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原子弹的奠基人,在抗战时期带着技术回国,却错过了诺贝尔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的短缺,当时的我们正处于建设阶段,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好在当时许多的爱国先辈纷纷从国外赶回投入到建设国家的事业当中,就像我们所尊敬的钱老先生,他在第一时间,选择放弃了美国那些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为国效力,而除了钱老先生,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前辈,他们不该被历史埋没。今天来说赵忠尧回国的事,相比钱学森老先生,他回国的路程更加艰辛。

他是原子弹的奠基人,在抗战时期带着技术回国,却错过了诺贝尔奖

赵忠尧先生是浙江绍兴人,1902年出生。在年轻时,他就远赴英国留学,留学期间,他和当时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勤工俭学,刻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他和导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在1930年期间,终于有了新的突破,赵忠尧在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铅对硬x射线的吸收,在这个过程中他第一个捕获了正电子。在经过枯燥的实验后,他发现了一个新型的化学元素镭,这个镭元素是研究原子弹的必要材料!而当时中国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赵忠尧为了让祖国能够追上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脚步,他毅然决定带着镭回到战乱中,千疮百孔的祖国。

他是原子弹的奠基人,在抗战时期带着技术回国,却错过了诺贝尔奖

1937年的一天,清华大学长沙临时校舍门前,跑来了一个邋遢不堪的乞丐,一手拄着木棍,一手紧紧抱着个咸菜坛子,他不顾周围人同情鄙夷的目光,急切地对门卫说:“我要见梅校长,我有事要和他单独谈。”门卫见着他这个样子十分嫌弃,觉得来人是个精神不正常的疯子,便轰那人走,可那人就是赖着不走。

在乞丐和门卫纠缠的时候,梅贻琦校长刚巧外出送客,在发现校长出来以后,他马上就去拉住了梅贻琦,用沙哑的声音喊了一声“梅校长”,便放声痛哭起来。

这个行为吓了梅贻琦一跳,他起初没有认出这个“乞丐”,仔细一看,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他连忙上前握住赵忠尧的手,马上把他带到办公室,赵忠尧跟随梅贻琦来到办公室后,郑重地将那个咸菜坛子放在办公桌上,才轻嘘一口气:“这下我终于可以放心地睡个安稳觉了!”

梅贻琦询问了事情的经过,而赵忠尧也仔细的说明了一切。

原来,赵忠尧为了伪装自己,把镭放在毫不起眼的咸菜坛子中,自己打扮成老百姓,这才随着逃难的人群一起向长沙进发。一路上,为了保护咸菜坛子里的宝贝不被人日本发现,他白天藏起来,天黑了才敢上路,也不敢走大路,只挑那些人迹罕至的荒野小路走。他几乎扔掉了所有的行李,却从未让那个咸菜坛子离开过自己。一个多月的行走,风餐露宿,昼伏夜出,原本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这才变成了一个衣服破烂、蓬头垢面、拄着一根棍子的乞丐。

他是原子弹的奠基人,在抗战时期带着技术回国,却错过了诺贝尔奖

赵忠尧对发现正电子有非常大的贡献,他的研究足以获得诺贝尔奖。他最大的贡献是1950年他带着大批的加速器资料与关键设备,从美国途经日本回国,他把这些材料全部交给了中国科学院,在这个基础上他主持建造了我们国家的第一台加速器,那就是70万电子伏特的质子静电加速器。这个设备在1955年建成,这台加速器在我们国家的原子弹研发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他是原子弹的奠基人,在抗战时期带着技术回国,却错过了诺贝尔奖

1998年5月28日下午15时55分,赵忠尧因病逝世,享年96岁。他的一生对我国的发展和建设功不可没,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些前辈,正因为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我们的国家才有如今的强盛,我们才有如今的和平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