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如何向公众普及?

纯蓝瀚海


我不认可优秀这个定语,

也不认可传统文化的源头说法。

甲骨文作为目前为止中华文明最早的体系文字,占卜祭祀是其主要目的,被当时的统治阶级使用,后期发展为金文记事,逐渐广泛应用,随着书写工具的改变,字形也逐渐演变成篆书,再进步为隶书,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2000多年,到新中国建立,再到现在的简化字。

中华文化传承有序,农耕特点的稳定性造成了文字的相对稳定。虽然经历多次灾难性的冲击,依然没有改变。

现状是,甲骨文读法读音目前没有明确,超过半数的字目前为止没有解读出来。甲骨文的结字逻辑还在探索。

当今一些人借甲骨文树立自己的做法形象,不是研究甲骨文,是借甲骨文追名逐利的动机不可忽视。以讹传讹的现象比比皆是。

就文字而言,甲骨文是汉字最落后的书写方式、最落后的表达方式,应该没有争议。甲骨文只有研究探讨的意义,其他的意义并不大。

你的爱好无可厚非。我问你一个甲骨文比较通用的:甲乙丙丁是什么意思?你能说清楚吗?甲骨文表示数字的五六七八是什么意思,怎么来源的,谁又能说清楚。

让更多的人了解甲骨文,是可以的,听众好奇是好的。但是作为推广者一定要把握好度。

作为老师更要把握好。祝你在甲骨文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我们共同解读这个古圣先贤留下来的谜底。


2019年的朱红兵


如何向公众普及?我以为,主要考虑如何才能有比较好的普及效果。应当看到,中华今天的文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的源头就是甲骨文。时代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的进步,社会的更新向前,等等。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济基础决定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我想了想,普及较好的方式,莫过于将甲骨文及文字的变化演进进小学高年级语文为好。同时也使孩子受到唯物辩证教育。


老杨145554831


要学习古汉字,领会古汉字的美,唯一的办法就是将他们写出来。曾经在书上看到那些歪歪扭扭,笔画繁富的古汉字,惊奇古人怎么能把这么复杂的字写出来,在我心中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痴人说梦!可是有一次书展上,我看到一个青年男人留下了墨宝,那些古字非常复杂,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讶他怎么能记住那么复杂的笔画。我想他当时写得应该是篆书。

对于我们普通人,对于汉语,首先让我们困惑的就是文言文与现代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在大家脑海中,仿佛文言文天生就是存在的,它们从诞生的那一天就是与人不一样,就是来难为我们中国人的。其实文言文就是春秋时期的口语。只是先秦诸子们的著作太伟大了,以至于后世读书人连怎么说话也要学习他们的。所以,口语与书面语就成了两个并行不悖的语言系统,差距也越来越大。当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恍然大悟!那种如梦初醒的感觉真是让我感动意外。看来很多看似常识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去深究,就永远都是一个惊天秘密。举个例子,“纸上谈兵”大家都知道,说的是战国时的赵括,那我问你,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祖国的汉字到底是怎样发展成今天这样的。我们整天说自己的文字是象形字象形字,问题是我看着一点都不像啊,这哪象形了。我们需要大致了解一下汉字的发展历程。我把汉字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小篆阶段。汉字即然象形,我问你,你见过什么东西是直边的。你肯定会给我说桌子,那是你自己刨直的!所以,早期的汉字都是用现在话讲毛边的,歪歪扭扭小蝌蚪。写起来实在是费事。你就拿刀子往竹简上刻也不方便啊。万一两个书吏为一个笔画应安在哪发生了争执,手里又拿着刀,两人又认死理,这不玩犊子了!所以,汉字又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以直代曲阶段,忽然想起了《高数》里泰勒公式的以曲代直,这老子的公式当年没少让我头疼!以直代曲,就是把大小篆的曲笔拉直,用直线代替,代表书体就是隶书和楷书。从楷书的形成算起,也就是魏晋时期,我们的汉字从成熟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七八百年了,这期间就再也没有大的变动,一直沿用至今!所以,中国的象形字也就不那么象形了,不过还是有点像的!

一个人要彻底把语言搞清楚是很费劲的,能把你头发熬白啰,估计都不得劲。不过写一写甲骨字,看一看文字常识还是挺有趣的。最主要的,以后别再为写错字而苦恼了,那是你发挥正常。





骑驴去高考


我觉得从幼儿开始普及甲骨文是明智的选择,我想不出有比进行公益讲座更好的传播方法了。


沉浮你奈我何


抱歉,你问错人了。

通用汉语硏推经过反复考证,对“甲骨文”形成了比较肯定的认识,这种认识正好否认你的问题表达的意思。

其一,“甲骨文”只是汉字的初期形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产物,离中国传统文化源头十万八千里。把它作为“源头”很不真实,也不应该。

其二,“甲骨文”作为文字形式,它使用的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约1500年。从公元前15O0年左右出现到公元前213年停产使用,其间有至少1000年时间并未形成完整的记录表达系统,而是零碎的不断尝试的过程,只在公元前350年前后才相对完全,满足使用人们记录和表达需要的时间约两个世纪。

其三,秦汉以后,“甲骨文”演变为“汉文”(也就是汉字前身)之后,“甲骨文”被停止使用,就像“简体汉字”代替繁体汉字一样,繁体汉字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它的一切由简体字取代。就“文化传统”而言,简体字才能代表、表达,繁体字无从表达。甲骨文也是如此。

最后,迄今收集到的“甲骨文”,真实文字4653个(记忆可能有小误差),其中能够直接辩识的仅80O多个,辩识的字形、字义也相当零碎,难以确定。也完全不能满足表达、记录需要。专业人士尚且难知其所以,向大众推广,除非瞎扯,不可能有真实内容。


通用汉语研推


这个有必要吗?公众都成考古学家?文化的导向是向原始社会发展?我看现实点!统一华语口音,方便各地人民大众,才是公众的普遍需求。多学习开发治国理政的东西好些!谢谢!


梦中晴雨


当艺术品欣尝吧!考古者的立场才是去研究字的辩认,从而考究文化的传承。


广州王振中


其实甲骨文很好普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甲骨文非常有趣,一个字就是一副简笔画。夸张得体,形象生动,展赏不倦,启发良多。

先来欣赏“麋"字,(麋是一种鹿),用简练的线条,几笔就刻画出来,前腿跃起,后腿蹬直,首部向后顾盼。长角高竖,曲线优美,姿态劲健,呼然欲出,生动致极。

再欣赏一下“燕”字。就象是一只凌空飞舞的小燕子。头部上仰,呢喃细语。双翅伸展着,尾羽轻轻摆动,像是在呼朋引侣,活泼可爱的身影,令人着迷。

再来看“饮"字,就是画了一个酒鬼,伏在酒坛上狂饮,连酒杯都顾不上拿,直接弓着身子,头部下倾,舌头伸的老长,一幅贪婪的样子,令人捧腹不已。

最妙的就是“乳"字,造字手法已登峰造极。一位母亲把孩字揽在怀里,让孩子吃奶。母亲身体半蹲,双臂合拢,婴儿张着嘴。画面温馨,让我们动容。

总之甲骨文,是非常成熟,又极其完美的艺术。是所有书法的源头,我们有必要传播,让更多人去了解它,欣赏它,学习它…






杨志勇68


为什么传统前面一定要加一个优秀?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不是也是优秀的爷爷?文化发展的必经路经和优秀与否无关,甲骨文作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载体,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今天它只有考古价值,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为什么要去学它呢?


David曾954


甲骨文作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成系统的文字,在中华民族早期文明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对它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记载,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代人对它的产生、特点、用途等进行必要的了解,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无可厚非。但要去普及它却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首先,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字,因为离得太远,且早就已经停止了使用,让人们因为难解而倍感神秘莫测。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这并不等于它因此就具备普及的价值。现代的文字虽然是以甲骨文为源头,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数次简化,已经很完美了。比如,从字数来讲,远远多于甲骨文。从字形来讲,远比甲骨文简单。甲骨文和现代汉字属于同一种象形文字的不同版本,同时学习和使用,如果定力不够,容易造成混淆,特别是对初学汉字者。

其次,甲骨文虽然是成系统的文字,但并没有形成甲骨文字典流传下来。人们发现它就很偶然,认识它又很零碎,通过考古挖掘,一点一滴的拼凑起来。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是否已经发现了全部或者差不多全部的甲骨文字。而且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字大约有5000个,能够被辨别出来的还不到1500个,连三分之一都不到。还有一点我认为应该谨慎的是,我们辨别出来的那一千多个字,会不会存在错误的或不准确的判断?

甲骨文创造于原始社会时期,距今约3600多年。在我国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被使用。因被刻画于龟甲和兽骨之上而得名“甲骨文”。因为在殷商王朝的首都废墟(殷墟)上被大量发现,而又被称为“殷墟文字”。因上面记载的多为占卜卜辞,所以又叫“甲骨卜辞”等。随着殷商王朝的灭亡而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金文,也称钟鼎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