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甲骨文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如何向公眾普及?

純藍瀚海


我不認可優秀這個定語,

也不認可傳統文化的源頭說法。

甲骨文作為目前為止中華文明最早的體系文字,占卜祭祀是其主要目的,被當時的統治階級使用,後期發展為金文記事,逐漸廣泛應用,隨著書寫工具的改變,字形也逐漸演變成篆書,再進步為隸書,經過漫長的封建社會2000多年,到新中國建立,再到現在的簡化字。

中華文化傳承有序,農耕特點的穩定性造成了文字的相對穩定。雖然經歷多次災難性的衝擊,依然沒有改變。

現狀是,甲骨文讀法讀音目前沒有明確,超過半數的字目前為止沒有解讀出來。甲骨文的結字邏輯還在探索。

當今一些人借甲骨文樹立自己的做法形象,不是研究甲骨文,是借甲骨文追名逐利的動機不可忽視。以訛傳訛的現象比比皆是。

就文字而言,甲骨文是漢字最落後的書寫方式、最落後的表達方式,應該沒有爭議。甲骨文只有研究探討的意義,其他的意義並不大。

你的愛好無可厚非。我問你一個甲骨文比較通用的:甲乙丙丁是什麼意思?你能說清楚嗎?甲骨文表示數字的五六七八是什麼意思,怎麼來源的,誰又能說清楚。

讓更多的人瞭解甲骨文,是可以的,聽眾好奇是好的。但是作為推廣者一定要把握好度。

作為老師更要把握好。祝你在甲骨文的研究領域有所建樹。我們共同解讀這個古聖先賢留下來的謎底。


2019年的硃紅兵


如何向公眾普及?我以為,主要考慮如何才能有比較好的普及效果。應當看到,中華今天的文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絕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的源頭就是甲骨文。時代的演進,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的變革,科學的進步,社會的更新向前,等等。與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經濟基礎決定屬於上層建築的文化。我想了想,普及較好的方式,莫過於將甲骨文及文字的變化演進進小學高年級語文為好。同時也使孩子受到唯物辯證教育。


老楊145554831


要學習古漢字,領會古漢字的美,唯一的辦法就是將他們寫出來。曾經在書上看到那些歪歪扭扭,筆畫繁富的古漢字,驚奇古人怎麼能把這麼複雜的字寫出來,在我心中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痴人說夢!可是有一次書展上,我看到一個青年男人留下了墨寶,那些古字非常複雜,我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都驚訝他怎麼能記住那麼複雜的筆畫。我想他當時寫得應該是篆書。

對於我們普通人,對於漢語,首先讓我們困惑的就是文言文與現代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在大家腦海中,彷彿文言文天生就是存在的,它們從誕生的那一天就是與人不一樣,就是來難為我們中國人的。其實文言文就是春秋時期的口語。只是先秦諸子們的著作太偉大了,以至於後世讀書人連怎麼說話也要學習他們的。所以,口語與書面語就成了兩個並行不悖的語言系統,差距也越來越大。當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我恍然大悟!那種如夢初醒的感覺真是讓我感動意外。看來很多看似常識的東西,如果我們不去深究,就永遠都是一個驚天秘密。舉個例子,“紙上談兵”大家都知道,說的是戰國時的趙括,那我問你,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祖國的漢字到底是怎樣發展成今天這樣的。我們整天說自己的文字是象形字象形字,問題是我看著一點都不像啊,這哪象形了。我們需要大致瞭解一下漢字的發展歷程。我把漢字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小篆階段。漢字即然象形,我問你,你見過什麼東西是直邊的。你肯定會給我說桌子,那是你自己刨直的!所以,早期的漢字都是用現在話講毛邊的,歪歪扭扭小蝌蚪。寫起來實在是費事。你就拿刀子往竹簡上刻也不方便啊。萬一兩個書吏為一個筆畫應安在哪發生了爭執,手裡又拿著刀,兩人又認死理,這不玩犢子了!所以,漢字又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以直代曲階段,忽然想起了《高數》裡泰勒公式的以曲代直,這老子的公式當年沒少讓我頭疼!以直代曲,就是把大小篆的曲筆拉直,用直線代替,代表書體就是隸書和楷書。從楷書的形成算起,也就是魏晉時期,我們的漢字從成熟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七八百年了,這期間就再也沒有大的變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中國的象形字也就不那麼象形了,不過還是有點像的!

一個人要徹底把語言搞清楚是很費勁的,能把你頭髮熬白囉,估計都不得勁。不過寫一寫甲骨字,看一看文字常識還是挺有趣的。最主要的,以後別再為寫錯字而苦惱了,那是你發揮正常。





騎驢去高考


我覺得從幼兒開始普及甲骨文是明智的選擇,我想不出有比進行公益講座更好的傳播方法了。


沉浮你奈我何


抱歉,你問錯人了。

通用漢語硏推經過反覆考證,對“甲骨文”形成了比較肯定的認識,這種認識正好否認你的問題表達的意思。

其一,“甲骨文”只是漢字的初期形式,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源頭”的產物,離中國傳統文化源頭十萬八千里。把它作為“源頭”很不真實,也不應該。

其二,“甲骨文”作為文字形式,它使用的時間並不長,滿打滿算約1500年。從公元前15O0年左右出現到公元前213年停產使用,其間有至少1000年時間並未形成完整的記錄表達系統,而是零碎的不斷嘗試的過程,只在公元前350年前後才相對完全,滿足使用人們記錄和表達需要的時間約兩個世紀。

其三,秦漢以後,“甲骨文”演變為“漢文”(也就是漢字前身)之後,“甲骨文”被停止使用,就像“簡體漢字”代替繁體漢字一樣,繁體漢字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它的一切由簡體字取代。就“文化傳統”而言,簡體字才能代表、表達,繁體字無從表達。甲骨文也是如此。

最後,迄今收集到的“甲骨文”,真實文字4653個(記憶可能有小誤差),其中能夠直接辯識的僅80O多個,辯識的字形、字義也相當零碎,難以確定。也完全不能滿足表達、記錄需要。專業人士尚且難知其所以,向大眾推廣,除非瞎扯,不可能有真實內容。


通用漢語研推


這個有必要嗎?公眾都成考古學家?文化的導向是向原始社會發展?我看現實點!統一華語口音,方便各地人民大眾,才是公眾的普遍需求。多學習開發治國理政的東西好些!謝謝!


夢中晴雨


當藝術品欣嘗吧!考古者的立場才是去研究字的辯認,從而考究文化的傳承。


廣州王振中


其實甲骨文很好普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甲骨文非常有趣,一個字就是一副簡筆畫。誇張得體,形象生動,展賞不倦,啟發良多。

先來欣賞“麋"字,(麋是一種鹿),用簡練的線條,幾筆就刻畫出來,前腿躍起,後腿蹬直,首部向後顧盼。長角高豎,曲線優美,姿態勁健,呼然欲出,生動致極。

再欣賞一下“燕”字。就象是一隻凌空飛舞的小燕子。頭部上仰,呢喃細語。雙翅伸展著,尾羽輕輕擺動,像是在呼朋引侶,活潑可愛的身影,令人著迷。

再來看“飲"字,就是畫了一個酒鬼,伏在酒罈上狂飲,連酒杯都顧不上拿,直接弓著身子,頭部下傾,舌頭伸的老長,一幅貪婪的樣子,令人捧腹不已。

最妙的就是“乳"字,造字手法已登峰造極。一位母親把孩字攬在懷裡,讓孩子吃奶。母親身體半蹲,雙臂合攏,嬰兒張著嘴。畫面溫馨,讓我們動容。

總之甲骨文,是非常成熟,又極其完美的藝術。是所有書法的源頭,我們有必要傳播,讓更多人去了解它,欣賞它,學習它…






楊志勇68


為什麼傳統前面一定要加一個優秀?我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是不是也是優秀的爺爺?文化發展的必經路經和優秀與否無關,甲骨文作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載體,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在今天它只有考古價值,對於我們普通民眾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為什麼要去學它呢?


David曾954


甲骨文作為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成系統的文字,在中華民族早期文明史上扮演過重要的角色。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對它進行深入研究,以瞭解上古時期的歷史、文化記載,是非常有必要的。現代人對它的產生、特點、用途等進行必要的瞭解,以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無可厚非。但要去普及它卻根本沒有這個必要。

首先,甲骨文作為中華民族早期的文字,因為離得太遠,且早就已經停止了使用,讓人們因為難解而倍感神秘莫測。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但這並不等於它因此就具備普及的價值。現代的文字雖然是以甲骨文為源頭,但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數次簡化,已經很完美了。比如,從字數來講,遠遠多於甲骨文。從字形來講,遠比甲骨文簡單。甲骨文和現代漢字屬於同一種象形文字的不同版本,同時學習和使用,如果定力不夠,容易造成混淆,特別是對初學漢字者。

其次,甲骨文雖然是成系統的文字,但並沒有形成甲骨文字典流傳下來。人們發現它就很偶然,認識它又很零碎,通過考古挖掘,一點一滴的拼湊起來。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還不知道是否已經發現了全部或者差不多全部的甲骨文字。而且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字大約有5000個,能夠被辨別出來的還不到1500個,連三分之一都不到。還有一點我認為應該謹慎的是,我們辨別出來的那一千多個字,會不會存在錯誤的或不準確的判斷?

甲骨文創造於原始社會時期,距今約3600多年。在我國商朝時期,約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被使用。因被刻畫於龜甲和獸骨之上而得名“甲骨文”。因為在殷商王朝的首都廢墟(殷墟)上被大量發現,而又被稱為“殷墟文字”。因上面記載的多為占卜卜辭,所以又叫“甲骨卜辭”等。隨著殷商王朝的滅亡而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金文,也稱鐘鼎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