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有天子有军队,打司马懿有必胜把握,为何却拱手投降?

何洁龍


小编要说在高平陵之变后曹爽虽然有放手一搏的资本,但是没有必胜的把握,他的投降也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

首先,在曹真,曹休,夏侯惇死后,本身不是军旅出身,却又超长待机的司马懿,终于混成了曹魏军界中的“扛把子”,领兵经验丰富,战功赫赫,在军中的威信,人脉还真是曹爽兄弟比不了的。


在魏明帝曹叡一朝,司马懿一个人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大战指挥权,而且战绩辉煌,几乎没有败绩,熬死了诸葛亮,灭掉了盘踞辽东几十年被一些三国迷称为“三国时期第四国”的公孙度。


反观曹爽,实际上并没有统领大军团作战取胜的经验,在执政初期,曹爽也知道自己在这方面和司马懿相差太多,因此和党羽强行发动了对蜀汉的征讨,结果大败而归,从此之后,曹爽就再也没有在军事上敢有什么大动作,转而和司马懿玩起了“宫心计”,利用自己是宗亲辅政大臣的身份,逐渐架空司马懿,并且使司马懿离开中枢达到七年之久,可以说曹爽的“宫心计”是成功的,按照三国时期的平均寿命,司马懿在架空期间早就该死了,结果司马懿还就真是个“超长待机”。

其次,桓范提出劝说曹爽兄弟把天子挟持到许昌,然后调集四方兵力辅助自己,讨伐司马懿也不是必胜的妙计。


在洛阳被司马懿控制后,曹爽手中最大的牌实际上是小皇帝曹芳,桓范的计谋实际上是劝曹爽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主要靠的可不是一个空头汉献帝。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军事才能,曹爽的军事才能不行,这个他自己是知道的。


另一方面,从高平陵到许昌要走两天两夜,司马懿能眼睁睁的看着曹爽带着小皇帝往许昌走么?路上肯定是要拦截,带着天子的法驾能不能到得了许昌实际上是个未知数。

最后,曹爽虽然架空了司马懿,但是并没有像“军师联盟”里演的那样整天的凌辱司马懿,实际上对待司马懿他表面上还是尊重的,甚至在执政初期“父视之”,把司马懿当做父亲一样尊重。最起码确保了司马家的富贵,要不然司马师哪来的实力“阴养死士三千人”。

司马懿只是被剥夺了实权,做为辅政大臣,他被曹爽架起来了,同时为了平衡派系势力,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被委任为地位极其重要,负责军官选拔的实权位置中护军。对于司马家曹爽认为自己该给的面子里子都给了,他没想到司马懿真能要他的命。


醉美木渎


其实主要就两点,一是曹爽懦弱无能且贪图富贵;二是他在政治上太天真,轻易相信了司马老儿。曹爽去高平陵,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带了军队的,而且人数还不算少,好像有两三万,再说以曹爽当时的作为,张扬跋扈,又讲究排场,他去给先帝扫墓,然后顺便游玩打猎,也不太可能只带少数亲信,军队是肯定要带的。但就是手里有兵,皇帝又在身边,曹爽却投降了,着实无能。现在分析什么太后、士族、地方实力派都支持司马懿,都是事后诸葛亮,纸上谈兵。当时司马懿也冒着巨大的风险,他就靠三千敢死队,没有其他武装力量,因为军队基本都被曹爽带走了,想迅速通知地方实力派来增援,当时的通信、交通条件也办不到。如果曹爽但凡有点血性,有点政治头脑,应该第一时间通报皇帝,就说司马懿造反,挟持太后,囚禁大臣,并要杀害军队家属。逼迫皇帝给全军下诏:即刻发兵洛阳乱平叛。也用不着跑到许昌,号令天下兵马来对抗了,因为那需要时间,等你跑到许昌,再把诏书发给各地驻军,司马懿和他的支持者早就准备充分了,以曹爽的本事打不赢,即便双方僵持,搞不好魏国也会分裂动乱。个人感觉如果曹爽第一时间发兵杀回洛阳,司马懿必定措手不及,几乎毫无胜算。可历史没有如果,司马懿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算准了曹爽会投降,所以才敢冒险起事。


手机用户12175003233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把曹爽的身世理顺一下。曹爽的爹爹是曹真,曹真本不姓曹而是姓秦,是曹操的养子。曹丕死前安排了四个顾命大臣,托孤儿子曹叡。曹真在四人中地位最高,职务为中军大将军,排在第一位,其次是陈群,曹休,最后一位是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可见曹真在朝中地位之高了。曹叡死前,将齐王曹芳托孤给曹爽与司马懿。曹芳是曹叡的养子,来路不大清楚,登上少帝皇位的曹芳只有8岁。司马懿的地位很快上升到与曹爽几乎不相上下,这是曹爽自己给自己挖的一个大坑,因为司马懿的升职都是他帮助首肯的结果。不久,曹爽感觉到了威胁,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的存在,让曹爽如芒在背。在何晏,邓扬,丁谥,李胜等人的建议下,曹爽急忙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法,去掉了司马懿录尚书事的头衔,夺了实权,架空起来,升为有名无实的太傅。被架空的司马懿表面伪装疯瘫在床,却策划阴谋于暗室,网罗死党,借曹爽拥少帝去明帝陵扫墓之机,在京城发动了政变。司马懿故意放出口风,曹爽只要交出权力,曹家父子兄弟及下属官员一律待遇不变,照享荣华富贵。司马懿这一招十分厉害,对曹爽具有强大的诱惑力。既然照样可以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交出权力不干活更省心了。天真的曹爽大概就是这样想的,因此,手里有天子有军队有武器有粮草的曹爽,为贪图眼前的享乐,不顾有人劝他挟天子去许昌以号令天下讨贼的建议,竟然向司马懿交枪投降了。司马懿大权在握后,翻脸无情,杀掉了曹爽三族及几个同党的三族。曹操地下有知,看到后辈如此窝囊无能,不知要被气死几个来回呢。


滨城老王


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抓住曹爽及其整个团队外出之机,控制了洛阳,阻断了曹爽归路。

此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是怎样的呢?

其实双方现成的兵力都不是很多。曹爽虽然有天子在手,但政治优势并不明显。

司马懿此次出击可谓是蓄谋已久,司马懿的筹码不仅仅手上的部队以及所控制的洛阳城。真正让司马懿有底气与曹爽抗衡的,是因为司马懿背后有整个士族阶级的支持。

高平陵政变看似是曹爽与司马懿的对决,其实是士族阶级对皇权的反抗。

我们从魏国的建立说起,曹操死后,曹丕任第二代魏王。曹丕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体系于是选择进帝位,这样才能对手下、对自己的团队带来更多的利益。但是曹家要建立自己的政权、国家难免就需要士族阶级的支持。为获得其支持,曹丕选择颁布“九品中正制”大幅让利于士族。从那时起,被打压许久的士族阶级重新活跃起来。并且在势头上逐渐盖过了宗亲势力。直到曹睿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才意识士族力量已经很强大了。强大到连曹睿临终任命托孤大臣的命令都可以反对,本来曹睿想清一色任命宗亲为辅政大臣。无奈最终向士族让步了,选择了曹爽和司马懿,而司马懿就是士族阶级的代表。



曹爽掌权后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在争取宗亲利益,大力打压士族阶级。只不过曹爽的手段强硬却不够狠毒,细节处理又不到位。可以说曹爽得罪了整个士族阶级,却又没有使其失去了反抗的力量。再加上曹爽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若要正面硬刚,曹爽的赢面其实很大。曹爽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终究是官宦子弟,养尊处优的,没有当机立断、放手一搏的勇气和魄力。


左将军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的正月初六,魏国首都洛阳爆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变。告病在家多年的太傅司马懿,趁曹魏皇帝曹芳与权臣曹爽共同出城祭扫魏明帝高平陵时发动政变。司马懿借用郭太后名义下诏,命自己的亲信接管洛阳城的军队,并关闭洛阳城门。完全控制洛阳后,以郭太后之名,下诏罢免曹爽之职。曹爽在得知政变消息后,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听信司马懿的劝降之言,以为只要交出权力,就能保存富贵。司马懿待曹爽投降后,将其下狱处死,夷灭三族,司马氏就此掌握曹魏政权,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兄弟手中掌握着天子和随行军队,桓范又将大司农印信带出,可调集许昌屯田区粮食物资,曹爽完全可以召唤军队反扑洛阳,平定司马懿,可为什么曹爽最终落得个投降身死的结局呢?笔者试析一二:

 

首先,曹爽没有意识到这次政变的严重性。他还是延续了之前两人之间朝堂斗争的惯性,抱有天真的侥幸心理,认为对方是四朝老臣,自己认输了大不了将权力交给司马懿,这样也能回家做个富家翁。而没有意识到司马懿本意是要架空整个曹魏政权,为自己改朝换代做准备。

 

其次,曹爽面对的是整个世家大族集团。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个人矛盾,两人背后是两股巨大的势力集团。司马懿代表大魏士族集团,曹爽代表的是皇族集团,在之前曹爽搞得改革中双方矛盾日益尖锐。高平陵之变中,元老重臣都在支持司马懿,包括高柔、蒋济、王观、陈泰等等,面对失去控制的都城和齐心协力(没有多少硬实力,但影响力不可低估)的世家大族元老,曹爽心理未战先怯。

 

第三,桓范计策未必可行。《三国志》记载“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鼓动曹爽调兵反扑,后世所有人都认为如果照计而行必能扭转战局,并以此来批评曹爽的软弱无能。但实际上中原屯田区早有忠于司马懿的邓艾在经营,只带有少数禁军的曹爽未必能取得粮食物资。

 

     第四,缺乏四方战区实力派的支持。司马懿深耕朝堂几十年,出将拜相,无论政坛还是军中都拥有曹爽远远无法比拟的人脉关系网络。曹魏有河北、关中、荆州、扬州四大战区,司马懿先后伐吴、御蜀、灭辽东,早已在各战区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故而在高平陵之变中,我们未看到河北、关中、尤其是距离最近的荆州战区对曹爽的有力支持,唯一没有被司马懿渗透的扬州军区则鞭长莫及,也为日后的“淮南三叛”做好伏笔。

 

参考: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房玄龄《晋书》等等

 

 






大司马征西大将军


提到司马懿夺权成功,就是说的高平陵之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政治事件,期间有非常重要的博弈过程。它是怎样发生的呢?

公元239年,司马懿接到紧急诏书,速速回到首都洛阳,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魏明帝曹睿遗诏辅佐年仅八岁少主曹芳。

司马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公元219年,司马懿佐助魏太子曹丕,每次参与谋划,都有奇策,受到曹丕的重用。

公元 220年,曹丕称帝,司马懿更是受到重用,居功至伟,官职一升再生。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曹睿即位后,司马懿封侯,封骠骑大将军,太尉等。在辅政平乱,抗蜀伐蜀,出兵辽东过程中奇谋善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司马懿善于谋断,精于算计。

辅佐曹芳之初,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还好相安无事,后来曹爽欲排挤司马懿,以便专权。公元247年曹爽利用心腹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让司马懿升为了太傅,职位高了,待遇好了,权没了。渐渐将司马懿权力架空。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后来司马懿只有装病,不问政事。拿出当年拒绝做曹操幕僚一样的老套路,才能够勉强保命。

公元248年三月,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想要谋危社稷。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是司马懿装病。派李胜去试探,司马懿假装病重,李胜出来后对曹爽说:“司马懿已像尸体一样,卧床不起,只有残余之气,形神已经分离,不值得忧虑了。”以后又说:“太傅不能康复,令人忧伤。”所以曹爽等对司马懿未加戒备,放松警惕。而司马懿是在韬光养晦,故做表演,表现得老迈昏聩,久病在床,饭汤都撒了一身,实际上也在暗中布置,只等机会给其致命一击,消灭曹爽势力。

而在此时,曹爽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控了中央朝廷最高权力。他的手下,也有一大批得力的干将,比如当年的"四聪八达"。他绝对想不到,已经"濒死"状态的司马懿会绝地反击,发动这样一场明目张胆的政变。

公元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京城洛阳出现权力真空的短暂缝隙,司马懿找准时机,突然发难,发出了致命一击,以私养的三千死士发动政变,占领武库,攻皇城,长驱直入司马门,挟郭太后以号令天下。这是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史称"高平陵事变"。

那么当时曹爽手上掌控最拥有高权利的皇帝,那就拥有了兵权,为什么却投降司马懿了呢?

通过分析史书记载,可以看出“高平陵事变",是一种门阀和宗族之间的博弈,又是对手间博弈,心里的博弈,利益的博弈,气魄的博弈,智谋的博弈。司马一向以稳著称,然而这一次的司马懿,行事非常冒险,实在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他赌的,是大将军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对抗。

事件发生 时间非常短,只有一夜。第二天一早曹爽就投降了,做出这个决定期间有很多种因素,这事情确是挺复杂。

第一,城内司马懿的运作及士族大臣状况,司马懿带领三千死士政变时,一进入都城就关闭城门控制局势,然后马上上奏太后,要求废掉曹爽兄弟。当时,在洛阳城内,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司马懿列阵,经过曹爽门前,曹爽部将严世登楼,引弩欲射司马懿,孙谦拉着他的胳膊阻止他说:“事情的真相还不可知。三次想要射箭三次被制止,孙谦皆按住严世之肘使之不能射出。”大司农桓范出城去投曹爽,蒋济担心道:“智囊往矣。”司马懿则说:“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司马懿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对他说:“君为周勃矣。”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司马懿自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之罪。

控制局城内局势后司马懿立即兵逼洛水,对曹爽先是威胁“清君侧”把你清掉,城内的家眷老小后小命不保, 又派人三次反复忽悠曹爽,随后又发誓,说回城后一定保证曹爽的人身安全。虽然已经分析了局势,做到了心中有数。但其实此时司马懿也存在很大风险,只是政变这种事本来就是高风险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到万无一失,剩下的事就看老天了

第二,城外曹爽及皇帝曹芳状况,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果然疑惑,不从其计。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让他早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并以洛水为誓。同时,他还让蒋济写信给曹爽,称自己只是想将他们免官,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曹爽说:“司马懿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桓范哭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于是,曹爽请免职,随曹芳回京。

曹爽这方自己兄弟几人,倾巢出动都出来祭祖,京城一个未留守,司马懿的雷霆一击令他们脑瓜子嗡嗡的。

1、首先是皇帝曹芳的意见,小皇帝十年了一直受曹芳压制,肯定有怨言。以为司马老臣没准儿可以让他翻身,所以皇帝的意见可能是:大将军,咱回去吧?我皇宫还有太后老婆崽崽。一定在想,老子终于可以说了算了。

2、兄弟亲属裙带的意见:而且出事之后哥几个都想老婆孩子,没人挺他。大哥,算了吧,想想家中老迈的长辈啊!

3、主战派的意见:干就是了!邀请皇帝去许昌,皇帝就在我们手里,我们在哪里军队就在哪里,中央就在哪里!难道还不可以平叛啊。实在不行还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另外还有各方面的表态的势力。曹爽有能力统一思想,统一战线,因为最后拍板的人是他。

曹爽面对这种艰难的选择,绝对考验了个人能力。天下是曹家天下,司马懿再大胆,也不敢废天子吧?只要天子犹在,便基本能保富贵,何必去跟司马懿去争个你死我活呢?将来天子亲政,权力自然又会回转到曹氏家族手中。所以,可以不争这一时。

最倒霉的是他的对手是司马懿,司马懿排兵布阵,杀伐果断,老谋深算,善于揣测对手的心理,善于用人,奇谋善断,这就决定了在博弈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再加上曹爽兄弟姐妹,忠贞的部下下属,满含真诚的期盼,终于使曹爽起了即使交出了权利也“不失做富家翁”的幻想。是太天真了,还是不了解司马懿的性格,就不得而知了。

结果曹爽投降进城后,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这一切都证明了司马懿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发动的突然,执行的坚决,政变成功后又心狠手辣、斩草除根,不留任何的后患,充分说明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他一向以稳著称,然而这一次的司马懿,行事非常冒险,实在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他赌的,是大将军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对抗。经过高平陵之变,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布衣淘史


1.曹爽对整个局势的错误判断

正在热播的《虎啸龙吟》中,把曹爽塑造成一个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得甚至有点蠢萌的人物形象。

把司马懿塑造成一个隐忍,为了自保才筹谋夺权的忠臣形象。

历史上真实的曹爽未必萌,但必定是有些蠢的。司马懿未必忠心,但一定是隐忍的。

曹氏家族十分排外,魏的人才选举制度对非曹氏宗亲的人十分苛刻,这导致了很多人对曹氏宗亲的不满,而曹爽是宗亲的代表人物,这种不满自然而然就集中体现在他身上。

作为曹睿的两位托孤辅助大臣之一,司马懿显然圆融得多,所以他成为了那些人拥护的对象。

两个阵势对立起来。一方是不满曹氏宗亲的士人阶层,一方是已失去了民心的曹氏宗亲。

大战前夕,如果曹爽听了桓范的话,拥护皇帝退守许昌,联络各地都督讨伐司马懿,他未必会败给司马懿。

然而,当时朝中的太尉蒋济等人向曹爽保证,司马懿只要权利,不会伤及性命。

曹爽很傻很天真,完全相信了,以为退路很宽,就放弃了和司马懿对立的信念,欣然投降了。

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手握兵权的司马懿出尔反尔,待他投降回到洛阳后,将他满门一网打尽。

2.司马懿掌握了兵权

如果没有兵权,司马懿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傅。然而,他控制了洛阳的禁军,就有了对抗曹爽的最大筹码。兵权是个好东西,司马懿对兵权的热衷,在影视剧《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中都有较为形象的体现。

再加上司马懿隐忍腹黑的性格,装得一手好无辜,骗取了太尉蒋济等一干老臣的信任,也骗过了天真的曹爽,最终使得曹爽不战而降。


大仙读史


曹爽,字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大司马曹真长子。自从曹休、曹真去世之后,曹家将权便有九年的空档期,在这期间军事指挥权落到了司马懿和外姓大臣的手里。后来魏明帝曹睿,病的十分严重脑子不清楚,掌握重要机密的孙姿,刘放二人,十分厌恶夏侯献和曹肇,都是为了自己利益而推举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如果曹爽真的有实力,那么曹家将不会出现为期九年的空档期,总的来说,曹爽能够成为辅政大臣,仅仅是因为,他是曹真的儿子,各方面势力权衡利弊后,曹爽是个最优的选择罢了。

曹爽最开始执政的时候,为人谨慎,尊重同僚,但是时间一长,仗着自己的身份和权力,便开始有点飘,排挤异己,结党营私。连太后都被软禁,霍乱后宫,司马懿被他狠狠的打压了十年之久,满朝的文武大臣都被他给得罪光了。

后来,司马懿趁曹爽陪着皇帝外出祭拜的时候,联合郭太后和朝中的大臣们,关闭城门,发动了高陵政变,控制了整个京城,要求罢免曹爽,便派人告诉曹爽,让他回来投降,并把皇帝带回来。

司马懿给曹爽的选择是:放弃自己的权利,可以保住官爵和他的富贵。担保人分别是太尉蒋济、尚书陈泰、侍中许允、殿中校尉尹大目,这些人都是朝堂上的重臣,其中还有人是曹爽的亲信。

但是当时有个大臣叫桓范,从京城逃出去,跑到曹爽处,给他出谋划策,他告诉曹爽,此时绝对不能投降,应该奋起反抗、皇帝在我们这边,我们可以以天子以令诸侯,皇帝的命令谁敢不听。如果不听这就是谋逆大罪,我们的胜算还是很大的。二就是,虽然司马懿控制了城中的部队,但是中领军还在城外,中领军是曹爽的直属部队,曹爽可以直接控制并下达命令,而且洛阳典农也在城外,曹爽也可以调动。三、许昌有充足的兵器,很快就可以运送到部队这,用这些武器武装军队,完全是够用的。第四就是桓范就是大司农,主要掌管粮草,大印在手,粮草调动只是分分钟的事情。粮草,武器,军队都有了,而且还有皇帝这张王牌,胜算还是十分巨大的。

摆在曹爽面前的是选择,让他十分纠结。把权力交出去,做一个没有任何权利的有钱人,要不然就是去奋力打一场不知道胜算如何的仗,如果赢了,那么权利和富贵都在,如果输了就是一败涂地,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而且司马懿那边有那么多大臣做担保,恐怕也是信得过的。

所以曹爽在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后,没有听从桓范的劝告,决定去向司马懿投降。气的桓范说,曹真是个大英雄,怎么生出了你这样蠢笨的儿子呢?桓范确实也是应该生气,本来跟曹爽没有什么特别密切的联系,但是觉得曹爽赢得把握比较大,所以才去赌一把。只可惜他看错了曹爽,没有想到曹爽是一个这样的人,赌错了人,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

其实司马懿内心也是真的很担心吧,曹爽万一真的听了桓范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调动军队来反抗,那么这场仗的输赢真的是很难下结论了吧。当知道曹爽选择投降的时候,内心肯定是庆幸的,不费力便解决了一个隐患。

曹爽在当了这么多年辅政大臣,在朝廷上为所欲为,打压司马懿,那他必定也知道桓范的计策是可行的,那么为什么他还选择了投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曹爽的家人还在城中,他顾念家人

曹爽陪着皇帝去祭祀,断不能把所有家人带上,而且也没有料想到司马懿会发动政变,肯定不能提前安顿好家人,如果开战,那么家人就是曹爽的一大软肋,增加了司马懿的筹码。而且按照司马懿所说,只要自己交出权力,就可以保住爵位和富贵,还可以保住家人的平安,按照常人的思路这也是很正常的。如果听从了桓范的建议,家人可能都会被杀害。在这一点上看,曹爽还是不错的,十分顾念家人。

他没有看透司马懿,错信了他

曹爽这件事儿的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只能说司马懿谈判的条件十分有诱惑力,而且,之前的时候,跟司马懿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僵,没有动过司马懿手下的人,所以他认为,司马懿不存在坏恨在心这回事儿,而且司马懿之前为人十分的低调,曹爽本身又是皇室的贵族,他怎么可能说杀就杀呢。而且当时司马懿提出的条件,还有朝中的重臣做担保,其中还有自己的亲信,增加了可信度。这些条件都影响了曹爽的判断力,以至于轻信了司马懿,如果他没有相信,那肯定是不一样的后果,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

曹爽本身的性格

在文章刚开始的时候就提到,曹爽本身并没有很强的能力,他能成为辅政大臣就是因为他是曹真的儿子。各方势力权衡利弊后,他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曹爽,也会有替他人来代替他罢了。他的一生真的是毫无建树,唯一一次的南征蜀汉,也大败,他本身又是贵族,顺风顺水,没有经历任何的波折,他是这样的性格也不奇怪。就连蒋济都认为,他是“驽马”。其实,曹爽也挺可怜的,被别人生生放到这个位置上,最后落得这个下场。

曹爽自己没有胜利的信心

根据曹爽自身的性格来看,他没有信心也是可以解释的通的。司马懿能征善战,而且有丰富的带兵经验,自己只有一次出兵还失败了,所以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是司马懿的对手。在当时曹爽可以调动的军队都是杂牌军,司马懿控制的兵力都是主力军,这两大军队实力一比较,曹爽更没有信心了,虽然皇帝在自己手上,但是皇帝还比较年幼,司马懿那边是太后的支持,这样一比较实力悬殊,曹爽就有一种心理暗示,这场较量必输,都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那还不如投降。

总结来说,曹爽自身有很多的优势,奈何没有发挥好,能力配不上所得到的权利罢了。


木剑温不胜


曹爽的拱手投降,就是一起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的案例。

曹爽能够成为辅政大臣的原因就是:他是曹真的儿子。外加当时的魏明帝曹睿病糊涂了,而掌握机要的中书孙资、刘放二人厌恶夏侯献、曹肇,为了自已的利益而推荐曹爽与司马懿辅佐。



曹爽毕生毫无建树,就连唯一的一次南征蜀汉,也被王平打得大败,成就了王平兴势之战的功业,除此之外,曹爽与纨绔子弟无异。

德不配位,造就了曹爽的悲剧。曹爽执政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尊重同僚,可时间一长,开始排挤异已,结党营私,软禁太后,祸乱后宫,曹爽的行为不仅打击了司马懿,郭太后,而且连魏国一大邦的元老重臣统统都得罪了。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乘曹爽离开京城,联合郭太后及一帮曹魏元重臣,控制京城,关闭城门,在政治诉求上要求罢免曹爽。

司马懿给曹爽的选择是:放弃兵权,可保爵位及富贵。

而且保证人有:太尉蒋济、尚书陈泰、侍中许允、殿中校尉尹大目,这些人有的是曹魏四朝重臣,有的是曹爽自已的亲信。



曹爽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投降,做个富家翁;要么与所有人为敌,进行一场在曹爽自已看来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曹爽就算不相信司马懿,可他相信蒋济、陈泰、许允、尹大目这些人,况且司马懿在当时所有人看起来,就是一个社稷之臣,司马懿的伪装不在于骗过了曹爽,而在于连蒋济、陈泰这样极有心机的大佬也被骗过了。

所以桓范的苦劝,曹爽没有听。就连蒋济都看穿了曹爽的内心,认为曹爽只是弩马恋栈豆中的一匹劣质马而已。



司马懿最担心的就是桓范的建议,挟制皇帝到许昌,以皇帝名义调动全国兵马勤王,司马懿守着一座孤城洛阳,难有胜算,这也是曹爽挫败高平陵政变的唯一办法,虽然不敢说有百分之百的取胜把握,但对于只要有机会就会争取的曹家先辈们来说,曹爽的选择正如桓范说的那样:曹真何许英雄,竞生出你们这样像猪和牛一样蠢笨的儿子。

蒋济认为曹爽是弩马(劣质马),桓范认为曹爽是犊耳(像像猪和牛一样蠢笨),而曹爽的选择是:放弃抵抗,投降,做个富家翁,也就很好理解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高平陵之变,是曹魏政权由盛转衰,司马懿真正掌控朝局的开始。为何曹爽拥有挟天子的大义,又有大部兵权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呢?原因有三点:1、自身能力不足,没有战胜司马懿的信心。2、相信了司马懿的口头保证,余生做一富家翁。3、朝中大臣绝大多数支持司马懿。

司马懿在发动政变之前,辅佐了曹魏三代主君。曹操拜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曹丕建立魏国,在临终时命司马懿和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迁大将军、太尉等要职。明帝崩前,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

曹爽的跋扈

曹爽揽政时,仗着自己是皇亲的身份,重用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哗众取宠之人,排挤以司马懿为代表的朝中老臣。

明升暗降司马懿为太傅而夺去了他的实权。又用心腹之人逐渐掌控吏部和尚书台,安排弟弟等宗室子弟执掌禁军。最不应该的是软禁了郭太后,嚣张跋扈的做法让朝中世家大族十分不满。

司马懿的隐忍

司马懿同为辅政大臣却被架空,无法参与政令决策,又担心遭到曹爽的迫害,借故生病辞职躲避是非。实际上是为了等待时机,凝聚反击力量。

期间曹爽的心腹李胜到荆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马懿辞行(实际是探查司马懿生病的虚实),司马懿在他面前装出重病垂死的样子,因此令曹爽对他放松警惕。 但私下里,司马懿却与儿子司马师(当时为中护军)、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朝中大臣密谋准备发动政变。

政变的过程

曹爽与少帝曹芳一起离开京都祭拜明帝的高平陵,司马懿抓住机会,先是请正在软禁中郭太后的懿旨,罢免曹爽兄弟的官职,接着联络朝中重臣控制朝堂,以及城中军权。

京都大局已定,立即派遣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去劝说曹爽认罪,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告诉曹爽,只是免去他的官职而已,并不伤害他的性命,并指着洛水发了誓。

这时大司农桓范孤身逃离京城,赶到曹爽大营劝说曹爽兄弟挟持天子到许昌,然后调集四方兵力勤王,必能立于不败之地。可是曹爽犹豫不决,想了一夜,曹爽做出决定:“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

于是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以及桓范等人都逮捕入狱,以大逆不道罪被诛灭三族。

曹爽想了一夜,最终做出投降的决定,证明了其平庸的资质。可以说明帝所托非人,他上台辅政以来,得罪了诸多朝中大臣,并对郭太后不尊,使得司马懿在政变时获得了多数人的同情和支持,在没分出胜败之前,就乖乖交出兵权,更是政治上不合格的表现。

总起来说,司马懿和曹爽二人就不是一个档次的,曹爽的能力跟四朝元老枭雄司马懿相比,如幼童比之成人,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