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富順”的“鄉愁”實錄

“银富顺”的“乡愁”实录

◎楊俊

1450年的歷史,讓這裡有了“千年古縣”的美譽;

238名進士,807名舉人,託舉起了“才子之鄉”的驕傲;那一碗細嫩爽滑的豆花,那一碟油亮紅潤的香辣醬,成就了“豆花之城”舌尖上的記憶;

……

——題記

“银富顺”的“乡愁”实录

全川媒體走進富順

一口鹽井

兩千年前的四月,眼前的這片鄉野阡陌間,一定也如今天這樣春風和煦桃花灼灼吧?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雒水(今沱江)之濱的紫色淺丘上,嗨咗嗨咗的號子聲此起彼伏,豆大的汗珠撒落草叢,一群粗衣敝屣的精壯男人正各持器具揮汗如雨。

鑿井、汲滷、曬滷、去沙、煎制、烘乾,然後,就有了一粒粒晶瑩若雪的結晶。望著這些有滋有味的細小顆粒,他們幸福地將這口噴雪如金的鹽井命名為:富義。

“掘地及泉,鹹泉上湧;熬波出素,幫賦彌崇。人以是聚,國以是富。”(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豐富的鹽滷資源,高超的汲制技藝,極大地促進了富義的食鹽生產、交易和社會的形成,一大批能工巧匠、手工業者、商販和居民雲集而至,逐漸形成了人煙稠密、市場繁榮的城市雛形。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因鹽置縣,名富世。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更名富義。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富義縣升富義監。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取“富裕和順”之意更名富順監。明洪武四年(1371),再名富順縣並沿用至今。

置縣伊始的1450餘年間,遍佈鄉村的各個鹽灶前,大大小小的籮筐背篼裡盛滿了食鹽;條條蜿蜒崎嶇四面延伸的鄉道上,一雙雙青筋畢露的赤足跋涉往返;一條條白花花的“鹽流”穿過淺丘、山林、河流、村鎮,向著各縣、府、州滾滾而去……沱江之畔的川南小城,因富甲全川而有了“銀富順”的美譽。四川鹽業經濟,也由此而蓬勃。“至清雍正九年(1731),四川井鹽產地已遍及40餘州縣,形成了富(順)榮(縣)、射(洪)蓬(溪)、南(部)閬(中)、犍(為)樂(山)、雲陽等五大產區。到了嘉慶十七年(1821),全川鹽井更是高達9620多眼,年銷食鹽3億2350多萬斤……”(《四川油氣田史》)。兩次“川鹽濟楚”的鼎盛之勢,讓四川成為了名聞遐邇的中國“鹽都”。

2007年,古城富順榮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千年古縣”。

“银富顺”的“乡愁”实录

富順西湖

一碗豆花

到了西漢,淮南王劉安酷愛道學丹術,於壽春北山築爐練丹,以黃豆漿為引培育丹苗。結果長壽仙丹沒煉成,卻意外地發現了白若雪玉、細如凝脂的健康食材豆腐。三國時,豆腐製作技藝傳入金川驛(即富順)——豐足的大豆,天然的滷水,註定將於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碰撞出爛漫璀璨的“豆腐之花”!

據說豆花的出現純屬偶然。某日,有鹽工至豆腐店吃早飯,因急於出工擅自走進廚房,舀出尚未凝固的嫩豆腐蘸著鹽水權當“下飯菜”。不曾想,這種原生態吃法的“半成品”竟然鮮嫩可口、回味無窮!豆花的吃法由此推而廣之,經過千百年的不斷改進、豐富,逐漸成為了富順飲食生活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

走在富順的街頭,各式豆花店如影隨形。或以自制豆花的特點命名,或因店鋪所處的位置命名,或以店主姓氏命名,“白玉豆花”“晶品豆花”“西郵巷豆花”“西湖豆花”“雷三豆花”“李二豆花”“餘大豆花”等等等等,可謂百花齊放,繽紛一片。

真正把富順豆花推向川菜殿堂的,是一個名叫劉錫祿的豆花店主。1915年生於富順縣富世鎮的劉錫祿勤勞聰慧、刻苦好學,在開店經營豆花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借鑑他人的豆花製作技術,博採眾長,不斷改進,終於將豆花做成了一門藝術:色白如玉、質嫩如飴、綿而不老、嫩而不溏、口感細膩,就連窖水也是清甜可口的。

“富順豆花味道長,吃下一口永難忘。”富順豆花,由此真正成為了四川美食中的一道名品。2007年,這一獨具特色的川南小吃製作工藝,被批准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九頂山南麓奔瀉而下的沱江,逶迤千里到了川南,氣宇軒昂地劃出了一個巨大的灣——灣裡躺著的,就是富甲全川的“銀富順”。

在為原野塗抹詩畫圖景的同時,一江碧練也肥沃了土地,溼潤了氣候,豐富了物產。在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省級現代畜牧業、農業產業、林業產業重點培育縣的富順,一種營養豐富、綠色健康的糧食作物大豆,正在萬頃碧波的滋潤下盛放著絢麗多彩的美食之花!

大豆,古稱菽,在中國已有五千年的栽培歷史。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寫道:“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鞠五種,撫萬民,慶四方。”文中的“五種”,即黍、稷、菽、麥、稻。其中大豆因其營養全面、富含蛋白質,逐漸成為人們日常餐桌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糧食作物。

“银富顺”的“乡愁”实录

回瀾塔

一碟蘸水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富順城郊蠶種場的地下室裡,一間幽暗、狹小,以生產豆花蘸水為主的手工作坊悄然開工了。這就是2016年以品牌價值62.31億元上榜“中國區域品牌價值評價榜”的四川遠達集團美樂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

豆花之美,味在蘸水。為更好地突出川味麻、辣、鮮、香的特色味道,他們請來了地方美食創始人劉錫祿,不僅引進其自創的“餈粑海椒”製作技藝,更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對豆花蘸水進行多次改良,最終研製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高級複合調味品——香辣醬。

餈粑海椒,即以富順所產七星海椒為原料,經熱水浸泡至皮脆後撈起,壓去水分。先將花椒、大料、八角等香料按比例放入石碓窩裡舂碎,復將海椒、食鹽按比例放入碓窩一起搗舂,至各種食材香料茸茸和和糯如餈粑後取出。再以煎熟的菜油配製豆瓣、芝麻、花椒,遍淋海椒令其酥透溢香,有名的“餈粑海椒”就算大功告成了。

醬油的製作也頗考究。精選上好醬油盛入大壚缸,將適量丁香、廣香、肉桂、胡椒、花椒、沙仁、紫草、幹松等中藥材以紗布包裹,放入缸中浸泡四至五天,再把醬油放入鍋裡煎制、燒沸。

萬事俱備。打蘸水時,也還有先後順序的講究。擺碟,舀豆油,再放餈粑海椒,最後淋熟油入碟。這樣的蘸水,才有油亮紅潤之色,香辣鮮醇之味……

一碟小小的豆花蘸水,通過這樣繁複、精細,精益求精的製作,呈現給你的已不再是一種美食的佐料,而真是一門美食的藝術了。

“富順一絕、香辣之冠”。這種拌、炒、燒、悶各法皆宜,與人們一日三餐密不可分的美味調料,自然贏得了巴蜀食客的青睞。經過三十餘年的傳承、創新、豐富、發展,如今的富順香辣醬已是香飄海內,“蜀佳”“家佳樂”“關太婆”“鹽都人家”“麥豐樂”“雷三”“李二”等品牌琳琅滿目,現有規模化香辣醬生產企業11家,年總產量9萬噸,總產值達15億元!其中,美樂食品有限公司出產的“富順香辣醬”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美樂”品牌被評定為“全國馳名商標”,產品覆蓋全國,遠銷美國、日本、緬甸等國家和地區……

如果說劉安發明了豆腐這一新的食材,那麼,“銀富順”就豐富了豆腐的食用方法,成就了美味四川一種全新的特色名吃,並形成了根植於鄉土的“豆花文化”。從大豆到膽水,從豆腐到豆花,再到“富順一絕”香辣醬,一條完整的現代產業鏈編織著“豆花之城”的盛世之譽。

“银富顺”的“乡愁”实录

富順文廟

一座文廟

雞鳴三遍,金烏高懸。初春和風中的巍峨文廟內,又迎來了一年一度莊重、肅穆的祭孔盛典。

在峨冠博帶先生的引導下,一個個莘莘儒童整冠肅容,繞“數仞宮牆”,經“禮門”“義路”“聖域”“賢關”而入。過“泮池”,穿“欞星門”“大成門”,來到了“大成殿”前肅然靜立。

博學士紳整冠肅容,緩步登臺。誦文字之由來,詡教化之重要。全縣儒學齊吟經史之集,追憶聖賢之思。嫋嫋香燭中,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將光耀門楣的希望盡付十年寒窗中……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北周武帝至北宋初年的400年間,地處邊陲僚漢雜居的富順,鹽業雖盛卻文風未開。到了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太常博士周延俊任富順知監後,方努力興教化、辦學宮,培育士子。6年耕耘,富順終於迎來了第一個進士——李冕。全縣士民歡欣雀躍,於慶曆四年(1044)在城南神龜山下集資建起了這座供奉孔子的文廟,時稱“文宣王廟”。

夜幕既破,朝霞滿天。此後千年,經宋、元、明、清共21次修繕改建的富順文廟留下了欞星門、大成殿、孔子石刻像、300雕龍、崇聖祠裸體男陶人“五絕”之奇,也迎來了更多的知監、知縣、博學鴻儒,親任教授解惑授業。238名進士、807名舉人、863名貢生,共同託舉起了富順“才子之鄉”的驕傲。

走進那座縱深160米、佔地10餘畝,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的文廟,恢弘的三進庭院將古樸的建築、精美的雕刻、堂皇的氣勢一一呈現在你面前。肅立大成殿前,凝望那些丹柱碧瓦花窗飛簷,你是否看到了懵懂少年著長衫、挾書本,匆匆而來的身影?會否聽見輕脆的童音悠然響起,如歌的吟誦滑窗而出迴盪往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發酵千年的馥郁文風,為這片鄉土持續地灌注著才情和志趣,成為了紫色土地上心靈的皈依、精神的家園,培育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四川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宋育仁、“厚黑教主”李宗吾,以及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紅軍將領鄧萍等無數時代巨擘,風流人物!

2001年,作為全國保存完整的29座孔廟之一的富順文廟,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的文廟,又將以另一種形式承載起“銀富順”文明的傳承和弘揚。

一座古鎮

白花花的鹽粒流出去,白花花的銀兩流進來。經濟的富足讓富順人開始追求生活的高品質,開始欣賞並創造著生活之美。他們建起了千佛寺、回瀾塔,修起了80座牌坊、巍峨的文廟,開鑿了“甲四川”的富順西湖,還有沱江之畔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趙化古鎮。

這是一座地處瀘州、宜賓、內江三地中心,沱江三面環繞,鰲山背依而望的千年古鎮。扼居川南咽喉的區位優勢,便捷的航道水運、暢達的陸路交通,共同構建了始於宋、興於明、盛於清的這處“古鹽道上的交通樞紐”。

佇立江邊,遙望至今仍存的六碼頭、九口十八灘,你似乎能夠穿越時空,看到這裡曾經有過的萬桅叢林,騾馬如雲。滿載各種物資的舟車自成都、資陽、簡陽、內江等地源源而來,融入了自流井湧出的滾滾鹽流後浩浩蕩蕩逶迤而下。入長江,下五湖,通川達海……

漫步古鎮老街,雖然繁華不再喧囂散盡,但那印滿凹痕的光滑青石道,鱗次櫛比的清代老民居,端莊大氣的宮廟門樓,年代久遠的灰牆黛瓦,仍然無聲地散發著怡人心性的悠遠雅韻。

沿街的民居多為木、石、竹、泥混合築就,一樓一底,古樸溫馨。上為居室,下作商鋪,經營、生活相得益彰。鄰里相通,雞犬相聞,接踵比鄰的建築透著一縷人間煙火味。窗欞、樓沿、門楣、房梁……無處不在的精美雕花,刻畫著小鎮人家對美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嚮往。

應該去劉光第故居看看。聽聽明月樓裡的誦讀聲,拜拜普安寨下的“君子”冢,在建葺一新的光第公園裡漫步,看看他少小立志、清廉為官的故事,感受他披肝瀝膽上條陳、慷慨赴死醒國人的“君子”之風。

走得乏了,就去臨江的茶館坐坐吧。泡一壺釅茶,你可以觀碧水之秀,賞青山之逸,也可以斜倚竹椅吹牛談天,玩牌下棋,或者什麼都不做,就閉目養神曬太陽。總之,你可以用你覺得舒適的任意一種方式去享受這份寧靜與安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