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將雲集,為何賬下只有張遼一人入選七十二名將?張飛鮮少獨當一面,為何卻能入選?

木尤如此


都別搶,我來答。

武廟是祭祀孔子的文廟相對的另一個廟宇,它主祭的是姜子牙,所以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它是唐代時期形成的,在規格完全照搬了文廟的那一套,譬如文廟把孔子尊為聖王,武廟也把姜子牙尊為聖王。

文廟有一個亞聖孟子,武廟也有一個亞聖張良,文廟有十哲,武廟也有十哲,文廟有配享的七十二子(和七十二賢人沒有關係),武廟也有七十二名將,而張遼就在七十二名將之列。那麼曹操手底下名將雲集,為何只有張遼一個人入選呢?

  • 入選標準

三國之中入選七十二名將有以下幾位: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張遼、關羽、周瑜、陸遜;

因為這份名單隻截取到唐朝時期,所以很多歷史上的名將並沒有入選,如岳飛、薛仁貴、狄青、徐達之類的,所以就這份名單來說其實是有水分的,但沒有辦法,畢竟人家唐朝搞的早,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至今基本上就沿用了這份名單。

曹操手底下的名將確實挺多的,譬如有八虎騎(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還有五子良將(于禁、張頜、張遼、樂進、徐晃)以及兩名猛將許褚和典韋。那麼為何只有張遼入選了呢?

其實入選武廟的標準是很籠統的,是從各方面來進行考量的一個綜合標準,如:戰力、謀略、人品這些方面。

  • 戰力方面

其實就戰鬥力上來說,張遼並不是最強的一個,雖然不敢說所有人都能吊打他,但曹操手底下那些名將也都不是吃素的,隨便拎一個出來基本上都能和他打個五五開,像許褚和典韋這種輸出型的猛將,恐怕更是能夠壓著張遼打。

但是我個人感覺唐朝人在評選時可能對戰力方面不太重視,基本上這個將軍只要戰鬥力不是太弱,能夠交出一份及格的成績其實就能過關。而且真實歷史下,對武將的戰鬥力其實要求不是很高,不會非得具備能夠“萬人之中取敵將首級”這種誇張的能力。

而且現實歷史中也不會出現說像《三國演義》那樣開打之前先來個“武將鬥法”,畢竟武將是負責調兵遣將的人,是很重要的人物,不可能讓武將上去冒這種風險,就像麥克阿瑟不會帶著士兵衝鋒一樣。

  • 謀略方面

張遼在謀略方面確實不錯,在曹操手底下基本上屬於一流武將的行列。你看他自從投降曹操以後,在建安六年(201年)和夏侯淵一起攻打昌豨,在《孫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叫做“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最一流的戰術是採取謀略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通過最小的損失達到最大的利益,而像發動戰爭,攻打城池是最低下的手段,所以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無法解決的問題,才通過戰爭來解決。

當時張遼在觀察昌豨一段時間後對夏侯淵說:

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三國志·張遼傳》

意思就是昌豨也沒有意向要決一死戰,不如招降他,最後張遼成功勸降昌豨。而且當時張遼他們面臨一個什麼困境呢?就是糧草不濟,再圍下去首先得把自己給圍死,由此可見張遼是一個有頭腦的人,不是隻會耍兵器。

其中張遼最著名的一次戰績就是北征烏桓時的“白狼山之戰”,當時曹操抵達烏桓後,敵人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採取郭嘉的意見輕兵前去,因此主力部隊還在後方。當時大家看到敵人數量很多,都不贊同出擊。

只有張遼力排眾議,認為現在應該趁著敵人陣列還沒有佈置好攻打對方,曹操為此很欣賞張遼,於是同意了他的建議,在張遼的帶領下大破烏桓,還斬殺了對方的單于。

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三國志》

這一戰給張遼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大的名氣,有些人甚至拿來和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甚至還寫詩讚美張遼說:

衛青開幕,張遼闢土,校尉嫖姚,將軍捕虜——《登長城賦》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綜向投降,當時荊州人心未附,所以在張遼軍中出現了謀反,當時軍營一片混亂,張遼迅速傳令下去要求沒有參與叛亂的人按兵不動,以免被謀反者煽風點火,使局勢更加混亂,因此很快平定了叛亂。

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陳而立。有頃定,即得首謀者殺之——《三國志》

因為這件事,《通典》評價他說:張遼審計,立擒賊首,亦同料敵之義。

此外張遼還有一個“八百勇士退東吳”的傲人戰績,當然了這其中可能有誇大的成分,而且這八百人也不可能在正面和孫權的十萬大軍對抗,實際上只是依託牆高城堅的合肥擊退了孫權,但無疑也表現出張遼出色的指揮能力和勇氣。

可見,張遼確實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膽大心細,有謀略,也有勇氣,確實是一個一流的武將。

  • 人品方面

張遼最初是跟著呂布混的,後來呂布被曹操擊敗以後,張遼就投降了曹操。之後一直輔佐曹家到曹丕時代,算是兩朝重臣了,人品方面自然是沒得說。曹操因此用“四字訣”來評價張遼說:

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總之是曹操非常器重的一名武將,個人感覺唐朝人在評選七十二名將時標準不一,譬如像張飛、鄧艾這些人的水分都挺大的,張飛固然是一員猛將,但是謀略不足,最後還被自己的士兵給殺死了。他能入選其實無非是憑著和劉備之間那種結拜關係。

畢竟在封建社會下要宣揚君臣之間的尊卑關係,以及臣子的忠義,像關羽、張飛都對劉備很忠心,所以自然就被當成“模範代表”選進了武廟裡。而且由於這份名單的時間很倉促,只截選到唐朝,像後面還湧現了很多出色的將領都沒有入選,所以對於這份名單其實不必太過於認真。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贊關注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圍爐談史


  1. 七十二名將有兩種說法,在明朝以前的七十二名將中,姜子牙是排位第一的;漢朝的張良排在第二位的,關羽卻排名在張飛、張遼之後;明朝末期,七十二名將排位發生了變化,最大的變化是關羽排在了第一位,武聖關羽由此而來。 今天我們說的不是武聖關羽,而是說說三國時期的張遼和張飛,為何只講這兩位?因為題主說了,曹操大獎雲集,為何帳下只有張遼一人入選七十二名將?而對於張飛入選七十二名將產生疑惑?能有此問者,想必對於張飛的形象所誤導吧。


  2. 三國時期,曹魏實力最大,原因在曹操地域廣,兵多將廣毫不誇張;戰將千員,雄兵百萬這倒是有點雖然有點誇大了,但在三國時期,曹魏是最大的,這是事實。曹操賬下五子良將排位排位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曹氏、夏侯氏眾將無一人入選。張遼入選七十二名將是名副其實。

  3. 張遼:

  4. 張遼,字文遠。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傑出的軍事家;曾從事丁原、董卓、呂布;後歸順曹操。應該說是事從四主,張遼雖如此,但每事一主皆是忠心耿耿;而不像三姓家奴的呂布,每事一主皆背離。本質上張遼是和呂布不同,所以後人對呂布口誅筆伐,而對張遼讚賞有加,最後還代表曹魏進入七十二名將之列,可以說張遼的能力出眾不凡。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顯示其勇,以八百對戰孫權十萬之眾,毫無懼色,不但如此,還差點把孫權給捉了,其後多次交鋒,孫權也沒有討到任何便宜,這就是有名的逍遙津之戰成就了張八百之威名。

  5. 曹操對張遼的評價:"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由此可見張遼不但是強將中的強將,勇猛沒得說,領軍之才顯露無遺。上榜七十二名將之才當無愧。

  6. 張飛:

  7. 張飛(168-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人,有"萬人敵"之稱。

  8. 剿黃巾起義時,跟隨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初戰就殺死敵方大將鄧茂。

  9. 劉備和曹操爭鬥於新野時,劉備南逃,曹操派精騎兵追至當陽橋,劉備棄妻先逃,張飛帶領二十騎拒後,張飛斷橋、立於河邊,大叫:“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借用一首詩,更能簡要說明張飛“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坂橋邊水逆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飛定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

  10. 張飛,勇猛不必說了;對劉備的忠心更不必說了。張飛性情豪放,心快口直,為人忠誠實在,對劉備忠心不二;虎膽龍威之身,是個不怕天不怕地的主,在三國中他沒有怕的人,只有怕他的人;當陽橋的威名尤在,燕人張飛在此,誰敢與我一戰?曹操尤感懼之,曹軍將士不敢一人上前,何其勇猛;比起張遼還要多幾分膽大。義釋嚴顏,戰張郃皆發揮其勇猛之外另一面,以智力獲勝的事實。忠誠、耿直、勇猛、可靠的品質,入列七十二名將,標配。

  11. 七十二名將,三國就有這幾位武將入列;鄧艾、張飛、呂蒙、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當然還有如諸葛亮、周瑜等,他們入列了文廟了。


歷史戲語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何謂72名將?


我國古代有文廟和武廟一說,文廟供奉的自然是“天地之先師”孔子,然後是其72位知名門徒。而武廟供奉的則是姜太公,以及自春秋以來到大唐時期的72位名將。

在武廟當中,72名將被分為了四個檔次。

第一檔:張良。
張良在第一檔的原因是因為宋朝時期,對張良的評價頗高,有“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一說。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三檔: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
四檔: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飄、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但、郭元振、李晟,並東向。

那麼從中我們能看出,三國時因為恰逢亂世,湧現的將才濟濟,上榜人數也是頗為驚人。

其中,蜀漢三人,孫吳四人,然而擁有當時最強大實力的曹魏,竟然只有張遼一人入選,那麼所為何故呢?

我們就先來分析一下,宋人編制這個72名將序列時,參考的標準是什麼。

第一、忠勇之士。

忠勇乃是名列72名將最為關鍵的標準。

這其實很容易理解,對於統治者而言,作為一個將帥之才,最大的優點是什麼?當然一是忠心,二是勇猛。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實力很強卻無緣72名將名單的緣由所在。

張飛的忠誠自不必說,和劉備桃園三結義後,對劉備那是肝腦塗地也在所不辭。而勇猛,張飛自亮相就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猛人相,在整個三國時代,縱橫捭闔,有他打不過的,戰不勝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是他怕的。這份勇猛,在三國時期,也當屬翹楚的所在。

而張遼對曹操的忠心程度自然也是日月可鑑。張遼的勇猛也自然不在話下,作為曹操座下大將之一,張遼以數千人之力,據東吳十萬軍馬的功績。

第二,獨當一面。

獨當一面,其實不再單純是為將之能,而是統帥能力。曹操治下謀士眾多,將帥濟濟,為何只能有一個張遼脫穎而出?原因就出在曹操自己身上。

曹操是那種喜歡親歷親為的統帥,從三國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曹魏的戰鬥,都是在曹操的指揮之下完成的。也就說,其實,擔當統帥之才的就唯有曹操一人。能力太強掩蓋了自己手下的光芒。雖然手下的人才濟濟,個人實力也都不俗,但是曹老闆的光芒太盛,其他人不過是按照其指示而為,這就直接讓曹操治下的很多將才失去了名列72將的資格。

再來看張飛。劉備雖然開始的時候也是親歷親為,但是因為將少兵寡,很多時候處於疲於奔命的逃命狀態。這就給了關羽和張飛獨當一面的機會。關羽自不必說,張飛獨立領兵對敵並取得良好戰國的機會就有三次。

最著名的當屬僅僅帶著20餘騎就敢斷後,其中展現的謀略和過人的膽識,絕非一員只能執行統帥命令的武將所能媲美。而義釋嚴顏和大破張郃,則為他留下愛才惜才以及勇猛的美名。

第三,帝王不入。

其實,帝王不入72名將的緣由很簡單,這並非是因為帝王的能力不足,其實很多時候恰恰相反,每一個開國的帝王必然是一個絕佳的統帥之才。甚至連劉邦,都能入選而上。但編制的目錄為72名將,名將服務的對象忠心的對象是各位帝王。那麼帝王的忠心對象是誰呢?自己?顯然不合適。所以,任由一個帝王擁有通天徹地之能,如曹操、司馬懿等,都不可能入選這個名單。

所以,綜上各種原因,也就容易理解為何張飛能入,而曹操手下只有張遼一個人可以入選了。


Crazy歷史


所謂的七十二名將是指武廟中用來陪祭主祭呂尚(姜子牙)的七十二位古代名將,唐朝時,武廟從最先的武廟十哲到六十四名將,宋朝時,陪祭增加到七十二名將,是為了對應文廟中孔子有七十二門徒陪祭。

而七十二名將屬於三國時期僅有12人,分別是諸葛亮、鄧艾、張遼、張飛、關羽、呂蒙、周瑜、陸抗、陸遜、杜預、羊祜、王浚。而屬於曹操手下只有一人,就是張遼,屬於劉備手下有三人,就是諸葛亮、關羽和張飛,屬於孫權手下有三人,就是呂蒙、周瑜和陸遜。

作為三國時期最大勢力的曹操,雄據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之地,手下人才濟濟,戰將千員,謀臣無數,為何只有張遼一人能上榜古代七十二名將?

雖然評選七十二名將的唐、宋兩朝沒有公佈評選 標準,但從上榜的名將來看,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名將戰績。

作為名將一定是有戰績作為支撐的,武廟在唐宋時期的主祭是呂尚,到了明清時期的主祭就變成了關羽,雖然人選有統治的有意為之,但無論是呂尚,還是關羽,都有諸多的戰績作為支撐的。

而作為陪祭的名將自然也是如此,比如鄧艾有滅蜀的功績,呂蒙有奇襲荊州的功績,周瑜有赤壁之戰、南郡之戰大敗曹操的功績,陸績有夷陵之戰敗劉備、石亭之戰敗曹休的功績。

當時曹操手下的名將可謂不少,比如五子良將的于禁、徐晃、張郃、樂進、張遼,再比曹氏夏侯氏猛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曹真、曹休等,其他的還有典韋、許褚、龐德等將領,但這些名將中能夠被入選七十二名將的,只有張遼一人,為什麼會這樣?

2、名將道德素質不能太差。

既然是統治者來評選的,肯定有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有一定的要求,至少一個處處背叛的名將是不可能入流的,比如三國時期的呂布,另外殺人太多的名將也不能入選的,比如戰國時期的白起因為一生中殺了一百多萬人,宋朝統治者取消了名將地位。

而關羽作為忠君的代表及標誌性人物,能夠在明清兩朝成為主祭,一半是因為戰功,一半是因為忠君思想,所以七十二名將評選的標準只看戰績,而是一個綜合指標。

再回過頭來看曹操手下的將領,為什麼只有張遼入選?

很簡單,因為除了張遼,其他武將的戰績都不突出。先說五子良將,如果問于禁、徐晃、張郃、樂進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戰績?你肯定是回答不了的,因為這四人的不太突出的戰績非常多,能夠讓人印象深刻的戰績幾乎沒有,但是一提到張遼,你馬上就會想到“合肥之戰張遼八百勇士大破孫十萬”,這就是張遼能讓人特別記住的功績,也成了張遼極具突出的戰績。

當然張遼也不止合肥之戰這一件功績,只是這一功績太過出名,所以才讓人記住了,張遼一生的小戰績也是數不勝數,史書也記載得非常詳細,比如曹操北征烏桓發生的白狼山之戰,張遼作為曹操的先鋒率軍作戰,陣斬烏桓單于踏頓,這也是張遼的戰績。

另外,造成曹操手下將領沒有特別突出戰績的原因與曹操本人息息相關,因為曹操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是牢牢地篡住了兵權,曹操本人幾乎領導了曹魏所有對外的重大戰役,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平定漢中之戰、平定關中之戰,除非曹操無法分身,否則他不會讓任何一個外姓將領獨自領導一場大戰,正因為曹操不願意放手,所以曹操手下沒有真正能獨擋一面的大將。

而張遼之所以能在合肥之戰中光彩奪目,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沒有曹操在,所以張遼才能發揮自己獨立的能力,曹操留在合肥雖然只有七千兵力,卻由三個相互制衡的將領來領導,分別是張遼、樂進和李典,而且三個還是彼此有矛盾的,可見曹操對將領防範之心有多深,也就造了曹操手下沒有獨擋一面的大將。

像夏侯惇基本上沒有什麼戰績,夏侯淵雖然有一些平定關中的戰績,但不突出,而且還在戰場上因為魯莽行事被劉備軍陣斬,讓其名將光芒大打折扣,其他的如曹仁守城能力倒是較強,但戰績不多,曹純過於低調,沒有突出戰績,曹真和曹休也是如此,典韋和許褚只能算護衛型的將領,正史中沒有功績。

再來看劉備手下的張飛沒有特別突出的戰績,為何能夠輕易進入七十二名將呢?

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張飛特別突出的戰績只有兩件:

1、長坂橋前率領二十餘騎斷後,曹軍數千追兵不敢靠近;

2、宕渠之戰大敗曹魏名將張郃,把張郃萬餘人馬打得全軍覆沒。

而張飛不突出的戰績還包括:張飛獨自率軍攻破江州,生擒嚴顏;獨自率軍攻下巴郡和巴西郡。

除此之外,張飛就沒有其他史書記載的戰績了。但是,沒有記載並不代表張飛沒有戰績。至少有一個實例就能證明張飛有其他突出戰績沒有被記載下來,這從曹操手下的謀士程昱和郭嘉對張飛的評價就能看出來。

程昱評價劉備、關羽、張飛是:

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

郭嘉評價劉備、關羽、張飛是:

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

程昱和郭嘉都是曹操手下的五大謀士之一,作為謀士而且還是敵方陣營的謀士,對劉備、關羽、張飛的評價應該是相當客觀的,關羽和張飛被合稱為三國時期僅有的2個萬人敵,一定是有戰績支撐的,只是沒有記載下來而已。

郭嘉病死於公元207年底,而史書上關於張飛的所有戰績,包括長坂橋斷後、宕渠之戰都發生在公元208年及之後,這個時候郭嘉早就去世了,郭嘉只能根據他在生前對張飛英雄事蹟的瞭解來評價,作為極為出色的謀士,他不會長敵人志氣而滅自己威風的,那麼郭嘉來評價張飛為萬人敵的戰績去了哪裡了呢?史書沒有記載,或者缺失,或者陳壽不敢寫,但一定有,只是你我不知道而已。

另外,張飛被記載下來的所有戰績都是獨自完成的,比如長坂橋前率領20餘騎兵阻擋曹操數千追兵,曹軍都不敢上前,這可不是小說,而是真實的歷史,張飛之所以敢阻擋,就是因為他有這個能力,而且很有可能張飛之名早已聞名曹軍,戰場上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曹軍再厲害也會怕死,如果不是張飛在這之前如雷貫耳,數千曹軍怎麼會不敢上前攻擊張飛呢?

另外宕渠之戰張飛大敗曹魏名將張郃,把張郃萬餘人馬打得全軍覆沒,這一仗張飛也是大獲全勝,這種把對方名將打得全軍覆沒的戰爭,你在三國找不到幾場,況且張郃可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戰功赫赫,這樣都敗在張飛手上,還是全軍覆沒的那種,你會覺得張飛不厲害嗎?

況且從晉朝開始,歷朝歷代如果比喻猛將,就形容為關羽張飛之勇,關羽張飛已經成為勇猛武將的代名詞,這可不是虛的,是實打實的戰績換來的,所以關羽和張飛都能進入七十二名將。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七十二名將並非是現代網友投票選出,而是宋朝選出在武廟與姜太公一同受人們香火供奉的宋之前的名將,非忠義之輩不能上榜。張飛、張遼皆為三國時期的名將。那麼,三國亂世,群雄紛起,名將數不勝數,尤其是曹魏一方,為何只有張遼和鄧艾兩個人可以上榜,其他人為何不行?

七十二名將由來

宋朝時,有文武兩廟,文廟供奉著“文宣王”孔子和他的七十二名弟子,為了和文廟相對應,宋微宗時期,有大臣進諫,建議重新調整武廟的佈局。官方,便重新選出七十二位以前的名將作為陪祀,與姜太公一同享受人間香火供奉。

這七十二名將按照評獎又可以劃分為四個檔次

第一檔:張良

第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第三檔: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李光弼

第四檔: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但、郭元振、李晟

七十二名將選拔出來更多的是為了教化作用,教導百姓要想這七十二位歷史名人學習,報效祖國。政治色彩已經遠遠超過宗教祭祀和祖先崇拜,但是對於當時的宋徽宗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張飛與張遼

三國亂世群雄紛起,名將數不勝數。在上面的名單中,三國總共選入8位,從西周直到宋之前,單單三國就佔了九分之一的名額,足以見出三國諸名將的實力了。

張飛

張飛可是劉備身邊為數不多的大將,不僅能夠帶兵打仗還寫的一手好字。當然張飛能夠上榜,也是有過硬的本事和驕人的戰績的。

據水斷橋 我想提起張飛恐怕沒有人不知道這一段典故吧,只是演義中有些誇大了。公元208年,劉表病死,劉琮投降曹操,失去安身之所的劉備只得落荒而逃,曹操也不會放過這次機會,趁勝追擊。曹操一路追到了當陽橋,劉備派出張飛斷後,而張飛面對曹操大軍只招集二十餘騎,就敢對著曹軍大喊“我就是張益德,可以來決一死戰”。

義釋嚴顏 此戰既能體現出張飛的“智”,更能體現出他的“義”。公元212年,劉備受其宗室劉璋之邀,入川共同對付張魯。第二年,雙方決裂,張飛率軍從江州一帶攻入,與劉備匯合。江州守將嚴顏拒不投降,被張飛用計攻破。俘獲嚴顏後,這位老將拒不投降的豪氣打動了張飛。張飛將其引為座上客。

大破張郃 公元215年張郃前來騷擾,張飛與張郃兩軍相對五十多天,最後張飛將張郃引入瓦口關,藉助地勢大破張郃。

張遼

與張飛同為三國亂世的名將,張遼無異是曹操賬下最為出色的那個。張遼的一生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為曹操南征北戰,使得北方逐漸平穩。

招降昌豨 公元201年,張遼與夏侯淵一同圍攻昌豨,歷經數月,即將彈盡糧絕。眾軍士紛紛心生退意,但張遼仔細觀察昌豨,發現他也是強弩之末。於是說服眾人,隻身前往勸降對方。

奇兵破吳 公元215年,張遼鎮守合肥,孫權率領數萬大軍進攻。張遼趁其尚未站穩腳跟,招募死士,攻入孫權營中。奮勇殺敵,殺得孫權膽戰心驚,吳軍銳氣也由此而破。


牧童不指杏花村


中國古代七十二名將也叫宋代武廟七十二名將,它是由宋朝官方評選的,為了表彰有史以來傑出的文臣武將,特意修建了“文宣廟”和“武成王廟”。文宣王廟的神主是孔子,配享孔門七十二賢人,武成王廟的神主是姜太公呂尚,也評選了七十二名將配享。

這七十二名將囊括了宋以前的所有朝代,反應了宋朝官方對武將的認可標準,除了會打仗,還必須是忠義雙全。

七十二將裡只說三國時期,有魏國的張遼,鄧艾;蜀國的諸葛亮,關羽,張飛;東吳的周瑜,呂蒙,陸遜,陸抗。

那麼三國名將何其多,為何張飛能夠上榜?

下面先細數一下張飛的個人成就:

第一,據水斷橋。公元208年,曹操率軍攻打荊州,荊州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得知後放棄新野準備向南進佔江陵與曹操對抗。最終導致日行僅十餘里的劉備軍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軍追上擊破,劉備棄妻子走,命張飛率敢死隊二十騎斷後。張飛利用河道,拆毀橋樑阻止曹軍追擊,他瞪起眼睛橫握長矛,大叫:“我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曹操手下的一流悍將,如曹仁、夏侯惇、曹洪、許褚、張遼、樂進、李典、于禁,一時間被張飛的勇氣所奪,都不敢上前,最終嚇退曹兵。


第二,義釋嚴顏。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劉備與劉璋決裂,軍師龐統中流矢身亡。張飛、諸葛亮、趙雲等領荊州兵入川增援。大軍到達江州,江州守將嚴顏據守不降,張飛將其攻破,佔領江州,並生擒嚴顏,張飛對嚴顏大喝到:“大軍到來,你怎麼不投降還敢與我大戰!”嚴顏回到:“你們無理侵奪我們疆土,我們這裡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張飛大怒,令牽下去斬首,嚴顏面不改色大聲說道:“斬首就斬首,你發的什麼怒!”嚴顏拒降的豪氣感動了張飛,張飛將其釋放,並將其引為上賓。


第三,大破張郃。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擊敗漢中張魯,張魯逃入巴西,劉備聽說後派黃權前往迎接,但張魯隨後向曹操投降。張魯投降後,曹操因後方叛亂而回師,一方面留夏侯淵鎮守漢中,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進犯巴西,擾亂巴西郡民。張郃進兵至宕渠縣,寇犯百姓。劉備一方面自己親自駐紮江州,另一方面令張飛駐紮閬中,進攻張郃。張飛率軍與張郃相據五十餘日。張飛率領精兵萬餘人主動進攻宕渠的張郃,張郃率兵迎擊,張飛將張郃引到瓦口關,山道狹窄,張郃軍前後軍不得救應,被張飛打得大敗,張郃為了逃命,只得放棄戰馬攀山而逃。將張郃打的全軍覆沒,為劉備攻取漢中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另外分析一下張飛的職位。 劉備稱帝后,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西鄉侯。車騎將軍的地位是可以想象的尊貴與顯赫。在昭帝之後可加大司馬之號,為掌管京師乃至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官。而司隸校尉同樣位高權重,用一句話就能概括“司隸校尉,舊號臥虎,誠以舉綱而萬目理,提領而眾毛順。”在司隸校尉面前,不管是皇太子還是三公九卿,是龍給我盤著,是虎給我臥著,不老實就秘密弄死你!可見劉備對張飛之倚重信任,關羽死後,無出其右!劉備能識人用人也是非常出名的,從側面也反應了張飛的能力!

另外,張飛從劉備草莽之時相隨,多經坎坷,至死不棄,更是忠烈無雙,得享武廟七十二名將,名副其實!

張遼,魏國五子良將之首。逍遙津之戰,名動天下。 公元215年,張遼以八百將士硬擊東吳的十萬大軍,先後兩次大破東吳。戰役前期,張遼率領800將士衝擊東吳的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東吳猛將陳武被斬殺,孫權丟掉主帥麾旗,逃跑到山冢,東吳軍隊全都披靡潰敗、望風而退、聞風喪膽。戰役後期,張遼率領追兵,再次擊破孫權、甘寧、淩統等人。孫權蹴馬趨津,跳過斷橋,才免於被活捉。



更難能可貴的是張遼與另兩位守將李典樂進不和,但是大敵當前,能夠捐棄前嫌,協力退敵,足顯大將風範!

至於曹操手下其他大將能力也都很強,典韋,許褚勇猛無敵,但是都是曹操保鏢的角色;夏侯淵死於黃忠刀下,張合敗於張飛之手;夏侯惇留守後方;曹仁更偏於防守,曾擋住周瑜,關羽圍攻,但曹仁率兵進攻濡須口,慘敗於吳將朱桓;于禁兵敗而降,為人詬病;徐晃戰功很多,然而多是在曹操或者其他宗室大將指揮或配合作戰,缺少坐鎮一方的經歷或者名動天下的大戰。

綜上所述,張飛與張遼能夠入選七十二名將,名副其實,二人也是各有千秋!


雪滿刀弓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七十二名將,來源於宋朝武廟,其實在宋朝之前,唐朝時期設立武廟之初,張遼與張飛不僅在唐朝六十四名將上榜,同樣也位於宋朝的七十二名將。張遼是曹魏的“五子良將”之首,張飛同樣是蜀漢的”五虎將“之一,這兩人入選七十二名將是實至名歸的。

曹操手下大將如雲 為何只有張遼一人入選七十二名將?

曹操在東漢末年到三國之初,佔據了天下十三州的九州之地,地大物博,資源豐厚,曹操手下也是戰將千員,兵力數十萬,是東漢末年後期最大的軍閥勢力。例如曹操手下有曹魏八虎騎,有五子良將等等。在曹魏的陣營裡,與張遼可以相提並論的不說別人,與張遼一起作傳的就有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曹操大將雲集,但曹魏陣營只有張遼與鄧艾兩人成為七十二名將,為何呢?我個人覺得反而就是與曹操本人有關,為何這麼說呢?曹操本人就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和戰略家,曹操是非常善於行軍打仗的,曹操和手下猛將征戰一生,但很多著名的戰役都是曹操親自指揮或督戰的,可以說有這麼一位優秀的軍事家,掩蓋了手下猛將的才能和獨自發揮水平的機會。但張遼能在眾多良將中脫穎而出,靠的是張遼善於抓住時機和勇猛善戰以及對戰場形勢的判斷,從而能獨當一面。

張遼的才能屢次受到領導曹操的讚譽和賞識,一次是在白狼山之戰中,張遼膽氣謀略與曹操一致,以長途跋涉的少量兵力大破以逸待勞的烏桓與袁氏兄弟,解決了邊境烏桓的隱患。還有一次就是鎮守合肥期間,以七千守軍守住合肥陣地以及二次以突襲戰擊敗東吳孫權,使東吳再以不敢輕易犯境。

這兩次戰役,第一次白狼山之戰眾多大將參戰,有徐晃、張郃、韓浩、史渙、鮮于輔、閻柔、曹純等大將,但只有張遼主張出兵破敵,曹操把麾旗授予張遼,張遼指揮數萬騎兵衝鋒在前,一舉攻破了烏桓大營,斬殺踏頓,獲得了勝利。第二次合肥之戰中,也是張遼主張主動出擊,搞突襲戰,先挫了孫權的銳氣,再堅守,在孫權退軍時,再次出擊差點活捉了孫權。

事後,曹操來到合肥的戰場,沿途走過交戰的地方,感慨良久,感慨的是張遼等人的不易,以七千守軍不僅守住了合肥,還擊退了東吳的大軍,穩定了東線的戰局。

正史裡記載曹操對張遼的評價

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見《三國志張遼傳》

正是這兩次突出的戰績,成就了張遼的名將之名,尤其是合肥之戰,張遼與樂進、李典三人離開曹操的情況下,獨自作戰的情況下勝利的,加上此戰的影響力,張遼的才能與謀略堪比曹魏的一流名將。

說完張遼,再來說張飛。

張飛為何也能成為後世敬仰的名將呢?張飛文武兼備 入選名將無可厚非

關於題主所說的張飛擊敗張郃是局部性的小規模戰役,不可否認,但在三國人口急劇下滑的背景下,並不是所有的戰役都是大規模的哦,比如官渡之戰,據可靠史書記載兩方的實際兵力,曹操就只有二萬左右,袁紹有十一萬左右,所以大規模的戰爭在整個三國曆史上並不多。張飛作為名將絕對有拿得出手的戰績。

張飛的勇猛世所罕見,與關羽一起是當世的“萬人敵”,張飛的武力超群,是一位非常勇猛的虎將,這是大多數人的認知,除了勇猛,張飛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特點呢?

其一:在當陽,曹操追著劉備一天一夜,劉備留張飛和二十騎斷後,張飛據水斷橋,成功掩護了劉備的撤退,並在一定時間內阻擋了曹操的追兵,這種膽識和氣魄足以勇奪三軍,比起張遼不遑多讓了。


其二:在劉備入川與劉璋決裂後,張飛奉命入川相助,在江州義釋嚴顏,感化嚴顏後一路攻克沿途的郡縣,成功與劉備在成都回合。自古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張飛以誠相待,不正是謀略的最佳體現嘛。

其三:在巴西宕渠擊敗曹魏名將張郃,張郃以善於巧變著稱,率領數萬兵力來攻打巴西,張飛率萬餘精兵來迎戰。結果張郃在狹窄的山路被張飛所破,匆忙間只能與十數隨從從小道逃亡,可以說是完敗於張飛。張郃也是身經百戰的老將了,兵力多於張飛的情況下,還有此大敗,從這裡可以看出張飛也是善於謀略和利用地形來判斷形勢,從而想出破敵之策。

其四:張飛從涿郡追隨劉備後,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不離不棄,危難之際還是富貴發達,都一如既往,相比關羽曾投降過曹操,張飛更是個忠義無雙的猛將。

結語:張遼與張飛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關於入選六十四名將或七十二名將的標準,史書上有記載,只要是“良將”就可以,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名將的標準,但在筆者眼中,張遼與張飛各自有自身的突出閃光點,或許這就是後人把他們列為名將的原因吧。

感謝你閱讀,我是紫氣東來,喜歡三國曆史的朋友如果關注我的話想必是極好的。

對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討 謝謝。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張飛的戰績無論從殲敵人數還是意義上來說都非常大,一點不比張遼差,曹操手下其他將領還真沒人能和他比。

張遼入選名將之列最主要的戰績莫過於合肥之戰以800騎突擊十萬吳軍,殺的東吳人人喪膽,此後又在逍遙津追擊撤退的吳軍,差點活捉孫權。這一戰張遼在曹操遠在漢中,難以迅速救援的情況下擊退吳軍,穩定了東線,意義重大。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張遼突擊吳軍主要是殺了一個出其不意,在氣勢上壓倒了對方,但是他畢竟兵力有限,不可能殺傷太多敵人。而在張遼退回城後吳軍還是圍攻了合肥十幾天,最後因為疾病橫行才撤退,也可以證實這一點。

相比之下,張飛除了長板橋單騎喝退曹兵之外,在宕渠之戰還擊敗了名將張郃,而且還殺了對方一個全軍覆沒。雖然《三國志》上沒有明確寫張飛殲滅了多少敵人,但是張飛在最後突擊魏軍時就帶了萬餘精兵,那麼當時他手下的總兵力應該更多。而張郃是主動率軍進攻張飛鎮守的巴西,他的兵力也不可能比張飛少,所以這一戰張飛殲敵至少在上萬人。

和演義裡動輒出兵幾萬幾十萬不同,歷史上三國時期上萬人就是規模很大的戰役了,像曹操留守合肥的總兵力不過七千,關羽北伐襄樊也不過兩三萬人,能一次殲敵上萬人可以說是非常驚人的戰果了。

而且張飛此戰意義也非常大,自曹操攻佔漢中以後,由於擔心他會繼續進攻益州,因此益州一日數驚,民心動盪,難以平息。但是張飛一舉擊敗張郃,將來犯的曹軍全殲,這一戰果極大的穩定了民心、軍心,劉備也得以整頓力量,集中兵力和曹操爭奪漢中。

曹軍其他將領和張飛相比,要麼有過敗仗,比如曹仁敗給周瑜,張郃輸給張飛,于禁敗給關羽,夏侯惇被人抓過俘虜,夏侯淵乾脆被砍了腦袋,要麼像徐晃、樂進那樣,雖然沒有大的敗仗,但是也沒有太突出的戰果,自然對他們的評價要比張飛和張遼差一些了。


不沉的經遠


張飛擊敗張郃如果算是局部戰役,沒有獨擋一面經歷的話,張遼同樣沒有。

張遼能夠拿出來的戰功有兩處:列柳城之戰斬蹋頓,合肥之戰

然後遺憾的是,兩處戰場張遼都不是總指揮。也沒有調兵遣將,指揮大規模作戰的情況。所以和張飛一樣,張遼一生都沒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案例。

張遼可以入選,張飛為什麼不行?

合肥之戰,守軍7000,分別由樂進、張遼、李典統領,李典的地位稍遜二人。但樂進和張遼是平級的,此時一個折衝將軍、一個蕩寇將軍,而且都假節。

但從曹操的佈置(張、李出站,樂將軍守)來看,明顯合肥城內以樂進為首。樂進是曹操的元戎老臣,張遼是降將,合肥以樂進為主也在情理之中。

關鍵在於張遼的突襲戰打的太漂亮了!率八百人突襲孫權前軍,還能活著回城,可以說是打了孫權一個措手不及。

但拋開華麗的外衣,雖然張遼的突襲戰讓人震撼,但也不過是一次小規模突襲作戰而已,戰術的目的就是打擊孫權軍的士氣振奮曹軍士氣而已。

孫權圍城不下,又發生了瘟疫,所以退軍,自己率一千人斷後,再次被張遼率數千人突襲,張遼這才刷出個“逍遙津”的名聲。

所以終張遼一生,也不曾如關羽、諸葛亮、陸遜等人一樣率領大兵團作戰。他能進七十二將,張飛也同樣可以。


九尾讀正史


唐朝玄宗、肅宗兩位天子在位期間,唐朝朝廷設置了武廟,以祭祀姜子牙為主,附帶祭祀唐之前歷代名將七十二人——這便是著名的“武廟”七十二子。其中,在三國階段,曹操陣營中,只有張遼一個人入選,而劉備陣營中,關羽和張飛都得以入選——三國時代,曹操集團武將方面人才濟濟,但是卻只入選張遼一人;而張飛很少有獨當一面的戰績,卻得以入選,這背後隱情何在?


個人認為:

價值觀導向

作為統治者來說,將民眾的價值觀導向到對自己有利的方面,是統治者的本能。唐朝皇帝設立武廟的時候,也考慮到通過武廟來對武將進行價值觀方面的改造、教育。對於唐朝皇帝來說,忠於皇帝,就是大唐朝廷乃至後世歷代朝廷的核心價值觀。

因此,在篩選武將的時候,需要選擇具備忠臣良將概念的武將,不能選亂臣賊子——武廟中,類似冉閔這樣在當代網絡被追捧的人物,在唐朝朝廷觀念裡,是不被認可的。


在三國時代的蜀漢集團中,最為忠於蜀漢政權的將領,莫過於關羽和張飛。張飛雖然沒有獨當一面的戰績,但一來具備較高的知名度,二來忠義程度遠遠超過歷史上大部分武將,因此,唐朝朝廷選擇讓張飛入選武廟,並希望藉此激勵當世和後世的將領學習張飛,為大唐效忠。

代表性問題

入選武廟的將領,其生活的時代跨度長達近千年。而這些武將又分別來自不同的政權,這些政權彼此之間還是敵對關係,因此對於入選武廟將領的名額分配,有必要慎重。

雖然三國時代,曹魏陣營人才濟濟,但是,出於比例考慮,分給曹魏陣營的名額只能有二人左右。而曹魏陣營的將領中,能獨當一面或者有滅亡敵國的將領,有三人:張遼、鍾會、鄧艾。其中鍾會陰謀謀反,在價值觀方面屬於亂臣賊子,因此不能入選。能入選的,只有滅亡蜀漢的鄧艾,以及威震逍遙津曾距離俘虜孫權只差一步之遙的張遼。


曹魏集團其他將領固然不乏蓋世英雄,但畢竟名額無法容納,所以,曹操時代的將領,只能入選張遼一個。

功績問題

此外,功績問題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武廟將領中,不乏有力挽狂瀾的名將,也有為所效勞的政權滅亡外敵的將領。曹操時代,其麾下具備這一屬性的將領,也只有張遼一人,這也是為什麼只有張遼一個人入選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