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哈布圖·哈薩爾

在包頭市達茂聯合旗,除百靈廟外,還有一處著名的景點,那就是位於新寶力格查干敖包西5公里查干少榮山的哈布圖·哈薩爾祭奠堂。正如其名稱,祭奠堂祭奠的是科爾沁部蒙古人的祖先哈布圖·哈薩爾。

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達茂聯合旗哈布圖·哈薩爾祭奠堂

一、哈布圖·哈薩爾簡介

哈布圖·哈薩爾(1164年~1227年),即拙赤·哈撒爾,原名拙赤,合撒兒是稱號,據拉施特《史集》記載是猛獸的意識,是成吉思汗的親弟弟,比成吉思汗小兩歲。他少年時代就跟隨成吉思汗,為蒙古族的統一和大蒙古國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哈薩爾從小就飯量好,力大無窮。史料記載,當成吉思汗因為聽信讒言要殺哈薩爾的時候,他們的母親訶額侖在責問成吉思汗時說,“你鐵木真、哈赤溫和帖木格吃我的一隻奶,只有哈薩爾有氣力吃兩隻奶……”。

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位於呼倫貝爾市機場的訶額倫和成吉思汗妻子孛兒帖塑像

拉施特《史集》記載,哈薩爾“肩與胸很寬,而腰很細,故他側臥著時,能讓一條狗從他肋下穿過”;《史集》同時記載,哈薩爾的長子也苦是個矮個子,也苦小時候,哈薩爾經常在躺著的時候,讓也苦從自己腋下鑽來鑽去,以此為樂。

哈薩爾最著名的是弓箭神準。“勇力善射”、“矢無虛發、應弦而倒”,有“大曳弓,九百步,小曳弓,五百步”(用大勁拉弓,能射900步,用小勁拉弓,能射500步)之說。他英勇善戰,每次打仗,都是進攻做前鋒,後退做殿後。成吉思汗曾說:“有哈薩爾之射,有別列古臺之力,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

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為加強大汗的權力和防禦外敵的襲擊,鐵木真在他的大帳外設立一支衛隊,哈薩爾被任命為兀勒都赤(指揮),負責斡耳朵(大汗營帳)的警衛監督的重任,成為大汗的佩刀保衛者、勇猛的扈從、得力的助手。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後加強和擴大了“怯薛”(禁衛軍)制度,擴編帶弓箭的“豁兒臣”(即科爾沁)護衛軍。“科爾沁”一詞源於鮮卑語,意為帶弓箭的侍衛。科爾沁軍事機構為“怯薛”執事之一,從各千戶、萬戶中精選年輕力壯、武藝高強、箭法出眾者組成2000人的“科爾沁”,連同“各千戶內選揀得宿衛八千人”共同組成一萬人的親軍。科爾沁這個軍事機構,平時是負責護衛“帥帳”的衛隊,戰時是衝鋒陷陣的主力。

多年來,哈薩爾追隨成吉思汗,參加了統一蒙古高原、攻伐金帝國、西夏等戰爭,戰功卓著。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成吉思汗將貝加爾湖以東、石勒喀河流域、額爾古納河左右岸、海拉爾河以北的蒙古東部草原賜為哈布圖·哈薩爾封國,夏都為根河河口的苦烈爾溫都爾(今額爾古納市黑山頭)。

約公元1227年,哈布圖·哈薩爾在進行征服西夏的戰爭中,因病歸回,病逝於苦烈爾溫都爾(今黑山頭古城宮)中。據《水晶鑑》和呼倫貝爾牧民世代相傳,哈薩爾下葬於“伊賀烏拉”。

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黑山頭古城宮遺址

二、哈薩爾後代——科爾沁部源流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國,他分封九十五千戶,哈薩爾大王家族與別裡古臺諾顏(蒙古語譯音,領主)、合赤溫諾顏、帖木格斡赤斤諾顏家族一起組成了大蒙古國初期左翼四位宗親王家族。

《元史》卷一百零八是元代蒙古諸王的封地表。這個表把有關諸王按照他們的身份、地位分成六等:

第一等是授予金印獸紐的諸王;第二等是授予金印螭紐的諸王;第三等是授予金印駝紐的諸王;第四等是授予金鍍銀印駝紐的諸王;第五等是授予金鍍銀印龜紐的諸王;第六等是授予銀印龜紐的諸王。哈薩爾是第一等,授予他金印獸紐的齊王。

第二代是哈薩爾的兒子移相哥。哈薩爾妻妾很多,相傳有40個兒子,但知名的不多,其中著名的有3個:長子淄川王也苦,次子移相哥大王,三子脫忽大王。《史集》記載:“哈薩爾死後,長子也苦繼承其位。也苦死後,他的兒子閤兒舍孫繼位。哈兒舍孫死後,移相哥才繼位。

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移相哥大王印

移相哥繼承了哈薩爾的善射,以高超的箭術著稱。移相哥早在成吉思汗時期,就隨從大汗身邊,得到大汗的信賴。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凱旋後曾舉行全體蒙古諾顏參加的射箭比賽。移相哥從335庹(成年男子兩臂平伸間的距離為“庹”,拼音為tuo,我們農村現在還經常說這個詞)遠的距離射中靶心,轟動了整個蒙古草原。為了紀念移相哥高超的射箭技能,成吉思汗專門為他樹立了舉世聞名的“移相哥石碑”。19世紀初,俄羅斯考古學者在今中俄界河——額爾古納河西支流烏兒楞歸河上游,分別發現了移相哥古城(齊王府)遺址和石碑一通。碑高220釐米,寬74釐米,厚22釐米。用畏吾兒(回鶻)蒙古文鐫刻,全文為:“成吉思汗討虜花拉子模國還師,全蒙古國官人聚會於不花速赤孩之際,移相哥射矢中三百三十五庹處。”這是現存最早的蒙古文碑,在國際學術界極為著名,現藏於彼得堡埃爾米塔什博物館。移相哥石碑的發現,是哈薩爾及其後裔封地地域的最好物證。

公元1251年(憲宗元年)6月,“西方諸王別兒哥、脫哈帖木兒,東方諸王也古(也苦)、脫忽、亦孫哥(即移相哥)、按只帶(按只吉歹)、塔察兒、別裡古帶”等大會於闊帖兀阿闌之地,舉行忽裡勒臺,推舉蒙哥即汗位。憲宗死後,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移相哥等東道諸王支持忽必烈。也可合丹與移相哥是忽必烈派去與阿里不哥作戰的先鋒。

在蒙哥和忽必烈合罕時代,移相哥是拙赤▪哈薩爾的繼承者,他聲譽遠播,參與要務,很受尊重。按照習慣,他統轄了父親及其長幼宗親的全部軍隊和部落。據說,當忽必烈合罕七十五歲時參加一次忽裡勒臺時,他的頭髮沒有一根變白。

據拉施特《史集》記載,移相哥和拙赤▪哈薩爾氏族的禹兒惕和遊牧營地,在蒙古的東北部額爾古納河、呼倫湖和海拉爾河一帶。

第三代:勢都兒。也苦的兒子額木幹在忽必烈合罕(合罕,阿爾泰語系各民族對首領的尊稱,也稱汗王、大汗,簡稱“汗”)時繼承拙赤▪哈薩爾之位及其兀魯思(蒙古語詞,意為人民,指蒙古各汗王的封地)。此後,額木幹絕嗣,移相哥之子勢都兒繼任。此後,科爾沁部的統治權就一直由哈薩爾的後裔傳承。

第四代:八不沙。據《元史▪宗室世系表》》記載,勢都兒有八不沙、必烈虎、黃兀兒三子。勢都兒死後,八不沙繼承其位。據《元史記載,1296年,奉成宗汗之命,諸王亦只裡、八不沙、亦憐真等駐夏於晉王怯魯剌之地。1301年,成宗汗賜皇侄海山、八不沙等各金五十兩、銀珠錦幣等物有差。因為八不沙的內地封地在般陽路,分得民數24493人。般陽路在古代是齊國之地,所以1307年八不沙受封“齊王”。後來哈薩爾家族首領都繼承了“齊王”的封號。

第五代:玉龍帖木兒。1311年11月,諸王不裡牙屯、禿幹、因忽乃等誣八不沙不法,罷“齊王”號。不久,八不沙去世。1316年,勢都兒第三子黃兀兒王次子玉龍帖木兒受封恩王。1326年受封“齊王”號。

第六代:失烈門。1335年齊王月魯帖木爾去世,哈薩爾後裔失烈門繼承“齊王”號。

《元史》記載,1353年紅巾大起義時,失烈門在元大都向朝廷捐獻了15000匹馬。

公元1368年,元順帝脫歡帖木兒撤離元大都,北走上都時,齊王圖穆勒呼巴圖爾(哈薩爾三子脫忽大王的後裔)命令其子哈齊庫魯克救駕,與明軍激戰而死。

公元1388年,明朝大將藍玉率軍在捕魚兒海(貝加爾湖)將北元的軍事力量基本消滅,但漠北東部蒙古科爾沁部和西部衛拉特部迅速崛起;他們成為蒙古地區最強大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第七代:阿薩克葛勒泰。

第八代:阿魯克帖木爾。公元1410年,衛拉特部馬哈木殺死了蒙古本雅失裡汗(忽必烈後人,時為名義上的蒙古正統大汗),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阿魯克帖木爾在阿魯臺太師的擁立下,以“元氏子孫已絕”為理由,即全蒙古汗位,號稱阿岱汗。

公元1432——1433年,阿岱汗和阿魯臺太師率領一部分科爾沁人東遷,到大興安嶺以東的嫩江流域駐牧。從此,這部分科爾沁人就被稱為“嫩江科爾沁”,簡稱“嫩科爾沁”。仍然留在原地的科爾沁人,則被稱為“阿魯科爾沁”。

公元1453年,阿岱汗與其弟弟烏魯克帖木兒因為屬民問題發生糾紛,烏魯克帖木兒率領當地福餘衛烏濟特人為主的一部分屬民西遷投靠了衛拉特部脫歡,成為和碩特特部之祖。

公元1483年,東蒙古脫脫不花汗為了奪取蒙古汗位與脫歡太師合謀與阿岱汗發生戰爭,阿岱汗失敗身亡。科爾沁部的絕大部分,同以東蒙古脫脫不花汗為首的其他各部,被迫加入了早期的衛拉特聯盟。

第九代:(查閱不到資料,缺失)。

第十代:安達利克。

第十一代:錫古蘇臺。錫古蘇臺是一位公認的勇士,漢文文獻稱“小失的王”。他是哈薩爾第十一代世孫,為科爾沁萬戶的第一個統治者。在蒙文史書中,“科爾沁”這個部名是出現在錫古蘇臺王時代。此前在提到哈薩爾後裔時,只稱“哈薩爾後裔某某”,而從不稱“科爾沁之某某”。從錫古蘇臺王開始才將這兩種稱呼合到了一起,稱“科爾沁部哈薩爾後裔某某”。也就是說,15世紀中葉,哈薩爾後裔統治下的部眾已有了“科爾沁萬戶”之稱。

脫脫不花被脫歡太師擁立稱汗初期,科爾沁部大致分兩部分。錫古蘇臺部眾駐牧於鄂嫩河以東地區,其弟兀魯黑墨爾根部眾駐牧於鄂嫩河流域。

公元1451年(明景泰二年),蒙古發生內訌,第二年,也先太師殺死蒙古大汗脫脫不花後即蒙古大汗位,當時錫古蘇臺有很強的實力,也先汗怕威脅自己的汗權,於是將錫古蘇臺和他的弟弟兀魯黑墨爾根騙至汗庭殺死。

第十二代:孛羅乃。錫古蘇臺被害後,科爾沁勢力一度受挫,科爾沁萬戶的一部分人被帶回瓦刺,錫古蘇臺長子孛羅乃也被帶到瓦刺,次子烏訥博羅特因“住牧於斡難而逃難”。

公元1454年,在巴圖特政變中也先汗被殺。科爾沁部同東蒙古其他各部一起,從衛拉特汗國的統治下襬脫出來。據《蒙古黃金史》記載,曾被衛拉特人擄去的孛羅乃,從衛拉特回到其弟烏訥孛羅特處,烏訥孛羅特把王位讓給了他,從此科爾沁左翼七鄂托克(蒙古語,漢意為部落、疆域、屯營地,是明代蒙古中後期軍政合一的基本社會單位)歸他管轄。據《金輪千輻》記載,當時的科爾沁部由十三鄂托克組成。分給孛羅乃的左翼七鄂托克是新明安塔奔、茂明安、烏拉特、阿勒塔沁、卜打沁、塔打勒沁、郭爾羅斯,遊牧於呼倫貝爾、鄂嫩河下游以及嫩江流域。烏訥孛羅特所屬右翼六鄂托克是客列亦惕、格滾賀什格、主亦惕、吐亦別滾,伊克明安、薩阿赤惕,大致駐牧於鄂嫩河上游一帶,後來他的屬民合併到外喀爾喀徹辰汗部。

孛羅乃和烏訥孛魯特兄弟二人,為重振蒙古汗權做了不懈努力,他們懲罰了殺害阿岱汗的郭爾羅斯部的沙不丹、多羅土默特部的多郭朗臺基、翁牛特部的毛裡海王等,為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鋪平了道路。

第十三代:鄂爾多固海和圖美扎雅齊兄弟(孛羅乃長子、次子)掌科爾沁萬戶左右二翼,形成了以鄂爾多固海及其後裔為首的科爾沁右翼和以圖美扎雅齊和他子孫為首的科爾沁左翼。

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不久,右翼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等三個萬戶起兵反抗。科爾沁部的鄂爾多固海率領屬民前來參戰,當時科爾沁部人口已達20萬,包括其子布爾海海等及科爾沁各鄂托克首領都參加了戰鬥,布爾海戰死。達延汗在左翼三萬戶的強力支持下取得勝利,收復了右翼三萬戶。因此,達延汗統一蒙古後沒有把科爾沁部編入自己所屬的左右兩翼六萬戶,而是尊稱為“阿巴嘎科爾沁”(叔王科爾沁)。從此,科爾沁部在蒙古族部中享有特殊地位,在軍事方面對兀良哈萬戶有統轄權。

茂明安部是鄂爾多固海嫡系後裔。

科爾沁萬戶左翼:科爾沁萬戶的左翼首領圖美扎雅哈齊。據答裡麻和莫爾根格根《黃金史》記載,圖美扎雅哈齊有子三人:長子奎猛克塔斯哈刺,次子巴袞諾顏(又作巴袞塔布囊),幼子布爾海。

第十四代:錫喇奇塔特(鄂爾多固海子),奎猛克塔斯哈剌、巴袞諾顏奎猛克塔斯哈剌二弟、布爾海(奎猛克塔斯哈剌的三弟)。公元1517年達延汗死後,大汗權力衰弱,導致漠北兀良哈萬戶的反叛。公元1524年,反叛活動波及到漠南地區。在這期間,奎猛克塔斯哈剌一系以及內喀爾喀五部封建主們,為躲避戰亂,率部東遷駐於嫩江流域,因同族已有阿魯科爾沁部,故號嫩科爾沁。

巴袞諾顏是四子部、阿魯科爾沁部先祖;烏拉特部是布爾海的嫡系後裔。

第十五代:多爾濟、固穆巴圖魯、桑阿爾濟洪果爾,分別為錫喇奇塔特長子、次子、三子;博第達喇,諾捫達喇,分別為奎猛克塔斯哈剌長子、次子。

第十六代:車根,多爾濟之子,茂明安部首領;翁果岱,博第達喇長子;納穆賽,博第達喇次子;烏巴什,博第達喇三子,郭爾羅斯部首領;愛納噶,博第達喇八子,杜爾伯特部首領;阿敏,博第達喇九子,札賚特部首領。

自翁果岱遏制混同江江口一帶的水陸交通要道後,與蒙古大汗之間的隸屬關係以及明朝之間的貿易關係逐漸疏遠,而與女真諸部之間的聯繫更加頻繁。

至此,科爾沁部世系眾多,本文要講述的茂明安部歷史淵源已清晰,再不一一煩述。

現今,科爾沁諸部包括茂明安、嫩江科爾沁、阿魯科爾沁、四子王、烏拉特、扎賚特、阿拉善和碩特、新疆和碩特、吉林郭爾羅斯、黑龍江杜爾伯特、西藏的達木蒙古以及生活在俄羅斯聯邦卡爾梅克共和國的和碩特蒙古。有說法為哈薩爾的後裔約佔全中國蒙古族的三分之二。

三、哈布圖·哈薩爾祭奠活動

哈布圖·哈薩爾祭奠活動開始於元朝的忽必烈時代。最初,祭奠活動與成吉思汗祭奠活動一併在元大都舉行。此後,除茂明安、四子王、烏拉特部一直延續著祭祀活動外,其餘各部的祭祀活動並沒有見記載或流傳。

(一)為什麼祭奠的“歐日嘎”(也稱“烏日嘎”,祭祀的蒙古包及相關物品)由茂明安部保管

哈薩爾後裔眾多,若天上星,若海邊沙,但只有茂明安部保管祭奠遺物,是由茂明安部在當時科爾沁各部中的地位決定的。

1、據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哈斯巴根考證,蒙古左翼中首先擁有汗號者並不是人們所熟知的科爾沁部奧巴,而是茂明安部的錫喇奇塔特,號土謝圖汗。其長子多爾濟及其孫車根也相繼分別擁有布顏圖汗和瓦齊兒汗號。

2、蒙古族的古老習俗是以右為上,以長為尊。因茂明安部鄂爾多固海一系為長子,其勢力在整個科爾沁萬戶當中應比孛羅乃次子圖美扎雅氣(奧巴祖先)一系更強大。

綜合以上兩點,如同聖主成吉思汗陵的八白帳祭祀由元朝的創建者忽必烈的長孫甘麻喇一系來主持一樣,哈薩爾祭奠堂由鄂爾多固海王長支——茂明安部主持哈薩爾祭奠和保管祭奠的“歐日嘎”也是理所當然了。

(二)當前科爾沁各部的祭奠活動

1、“文革”前的祭奠活動

清初,茂明安、烏拉特、四子部相繼西遷至大青山山後傳統上的烏蘭察布草原後,直至文化大革命前,以上各部都相聚於茂明安領地進行集體祭奠。

文化大革命中,“歐日嘎”等祭奠物嚴重被毀,祭奠活動被禁止。部分牧民只在臘月二十七、大年三十上午偷偷獨自祭奠。

2、“文革”後的各地的祭奠活動

(1)達茂旗

上世紀80年代,“文革”結束後,黨和政府落實了民族政策,祭奠活動開始恢復。1988年6月8日,現今的哈布圖·哈薩爾祭奠堂破土動工,當年10月底竣工。

哈薩爾祭奠堂佔地90平方米,高9米,屋頂為蒙古包式的建築,由正堂和兩個附堂組成。在蒙古包式的屋頂上有金頂鎏金,刻畫吉祥蘭雲圖案。在兩個附堂上面分別有拉弦的弓箭和蘇力德。正堂裡祭祀著哈薩爾安詳畫像、威猛畫像、哈薩爾漢白石坐式雕像和弓箭等。祭奠堂後山頂上矗立著哈薩爾敖包,祭奠堂西南處還矗立著查罕蘇力德(蘇力德即蘇魯錠,意為“矛”)、哈剌蘇力德、阿剌蘇力德蒙古族3大制勝蘇力德。

2007年達茂旗和包頭市九原區將哈布圖哈薩爾祭奠活動共同成功申報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類項目。

(2)其他地區

文革後,雖然哈薩爾祭奠活動恢復正常,但由於祭奠物被毀,再加上新生代蒙古族傳統觀念淡化等原因,烏拉特三旗和四子王旗蒙古族逐漸不再前來達茂旗進行統一祭奠活動。

A、烏拉特前、中、後三旗

烏拉特前、中、後三旗在包頭市昆區昆都侖召進行祭奠或單獨在旗內祭奠。之所以在昆都侖召祭奠,有其歷史原因。

公元1633年,科爾沁茂明安部在車根的率領下從呼倫貝爾草原遠征來到大青山北麓,哈薩爾的祭奠“烏日嘎”也隨部落遷移,由於清朝政府放地墾荒,迫使部落一遷再遷,共遷移四次。其中一次就在昆都侖召。

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昆都侖召

昆都侖召是烏拉特中旗的旗廟,始建於十七世紀末。哈布圖·哈撒兒祭殿位於昆都侖召最西側。新中國成立後,1960年昆都侖召由烏拉特中旗劃歸烏拉特前旗管理,1965年又劃歸包頭,劃歸包頭之後,先屬昆都侖區,後又改屬包頭市郊區(今九原區),2008年昆都侖召又劃歸歸昆都侖區。

折騰。

B、四子王旗

2012年7月,四子王旗政府投資,由草原文化學者滿都麥設計,在烏蘭花鎮中心修建了規模宏偉的哈薩爾廣場,並塑起28米高的哈薩爾騎馬遠眺的巨幅銅像。

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四子王旗烏蘭花鎮哈布圖·哈薩爾廣場的哈薩爾塑像

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哈布圖·哈薩爾祭奠塔

對於哈撒兒祭祀,四子王旗有關方面稱,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裡,均由四子部札薩克鄂木布王爺和其子嗣出任烏蘭察布楚古拉根(盟)首領,故長期以來形成了茂明安部管理維護祖先“翁古德”(祖靈氈帳),四子部落主持烏蘭察布全盟通祭事項的局面。所以四子王旗就在格根塔拉草原的王府祭奠,不過商業化氣息濃厚。

C、其它地區

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興安盟科右中旗博物館前的哈布圖·哈薩爾塑像

2009年,在海拉爾區的伊敏河上,建成了雄偉壯觀的呼倫貝爾地標性橋樑景觀建築——雙索麵獨塔斜拉橋,為紀念這位蒙古史上的“神射英雄”,命名此橋為“哈薩爾大橋”。

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哈拉爾哈薩爾大橋

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的哈布圖·哈薩爾塑像

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曾邀請達茂旗政協及相關人士參加哈薩爾祭奠活動。

科爾沁部蒙古人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生平、後代及祭奠

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哈布圖·哈薩爾塑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