆亲王奕勖府上前去讨好,以免发生冲突。而醇亲王府接到这个圣旨之后,也开始忙碌起来,正在吃奶的溥仪死活不想去皇宫,着实让一家人费尽周折。

一直折腾的溥仪终于住进皇宫,还没有睡醒的溥仪却被人吵醒,因为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撒手人寰了,于是深感不适的慈禧太后,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来不及考虑,又连下三道圣旨:

一、立摄政王载沣之子为嗣皇帝;

二、宣布溥仪既为同治帝嗣子,又为光绪帝嗣子;

三、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

这三道圣旨一下,正式确定了皇位人选,同时也正式确定载沣的职责,人们心中的所有悬念都落下了。

但是此时慈禧太后的身体状态却令人堪忧,本想继续统治大清王朝的慈禧太后,却没有想到,十月二十二日的清晨,自己的身体状态急剧恶化,这时候的慈禧太后做出一个决定,

给摄政王载沣栓上一个“紧箍咒”,那就是:处理重大事件,必须由隆裕太后裁定。这是慈禧太后给自己侄女叶赫那拉氏的最后一份重要的权力,从而限制摄政王载沣。

中午时分,慈禧感觉不适,说出最后的遗言,那就是:“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段耐人寻味的话,却成为慈禧太后被人唾骂的缘由。因为慈禧太后本身自己执掌清朝大权,却要后人以此为鉴,何德何能让人信服,加之慈禧太后给予隆裕太后的权力,更是打脸自己所说的妇人不得干政,再有慈禧太后所说的太监不得擅权,而李莲英能官居二品,完全是因为慈禧太后的赏识,更是破坏清朝规定的太监不得超过四品的规定。

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所说的话,完完全全是打自己脸的行为,着实让人唾骂和笑话。


历史文武君


慈禧真可谓一个“败家”的娘们儿,自己败家还不算,还立什么“遗嘱”继续败家,定然落得千古骂名。

1908年11月15日下午,慈禧太后病逝于$仪鸾殿,享年74岁。就在她死的前一天,将光绪帝用砒霜毒死,并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据记载,慈禧在临死当天病情突然加重,一度陷入昏迷状态。太医给她开了一个生津益气的方子,慈禧服下之后稍微清醒。她自知时日无多,便留下遗言,教育后人。

一、立3岁溥仪为帝

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老婆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苏完瓜尔佳氏父亲又是慈禧的宠臣荣禄,而溥仪的祖母则是她慈禧的亲妹妹。

你看,溥仪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很近,跟光绪帝的关系也很近,而光绪皇帝又没有儿子,所以溥仪是可以作为皇位继承人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溥仪那是“根红苗正”。这个老娘们儿光是担心大清朝灭亡得慢啊!

三岁的娃娃,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不要说处理朝政了,那么慈禧为什么这么做呢?

这与当时的利益集团有关,光绪帝代表着支持新政,是“维新派”,而慈禧以及其身边的近臣则是“守旧派”。

在慈禧死后,如果光绪帝仍然为帝,那么必然会打击慈禧背后的“守旧派”,所以,光绪帝必须死,而在光绪帝死后,“守旧派”扶持年仅三岁的溥仪,便可仍然掌握权力。这样她才死得瞑目。



二、以后女子不得干政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大意很通俗易懂,就是今后女子不可干预政事,女子干政这种行为有违祖训,于理不合。

若说慈禧的第一个遗愿,是考虑到政治因素,情有可原,那这第二个遗愿则是“死”不要脸了。

她自己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能干预政事的女子,竟立这样的遗嘱,真是臭不要脸!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拥有的,却不想被他人染指。



三、以后不得重用太监

“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大意就是要特别注意防范太监,不许让太监专权,要以明朝末年太监专权一事为借鉴。

这也是慈禧“死”不要脸的行为之一,自己一手培养了大太监李莲英,并且重用他,临死时竟然说不许重要太监了。

慈禧真的是“头发长,见识短”,自以为有这三个遗愿,大清江山就永固了,可笑至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