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花腳組:記憶中的“鄉愁”,點燃外出遊子迴歸的心緒

十一月初,記者走進花腳村花腳組,這個位於六枝特區郎岱鎮東部的文化文明村寨,讓人眼前一亮。

六枝花脚组:记忆中的“乡愁”,点燃外出游子回归的心绪

一條馬路之隔,一面是錯落有致,呈階梯狀分佈的布依村寨;一面是連接成片,一望無際的果蔬採摘旅遊基地。深秋的暖陽裡,二者相互映襯,一種現代化的鄉村氣息撲面而來。

“除了農家樂和果蔬基地,明年還有一個溫泉項目要開業。”花腳村村支書餘勇告訴記者,最近他總是接到當地外出務工年輕人打來的電話——“想回鄉創業”,這也是他最期待聽到的。

六枝花脚组:记忆中的“乡愁”,点燃外出游子回归的心绪

2016年,餘勇到花腳村任支書,在花腳組推進組組通、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時候,他發現“花腳組的多數老人聽不懂漢話”,這個小插曲給他帶來了靈感——打造一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鄉村旅遊。

“嗒黑更做奧勤透麼開沸(布依族語言音譯:吃了晚飯準時8點鐘到村委開會)。”土生土長的布依族人韋瀚林,她是花腳村的婦聯主席,每天在喇叭裡用布依族的語言通知村裡的大小事、給村裡人宣講政策、為村民當“翻譯”是她的日常,她也成為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主力軍之一。

六枝花脚组:记忆中的“乡愁”,点燃外出游子回归的心绪

“花腳掌握布依族語言、歌舞、蠟染、刺繡民族文化的,都是60至70歲的老人,他們不到30人。”韋瀚林說,必須要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將其融入到鄉村旅遊當中。

於是,花腳組裡,裹線機、繞線機、布機,這些老物件被撣去灰層重新走入人們的視線;布依族的文字、圖畫被刻畫在牆上;石牆上掛有棕櫚斗笠、木犁等農作用具;照片牆上,50年前留下的黑白老照片,是花腳人民著布依服飾與帽飾的時光痕跡。

韋瀚林帶領鄉親們追溯布依民族特色產品,練習布依族舞蹈和歌曲,還組成了一個20多人的布依族技藝傳承與發展的小團隊。

花腳組老組長陳天仁就是小團隊中的一員。“過去路爛、房子破,親戚都不願意串門,現在天天有外地人來我們這裡玩。”今年62歲的陳天仁見證著組裡歪歪斜斜的木房子變得明晃晃,灰色的瓦片一一退去,馬路寬敞明亮,直接搭到家門口,房前屋後一片清爽。

六枝花脚组:记忆中的“乡愁”,点燃外出游子回归的心绪

聽說村裡要將花腳組打造成特色民族村寨,重拾布依族文化,老組長連聲說好,翻出家裡的紡織機,老伴也加入了每天練習布依族歌舞的小團隊。

“釀土酒、刺繡、蠟染這些要一輩一輩的傳下去,不能到我們這輩斷了。”陳天仁始終惦記著如何把孩子叫回來,重拾布依文化,建設嶄新家園。

而另一邊,餘勇列出在外發展的年輕人的名單,時常分享家鄉發展變化的圖片、傳達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回鄉發展。

六枝花脚组:记忆中的“乡愁”,点燃外出游子回归的心绪

“少數民族的文化是無法複製的,不能丟,要靠年輕人繼承。”餘勇說,只有對傳統文化有念,對新生活有盼,才能讓花腳老百姓真正嚐到吃旅遊飯的甜頭。

而今,花腳已經有蔬菜基地、西瓜葡萄基地、獼猴桃基地,還有一個化肥加工廠,依託溫泉等產業打造民族特色,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抱團發展,形成發展鏈條,讓遊客在花腳住民宿、泡溫泉、品農家樂、賞布依歌舞。

每一通回電都是回鄉的訊號——

“花腳不缺水,可不可以發展一些水產產業?”

“溫泉項目運營可以搭配少數民族展演。”

“能不能發展一些有本民族特色的民宿?”

……

餘勇一邊在人居環境的推進中做準備,記下願意將家中的樓層租賃發展民宿的村民,一邊對年輕人的想法和擔憂,積極解疑答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老組長的兒子陳興昌接完父親的電話,看了手機裡支書餘勇發來的圖片,決定回家。

“發展農家樂和民宿,家鄉的住房、道路都規劃得很舒服,爸媽要教我釀土酒,繼承好本民族的文化,也要充分挖掘出來融入民宿和農家樂當中。”已經開始畫規劃圖,辦理手續的陳興昌滿是期待:“年後,年後就開始。”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給餘勇回了電話,有的想要在年後留在家鄉依託布依文化發展產業,有的春節要回鄉跟老一輩學習布依歌舞、刺繡……

鄉村旅遊核心是鄉村,沒有“鄉愁”的鄉村將黯然失色。來年暖春,花腳必將出現更多年輕人的身影。(來源:今貴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