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花脚组:记忆中的“乡愁”,点燃外出游子回归的心绪

十一月初,记者走进花脚村花脚组,这个位于六枝特区郎岱镇东部的文化文明村寨,让人眼前一亮。

六枝花脚组:记忆中的“乡愁”,点燃外出游子回归的心绪

一条马路之隔,一面是错落有致,呈阶梯状分布的布依村寨;一面是连接成片,一望无际的果蔬采摘旅游基地。深秋的暖阳里,二者相互映衬,一种现代化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除了农家乐和果蔬基地,明年还有一个温泉项目要开业。”花脚村村支书余勇告诉记者,最近他总是接到当地外出务工年轻人打来的电话——“想回乡创业”,这也是他最期待听到的。

六枝花脚组:记忆中的“乡愁”,点燃外出游子回归的心绪

2016年,余勇到花脚村任支书,在花脚组推进组组通、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时候,他发现“花脚组的多数老人听不懂汉话”,这个小插曲给他带来了灵感——打造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乡村旅游。

“嗒黑更做奥勤透么开沸(布依族语言音译:吃了晚饭准时8点钟到村委开会)。”土生土长的布依族人韦瀚林,她是花脚村的妇联主席,每天在喇叭里用布依族的语言通知村里的大小事、给村里人宣讲政策、为村民当“翻译”是她的日常,她也成为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主力军之一。

六枝花脚组:记忆中的“乡愁”,点燃外出游子回归的心绪

“花脚掌握布依族语言、歌舞、蜡染、刺绣民族文化的,都是60至70岁的老人,他们不到30人。”韦瀚林说,必须要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将其融入到乡村旅游当中。

于是,花脚组里,裹线机、绕线机、布机,这些老物件被掸去灰层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布依族的文字、图画被刻画在墙上;石墙上挂有棕榈斗笠、木犁等农作用具;照片墙上,50年前留下的黑白老照片,是花脚人民着布依服饰与帽饰的时光痕迹。

韦瀚林带领乡亲们追溯布依民族特色产品,练习布依族舞蹈和歌曲,还组成了一个20多人的布依族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小团队。

花脚组老组长陈天仁就是小团队中的一员。“过去路烂、房子破,亲戚都不愿意串门,现在天天有外地人来我们这里玩。”今年62岁的陈天仁见证着组里歪歪斜斜的木房子变得明晃晃,灰色的瓦片一一退去,马路宽敞明亮,直接搭到家门口,房前屋后一片清爽。

六枝花脚组:记忆中的“乡愁”,点燃外出游子回归的心绪

听说村里要将花脚组打造成特色民族村寨,重拾布依族文化,老组长连声说好,翻出家里的纺织机,老伴也加入了每天练习布依族歌舞的小团队。

“酿土酒、刺绣、蜡染这些要一辈一辈的传下去,不能到我们这辈断了。”陈天仁始终惦记着如何把孩子叫回来,重拾布依文化,建设崭新家园。

而另一边,余勇列出在外发展的年轻人的名单,时常分享家乡发展变化的图片、传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发展。

六枝花脚组:记忆中的“乡愁”,点燃外出游子回归的心绪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无法复制的,不能丢,要靠年轻人继承。”余勇说,只有对传统文化有念,对新生活有盼,才能让花脚老百姓真正尝到吃旅游饭的甜头。

而今,花脚已经有蔬菜基地、西瓜葡萄基地、猕猴桃基地,还有一个化肥加工厂,依托温泉等产业打造民族特色,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抱团发展,形成发展链条,让游客在花脚住民宿、泡温泉、品农家乐、赏布依歌舞。

每一通回电都是回乡的讯号——

“花脚不缺水,可不可以发展一些水产产业?”

“温泉项目运营可以搭配少数民族展演。”

“能不能发展一些有本民族特色的民宿?”

……

余勇一边在人居环境的推进中做准备,记下愿意将家中的楼层租赁发展民宿的村民,一边对年轻人的想法和担忧,积极解疑答问,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老组长的儿子陈兴昌接完父亲的电话,看了手机里支书余勇发来的图片,决定回家。

“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家乡的住房、道路都规划得很舒服,爸妈要教我酿土酒,继承好本民族的文化,也要充分挖掘出来融入民宿和农家乐当中。”已经开始画规划图,办理手续的陈兴昌满是期待:“年后,年后就开始。”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给余勇回了电话,有的想要在年后留在家乡依托布依文化发展产业,有的春节要回乡跟老一辈学习布依歌舞、刺绣……

乡村旅游核心是乡村,没有“乡愁”的乡村将黯然失色。来年暖春,花脚必将出现更多年轻人的身影。(来源:今贵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