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开始也是靠纸上谈兵打动萧何,可他为何就能一路开挂,却不像赵括、马谡一样一败涂地?

黎小鱼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来回答:

一、提问者只看到韩信和赵括、马谡熟悉军事理论的一面。



诚然,从赵括、韩信到马谡都精通兵法理论,这是毋庸置疑的。

赵括在理论交锋时,干过了乃爸、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赵奢;韩信先后深得夏侯婴、萧何、刘邦的赏识,从理论上讲他在军事战术、战略上还是很有一套的。萧何是公认的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更是大汉开国皇帝,还是有两把刷子的;马谡深受孔明赏识,不仅在乃兄马良与孔明惺惺相惜、情同兄弟,孔明才智过人,是三国公认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外儒内法,绝不会仅仅徇什么私情而重用马谡,在孔明征讨南中时,马谡献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之计,可见其确实人才难得。

二、文友不能有认识误区,以为:所有理论家都是空头的。

有很好军事理论素养的人,并不都是空头理论家。军事家,有多种,以我党高级将领为例,有的既能打又能说、写,如左权、刘伯承、粟裕、彭雪枫、曾中生等。如林彪,抗战时在取得平型关大捷后,离开一线部队多年,到东北后照样打得风生水起,打得杜聿明、陈诚、卫立煌等满地找牙。刘亚楼受党派遣在苏联学了几年军事,从未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他,凭着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所学,在东北成为用人挑剔的林总的宝贝参谋长,亲临前线,指挥大兵团作战更是得心应手,不到三十小时就拿下坚城天津、活捉陈长捷!成为两党为数不多的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才。



你必须承担,搞军事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讲究天赋的,像毛主席、粟总等,他们没有系统地学过一天军事,却照样把仗打得风生水起。

三、对手的强弱也是必须考虑的。

韩信的对手,除了十面埋伏阵中的项羽,其余的对手要么刚愎自用、蠢笨如猪;要么就是像项羽,已陷入重围,神仙也救不了!而赵括的对手是名将白起,超强对手,且赵国耗不起了,只有放手一搏!马谡的对手是名将张郃,客观地说:要守住街亭,也有相当难度。


苍茫大地顾炜斌


韩信就是军事天才。是不能以常人来对照的。

中国的军事天才很多。

韩信,霍去病,陈庆之,吴起………

我记得亮剑有一段子:如果读军事理论能做将军,军事学院的教授全是将军了。

马謖,赵括是典型的学院派。

亮剑有一段讽刺学院派的:地图全是开阔地,一上战场全拉稀。[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楼上几位军事天才又各有各的特点。

韩信的仗全是巧打,奇谋频出,很少跟敌人硬干个。十面埋伏,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霍去病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史书没有记载霍去病读过啥兵书,汉武帝也是想锻炼一下他,结果收获了有汉一朝最耀眼的将星:8千人干翻人家几万。封狼居胥,到达军人荣耀的巅峰。

陈庆之很奇怪,前半生居然是个秘书+侍从。连个纸上谈兵都没有过。率七千人干翻三十万,而且还破城。七千人破城!前朝的王邑,后来的陈友琼都不敢跟陈庆之打招呼了。他的履历让我汗毛直竖。

吴起属于复合型人才。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早期学儒术给老师踢出校门,只是私德有亏,不容于当世。前期郁郁不得志,换了很多老板都没机会领兵。最初领兵之时,因老婆是敌国人,国君不放心,结果杀妻以明志,最终以弱胜强。特点爱兵如子,一生未尝败仗。吴起跟孙武并称孙吴。最耀眼吴起以五万干翻秦惠公五十五军队。著有吴子兵法,武庙十哲之一。

牛逼的军事天才,在历史中异常耀眼。往往我们很奇怪:都一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你咋能飞天呢?

所以这些军事天才太牛,普通人理解不了也很正常。因为你们都不是天才。[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不花钱降温工程


韩信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打仗的经验的,而且资历不浅。

1、韩信有实战经验。

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就在项军中干了好几年了,而且还是执戟郎,虽然现代人看这个名字就好像是看大门的,但实际上执戟郎是项羽的贴身侍卫,这说明韩信一方面肯定会随着项羽一起冲锋陷阵参加战斗,一方面也能够接触到楚军的高层谋划。从史书上记载韩信曾向项羽提出几次建议但未被采纳来看,执戟郎实际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参谋,也就是说韩信在加入汉军之前不仅参加了战斗,也已经接触了很多战略级别的军事谋划。韩信年少时虽穷,但他识字懂数学,所以不可能是一般家庭出身,肯定是韩国贵族出身,这种人投奔项羽不可能只当个小兵。项羽手下几十万大军,一般士兵别说给项羽提建议,面都不一定见的到。

所以,韩信和赵括、马谡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他不仅是参谋,也参加过真正的战斗,知道带兵打仗是怎么一回事。

2、韩信也有足够的资历领军。

韩信在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之前就是汉军的治粟都尉,虽然是管后勤的,但都尉已经是领军的中级军官,再往上就是将军,陈胜起义时就是陈胜自立为将军而吴广为都尉,陈平投汉一开始也是都尉。这个职位已经说明韩信完全有单独领军的资历。后来韩信直接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属于越级提拔,但其实也就越了两级而已,因为就算不越级,都尉再往上升也是中郎将了。

因为史书对韩信在成为汉军大将之前的历史写的很少而且写的很惨,所以导致很多人有误解,以为韩信是从一个小兵一步登天的,实际上韩信在拜将之前就已经凭能力和资历一步步升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了。


三只脚的大乌鸦


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天才,与旁人不同,他似乎没有经过历练,从名不经传的投靠者,到一跃成为大将军,差的只是一个萧何的推荐。但是事实上,萧何也只是与韩信聊得过来,认为韩信是个大才,这个时候韩信根本没有证实自己,所以一开始刘邦根本就不在意。在历史上,韩信的前期和许多人都很像,比如赵括,比如马谡,但是韩信与他们不同的是,韩信做到了活学活用,而其他两位只能死读兵法。

韩信影视形象

因此,对于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后期打仗却那么厉害,小编认为正是天赋加努力。韩信幼年时家贫,甚至一度还依靠洗衣服的老婆婆施舍,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苦读兵书,这样他日后才有机会折服萧何,才有机会一展才华。所以在成功之前,他宁愿承受胯下之辱,也不肯动手反抗。

马谡影视形象


韩信比赵括和马谡幸运,因为他有很多机会改变或者实行自己的战略。比如他在拜将之后的首战,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以此打败了原秦国老将后来被项羽封在关中之地看牢刘邦的章邯。这既证实了韩信的能力,也证实了萧何的眼光。小编也不得不说,韩信就是一个天才,而且天才得很没道理。

而赵括呢,他面对的却是秦国战神白起,而他本人并没有单独率军打仗的经验,甚至他的父亲也在兵法上不如他,但是他却毫无带兵经验,第一次率大军单独作战就遇到了白起,这是何其不幸。可如果但凡他有一点真正的统兵打仗能力,他又何至于让秦国坑杀40万赵卒。同理,马谡也是一样,论兵法不输于蜀国的很多人,不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也不会让他镇守街亭,可惜他只是死读兵法,说说还行,但是并不会利用兵法。放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很多带兵打仗的将军都是军校出身,可最后还是败给了解放军,甚至还有人不服气说解放军不按规矩打仗,这就是死读兵法的坏处。而恰恰,韩信并非是死读兵法的人。

赵括影视形象


综上,我认为韩信在兵法上也未必会比赵括和马谡这样的失败者强多少,只是他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其实,这些人的事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存在着一些不能以常理理解的天才,但更多的人次还是要经过历练,不然骤然得到高位,只能是害了他们,比如赵括,比如马谡。如果他们能够得到很好的历练,一个何至于兵败身亡,一个何至于被待他如子的诸葛亮含泪斩首。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在今天企业或者组织用人时,即便是一些在开始就展现出才华的人,也要认真培养从而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另外也要给予他们犯错误并且还有能改正的机会。


古今铲史官


衡量一个将领的能力,得看他的对手是谁?

而韩信之所以能一路开挂,除了本身的能力外,还与韩信的对手非常弱有关,而正是由于韩信的对手弱,而让韩信得以施展计谋,一路收获经验,一路开挂,越战越强。

赵括的对手是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赵括本人却是初出茅庐的新手,白起身经百战,颇有才能,对付一个新兵蛋子的赵括,白起绰绰有余。



马谡的对手是张郃,张郃是当时魏国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良将,当世名将,身经百战,从军三十多年,而马谡呢?只有军事理论,没有军事实践,再加上马谡在战场上犯了很大的错误 ,马上被张郃抓住机会击败。

而韩信的对手呢?首先是魏豹。

魏豹是原魏国的贵族,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依靠借来的数千士兵,占了原来魏国的一些地区,魏豹基本就是墙头草一样的存在,刘邦强就投靠刘邦,项羽强就投靠项羽,你要说魏豹多么有才能,恐怕谁也不会相信。



韩信破魏豹用的就是声东击西之计,把重兵陈与一处假意要渡河,然后以奇兵从另一处渡河,魏豹就上当了,然后大败被擒。

韩信的第二战是陈馀。

陈馀是什么人?陈馀是原六国中魏国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参与秦末农民大起义,成为赵国的上将军,后来因为巨鹿之战未主动救援巨鹿城与张耳闹翻,两人互相攻击。



陈馀身上有很多战国时期的贵族行为,例如陈馀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死记硬搬照抄兵书的计谋,不是说陈馀是个庸才完全没有能力,只能说陈馀有一定的局限性,至少陈馀不如李左车。

韩信破陈馀是用背水列阵、奇兵易帜击败陈馀的,陈馀完全没有察觉韩信的计谋,因此大败丢了性命,如果换做李左车,估计韩信就不一定能赢了。



计谋的使用是要看对手的,从不否认韩信确实是天下奇才,善于使用计谋,但韩信运气也确实好,遇到的对手都是一些超级弱的对手,如果韩信遇到白起和张郃这样的名将,声东击西和背水一战,能成功吗?我看不能,在名将面前,那些计谋可能根本就施展不了。

不是人人都能使用背水一战取胜的,计谋的使用还要看对手和当时的环境,不能照搬硬抄,韩信是谋战派的杰出代表,和别的武将不同,不会出现在战场上和你硬拼的,韩信总是使用各种各样的计谋来取胜,想想看,如果韩信遇到一个精通计谋的名将,这些计谋如果被看穿,那么韩信如何取胜呢?



韩信打龙且也是这样,不跟你力战,而是使用半渡而击的计谋,如果识别不了韩信的计谋,基本上就会失败的。

韩信就是这样靠计谋一步一步打出经验,一步一步一路开挂,再加上韩信遇到的对方都不够强,才让韩信成就了千古名将,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代那个人才辈出、名将如云的时代,韩信能不能取胜就难说了。



就是在楚汉战争中,重大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刘邦领导的,如还定三秦,是刘邦领导的,彭城之战,也是刘邦领导,另外刘邦是在正面战场对抗强大的项羽,而韩信则是偏师,对付一些弱小的对手,如果一开始就让韩信去打项羽,很难说韩信打得能比刘邦好多少,因为对手太强了。



成就英雄是需要时势的,当然了英雄本身也要有强大的能力,韩信能够成就军事大的巨大声望,一是本身能力出众,二是对手太弱,时势对韩信有益,原来的六国各自为战,也是让韩信一一击破的原因。

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期,那么韩信就有可能只是三国名将之中一员,成就不了大的事业,因为时势不同。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韩信确实熟读兵法,他的战绩除了本人高超的指挥艺术外还有对手衬托和分配任务的因素在里面,韩信之所以没能像马谡、赵括那样一败涂地有这样几个因素:

  1. 韩信面对的并非主战场。韩信的高光时刻产生于楚汉战争时期,这个时候的主战场是刘邦和项羽相持对峙的荥阳一线,为了分散项羽的力量韩信奉命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是剿灭或收服六国贵族势力;长平之战也是赵国与秦国的决战,双方用尽了全力,而马谡的情况也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先锋,双方也是生死之战。
  2. 对手水平的差异。在长平之战前白起已经是战功累累,攻城略地众多的名将了。张郃以讨伐黄巾军参军,先后属韩馥、袁绍、最终归属曹操跟着南征北战。在夏侯渊死后张郃担任抵抗蜀国的西线统帅,可谓是历经战阵的宿将了;韩信则不然,他所面对的是六国贵族,这些人在反秦之初有强大的政治号召力但是军事水平有限,政治野心也没那么强烈,这就导致他们的攻击力没那么强,这也是他们的先天不足。
  3. 作战空间的不同。韩信出征时的环境是"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在刘邦大溃败后诸侯王纷纷背叛,只要保证诸侯王不反对刘邦就是胜利,因此刘邦派说客劝降魏王豹、齐王田广,韩信有声东击西的战术还有突袭,更有战争讹诈手段,所以说战争并不是唯一手段;而赵括遭遇的则是秦国志在必得的进攻,赵王的命令也是进攻赵括并没有施展空间。

韩信的职业经历与二人不同

相比起马谡、赵括韩信的阅历就比较丰富了,从项羽的"执戟郎中"到刘邦时的"治粟都尉"最后官拜大将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基层经历有助于韩信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观察战争,这段蛰伏期能够让韩信得以检验和修正自己的兵法理论,这是马谡和赵括不具备的。

赵括的显名是靠着他的父亲马服君的衬托流传开来的,如果没有名将父亲的关系他是很难上位的,可以说赵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至于马谡也脱不了裙带关系的影响,所谓"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早在刘备任荆州牧时期马良就已经投效,在刘备入川后马谡才因此进入刘备的政权中效力,没有一个优秀的哥哥在前铺路马谡不可能进步这么快。


所以,有这样的优越条件和资源让马谡和赵括减少了很多拼搏的过程,同时也减少了二人基层锻炼的机会。

天才光环笼罩下的悲剧

比起韩信的低开高走乃至后来的逆袭,赵括和马谡一开始就顶着"天才"的光环。马谡的高谈阔论迷惑了诸葛亮,赵括谈起兵法来连赵奢也说不过,这样的印象让人们对他们的期望过高,甚至赋予他们救世主的人设,一旦遇到小挫折非议就像赞美一样压过来,这是成名过早的包袱。

实事求是地看,赵括、马谡都是不错的参谋人才只是上司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才导致这样的悲剧。


从韩信来看他最开始也是被任命为参谋人员,随后击败项羽的追兵、擒获魏王豹、战领赵、代,突袭齐国、最后迫降燕国,这是一个由弱到强,由简到繁的过程。从最初军事对抗到政治战、外交战,我们能够看到韩信从青铜到王者的成长过程。

韩信的经历很好滴说明了一个道理:唯有舍弃天才的光环,放低姿态才能成为心中的自己。


金锣山读史


韩信一开始靠纸上谈兵打动萧何,后来能够当上大将军,而且一路开挂,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到底为什么,我说因为项羽,你们信吗?

我们先看看韩信早期在项羽军营里,当个执戟郎中。那时候的项羽可曾打过败仗?部队有句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强将手下无弱兵。

韩信经常在项羽身边,对于军队的事情会知道很多,甚至有些兵法在项羽运用之后,韩信还能在项羽作战部署上琢磨出新的战法策略,以及考虑对手如何应对才是上策,所以韩信在项羽营中虽然只是执戟郎中,但在项羽打仗部署的影响之下,加上自己的天分,很快形成自己的应敌之策的战略战术。

不要小看一个执戟郎,韩信还向项羽提过很多建议,但是作为顶级战神级别的项羽,没看上韩信的建议。

韩信看到自己的战略思想已经成熟了,却得不到施展,这才离开项羽,来投奔刘邦。

刘邦也看不上韩信,韩信只能跟萧何谈兵法谈战略。萧何是个伯乐,是骡子是马他还分不清楚?韩信真是千里马,被萧何相中了。

后来韩信军事生涯的大开挂,与先期跟随过项羽是分不开的。项羽打仗无败绩,算是顶级人物,而韩信所攻打的都是二三流人物。一开始没有跟项羽作战,最后决战的时候,韩信虽然说跟项羽正面作战赢了,但是看不出来韩信比项羽厉害。因为韩信加彭越英布,再加刘邦,人多势众,以多欺少,胜之不武。

要我说,项羽作战,韩信敌不过。虽然韩信站在项羽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但是没有项羽作战的原始动力,项羽的原始战斗力是模仿不了的。因此说,韩信开挂是因为没有一开始就跟项羽正面作战,像魏王豹,赵王歇,代王,燕王齐王,他们肯定干不过韩信,所以给韩信开挂当了垫脚石。


乙丙丁6


人如果要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出身,运气,实力”缺一不可,韩信“出身,运气,实力”全都具备,赵括缺了运气,马谡则是三者都缺那么一点点。

韩信虽然年轻的时候也曾混到没饭吃的地步,但是对于他出身于战国时代的贵族之家,甚至是六国王族后裔,这点基本已经得到确认。因此,韩信可以佩剑,才有了街头流氓调戏韩信,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的故事,也才有了,饿了好几天,漂母给他饭吃,面对如此落魄的韩信还得尊称他为“王孙”,也才有了“一饭千金”的故事。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对于韩信幼年故事,史书上找不到材料,但是韩信肯定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不然如何能得到萧何,刘邦的重视,以后更不可能成为纵横天下的名将,只是韩信到底是师从何人,学的是哪家学派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了。

韩信的见识明显不同于和刘邦一起造反的“土包子”,作为后来者,未立尺寸之功,在刘邦“丰沛元从”中的“知识分子”萧何的力荐下,直接从治粟都尉升为大将军,这种“火箭式”的蹿升,惊呆了刘邦阵营的诸将,韩信虽有才,遇到萧何和刘邦是其人生的大幸。

成为大将军后,刘邦第一次召见韩信,就被韩信的言论打动,确定了平定天下的整体战略,在楚汉相争过程中,韩信是作为刘邦唯一的方面军统帅而存在,后来居于列侯武将之首的曹参以及樊哙,周勃,都不过是韩信手下的“马仔”而已。

落魄后的韩信经过刘邦连襟舞阳侯樊哙的家里,樊还哙跪拜迎送,激动不已,说出了:“大王竟然能到臣的家里来!”可见其威信功劳之大。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赵括远不是史书上说的那样无能,长平之战时秦国的实力本身就远强于赵国,长平之战打到最后,拼的不是哪国的兵能打,拼的是“秦,赵”两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后勤保障能力,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赵国在赵括接任主帅之前已经熬不住了,四处派出使者借粮,当时主帅廉颇的“龟缩”战法,躲在深沟壁垒的后面,虽然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赵国的粮食储备已经快被吃光了,不出战,不能及时结束战争,四十万赵军最后也是饿死。

在万般无奈之下,赵王让赵括接任主将,实际上是让赵括“背锅”,本身就是“死马当作活马医”。赵括还是有担当的,没有推脱,接任主帅后,立即改变战法主动出兵,四十万赵军对阵六十万秦军,本身就是以少战多。

而从赵括整个长平之战的战役指挥来看,首先他想尽快决战的方针是符合赵国国情的,因为如果再继续拖下去,先被拖垮的将是赵国而不是秦国,这是当时最现实的情况。长痛等死不如绝地一击!

并且赵括所有计策似乎和白起如出一辙,都希望以偏师迂回,之后进行包抄合围,只是赵军实力稍弱,并未成功,而赵括在大军遭到合围之时,仍然能够让已经断粮的赵军四十六天内保持旺盛战斗力,始终突围作战,这也不是一个庸才可以做到的。

从战后结果看,秦军虽是胜利但却是惨胜,损失士卒二十多万,长平之战之后秦军十数年不能东出,因此,赵括败在运气,对手是强大的秦国,这场战争对赵括就是一场赌博,而且是要以小博大。

马谡并非贵族出身,但是也是出身于官宦世家,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 马谡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原本运气不错,因为嘴皮子好被蜀汉执政诸葛亮看上,多加提拔,只是后来第一次担任主将,遇到的对手就是曹魏名将张郃,再加上自身实力不济,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导致大败,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了。


醉美木渎


韩信刚开始当兵时,在楚霸王帐下当警卫,每日里听将军指挥作战,时间久了,自己对于这些事情,如何作战早就了然于胸。再加上他本身就有军事头脑,稍稍动动脑筋,对待战事,没什么应付不了的。

第一点,他是读过兵书的,

第二点,他在楚军营里当将军警卫,

第三点,他本身熟读兵法,在将军指挥作战时,与自己的作战思想不谋而合。

他占有先天条件,这是优势。他还甚至知己知彼,了解楚的优势劣势。

还有,他本身就是个军事天才,善于利用士兵。有句话说得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这是后话了。

所以,我认为韩信有先天优势,还有他本身就有过硬的军事才能。故而,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对汉都是碾压式的优势。

慧眼识人当属萧何,但奈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倘若一个人有才华有能力,但没有平台,没有机遇,纵然是金子,也难免被时间埋没,兴许等久了才被发觉。

一个人有才华能力,就犹如一把尖锥。没有机遇就展现它的能力,倘若一有机遇,把他放入囊中,尖锥顷刻间便会脱颖而出。

韩信正如一把尖锥啊!


有迹可寻1


韩信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很难碰到同级别的对手,基本上是降维打击对手。

萧何也是人杰,韩信只会纸上谈兵是打动不了他的,所以不存在韩信纸上谈兵打动萧何之说。一个人是否有真材实学,明白人是看得出来的,识才也是种难得的本领。纸上谈兵是指只有书本知识,死套书本,脱离实际,也就是不懂真正的兵法或不真正懂兵法。岳飞曾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法之妙不在兵法本身,在你的领悟和运用。兵法读得再好再多,不能领悟其妙,不能灵活运用,那兵法还是写在纸上而已。韩信用兵之妙叹为观止,真是种艺术,不是赵括、马谡之辈能比的。

说到底,人家是天才,没法比。不明白这一点是理解不了韩信为什么开挂,而赵括,马谡不行。就象爱因斯坦一百年前年纪轻轻就整出了相对论,而现在的你读几十年书也看不懂相对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