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隧道如何改變了歐洲?

李雯雯


這裡的海峽隧道,應該指的是英吉利海峽隧道吧?

既然說到這裡,就插一句嘴:其實我國早已經規劃了一條臺灣海峽隧道,屬於京臺高速的一部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搜。

迴歸正題。

英吉利海峽隧道,它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這條隧道,鏈接的英法兩國,總長度153km,橫跨英吉利海峽,始建於1987年,歷時8年,耗資150億美元,而且還是用的私人資本。

要說在英吉利海峽修建隧道,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的拿破崙時代,但建造兩國之間的隧道,技術方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政治環境。

所以,方案一直擱淺。

隨著歐洲各國的貿易增加,尤其是英國與歐洲的貿易,這讓英國急需要改變單一的水上運輸方式。

同時,在20世紀後期,世界上發生了一件大事:蘇聯的情況不容樂觀。

這下可了不得,萬一蘇聯發瘋了,歐洲就麻煩了。

畢竟歐洲與蘇聯,屬於不同陣營,而且歐洲很奇怪,寧願選擇原諒兩次挑起世界大戰的德國,也不會接納蘇聯。

一旦蘇聯真的孤注一擲,選擇通過對外戰爭來減少內部矛盾,歐洲將如何應對?二戰時德國錯失良機,導致了敦刻爾克大撤退,蘇聯難道會重蹈覆轍?

所以,修建一條隧道,迫在眉睫!

一旦有了隧道,大家撤退起來,也就方便了。

於是,在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因素下,英吉利海峽隧道開始修建。

只不過,隧道通車前兩年,蘇聯解體了。


昨夜夢迴


英吉利海峽隧道又稱英法海底隧道、歐洲隧道,1994年5月6日開通。是一條英國通往法國的鐵路隧道,位於英國多佛港與法國加來港之間。

英吉利海峽隧道由三條長51km的平行隧洞組成,總長度153km,其中海底段的隧洞長度為3×38km,是世界第二長的海底隧道及海底段世界最長的鐵路隧道。兩條鐵路洞襯砌後的直徑為7.6m,開挖洞徑為8.36~8.78m;中間一條後勤服務洞襯砌後的直徑為4.8m,開挖洞徑為5.38~5.77m。從1986年2月12日法、英兩國簽訂關於隧道連接的坎特布利條約到1994年5月7日正式通車,歷時8年多,耗資約100億英鎊,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資本建造的工程項目。

英吉利海峽隧道有利於加強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利於海峽兩岸資源的互補利用,也促進了北歐國家進口資源、出口產品,更促進了歐洲東西南北方向的交流,使得歐洲整體經濟得到發展,加快歐洲一體化進程。

英吉利隧道項目的演變既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產物,又是它的一個推動力,兩者相輔相成,幾乎是平行發展的。




貓在盪鞦韆


從歐洲大陸政治角力的觀點出發,歐洲也會開這麼一條海底隧道,雖然英國現在是在鬧著脫歐,但是當年,正好歐洲的一體化發展,讓英國迫切的想開通直達歐洲的隧道列車。這個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歐洲大陸想要留住英國的必要手段,可以說是兩者一拍即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