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英年35歲早逝,他的父親多年前的一封信竟一語成讖

1762年的一天,一個六歲的小男孩在維也納的百泉宮裡為國王演奏鋼琴,演奏完畢後,小男孩在一片喝彩聲中走下舞臺,他不小心摔倒在地上,被一個七歲的小女孩扶起。被扶起後小男孩沒有說任何感謝的話,而是認真命令式的對那個小女孩說,“你真好,等我長大了我一定娶你”。小女孩是帝國的明珠瑪麗公主,小男孩就是莫扎特。

命運殊途,十幾年後,公主嫁給了路易十六成為萬人之上的皇后,莫扎特則是窮困潦倒,死後連自己的妻子都找不到墓地的音樂家。


莫扎特英年35歲早逝,他的父親多年前的一封信竟一語成讖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

傅雷曾將莫扎特的人生與貝多芬對比:

“貝多芬不斷地在那鬥爭,最後還是承認了人是渺小的,貝多芬一生所追求的境界好像莫扎特天生就有”。意思是說貝多芬奮鬥了一輩子到的那個地方,莫扎特一生下來就在那兒了。“

所以,莫扎特的音樂不像貝多芬那樣氣勢輝煌,充滿著暴風驟雨的鬥爭和光明與黑暗的對比;也不像巴赫那樣充滿自我犧牲的精神、崇高偉大的信念及濃厚的宗教氣息。而是像一條在山谷中流淌的小溪,歡快跳躍地一直前進,煥發著最自然樸素的光彩,表面上充滿了歡樂、幻想與童真,而深處是寬容、睿智和超脫。


莫扎特曾說:

“我既非詩人,亦非畫家。我不能用詩句或色彩來表現我的感情和思想,但我能用聲音來表現,因為我是音樂家。”

他的19首鋼琴奏鳴曲即如他所說的,以音符作字,以旋律描線,以和聲填色,如詩如畫。他的鋼琴奏鳴曲在海頓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發展,使這一題材在維也納的古典主義時期發展到了成熟的地步。他的鋼琴奏鳴曲的偉大之處不在於艱深高超的技巧,相反,它單純、返璞歸真的旋律中蘊涵著發掘不盡的樂意。


有人說莫扎特的音樂簡單,也有人說是平靜海面下隱藏的暗湧。不論對與否,但孔子的音樂美學標準——“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無疑是最適合評價莫扎特音樂的。

莫扎特歷盡人生的苦難,但他的音樂卻清新、明快、開朗,這並不是他對苦難視而不見。他只是將這些苦難嚼碎化為肥料重新撒進土地裡,不是讓它開出帶刺的仙人掌,而是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這花朵就是他天籟般的音樂,他也被譽為“含淚微笑的上帝”。


莫扎特的父親在他13歲時曾寫過一封信,在信中父親對兒子說:

“你從幼年起就十分嚴肅認真,沒有一點稚氣。如果你在彈琴或是正在聚精會神地進行某項音樂活動時,沒有任何人敢跟你開半點玩笑。為什麼?因為你的表情十分端莊。許多國家裡那些眼光敏銳的人,看見你才華橫溢、凝神靜思的小面孔,都不禁深感憂慮,擔心你活不了多久。”

可悲的是,這段話竟不幸而言中,這使莫扎特在35歲時就離開了深愛著他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