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38毫米小球到改成40+塑料球,技術打法有什麼變化嗎?

乒乓球球


很多乒乓球愛好者在訓練時非常喜歡練正手進攻,認為正手強才能在比賽中贏得勝處。實際上隨著乒乓球容積的不斷變大,從最早的38毫米小球到40毫米大球,再到40+新材料塑料球,乒乓球的速度和旋轉也不斷減弱。與之對應的技術打法也在不斷的改革與變化之中。乒乓球技術也不是以前那種得正手者得天下舊思想能夠概括的,現代乒乓球發展已經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早在38毫米小球時代,中國乒乓球隊就是以 “正手者得天下”的最佳代表。那個時候“正手強反手弱”不但可以成為世界超一流選手,甚至能夠成就大滿貫。比如現在的國乒主席劉國樑就是直拍“正手強反手弱”的代表人員。小球球速快,相持回合少,基本上前三板就解決戰鬥。所以對那時的乒乓球選手正手殺傷力要求很要。

相反在小球時代幾乎沒有 “反手強正手弱”的超一流選手出現。究其原因,是反手技術照顧面積太少,又無法形成正手般的殺傷力,所以無法在小球時代取得優勢。

2000年奧運後改為40毫米大球,出球的速度、旋轉都比38毫米小球有所下降。正手的殺傷力明顯不如小球時代,導致正手優勢降低了很多,對相持能力要求提高了。這時就要求反手的能力要比小球時代更強。最明顯的變化是以正手為主的前後腳的站位,逐步演變成前後腳站位不那麼明顯,說穿了就是為了遷就反手,正反手打法趨向均衡。

在這個時代裡,孔令輝、王皓、馬龍等人是正反手均衡打法的代表人物。不過那時候正反手均衡還是有所傾向,比如王皓的反手要強於正手;馬龍的正手要強於反手。只不過他們解決了正手與反手技術差距過大的問題,形成第一技術與第二技術的關係。這個時候已經不能說“得正手者得天下”了。

現在的40+塑料球時代,球的速度、旋轉進一步下降,正手的殺傷力明顯更不如以前,相持來回球更多,對選手相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候反手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張繼科就是“反手強正手弱”打法的傑出代表,並率先拿到了大滿貫,就很說明問題。當然張繼科能夠拿到大滿貫與當時接發球反手擰拉還沒有普及有很大關係,常常接發球反手爆擰就得分了。現在的張本智和、樊振東等人實際上都是“反手強正手弱”代表,而馬龍、許昕都是“正手強反手弱”的代表,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正手與反手不是主與次的關係,而是第一位與第二位的關係。所以他們能夠保持在超一流的行列裡。

在這裡說一下許昕。直拍反膠打法的許昕早期屬於典型的“正手強反手弱”,依靠超強的糾纏能力一直在超一流選手行列之中。改為40+塑料球后,許昕的反手弱點被無限放大,導致戰績不佳,特別是隊內打許昕都是一色的壓許昕反手、調正手。許昕經過痛苦的技術改進,完全放棄了反手的推擋改為直拍橫打,提高了反手相持與進攻能力。正手、反手由原來的“主次” 關係變成“第一位與第二位”的關係,在2019年迎來了大爆發,戰績突出世界排名重返世界第一。

綜上所述,現代乒乓球技術必須很好地解決得好正、反手技術兩者之間的關係,不要存在明顯弱點。形成技術上的第一位與第二位的關係,才更能在比賽中取得勝利。業餘乒乓球愛好者練習時要將一部分時間分給反手,不能按老思想光練正手,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乒乓球水平。


乒乓球球


您好,很高興能夠回答您提的問題,乒乓球從原來的38毫米變為40毫米再改為現在的40+塑料球,球體直徑的變大、材質的改變主要導致球的旋轉變弱、球速降低。每一次乒乓球規則的變化都會對技術打法產生極大的變化,我認為其中主要的變化有以下幾點。

1、接發球方變得更加的積極主動

球體變大,材質改變使發球旋轉變弱、球速下降、發球時容易冒高,發球的威脅性下降,那麼接發球方就更容易採用擰拉技術、挑打技術、彈擊技術(生膠)等進行進攻,破壞發球方的發球搶攻戰術,接發球方變得更加主動了。

2、發球方發球後進行反拉的意識會變得更強

接發球方多用擰拉技術、挑打技術、彈擊技術(生膠)進行直接進攻,發球放就需要更多的考慮在發球時發半轉不轉球讓對手擰拉,進而反拉對手擰拉過來的球(打回頭球)。發球方具備傳統的發球搶攻戰術意識的同時將加強發球-反拉、反打的戰術意識。

3、接發球方搶拉半出臺的意識也會更強

由於發球旋轉、速度降低,增加了發球的難度,發球經常會出現冒高或半出臺的現象,所以接球方接搶半出臺的意識也會變得更強,使自己變得更加的主動。

另外,無容置疑比賽的相持球、多板球的概率會變得越來越多,比賽的觀賞性越來越強,比賽越發精彩了。運動員的相持能力也會越來越強了。

當然,規則的變化導致技術打法的變化會很多,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觀點,大有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多補充,大家相互討論共同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