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八十年代華約和北約開戰,在不動用核武器以及外國不插手的情況下,誰會勝利?為什麼?

許你sama


北約和華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國爭霸形勢在軍事方面的反應。雖然人們在常常將這兩個軍事同盟放在一起提及,但實際上這兩個集團並不是同時建立的。北約建立於1949年,而在六年之後的1955年,華約才應運而生。而華約的建立,正是蘇聯為了應對美國的以及華約的步步急逼而進行的回應。從這點來看,華約從建立上,就處於被動地位。



北約的成員國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老牌西方強國。雖然在二戰之中,這些國家的經濟和社會遭受了重大的打擊,但因為其領頭羊美國在二戰中本土未遭到絲毫打擊,且戰爭前期通過向各方倒賣軍火,發了一筆大的戰爭財。因此,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支持下,西歐國家獲得了鉅額的貸款,加之其本身積累深厚,故不久經濟便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加之戰後凱恩斯主義在戰後對西方國家的經濟起到了一定時間的正向作用,所以在七十年代中期之前,北約組織成員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處於積極態勢。

八十年代,西方國家在經歷了經濟滯漲後,紛紛進行了改革,使得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社會管理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因而其社會活力再度恢復。尤其是美國,在八十年代後期。

華約組織包含蘇聯以及東歐國家,這些國家在二戰之中,本土普遍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蘇聯傷亡人數乃是所有參戰國中最高的;而東歐其他國家,甚至在二戰之中主權不存。並且,這些東歐國家本身的經濟基礎便薄弱,故而,在二戰之後的恢復,情況並不是很好。八十年代,當時由於蘇聯模式的僵化,東歐國家普遍陷入了危機,其不僅自身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對蘇聯的向心力也削弱不少。

因此,在兩個集團的經濟力量方面,華約落後北約不少。八十年代,北約處於上升期,而華約處於衰退期。


在軍事方面,美蘇兩國整體而言,美國稍勝一籌。八十年代初期,雖然蘇聯尚處於冷戰的攻勢,但實際上頹勢已現。由於國內經濟的不景氣,令蘇聯陷入了社會危機之中,軍工雖然依舊保持著較高水準,但在信息化方面,已經落後於美國。美國則不同,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起,美國將信息技術初步運用於軍事領域,將戰爭發展到全新的模式,對戰爭的理解,也有了劃時代的變化。

所以,雖然蘇聯的鋼鐵洪流可以直接碾入西歐,但在美國精準化,現代化的打擊之下,加之西歐雄厚的基礎,短時間內便能發起反攻。若如此,則蘇聯必然會因國內的更大危機而提前奔潰。

最後得出結論,在八十年代,若北約和華約發生軍事衝突,佔便宜的一方,無疑是北約。


庭州行者


我們先不說哪方會贏,先把兩方的成員國弄清楚:

華約:蘇聯,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總兵力357.3萬,陸軍182.35萬,空軍42.51萬,海軍33.8萬,其餘為後期以及防空人員。

北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丹麥等(還有一些小國不值一提),總兵力在300萬左右,稍少於華約,但是北約軍隊的機械化軍隊較多,科技較發達

戰場情況轉瞬即逝,誰也說不清最終誰能獲勝,只能說誰最有可能贏得勝利,我的看法是短期內華約將佔領大部分的歐洲領土,但遭受到了北約的強烈抵抗,短時間內雙方都難有進展,歐洲成了兩大組織的決鬥場,隨著戰爭的膠著,華約因為無力支撐龐大的軍事行動,不得不收縮兵力,很大程度是回到原來的地盤,以保守的姿態面對北約,北約在贏得勝利後,對華約進行全面的封鎖,而我國成為雙方都爭奪的對象!(以上看法不包括使用核武器!!!)


雙方可能因為某件事,在無法調停的情況下,華約主動出擊,因為歐洲與華約的領土直接連接,華約把矛頭對象歐洲,對歐洲地區進行瘋狂的進攻,憑藉蘇聯為首鋼鐵洪流,飛機炸一波,坦克再上一波,傘兵降一波,步兵再掃蕩一波,短時期內,華約將取得巨大的進步,最起碼能把戰線推到法國境內。

而隨著華約的進攻,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了反抗,利用自己裝備上的優勢,可能採取殲滅戰,圍點打援等一系列戰術,並加速研發新式武器,同時依靠有力地形,節節抗擊,務必把戰場控制在歐洲地區,戰火不能燒到美國本土。而美國作為北約的大後方,憑藉自己深厚的工業基礎,淵源不斷的為北約成員國提供槍支彈藥以及後勤保障。

兩國都會加大對武器方面的研發,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核武器,戰場將會把整個歐洲變成廢墟,尤其是在德法之間,兩個組織互相爭奪此地區,不斷在此地區爆發戰爭,戰爭可能會使華約變成一個整體或者一個以蘇聯為首的多民族國家,北約也是,因為其他國家人口因戰爭減少,已不足再建立國家,並且有的國家已經被華約滅了,只能與他國合併,最終將會是蘇聯與美國的較量。

隨著時間的推遲,華約方面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實在是無力支撐連年的戰爭,只好與北約和談,北約將以華約初始領土為基本,讓其回到原來的領土上,雙方停火,對華約進行一定的封鎖,但並不會很嚴,需要讓華約能夠支撐下去,畢竟華約手裡的核彈頭不是用來吃的,逼急了,大家一起去天堂吧。

而隨著雙方正式的停戰後,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華約在軍事方面依然能夠與北約有一戰的能力,而這個時候,華約北約都需要新的勢力加入,而這時東方某大國的將會成為雙方都要爭取的對象,東方某大國可能會以地緣以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上進行考慮,最終還是會加入華約,華約得到了發展,與北約無論經濟,軍事上面都已經持平,世界將以這兩個組織為首形成新的世界格局。


歷史深度揭秘


北約:“你先投原子彈!”

華約:“有本事你先投!”

吃瓜群眾:“要不一起投?”

北約:“我先丟兩個在日本試試水!”

日本吃瓜群眾:“.....!40餘萬人口消失,城市一片廢墟!”

華約:“這威力是不有點大了?”

北約:“我也沒想到啊!”

此後,世界皆抵制核武器登場,而北約與華約均不敢輕易投核,即便當時雙方戰爭一觸即發到連前線師長都有權力使用核武器,但有權力,不代表能承受得起後續的後果,因為雙方一旦使用核武器,地球都要被炸穿,當時的技術可不支持移民星球,如果地球都沒了,還打啥呢打。

八十年代的北約和華約是個什麼聯盟?

北約、華約指八十年代東西兩方兩個陣營成立的一個組織聯盟,北約聯盟裡有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等世界知名國家,而在這些聯盟裡,以美國為首,畢竟,美國在二戰後實力有目共睹,舉扛把子是當之無愧。

華約聯盟一方有哪些呢?

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等一些八十年代知名國家,而華約的扛把子就是蘇聯。

我不覺得子彈和人命能填得過蘇聯的鋼鐵洪流,也就是說,蘇聯會勝利

北約是1949年建立,華約是1955年建立,由於建立的晚,在資源共享上略微差一點北約,但實際從版圖,以及對壘的軍事力量上看,實則華約更勝一籌,為何?

源於華約導彈技術在八十年代領先於北約,北約任何城市在一輪華約導彈洪流裡,猶如紙屑。

當然,僅限於雙方不動用核武器,畢竟,早產於四年的北約在核武器這是有話語權的,但僅限於話語權,除非拼著同歸於盡,地球毀滅的決心。

以上是一個點,第二個點在於歐洲版裡的英國、法國、德國在當時都被蘇聯打殘了,一個殘壁屏障如何抵擋蘇聯的鋼鐵洪流?

拿子彈?拿人命來填?只是這些真的夠嗎?我覺得在重武器面前,這些再多,也猶如打遊戲般,只是一群小怪, 打小怪一套普通技能就能帶走,絕不多餘一套。

除開陸地上的武器比較外,咱們再來看下八十年代的士兵和意志,八十年代的蘇聯在士兵數量上與北約相仿,如果算上籤了同盟條約的中國,還勝過北約,數量上另提;咱們再來看下意志力,當年日本舉全國之力侵華,中華民族就是憑藉意志力捍衛領土,並寸土不讓,可見意志力多可怕,多堅決。

相同,八十年代的北約和蘇聯在意志力上是兩個概念,當時的蘇聯信仰力遠遠大超於北約,這源於蘇聯強勢維權下的洗腦,反觀北約,在士兵意志力這就掉分太多,那有人會問了,為何蘇聯最終解約了?這是後續之事,諸多內部矛盾太多,導致蘇聯解散,但按八十年代的實力來看,勝利者肯定是蘇聯。


探索歷史奇聞


北約和華約是二戰後東西方兩個陣營分別成立的相互敵對的軍事組織。

北約有15個成員國,以美國為首,成員國包括英、法、意大利、加拿大、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冰島、希臘、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和聯邦德國。


華約方面蘇聯是老大,成員國有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

北約華約誕生之後就是勢不兩立的仇敵,兩個陣營都武裝到了牙齒;在兩德邊界進行對壘,拿出一副隨時就要開戰的架勢。

形勢最嚴峻的時候,雙方甚至都把戰術核彈部署到了前線,原子彈當成了過年的爆竹,連前線一個師長都有權使用核武器。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原子彈的威力讓全世界為之震驚。 1949年8月,蘇聯人也倒騰出了原子彈,並且試爆成功,美國的核壟斷僅僅維持了4年,之後美蘇就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核競賽。


在蘇聯原子彈爆炸之前,美國還自我陶醉,也不管原子彈能不能派上用場,先造著玩吧。 蘇聯原子彈成功後,美國就想在數量上領先,是加快核武器的製造,蘇聯也快馬加鞭製造原子彈。

到了80年代,雙方擁有的核彈數萬枚,足夠讓人類打回到石器時代了。

但數量眾多的核彈都是嚇唬人的,因為沒有哪一方能夠一次核打擊之後能阻擋對方還手,一旦還手就是兩敗俱傷,或者同歸於盡。所以核彈雖然厲害,但誰也不敢動用。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這場危機差一點引發了核戰爭,肯尼迪總統曾經不止一次把手伸向核按鈕,但還是剋制住了。所以,核武器對於沒有失去理智的國家永遠都是擺設。


那麼,要是把核武器放到一邊,八十年代的北約和華約,誰的常規未轉力量更勝一籌呢?

總兵力北約佔據上風

80年代,華約兵力466萬。北約兵力620萬。

從人數上看,北約兵力比華約還多,這似乎有點反常識。但是北約兵力部署分散在全球各地,而華約在歐洲區域集中,而且在技術兵器數量上有極大的優勢。

陸軍方面:

華約:主戰坦克 7萬輛、戰機4900架、火炮5萬架

北約方面:主戰坦克26000輛、火炮9000多架、戰機3000架。

從技術兵器上講,在八十年代,華約陸軍的總體實力碾壓北約。佔據絕對優勢。


華約的坦克不但在數量上明顯佔優,性能上也明顯領先,華約T-64/72/80坦克普遍配備了125毫米火炮,而且裝備有2萬輛左右,而北約部隊僅僅裝備了一千輛左右的豹-2坦克。 當時華約部隊在東德部署10個坦克師,7個機械化步兵師,1個航空軍,共計37萬人,主戰坦克7000輛,2800輛步兵戰車近3000輛,作戰飛機1200架。

由此看出,華約八十年代在東德部署的坦克師和裝甲機械化師就超過當時全部美軍陸軍的全部家當了。

海空軍方面:

但是海軍方面則是北約佔據絕對優勢了,華約除了核潛艇佔有優勢,其他艦種無論是數量還是噸位基本處於下風。


海軍方面,僅僅美軍一家就有25艘航母,10艘戰列艦,80艘巡洋艦和驅逐艦,核潛艇69艘。而華約只有蘇聯有海軍(其他國家要不是內陸國要不海軍很弱),蘇聯海軍除了核潛艇外,在水面艦艇方面比美國要落後的多,航母最多時都沒超過6艘。

空軍方面,北約的軍用飛機數量雖不如華約,但是在質量上有很大的優勢。

當時美國已經裝備了三代戰機如F14\\15\\16\\18等2400多架。 北約在歐洲一共有1萬9千架飛機,另外還有海軍航空兵 6800架飛機。美國軍隊強調協同作戰,美軍每個兵種都有空軍力量,美國本土的陸軍直升機就有一萬多架。


蘇聯的單發中型戰鬥機MIG23產量也不過6000來架,而美國的F4重型戰鬥機就有5000多架了。在先進的三代機方面,蘇聯只有蘇-27和米格-29、米格-31約700架,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

綜上所述,華約的軍事力量在和北約整體實力對比上處於劣勢,但華約陸軍在裝甲部隊上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北約陸軍傳統上始終講究依託防線步步為營的防禦方針,立體防禦是北約一大特色。北約戰師編制規模大,各輔助兵種比例大。 華約坦克和裝甲兵器雖然佔據絕對優勢,但北約則堅持坦克,反坦克導彈,飛機,直升機等多種反坦克手段的立體作戰模式。 真打起來,華約的裝甲部隊未見得能取得太大的優勢。

而且,戰爭不是速決戰,是持久戰和消耗戰。北約成員國工業化程度高,綜合實力比華約高出幾個檔次,後勤保障,物資供應,能源供應都比華約勝出幾籌。

因此,兩大陣營如果爆發常規戰爭,華約也許會在戰爭開始的時候短暫佔據戰場主動,但最後取得勝利的還是北約。


小約翰


華約和北約作為二十世紀兩大軍事集團,軍事力量雄厚,如果八十年代兩大軍事集團開戰,誰會勝利呢?



首先,在陸軍方面華約軍隊佔有絕對優勢,據統計,當年華約在邊境屯兵200萬,包含有超過五萬輛主戰坦克,六萬輛各類裝甲車,三萬門火炮,1500部導彈反射架。如此雄厚的陸軍,完全可以橫掃歐洲大陸。



但在海軍方面,北約擁有更大優勢,當時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已經成型,以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在海戰中絕對是佔據上風的。



在空軍方面,北約擁有四代機超過2500架,華約空軍的四代機卻只有區區幾百架,北約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佔據制空權。在北約空軍的攻擊下,華約只能像兔子一樣被北約追著打。

當時北約經濟發展迅速,各成員國經濟力量雄厚,特別是美國牢牢佔據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寶座,反觀華約,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緩慢,而且還投入大量資金髮展軍事 ,華約各成員國普遍不堪重負,陷入經濟困境。


80年代後期,蘇聯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難以自拔,華約國家從政治到經濟開始走入動盪。而美國在里根總統的帶領下,經濟發展迅速,在軍事領域一大批新式武器開始服役,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建成,美軍開始進入信息化、數字化時代。此時華約已有分崩離析的跡象,徹底被北約踩在腳下。

華約雖然擁有強大的陸軍,但在北約海軍和空軍的攻擊下,華約的陸軍優勢難以充分發揮,北約可以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拖垮華約。如果華約和北約開戰,結果只能是以華約的慘敗告終。


小姐姐講史


華約與北約誰能贏這個暫且不談,但是就當時的眼光看,常規戰爭反而對華約更加有利,至少北約的軍人們是這樣認為的。

這裡有必要首先談一談著名的西方-81軍演。

西方-81軍演,是蘇軍總參謀長,信息化戰爭理念先驅“奧加爾科夫”改革後期的一次演習。這次軍演的想定條件,就是檢驗蘇軍在不使用核武器這個大前提下的戰爭實力,以及蘇檢驗蘇軍信息化改革的實際效果。在這次軍演中,蘇軍首次在接近實戰的條件下檢驗了自動化指揮系統,以及數種蘇軍裝備的精確制導武器。

尼古拉·瓦西裡耶維奇·奧加爾科夫(1917-1994),曾任蘇軍總參謀長一職,改革期間建立了蘇軍的信息自動化指揮系統。

這次軍演蘇聯邀請了大量的北約軍官前往觀摩,這次軍演以後,北約基本完全放棄了所有的常規戰爭計劃,並且假定一旦開戰,那麼立即使用所有可以使用的核武器。

所以不要認為華約對北約真的得全靠核武器,雖然不見得紅海軍下海就能幹的過美海軍,但是在歐洲大陸上,北約還真不見得佔得著便宜。

很多人可能以為信息化作戰體系是美國人最先搞出來的?No,是蘇聯。西方81結束後美國才開始專門研究奧加爾科夫領導的這次改革,並將其成為“奧加爾科夫革命”,這次學習的最終產物,就是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美軍的信息化作戰體系。

西方-81是常規戰演習,而一年之後蘇聯還搞了個西方-82全面核戰爭演習。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人佔盡優勢。然而很快,我們的資本主義走狗戈爾巴喬夫上臺了。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不久,奧加爾科夫就離開了蘇軍總參謀部,被調到地方去了。後面的事情我就不想多說了,畢竟這個時期蘇聯內部已經湧現出了一大批蘇奸。

所以我的看法很簡單,以戈爾巴喬夫上臺為分界線,在此之前華約佔優,在此之後北約佔優。


戰鬥機解說家


不出意外應該是北約會勝利。

軍力對比

在80年代末期,在歐洲武裝力量的部署上,華約和北約的軍事力量幾乎是勢均力敵,造成數據的出入,主要是由於美蘇雙方並沒有將全部軍事力量都部署在歐洲,因此再通過對比華約和北約的主要力量美蘇雙方的總兵力,更能直觀地瞭解雙方的軍事實力。

80年代中期,蘇軍總兵力為440萬人。如果除去約70萬是輔助單位,包括軍事院校24萬人,總部機關和武裝力量後勤部所屬部隊46萬人。蘇軍作為主要作戰兵力的5大軍種總兵力約370萬人,其中戰略火箭軍29.6萬人,陸軍200萬人,空軍45.4萬人,國土防空軍52萬人,海軍47.7萬人,包括準軍事力量在內,蘇聯約129.3萬部署在遠東,而歐洲約310.7萬人。

到1987年前後,美軍總兵力為410萬人,其中聯邦軍隊212.4萬人,各州軍隊及其精選預備役約100萬,另有98萬文職人員,美軍能開赴前線的兵力約312萬人,與蘇軍總數差距不是很大。

各軍種的對比上:

蘇陸軍有49個坦克師,摩托化步兵師123個,空降師8個。按照蘇軍每個摩托化步兵師的編制,編有坦克259輛,裝甲輸送車470輛,而每個坦克師有369輛坦克,裝甲輸送車281輛。因此蘇軍大約有49938輛坦克,71579輛各式裝甲車。

美陸軍共有坦克約1.2萬輛,火炮1.86萬門,106毫米迫擊炮2000門,81毫米迫擊炮3500門,裝甲輸送車和戰鬥車12329輛,直升機超過1萬架。

美軍和蘇軍在陸軍方面,蘇軍在直升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處於較大的劣勢,但華約在坦克,火炮等火力數量上對北約佔有2到3倍的優勢,可以快速撕開地面防線的缺口。即使北約的英,西德,法等各成員國共同努力也不一定能抵擋住華約的鋼鐵洪流。

蘇聯的空中力量包括蘇聯空軍和國土防空軍。1986年前後,蘇聯空軍擁有135架米格-21,1035架米格-27,45架蘇-7,630架蘇-17,345架蘇24,和270架蘇-25,共計有2460架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的戰術飛機;執行空戰任務的則有345架米格-21,1140架米格-23,180架米格-25,290架米格-29和45架米格-32,共計1996架。另外蘇聯國土防空軍的戰機還有,420架米格-23,305架米格-25,100架米格-31,240架蘇-15,65架蘇-27以及雅克-28,80架圖-28,總計1205架。此外還有7架圖-126型預警機。圖-160直到80年代末期才服役,而直到1988年才形成初始戰鬥力,由於技術磨合以及數量過少,能發揮多少作用還是個問號。

80年代後期,美國空軍擁有各類現役飛機9000餘架,包括正在加緊服役的98架B-1B戰略轟炸機,以及約50架具有第一代隱身技術的F-117。除此之外,美國的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航空兵也都有強大的實力,擁有F-14,F/A-18,A-6,A-7,S-3A,AV-8B等先進戰機和E-2C預警機,P-3巡邏反潛機等輔助飛機,總數高達5000到6000架,僅美國一國的空中實力就遠超華約所有國家的總和。

綜合來看,華約的空中實力處於全面的劣勢。華約空軍與北約空軍的第三代戰機數量上毫無優勢。再考慮到戰機的技術質量,蘇聯此時還在使用沒有下視能力的圖-126預警機,各型號戰鬥機的雷達和電子設備也相對落後,華約老式的蘇制戰機面對北約的F-14,F-15,F-16,幻影2000,狂風等新一代戰機明顯力不從心,而蘇-27直到1990年才開始列裝,此時數量稀少且沒有形成戰鬥力,註定缺席。

80年代中期,蘇聯海軍擁有巡航導彈潛艇51艘;攻擊型潛艇有200艘,其中核動力71艘;水面艦艇方面,有6艘航母,巡洋艦37艘,另外還有驅逐艦63艘,168艘護衛艦,但是這些護衛艦隻能在近海航行,噸位較小,戰鬥力有限。

里根上臺後就搞了個600艘艦艇計劃,在海軍上狂撒幣,計劃美國海軍擁有航母15艘,核潛艇36艘,攻擊核潛艇100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驅逐艦137艘,護衛艦101艘,以及其他大型兩棲作戰艦和輔助支援艦艇。而到了1987年末,美國海軍已經擁有567艘各式軍艦。

蘇聯海軍在水下潛艇上比較有優勢,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水下艦隊,在核潛艇上蘇聯以132艘對美國的100艘,佔據數量優勢。但是北約的成員英國也擁有特拉法加級等優秀攻擊型核潛艇,數量在十幾艘的規模,可以在戰時充當得力幫手。在水面艦艇上,蘇聯的基輔級航母和基洛夫級巡洋艦可以與北約分庭抗禮。但是軍艦的數量上卻處於劣勢。而且蘇聯海軍受限於地理條件,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黑海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都被封鎖在狹小的海域,戰時很難有作為。蘇聯海軍只能在多發射平臺發射導彈實現飽和攻擊,才能突破美國為首的航母戰鬥群,但是蘇聯很難湊夠足夠多的可以突防的發射平臺,同時由於缺乏空中偵察和預警能力,而且直到蘇聯解體,也沒能開發一套天基偵察定位體系,因此很難發起遠距離或者超視距齊射,對北約海軍造成威脅。蘇聯只能在岸基的近海導彈發射平臺,以及潛艇攻擊中造成北約海軍的壓力。

戰爭潛力對比

華約的人數約是北約人數的61%,在戰爭開打後,意味著北約的可以動員更多的兵員與華約死磕,這是華約的天然劣勢。

炮聲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打到最後拼的就是經濟實力。1984年,西方7國GDP增長到了7.6萬億美元,而蘇聯此時的GDP僅為9400億美元,其他華約國家因為照搬蘇聯模式,經濟發展不利還需要蘇聯的救濟,可以忽略不計。西方在經濟總量上約是蘇聯的8倍,在G8中,只有日本不是北約國家,但是如果是戰時,日本也會傾囊相助。而在8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中,除了鐵托可以在經濟上幫助北約,其他都是一窮二白,而且鐵托還和蘇聯鬧掰了,自己還搞了個不結盟運動。

蘇聯在80年代末期,受到阿富汗戰爭影響,生活必需品已經需要管制,隨處可見大排長龍購買麵包牛奶的人群。而且華約國家都是以重工業為主,破壞了國民經濟的健康循環,到了80年代,東歐人民已經難以承擔經濟崩潰的重負,體制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

蘇聯還面臨軍備競賽的壓力,里根提出的星球計劃成為壓垮華約的最後一根稻草。美國的軍費開支不過其GDP的5%上下,而北約歐洲國家更是連4%都不到。而蘇聯的軍費開支更是佔到了GDP的15%。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又加上窮兵黷武,蘇聯遲早會被壓垮,而北約國家還是照樣馬照跑,舞照跳,繼續發展經濟,擴大兩者之間的差距。華約的經濟底子沒北約的厚,工業生產能力無法跟上,最後必定會像二戰的日本一樣戰敗。

北約比華約更團結

華約貌似鐵板一塊,其實是暗潮洶湧。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在1985年對內實行以“公開性”,“民主化”,“多元政治”的所謂改革,對外實行與西方和解的外交政策,直接促進了東歐劇變以及華約的解體。

波蘭在歷史上曾經先後被沙俄,蘇聯瓜分領土,波蘭三次被滅國中,俄國人就參與了兩次。在歷史上,以西斯拉夫人為主的波蘭與東斯拉夫人為主的俄國人向來不對付,即使是在二戰時期,蘇聯還是在波蘭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卡廷慘案。因此波蘭在80年代末,作為東歐劇變中第一個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也就不意外了,這也成為了華約開始瓦解的開端。華約的成立地華沙都成為資本主義的政權了,象徵華約精神的波蘭都改旗易幟了,華約還怎麼同北約掰手腕。

1987年3月30日東德政府宣佈從4月1日起放寬東德人通過奧地利進入西德。此後東德人如潮水般湧入了西德。西德趁此機會提出了兩德統一的十點計劃,大勢已去的東德只能接受。兩德作為北約和華約軍事對峙的門槓,東德倒向西方時,華約這時已經名存實亡,北約長驅直入以及在此後的東擴也就難以避免。

1956年匈牙利人民起義和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被華約軍隊鎮壓時,就已經埋下了華約內部不和諧因素的種子。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東歐國家在發展社會主義道路上,沒能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以致對社會主義道路發生了動搖。而蘇聯為主的華約此時不是對這些國家進行引導,而是採取簡單粗暴的武力鎮壓,更加加劇了華約的離心力。

北約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在鐵幕演說發表後,都人人自危,只能尋找大腿。而此時北約應運而生,為了共同對付華約的鋼鐵洪流而緊密團結在了一起,其本質都是為了抗拒和排斥公有制社會。西方媒體的宣傳更是將東方陣營汙名化,更加加劇了這種恐懼情緒的蔓延。

因此雙方即使開戰,雖然華約不會在戰爭初期出現簞食漿壺,以待王師,但是陷入僵持和慘烈傷亡後,華約國家會像也會像一戰時期的沙俄和德國,出現後方不穩或者爆發革命推翻舊政權。

總之,北約和華約在80年代開戰,華約在軍事實力無法與北約抗衡,在財力上不能與北約打持久戰,在統一戰線上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分崩離析。北約在冷戰時期一直在渲染華約的強大,其實北約一直在隱藏實力,這只是扮豬吃老虎的套路。


梓蕤


八十年代如果華約和北約兩大組織開戰,在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華約會取得勝利。


雙方成員國

北約:全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美國、加拿大與歐洲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

成員國主要有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

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2月18日、聯邦德國於1955年5月6日、西班牙於1982年正式加入該組織。


華約成員國:華約全稱華沙公約組織,是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

其成員國主要是歐洲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以蘇聯為首,主要有蘇聯、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

雙方軍隊實力對比

軍隊總人數

北約軍隊的兵力維持在540萬左右,而華約兵力達650萬人,值得一提的是北約沒有華約一家獨大的情況,相反是比較鬆散的,比如越南戰爭時,北約成員國就曾與美國對立。

陸軍方面

華約擁有8萬輛主戰坦克、3萬門火炮和1570部導彈發射架。北約陸軍的裝備情況不到華約的三分之一,裝備有2萬輛主戰坦克、近1萬門火炮和365部導彈發射架。

海軍方面

海軍實力上,北約是遙遙領先的,因為華約成員國大部分是內陸國家,壓根用不上海軍,只有蘇聯撐門面。

北約艦艇數量達1251艘,其中航母15艘,但比較分散,美國在世界各地都擁有基地,到底海軍實力無法擊中。華約擁有艦艇1184艘,蘇聯海軍有四大艦隊,但是蘇聯的航母較少,艦艇數量也較北約有所差距。

空軍方面

單從戰機數量而論,北約要多過華約,總戰機數為1.4萬架,部署在歐洲的大概有4000-6000架左右,而華約有近1萬架。但是在歐洲的空軍,北約少於華約,而以質量而論的話,北約的三代機要更多,從而也就更有優勢。

根據上述對此,不難發現在歐洲地區,華約的陸軍佔據絕對優勢,空軍方面數量佔優,但質量略有不如。海軍的話,在內陸作戰,就不用海軍了。


不動用核武器

核武器自面世以來就是人類的災難,而且到目前為止只有日本人嚐到了滋味,但是其恐怖的威力給人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是鑑於核武器的可怕,因此冷戰期間雙方一直在剋制,即便是在最緊張的時刻,也沒有動用核武器。

核武器只要不用,在沒有其他國家插手的情況下,北約和華約完全可以在歐洲大陸展開戰鬥。


華約和北約開戰

因為北約一直奉行的是立體防禦戰略,換句話說,很有可能是華約先發起進攻。

華約可以從東德和保加利亞方向進行突擊,再現一次閃電戰,憑藉著坦克這個陸戰之王的數量優勢,北約的歐洲大陸部分的國家絕對抵擋不住華約的鋼鐵洪流。

拼陸軍的話,北約不是華約對手,空軍方面,即便存在代表壓制,憑藉數量華約即便不能完全壓制北約,但是雙方打個平手或者是華約略略佔優是可以做到的。


剩下的就是陸軍的表現,蘇聯和東德的軍隊衝鋒,其他負責鎮守是可以打下歐洲大陸的。海軍方面,華約僅有的艦隊和航母集群差不多可以做好近海防禦。

情況允許的話,搞下英國也是可以的,然後就是和美國、加拿大對峙。只要華約能夠消化歐洲大陸其他北約國家的工業基礎,那麼對峙就可以取勝。

結語

憑藉蘇聯的鋼鐵洪流,華約完全可以打下歐洲大陸,然後和美國隔海對望。並且只要華約能完全消化歐洲大陸的北約國家的工業,華約就不會輸。


盛夏一抹清涼


巔峰時期的華約和北約,都擁有強大軍事力量與核武器,任何一方都有十幾個國家,雖然最後華約敗下陣來,蘇聯解體,但是在當時如果雙方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開戰,勝負尚未可知,下面咱們來做一個分析!

陸軍對比

在陸軍方面進行對比,當時的華約陸軍佔據了絕對優勢。華約在邊境陳兵超過200萬。其中的主要戰鬥裝備包括5萬兩主戰坦克、3萬門大炮、6萬輛裝甲車。同時,華約還用有約1500架導彈發射架。這樣軍事配置,在當時已經是超級配置,與這樣的軍事配置對戰,北約的勝率極低,恐怕只有陸軍作戰的話,歐洲怕是要被橫掃。

北約相對華約來說,就要弱很多。其主戰坦克大概是2.5萬左右、大炮大概是1.3萬左右,導彈發射架則更少,僅500多。

海軍對比

海軍對比,北約是有優勢的,儘管華約的潛水艇和戰艦實力也很強大,但是在美國的航母戰鬥群面前,就顯得力不從心了,這也是華約絕對弱勢的地方,在海戰之中,航空母艦的戰鬥力是華約無法抗衡的,所以華約不如北約。

空軍對比

空軍的對比比較直觀一些,華約在數量上佔優,華約當時的戰鬥機6000多架,北約的戰鬥機只有3700架左右。拋開飛行員數量和技術、機場數量等等因素,單純的比對戰鬥機數量,華約再一次的領先了。


結語

在水陸空三軍的對比上,華約的實力在當時是要超出北約不少的,但是僅僅是在武器裝備和人數上進行的比較。至於如果開戰誰能獲勝,只能說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華約獲勝的幾率要大一些,畢竟戰爭的勝敗,決定因素太多,或許一場雨、或許一個錯誤的信息、或許一個決策的失誤,都會直接導致最後的戰局!


野史日記


這個問題十分有趣

蘇聯為首的華約,在冷戰中基本都是出於進攻態勢,隨時準備在熱戰爆發的時候,率領華約龐大的裝甲鐵流向西衝擊,在美國決定動用戰略核武器之前,佔領整個西歐造成既成事實,當時北約和華約的主要對峙地區就是聯邦德國,也就是西德。

北約在西部部署了強大的裝甲部隊,同時在西歐還有大量的空中力量,準備攔截蘇聯的裝甲洪流,當時,不管是北約還是華約,都大量裝備各類戰術核武器,甚至將戰術核武器的使用權下放到師一級單位。華約的進攻策略是,如果遇到北約的堅固防守點,裝甲部隊就繞過繼續前進,交給後續步兵進攻,不影響進攻進度,如果實在無法繞過,就使用戰術核武器,北約同樣如此,如果無法在關鍵地域阻擋華約坦克,同樣使用核武器,不管怎樣,西德都要被雙方的戰術核武器犁一遍。

雙方的戰略構想都是設定在使用核武器前提下的,如果不使用核武器,很可能會形成一場慘烈的消耗戰,北約處於守勢,其裝甲部隊數量少的弱點得到一定彌補,加上佔據優勢的空中力量,包括能夠對華約後方進行戰略轟炸,包括轟炸交通樞紐和物資倉庫等,很可能會遲滯華約進攻,在某些地區形成膠著,幾乎可以肯定會影響到蘇聯速戰速決的戰略設想,美國一旦做出戰略決定,與蘇聯打消耗戰,蘇聯是承受不住的,美國空軍可不是二戰德國空軍,有能力從東西兩個方向和北極方向,對蘇聯國內戰略要地進行轟炸。

至於當時正在防備蘇軍南下的某國,是否會趁機對遠東百萬蘇軍發起進攻,與北約東西夾擊,徹底解除北方威脅,趁機收復被佔領土,這就不好說了,要知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與西方的緩和,就是因為蘇聯的威脅太大。

80年代的中國假想敵部隊,不用多說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