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有些人是“不配”理財的

宅理財|疫情之下,有些人是“不配”理財的

疫情消退了一些,但是還沒有完全結束,周圍很多朋友仍舊沒有復工,隨之而來的焦慮感也越來越強,一方面擔心復工即失業,在一方面也擔心企業因為長期經營壓力會出現問題,而伴隨著的就是手裡的錢越來越不敢花,因為怕失業,怕失業後找不到工作,怕......那種情況下還需要理財麼?

宅理財|疫情之下,有些人是“不配”理財的

咱們說理財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保值增值,也就是當有一部分錢階段性不用的時候,拿來買一個產品,或者是投資一個項目,幾個月或者幾年都不一定;有一種可能是我希望用這筆錢去應對以後可能會出現的風險,買個大病險啊,意外險之類的,還有就是婚姻風險和傳承風險,避免到時候打架,所以買個保險或者信託之類的。

那理財的條件是什麼呢?就得有錢,有閒錢去理財,如果資金量過少的話,其實理財的意義並不是很大,或者本身家庭負債就很多了,那就更沒什麼條件談理財了,因為生計都解決不了了,還哪有閒錢去理財呢?還有一個原因讓很多人沒機會去談理財的,就是房屋剛需,因為高房價,很多人都把主要的槓桿加在房屋上了......

宅理財|疫情之下,有些人是“不配”理財的

當然我們說理財,其實是要看人群類型的,針對大多數老百姓,理財只不過是一個談資罷了,疫情影響和美國股市的影響對於他們的理財選擇影響並不大,所以也無需過多關注,仍舊是每天去超市,買菜,還房貸,每月的結餘贊一下,一年可能會攢一些錢,多了幾十萬,少了幾萬塊錢,這些錢也就是趴在手裡,可能會買些貨幣市場基金,有經驗的回去投資股票,總體來說也就是這樣了,所以很多人的投資其實並沒有太大意義,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短視頻這麼火爆,因為生活成本過高導致人們幸福感下降,也就沒有投資增值的慾望,畢竟年化10%的收益在比較小的資金盤來看,只不過是一趟出國遊的錢,沒有過大的慾望

宅理財|疫情之下,有些人是“不配”理財的

相比較後期的理財市場,確實可能保險在人們心裡的地位會越來越大,因為他的槓桿比例高,而且現在疫情刺激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需要保險來穩固安全,至於理財,還是因為資金量和風險的比例,很多人會適當淡化這種意識,至於資產配置和方式,或許人們也會知道離自己很遠,所以理財後期會成為一個奢侈品,針對客戶和投顧都是一樣的,優質的客戶會找到專屬的資質理財顧問,理財顧問也會看客戶的資產情況進而維護和服務,那麼也就通過資金體量劃分客戶的權限,有點像俱樂部會員,因為現在金融市場的利潤空間越來越薄,而且伴隨著前幾年互聯網金融的暴雷潮,很多小零散客戶都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心理和資金都是一樣的,那麼公司對於運營風險和法律風險的考慮也會更多,也就是會看清這個事,不會更多的鋪設人海戰術,因為成本和不確定性,而會轉頭去經營更多的優質客戶,如果沒有優質客戶呢,那就看現金流和產品的優質程度,如果既找不到好客戶,產品也一般,那這樣的公司就需要看他自己的現金流情況,也就是能扛多久,抗到有好產品,或者有好客戶......

說直接一點,以後的經紀商大都以公司為單位去做,而會跳開代理人,因為客戶會發現真正承擔風險的和細節的是公司,而不是個人,個人只能分析,如果這個人只能單純說自己代理產品的好,那麼是沒有多大價值的......說遠了,

宅理財,其實剛才我就說到了,現在這個時代有些人是不配理財的,而且這也不一定是壞事,不用強融,也不用攥著2萬塊錢非要找個好的理財項目,不值得,有這個時間出去走走,享受下生活,性價比會更好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