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晋有其必然性吗?

鹏友程


师历史的必然。首先,中国自古就有王朝一统的传统,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皇帝,都希望能结束战乱,成为大一统的王朝。

第二,晋承自魏国,三国中后期,三国的人口差距巨大。《三国志·蜀书》记载,刘备入川时蜀中共有26万户共96万人。而《晋书·地理志》里记载,魏国在曹叡时期共有120万户443万人。《三国志·吴书》记载,孙皓时期有户40万口230万。这里面的差距是巨大的。而冷兵器时代人口决定国家国力和战争潜力。

综上两点,三国归晋是历史的必然。


甲申十七年


三国归晋,看似偶然,但实际上,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结合史学大家钱穆、陈寅恪等大师的著作,我试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图)电视剧《三国》剧照


1、 大一统是中国人的历史道路。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谈及:“大一统是中国人的历史道路”。

秦始皇扫平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血缘的分封制度,到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完成了从社会生活到政治制度的巨大的社会改造。

汉继秦制,经两汉四百多年的经营完善,国家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日趋完善。秦汉之后,中国百代,都是推行大一统的政治制度,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三国,魏、蜀、吴鼎立割据,是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分裂时期。用金克木先生的话来讲,这是一个乱序的时代。

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乱序”,一定还是要回到“治序”的轨道上来。三国的社会分裂,走向归晋的统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

(图)电视剧《三国》剧照


2、 儒家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政治选择。

汉代的治国理政思想,从开始的“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到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的大一统,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彻底完成了儒家思想治国理政的政治选择。

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依据的就是察举征辟制,而此制度的核心就是学习儒家经典,忠实实践儒家学说。忠、孝的名声,成为人才考察推举的重要准绳。

而三国中,曹魏政权和蜀汉政权,实行的是以法家为主导的治国思想。我们在曹操著名的《求贤令》中,展露无遗。他说,不忠不孝之人,只要他有治国安邦之才,都给我推举出来。儒家的思想规范,被曹操唯才是举的法家思想所取代。

而汉代的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司马家族就是儒家思想的信徒。

陈寅恪先生在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写道,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家族,实际上是信奉儒家的豪族,取代了法家的信徒。

三国归晋,表面上是三个政权的统一,实际上也是儒家思想上的统一。

(图)电视剧《三国》剧照


3、 司马家族的苦心经营和强族豪民的政治基础。

河内司马氏自东汉司马钧以来,世代为将军、守、尹,是地方上的豪族。司马懿辅佐曹魏四代帝王,门生故旧,结盘根错节,构成了庞大的政治势力。

司马氏能够夺取曹氏的政权,最终三国归晋,主要是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得到了豪族强民的支持。

曹操的政治策略是抑制豪族,扶植弱民或寒族。《三国志》记载“民畏其畏,不怀其德”。这里的民,陈寅恪先生说,就是豪族强民。而司马家族的执政理念是“以宽济宽”,“使豪强擅恣”。

所以,在豪族强民的庞大政治势力推动下,司马家族“民心归之”。以司马懿父子的坚忍狠毒,和几代人的苦心经营,而又得到了豪族强民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支持,所以司马家族,最后能够三国归晋,是有民意基础的。

综上,大一统的政治制度,配合儒家的政治思想,再加上雄厚的民意基础,天下伤乱,人心思治,最终必然完成了三国归晋的政治统一。


魏晋讲谈社


在我看来三分归晋是偶然性大于必然性,或者换句话说“三分归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司马氏只是捡了个大便宜便宜”


名为三足鼎立实为一家独大

现代人对于三国的了解大部分源于《三国演义》,其中“尊刘抑曹”的观点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甚至有些人盲目的认为刘备手下有这么多猛将,应该是蜀国一统天下。

实际上“三足鼎立”不过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无论从疆土面积、人口数量、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曹魏都是首屈一指,汉时天下分为十三州,魏占九州,综合国力比吴、蜀之和还要强,曹魏政局虽然经历动荡,但是这种压倒性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明显。

所以三分归一是必然趋势,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但是由“晋”完成一统就有一定的偶然性。

魏国统治者短命

魏国的两个实权君主曹丕和曹睿两个人加起来一共在位十九年,这两位也是能够做到独揽魏国朝政的帝王,相比之下蜀国刘禅在位四十余年,东吴孙权也在位二十四年,这样一来魏国朝政确实有着较大的变数,也给了司马家族出头的机会。

司马氏人才辈出

司马氏族人除了奇策善谋又长寿的司马懿之外,其后辈也是人才辈出,司马师和司马昭皆有雄才大略,最终以晋代魏的司马炎更是“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此消彼长之下司马氏最终完成大一统伟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较可惜的是司马氏前几代人把聪明才智都耗尽了,司马炎竟然从众多儿子中选择了颇有些愚钝的司马衷为继承人,最终导致了西晋的快速灭亡。

综上所述得出一个结论即:三分归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是又“晋”完成大一统则带有一些偶然因素。


一点点历史


东汉末年出现了群雄割据争霸的局面,经过多年征战,天下逐渐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但出人意料的是,最终实现统—的却是晋朝,这个结果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的结合。

分久必合的内在基因造成的必然性

中国古代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由于幅员辽阔,地域特点和气候具有多样性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特色和物产,各地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内在需求度很高,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大统的国家观念,认为天下是—个不容分割的整体。孔子亲自编订的《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孟子强调天下“定于”,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这些思想都强调了统一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还发现,统的中原王朝可以最大化节约行政成本,也可以最有效地保持社会稳定,所以一直为建立统的王朝而努力。孔子等先秦思想家们提出“大一统观念的时候,中国正陷入事实上的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长达500多年的诸侯争霸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战争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战国后期的李斯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统”,努力进行兼并战争,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

由于分裂的时间太久,需要做的事情太多,而秦朝的国祚又太短,所以秦国只完成了大统—”,而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统”。汉朝取代秦朝,首先从思想上对大统"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再造和提升,董仲舒提出“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强调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整套严密的政治结构,将整个天下统一在这套体系中。

朝以后,儒家思想由—种学派成为治国思想的核心,两汉400多年里一直持续不断地实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经学教育,大—统"观念在此过程中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但是,东汉未年宦官、外戚轮晉掌权,政治黑暗,酿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导致群雄争霸,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以禅让的方式建立曹魏政权,东汉终结,但此时国家并未统一,刘备、孙权不久后也分别建立了各自的政权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大统的实践遭遇挫折然而,无论曹魏还是蜀汉、孙吴,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他们承认分裂的现实,但不接受分裂的结果,所以都在为再次统天下而不懈努力。从曹操到曹叡,曹魏祖孙三代一次次南征北讨,目的都是为了统一。

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但他强虽调不是再造一个新王朝,而是刘汉王朝的延续,强调"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在国力相对弱小的情况下,诸葛亮和姜维先后10余次北伐。

曹魏错失统一机遇造成的偶然性

在三国这个分裂的时期,统反而成为时代的强音,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谁能把握历史潮流,谁就是最终的胜出者,在这方面曹魏无疑有着最大的优势。

如果以孙权称帝时的229年为时间点观察天下格局,在地图上所呈现的魏、蜀、吴3个政权的疆域面积或许相差不算太大,曹魏占据着北方,长江以南及广大西南地区是孙吴和蜀汉的地盘,但从经济总量、人口、军队数量等主要指标看,三方的差距其实非常明显。按照东汉未年的行政区划,全国共13个州,孙吴占据的主要是扬州、荆州各部以及交州,蜀汉则基本局限于益州。简单计算的话,13个州中曹魏实际掌握着将近10个州,孙吴和蜀汉相加仅有3个州多一点。这种综合实力的比较从人口统计情况也可以看出来,蜀汉和孙吴亡国时人口分别为108万和240万,而同时期曹魏的人口为537万,天下总体是“强对二弱的格局,但强者很强,弱者比—般人印象中的还要弱。

但曹魏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有人归其原因于赤壁之战,认为这场战役中所出现的偶然性导致了天下的三分,这其实夸大了赤壁之战的影响,赤壁之战的直接后果仅是“三分荆州而已,曹魏的实力并没有受到重创,无论曹操还是他的继任者,都有机会再次发动统一之战,而曹魏最终没有实现统一。

曹操自起兵以来,一生打了30多年的仗,几乎年年都在打,也打过许多漂亮的胜仗,如官渡之战、北征乌桓之战和潼关之战等,但始终没能跨过长江,这里有孙刘联盟的作用,也有曹操在战术上的失误,比如没有建设一支强大的水军,而曹操又喜欢亲自带兵征战,重要战役总是亲力亲为,手下缺乏周瑜、陆逊那样的元帅级人物,吴蜀抓住了这一弱点,通过协同作战,总是从不同方向同时发起进攻,令曹魏左右不能兼顾,比如曹操征汉中期间合肥方向就因此出现了严重险情。


历史365


欲说三国归晋,首先明白三国是怎样鼎力的。

一、 三国鼎立

自桓、灵二帝以来,宦官外戚轮流专权,官贪吏虐,民不聊生,这给黄巾军起义创造了可乘之机。

黄巾军被镇压下去之后,为了铲除十常侍,何进大将军调董卓入京,随后董卓祸乱京师。之后,曹操刺董卓不成,回乡招兵买马,在袁绍等号召之下,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副盟主。董卓被吕布杀了以后,献帝被李傕、郭淮劫持流落在外。

曹操听信谋士荀彧的意见,迎接献帝至许昌。此后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势力不断壮大,并且每次征讨别人都是师出有名。灭吕布,灭马超,征伐袁绍、袁术、张绣等,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时间不长,曹操统一北方,一家独大。

曹操这个奸雄怎会放过枭雄刘备,一路追赶下来,一直追到荆州城下。自从诸葛亮出山之后,孙刘联合,火烧赤壁,大败曹操,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之后,虽然曹操亲自领兵打孙权,攻汉中,但皆因吴蜀有天险可守而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在汉中进退两难,被蜀军射掉门牙,差点命丧汉中。

自此三国鼎立,孙刘联合抗击魏国的局势正式形成。

二、司马氏篡魏

带着没能统一的遗憾,曹操闭上了眼睛,之后曹丕继位。曹丕终于撕下了虚伪的外衣,华歆导演的一场逼迫献帝禅让的闹剧上演了。献帝三让,曹丕在两次推辞不受之后,扭扭捏捏的登上了帝位,东汉至此灭亡。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之后曹丕去世,曹睿继位。又过了几年,曹睿去世,传位曹芳。曹氏继承者的短命给司马懿带来了机会,更要命的还是曹睿让曹爽、司马懿等人为托孤大臣。

量那曹爽小儿岂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的对手。没有几年,司马懿趁着曹爽祭皇陵的时机,发动高平陵政变,将曹氏政权连根拔起。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家可没有曹家那么含蓄,直接来了个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之后,找了个替罪羊,换了一个皇帝了事,彻彻底底的把曹氏政权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三、蜀国连年征战,国弱民疲

蜀国建立之后,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实力大增。但就在此时关羽大意失荆州,张飞被杀。虽然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想起当年桃园结义的兄弟之情,谁也劝不住,非要报仇。

刘备

于是乎,将全部家底号称80万大军(实际应该最多10万,因为当时,蜀国的全部人口也就是80万左右),全部带走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被陆逊一把火烧光,惨败而回。不久,昭烈皇帝去世,托孤白帝城。

又经过几年的力量积蓄,诸葛丞相南平孟获之后,一篇出师表上奏后主,开启了北伐中原模式。虽然六出祁山,但寸功未见,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之后的姜维九伐中原更是小打小闹。一次一次的征战,使蜀国老百姓得不到任何的休息,蜀国百姓“皆有菜色”。根本就无力与魏国对抗,仅靠诸葛丞相的遗志支撑着。当司马昭派邓艾、钟会、诸葛绪三路伐蜀,蜀国灭亡已成定局。

四、吴国继承人更迭频繁,内耗严重

孙权死后,东吴的局势混乱,发生了严重的内耗。先是孙亮继位,后有孙綝废除孙亮,立孙休为帝。大臣之间自相残杀,诸葛恪自不量力,伐魏失败,国力大损。再加上陆逊等能人谋士相继离世,东吴实力已远不如从前,等到晋六路大军攻吴,吴国灭亡已成必然。

五、晋国统一的必然性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是相对短暂的,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两弱对抗一强。孙刘联合抗曹,再加上诸葛亮、周瑜、鲁肃、吕蒙、关羽等能人的支撑,才能勉强保持平衡。

其实,当时吴国有120万人口,蜀国仅有90万人口,而魏国就有430万人口,吴、蜀两国的实力之和尚且比不上魏国的实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吴蜀灭亡是迟早的事。

等到没有了智谋之士后,这种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实力最弱的蜀国最先灭亡也是顺理成章的,蜀国灭亡之后吴国亦不能幸免,三国归晋实属必然。


焦子说历史


灵帝驾崩后,暂时是两大势力,一是与士人阶层结下深仇的阉党,一是权倾朝野之外戚何氏。西园军之首蹇硕成事不足,为何进反杀。张让鱼死网破,率黄门格杀何进后被西园军另一人物袁绍及其从弟袁术追杀,最后投水自杀,宦官尽灭。而何进之弟何苗被何进下属吴匡击杀,何太后后被董太师逼死。至此左右后汉的两股势力均被清除。西凉军团的代言人董卓上台,袁绍作为汝南世家的发言人代表着整个士族的利益与董卓对抗。好景不长在,反董联盟不久瓦解,而董卓也丧命于吕布之手。之后是长安乱,空有武力的西凉军团耀武扬威长达六年才被悉数解决。

而在董卓之后,所谓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天下是群豪的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开始,武力强的公孙瓒、吕布被袁绍、曹操分别吃掉,次一点的张绣选择归顺,势力范围广的袁氏兄弟同样难逃厄运,荆州不战而降。这时候的曹操差点就完成了统一,可惜建安十三年那一把火。至此,群雄中的佼佼者,曹操、刘备、孙权所代表的三国三足鼎立。权力失衡让朝政被一方把持,而争权的势力都没有了,天下自然是新势力的。有趣的是,前有三家分晋,后有三家归晋。

必然至此清楚了,就算一切的偶然是必然,还是得浅谈一下。就算一切的偶然是必然,还是得浅谈一下。 首先是外戚和宦官,这两股势力再猖狂最终也不大会谋朝篡位。这二者偏爱废立皇帝,党同伐异,后汉在任意一股势力里也会延续。群雄割据会被推迟,王朝最终很可能会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过渡,至少不会发生后汉那般赤地千里的惨况。可惜,两股势力在同一时间段里覆灭。董太师的暴政的确伤天害理,但他立刘协为天子,用周毖和许靖进退天下之士,说明他不把自己当一个乱臣贼子看待。

而曹操,几次大难不死,官渡之战还险胜了,当然赤壁之战也给了他教训。刘备不屈人下,最终自己建立帝国。天下英雄果然使君与操。写了这么多,我相信题主看明白了。三国就是一个偶然和必然因素导致的。

我是老王,欢迎一起讨论研究三国!!!


隔壁老王谈历史


三国归晋我认为偶然性还是很大的!

以曹魏的实力一统三国是早晚的事。可惜的是曹家人命不好啊!都不长寿。

第一代皇帝曹丕不到十年就夭折了,一开始就把基础打薄了。好在第二代皇帝曹叡也是个睿智的明主,他要是活长一点也行,可惜的是曹家的人命实在不硬。

不到三十岁也见曹操去了。

一个帝国开基建国的阶段是最重要的的时期。

打好根基有几个平庸之才,也问题不大。

如果已经大一统的天下也可以。

要不然只能企求上苍出个天纵奇才啦!

可惜曹魏一条不占,就便宜司马家了。

不过,晋家这锅饭有点夹生,生怕被别人照方抓药,

拼命给自家人封王给兵。

结果来了个八王之乱,其实亡在自己家手里。

结果偏安江南百年,中华大地陆沉400多年啊!

读书人读到此处,无不一声长叹!!!



我是义志通语


分久必合的说法实际上是我们常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其终极推动力量是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的发展和转变,主要体现为社会各阶层的斗争结果。三国归晋也符合这种逻辑。

三国争霸时期社会资源逐渐被垄断到魏蜀吴政权的地主阶层手中,他们希望保持既得利益实现长治久安,所以三国都想扫除对手统一天下;农民阶层长期流离失所,厌倦了战乱渴望安居乐业,也想早日结束割据带来的苦难。这两大阶层利益和愿望的一致性,决定了统一是迟早的事,就看谁能在以经济为支撑的军备竞赛中最终胜出。

由于中原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十几年修养生息政策,魏晋最终胜出了。早在曹魏时代,强大的魏国就已雄视天下,吴蜀被迫联合自保,直至魏晋的经济实力已强大到了足以吞并吴蜀的地步,天下统一已成定局。

在北方,司马家族代替曹魏也是历史的必然。司马氏之所以能够在曹魏政权中脱颖而出并反客为主,也在于司马懿准确地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措施,从而壮大了自己,消亡了对手,此消彼长之间最终趁曹魏政权没落之际取而代之。


火星隐士


我认为带有偶然性:三国归晋情况:司马师谋反,魏国改称晋;邓艾钟会伐蜀,后主无能,听信宦官,在前线将士任在殊死抵抗时胆怯向偷袭来的邓艾500余军投降,姜维独木难支,困守剑阁,欲做最后赌博,想出一计离间邓,钟以及当时司马师领导的朝廷内部,不料关键时刻心脏病复发,功亏一篑,同时邓钟二人亦中计身亡,史称一计害三贤.而后晋乘势攻打吴国,一举而下,吴主效刘后主投降. 孔明智取陈仓:好像就是孔明诈出岐山,实取陈仓这样....没啥好说的 诸葛亮装神:据说诸葛亮会六丁六术,为了保证军士可以顺利割麦作为粮食使的神兵计,先亲自诱敌,用"缩地"之术,使魏军穷追不上,魏军军回,路上分别令麾下武将打扮成自己模样,座一模一样的车,一模一样的扇子,魏军大惊,认为是有神灵相助,不敢敌之,军士既顺利割完了麦 七擒孟获:南蛮不服属国统治,诸葛亮认为杀不是办法,应该让他们信服,于是捉住南蛮首领后,问其肯服否?不服,就放了,让其重来,用埋伏,反间,火攻等计大败孟获,七擒七纵 蜀国被魏国所灭,当时魏国兵分两路:钟会正面与姜维僵持于剑阁;邓艾偷偷越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突然出现到成都附近,突袭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 魏国后来被司马氏篡位,改国号为晋,西晋朝开始。 吴国被晋国所灭,当时吴主孙皓偏居一隅,残暴不仁,不断积聚实力的晋国看时机已成熟,疯狂发动攻击,吴国灭亡。 蜀国主要将领死亡: 1 关羽之死:关羽突然发动对魏战争,连连报捷,魏国朝野震动,可是这时魏国派遣使者结连东吴,东吴吕蒙突然从蜀国后面发动攻击。关羽两面受敌,战败逃到麦城,不久被东吴活捉,斩首。 2 张飞之死:关羽一死,张飞伤痛,平时就暴躁的脾气更加爆发出来,任意鞭打士卒,他的两员副将张达、范疆决定铤而走险,趁张飞熟睡,切下他的头颅,投奔东吴; 3 黄忠之死:刘备心疼关羽之死,发动蜀国大军进攻东吴,要为关羽报仇,结果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联营,黄忠当时随刘备出征,死在这场彝陵之战中; 4 刘备之死:刘备败回白帝城,心中郁结难舒,不久病死,将国事托付于诸葛亮和李严; 5 马超之死:马超自投靠刘备,心里面一直忐忑不安,加上恶疾缠身,终于不治身亡; 6 赵云之死:昔日的猛将,也有老的时候,七十岁的赵云,不服老的赵云,终于也还是病死了; 至此,蜀国五虎全完了 孙权:老死。 五子良将: 张辽:病死在合肥; 张郃:奉命断后,腿上中了蜀军的箭,不治身亡; 徐晃:晚年作为先锋征讨孟达,中箭而死; 乐进:病死; 于禁: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关羽被东吴杀害后,于禁也被东吴俘虏,后来回到魏国,晚节不保的他羞愧而死; 许褚:病死。 最后为偶然的是诸葛亮的失街亭


月夜luck


实力此消彼长,自然统一。统一范围和统治力有关,自秦以后,时有叛国,而无叛郡。无他,郡县制统治力高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