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是遊子永恆的夙願,一首賀知章的歸鄉詩喚醒了你我濃濃的鄉愁

歸鄉是遊子永恆的夙願,一首賀知章的歸鄉詩喚醒了你我濃濃的鄉愁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歸鄉是遊子永恆的夙願,一首賀知章的歸鄉詩喚醒了你我濃濃的鄉愁

詩人簡介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漢族,唐越州(今紹興)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詩風特點

賀知章是唐朝詩人中命運最好的一個,可謂“富貴壽考”。賀知章一生愁少樂多,官至秘書監,主管圖書,是清而又清的清流,他的人生是單純的,性格是天真的,所以詩風清新流暢,這首《回鄉偶書》就是證明。


歸鄉是遊子永恆的夙願,一首賀知章的歸鄉詩喚醒了你我濃濃的鄉愁

創作背景

天寶三年,賀知章辭去秘書監、太子賓客的職位,回到家鄉山陰城外的道士莊當了一名道士。這個事情在當時轟動一時,告別儀式特別隆重。唐玄宗親自寫詩送別,還讓皇太子率領文武百官出城送行。唐玄宗特意劃出紹興鏡湖的一片水面,送給賀知章當放生池。這樣說來,賀知章雖然穿著道士服,但卻比一般意義的衣錦還鄉還要風光。在這種情境下的回鄉,會有怎樣的感想呢?是書寫皇恩浩蕩,還是感慨家鄉的變化?

全詩鑑賞

“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一開始,就直入主題,直白如話,真情實景,不帶絲毫雕琢。賀知章三十六歲考中進士離開家鄉,再次回到家鄉,已經八十六歲了,中間相隔整整五十年。讀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三十六歲是中年人了,怎麼能說是少小離家呢?這就看你身處哪個年齡段了。當你是四十歲的中年人,說我小的時候,可能是指二十歲。等到了八九十歲再回頭看,四十歲也會變成我小時候,這就是人生。當年離家時,還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才子,如今重返故園,已是垂垂老矣的耄耋老翁。同樣的一條道路,一來一回間,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十年,時間都去哪兒了?看似平常一句話,但是,有如當頭一棒,讓人感慨萬端。

“鄉音無改鬢毛衰”。講了這五十年的變與不變。不變的是鄉音。即使在京城待了五十年,自己始終操著一口越州話,這鄉音,就是家鄉的印記,是對自己越州人身份的深深認同。變了的是容顏。當年離開還是“玄鬢影”,如今回來已是“白頭吟”。這變與不變的背後包含著什麼意思呢?這麼多年了,我從來沒有忘記家鄉,但是家鄉還記得我嗎?這兩句話連在一起,我們眼前彷彿出現詩人的形象了,他走在通往家鄉的官道上,看著熟悉而又陌生的風景,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歸鄉是遊子永恆的夙願,一首賀知章的歸鄉詩喚醒了你我濃濃的鄉愁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灑滿了陽光的道路上忽然跑出了幾個孩子。他們興沖沖地看著眼前這位白髮老翁,有點眼生,心中猜想是外鄉人吧?於是,一個膽子最大的孩子笑著發問了:“請問這位客人,您是從哪兒來的呀?”這兩句話寫得輕鬆而天真,但是背後的內容卻豐富而沉重。對孩子來說,這就是信口一問,問完了也就完了。但是,對老詩人而言,卻是重重的一擊,自己在京城五十年,都以越州人自居,都覺得自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現在回到家鄉,自己覺得自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是葉落歸根,沒想到卻被家鄉的新一代人當成客人。在京城是越州人,回越州是京城人,融不進的京城,回不去的家鄉,永遠也擺脫不了的客人身份和心態,這不就是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遊子的感慨嗎?

這兩句話一出來,整首詩一下就活了。這就叫背面敷粉。所謂“背面敷粉”,是指不是一味地正面刻畫自己所要描寫的形象,而是努力去寫和它相對、甚至相反的形象,來映襯主體,使的是巧勁兒。就像這首詩吧,詩人本身才是描寫的主體,可是詩人沒有費勁去寫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是借兒童來寫自己,借兒童的活力映襯自己的衰老,借兒童的歡笑映襯自己的悲哀,借兒童的有口無心映襯自己的無言以對,而且寫得那麼富有生活情趣,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情。全詩在這有問無答處戛然而止,卻又餘韻悠長,久久不絕。


歸鄉是遊子永恆的夙願,一首賀知章的歸鄉詩喚醒了你我濃濃的鄉愁

詞句註釋

1.偶書:隨便寫的詩。

2.偶:偶然。

3.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

4.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5.鄉音:家鄉的口音。

6.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

7.衰(cui):減少,疏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