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对“晋商在明末通敌卖国,甚至明亡都有晋商的责任”这种说法有几分真实性?

小小小百科全书


明清时,张家口有一个山西介休籍的范姓富商家族,就是靠和满蒙地区做生意发的家。都说富不过三代,这个家族最终传承了十几代,后人做到了清朝的太仆寺卿,二品大员。

起初范家也是介休走西口的普通商人,但是明初朱元璋对漠北用兵,实行了食盐“开中法”。也就是商人帮助朝廷把粮食运到边境前线,然后换取“盐引”(食盐特许经营许可证),可以做原本由朝廷垄断的食盐专卖的生意。

范家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的家。范家逐步发现了更大的生意可做,那就是跟草原上的蒙古人做生意。蒙古人除了马匹什么都缺,内地的东西,盐、茶、瓷器、丝绸、布匹、铁器,等等,只要能运来,就有销路。明朝对蒙古各部时打时和。无论是打是和,对于范家而言,生意却越来越兴隆。榷场贸易,就大量跑货;边境封锁,就囤积居奇。

范家在张家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做出了口碑,成为了张家口有名的“晋八大商”。范家传到第七代范永斗这一代的时候,历史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范永斗做生意非常讲信义,人称"贾于边城,以信义著"。他是张家口跟满蒙做生意最大的商家。他不但垄断了当时河东、长芦盐业这些传统基本盘,而且还在后金的帮助下,垄断了东北的人参收购。

而人参是明朝宫廷流行之物。努尔哈赤也不过只拥有50道敕书,可以直接到京城贸易人参,供应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所以大量的人参通过范永斗等晋商的渠道流入京城,范永斗等人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但与此同时,后金反叛,需要的明朝禁运的战略物资也就越来越多,比如铁器、火药、火枪;还有军事情报等。

这些商品本身都是赚钱的门路,对于范家而言,和后金的关系自然就变得格外密切。当然范家只是张家口的“八大晋商”之首,做这些生意的,不只是范永斗一家。还有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等几家。他们几家也可以说垄断了民间和后金的贸易。

1626年,“宁远之战”后,明朝开始对后金实施贸易封锁,实行经济制裁,重要战略物资不允许流入辽东。因为此刻无论关外关内,都因为粮食歉收,饿殍遍野。关内流民四起,关外是雪灾导致牲畜纷纷冻死,后金也陷入严重的粮食危机。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范永斗和其他七家晋商却认为做生意,得讲诚信。依然以张家口为基地,通过各种地下渠道,向后金转运其所需要的军事、生活物资。

为了运送方便,还主动提供各种明军的各种情报给皇太极,以方便自己的物资转运。史称“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其实我们更愿意相信范永斗等人是冲着巨额的利益去的。富贵险中求,后金越是缺乏的东西,利润就越大。

民间还流传着一段顺治进北京之后接见范永斗等人的故事。范永斗被任命为朝廷主持贸易事务的人,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后来又规定蒙古的贸易往来只能由山西商人经办。

不过炒米声明一下,这段没有能够在《清实录》和《满文老档》中找到直接佐证。

在康熙亲晚期征准噶尔期间,范家的第九代传人范毓馪主动上书,资源替朝廷运送军粮,并且费用还只有朝廷运粮费用的三分之二,实际上这也是换种方式做生意。

康熙很高兴有人愿意为朝廷分忧,同意了范家为朝廷运送粮草。所以一直到到乾隆年间,范家就一直都是清朝对西北用兵,专门指定的运粮专业户。

因为“力任挽输,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所运军粮都是“克期必至”,得到了雍正的嘉奖,被任命为太仆寺卿,用二品服。 范毓馪也成了进入《清史稿》的惟一商人。

到了乾隆晚年,范家因为替朝廷承办“对日铜贸易”,结果由于铜价走低,范家大亏,却无脱身之计,最终累计欠户部330 万两白银。被乾隆下令满门抄斩,传了12世的范家,就此消亡。


炒米视角


晋商通敌叛国,资助满清渡过粮食危机是不争的事实,说是汉奸毫不为过


风控骑士


既然说到了“晋商通敌”,那么肯定不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晋商到底要为明朝的灭亡负多大的责任呢?

现在网上对大明王朝到底是亡在哪里的争论很大,有的说明亡于崇祯,也有的说明亡于万历,也有“东林误国、阉党救国”的观点,表面看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作为江南豪强的政治代表东林党,阻碍阉党征收商税,以致明政府兵饷不足以应付两线作战,以致灭亡,而魏忠贤主政的三年,平民起义还不成气候,辽东关宁防线还算稳固,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观点。

晋商所扮演的角色

晋商,自古有之,只是在明朝之前只是不起眼的角色罢了,在明朝时期却成了燎原之势,这和当初山西的商人支持朱元璋有关,当时山西的商人给朱元璋的北伐部队送吃送喝送粮草辎重,得到的回报是一张叫盐引的“白条”,封建时期的盐铁都是国家专营的,有能力的才能做分销商。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这盐引,有了它,山西商人就有了贩盐的通行证,大家都知道,国家专营的盐铁可是牟取暴利的行业,就这样,山西商人从国家统管的盐业中获得丰厚回报。从原来的不温不火的商人,慢慢成了说话底气很足的商人。

山西地处边关的优势慢慢体现出来,山西商人发迹之后,就开始做起对外的贸易,无论是草原还是东北地区,山西商人在带来他们需要的物资后,带走了当地的牛羊和人参兽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商人的天性莫过于此,对外贸易的利润具体有多高大家都想的到,特别是一个以物易物的交易。

大明王朝一直提防败退漠北草原的蒙古残余势力卷土重来,但没想到东北那边儿的鞑清通古斯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东北领头造反的努尔哈赤,原本是明朝敕封的一个小官员。

虽然努尔哈赤用十三副铠甲就开始起兵造反了,但这些资本明显不可能长久,而且只有大明封锁边关,努尔哈赤想获得物资就更难了,这个时期的努尔哈赤在食物资短缺的境地下,是怎么挺过来的呢?

这当然得靠外部势力,前面说了,晋商依靠着边境优势,与蒙古后金等部落进行贸易,贩卖中原的铁、茶叶、火药等,换回马牛羊、兽皮等物资。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贸易并非完全合法,而经常是带有走私性质,而且走私的是国家禁止对游牧民族输出的战略物资,其中,铁器,火药等当时都是违禁品。

然而禁令依旧无法阻止以范永斗为首的晋商走私行为,那时的东北除了熊瞎子、鹿茸、野山参多,其他重要物资几乎没有,努尔哈赤领导的女真人要想崛起,集合足够强大的军队来对抗明朝,必须依靠大量来自中原的物资,因此努尔哈赤以及其后继者对晋商许以重利晋商的走私活动,走私粮草铁器并代女真销售劫掠财物,大大改善了后金的经济状况,获得的利润是满清劫掠大明所得的巨额金银。

晋商在出售物资的同时,还帮努尔哈赤的后金在内地建设情报网,把大量的山川地形和军事情报源源不断的送将出去,范永斗时期的晋商基本上就跟女真人的利益捆绑到一起。

随着后金政权的野心膨胀,他们需要的东西越来越多,铁器、火药、军事情报都是重点高价收购的商品,后金政权对于范家这样与他们长期做生意的晋商也越发倚重,后金全部的火药、八成的粮食和超过六成的金属由晋商提供,甚至京畿情报,细致到每个关口的守将姓名、士兵的数量和装备的清单,也由晋商提供,晋商们不可能不知道后金收购这么多军火和铁器以及情报目的何在,但为了白花花的银子,什么国家大义、民族安危,都顾不得了。

总结

其实,皇权专制是明亡的根本原因,而崇祯则是明亡的现实原因,但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一个则是漏掉了重要的“晋商通敌”的问题,一个国家的灭亡,不是一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就可以导致的。

一个王朝的兴衰,归结到一个商人群体,总是勉为其难的一个借口,但以范永斗为代表的晋商的举动,从商业的角度而言无可厚非,我们不能苛刻一个商人的意识能够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但是这种唯利是图,发国难财的行径和勾当却终究要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钉上其名,纵然后来满清僭越中原后,晋商获得了空前的“皇商”地位,却还是挽不住其衰败的颓势,而且依然还是需要为大明王朝的灭亡负上一些责任的。


小南史


网上曾有一种论调说明亡于晋商,这种说法太夸张了点,但晋商在明末确实通敌,而且是毫无顾忌的通敌

山西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这里自古便是连接蒙古高原和中原的交通要地,明代北方九边之中,山西独占三镇,分别是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是明代的边防重地,也是明蒙贸易的关键地区。

(明朝九边中山西就占了三个)

当年明蒙贸易的重要枢纽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就是建在山西以北地区,明朝的货物也主要通过山西输入蒙古。

受限于地理环境,蒙古高原除了草地和沙漠,没有其他有价值的资源,草原上物资是非常匮乏的,很多生活物品都需要与中原进行贸易。

例如草原缺乏新鲜蔬菜,游牧民族需要喝茶来补充维生素,因此茶叶贸易就是一笔大项目。而且草原也缺盐,贩盐也很赚钱。除此以外,铁器也是明蒙贸易的主要商品。当然,明蒙贸易还包括很多很多商品。

总的来说,食盐、茶叶、铁器、火药、粮食一直是中原地区输入蒙古高原的几个产品大项,由于这些物品会极大提升蒙古高原政权的实力,因此历朝历代对草原的贸易的监视都极为严格。

像是在北宋时期,北宋政府就严禁武器书籍和火药出口辽国。至于铁器,因为辽国汉化程度很深,是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中经济科技比较发达最发达的政权之一,因此辽国的冶铁技术是相当厉害的,不需要受到北宋的钳制,所以北宋也不怎么监视铁器贸易。

不过在辽国国内是严禁铁器销往草原的,所谓“寸铁不得北贩”,以此防止草原民族坐大。只可惜这个政策到了金代基本荒废了,说实话金朝对于草原的管辖远不及辽朝,为日后蒙古的崛起埋了祸根。

到了明朝时,明朝与蒙古打了两百多年的仗,最后双方都放弃了灭掉对方的想法,尤其是蒙古在明末时早已处于分裂状态,各部族都比较巴结明朝,希望能从明蒙贸易中获利,而明朝政府也通过贸易牵制北方诸部,双方基本达成了一种平衡。

(明朝政府对于边境贸易监视极严,有段时间甚至连铁锅都不准卖给蒙古人,就是怕蒙古人拿去改成马刀)

然而随着后金的崛起,明蒙之间的平衡就此被打破了。

后金崛起后,明朝政府曾试图资助蒙古察哈尔部大汗林丹汗对抗后金,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但林丹汗志大才疏,被后金打得吐血。后来随着皇太极灭掉蒙古察哈尔部,明朝北部大部分地区与后金接壤,晋商也开始接触后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大清,清帝国正式建立,但由于常年征战杀戮以及当时大旱的影响,清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此明朝政府加紧对边境的封锁,防止中原的商品输入辽东。

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许多晋商置民族大义不顾,竟然私自翻越长城与清国勾结,将大量粮食等商品通过内蒙贩卖到清国,极大的缓解了清国内部的危机。

待清兵入关之后,晋商更是迅速投靠清廷,为清廷提供后勤粮食保障,因此得到清廷的信赖,其中以范永斗为首的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八人被清政府授予对蒙贸易特权,世称“八大皇商”。

其实早在明代晋商就以崛起了,明初为了降低军需开支,明政府将部分原先国家垄断的贸易开放给民间商人,以换取民间商人资助前线军粮供给,称“开中”。

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晋商便主动承担了明政府大部分的边境后勤保障,换取了买卖食盐、铁器等特权,也因此崛起为富甲天下的商人集团。

(乔家大院)

不过到了明末,出于对清国封锁的需要,明政府严厉控制边境贸易,大大影响了晋商的买卖。

按理说在国家危难之际,商人们应当为国解忧才是,可事实证明无论是南方的浙商还是北方的晋商,在面对国难之际首先还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晋商愣是冲破重重封锁,将粮食、布匹等重要军需物资卖给满人,资敌的帽子算是戴上了。

其实不只是晋商,在清兵南下的同时,江浙一带的商人也曾给清兵当过带路党,理由居然是嫌明政府的商税太重!他们希望大清王师可以废除这些“苛捐杂税”。

明末由于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等问题,农民起义层出不穷,明政府已经很难再从农民手中拿钱了,但边关战事不断,打仗是需要花钱的,于是只能向商人征税,这立即引发了江南富商的不满。特别是代表江南大商人利益的东林党就极力反对朝廷“与民争利”,要求减少甚至免除商税。而在地方则经常出现暴力抗税的情况,让明朝政府头疼不已。

面对这些带路党,清兵真是笑出了声。不过当清兵占领江南后,税是一分都没少,但当地的大商人却不敢再闹了,更没再出现聚众抗水的事情。

至于其中原因?清廷可没有明廷那么有耐心,在明朝不交税政府也没啥好办法,只能定期豁免,只要多少交一点就没啥事,而在清朝你敢不交税试试,你当大清的军刀是摆设吗?

总的来说古代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强烈地国家概念,只有民族概念,当年各地反清也不是为了大明,而是为了一把头发。

例如江阴抗清事迹,其实在清兵到来之初时江阴已经投降了,根本没抵抗,谈不上效忠大明,最后之所以降而复反是不满清廷的剃发令。而晋商则连剃发都忍了,只要能发大财,谁当皇帝我都磕头,换个发型也无所谓。


千佛山车神


真实性非常高,清朝的史书档案,县志都有记载的,晋商分很多时期,这里说的是明未清初以范永斗为首的山西商人,以张家口为基地,向蒙古,后金输入大量粮食,盐铁等物资,间接助攻后金,导至明朝的灭亡,清朝后来把他们封为八大皇商。说他们是汉奸一点也没错。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把蒙古人赶回大漠后,在边关建立九边重镇,驻扎了大量的军队,为解决军队的粮食和军需物资问题,明朝发明了"开中法"。明朝将食盐官营改为商人特许经营,商人把物资运到边境,拿着军队给的收据跟政府换盐引。然后把盐贩卖到全国各地。

由于贩卖军需有利可图,一些山西人踏上了走西口的商路,这其中就有山西介休人范永斗的先祖,山西商人以张家口为基地返往返关内外,与周边的满蒙从事贩贸活动。传至第七代范永斗时,范氏已成为张家口地区的大富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对粮食等军需物资的需求越来越大,努尔哈赤十分欢迎和倚重范永斗等山西商人,大量的粮食,铁器,火药从关内流向后金政权,甚至各关口守将,士兵数量和装备清单等情报也由山西商人提供。

1626年,明军在"宁远之战"中大败后金,努尔哈赤中炮不久后身亡。当时正处在小冰河期,关内外都闹起了严重的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明朝封锁关隘,严令禁止任何人与后金贸易,希望通过经济封锁的手段,困死塞外苦寒之地的女真人。

春季干旱无雨,到了冬天又是雪灾,牲畜大量冻死,后金陷入严重的粮食危机。皇太极于次年1627年进攻朝鲜,企图在朝鲜抢夺粮食物资。此时,陕西等地赤地千里,吃不上饭的灾民聚众造反。范永斗等人却突破明军封锁,给后金运送大批粮食物资。后金5成的商食,几乎全部的盐铁火药都是由晋商提供的,可以说一手救活了小冰河期的后金。后金称其"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

清军入关后,顺治没忘为满清入主中原建立赫赫功业的八大家,哪八大家:据道光年间《万全县志》记载:明未时以贸易来张家口。曰: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黄永发,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自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者,皆此八家主之。

顺治在紫禁城设宴,亲自召见八大家,并赐给服饰,宴上,顺治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家受宠若惊,唯恐坐实汉奸之名,竭力推辞。于是,顺治便将他们封为"皇商"(籍隶内务府),范永斗被命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其余七家,亦各有封赏。

晋商对后金的赫赫功业,是得到清朝的认可的,作为回报,八大晋商垄断了清朝前朝的盐,铜铁等贸易,富甲一时,直到乾隆时期,范永斗之孙由于进口铜贸易亏损巨大,无法交差,被乾隆抄家入狱,八大皇商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阿豪DL


晋商在明末通敌卖国,这是真实的史实,因为晋商通敌、甚至资敌,所以才导致了明末,无论关外如何遭灾,清军总能安稳度过,不仅如此,通过晋商的资助,清军变得越来越强大。

所以,如果说以范永斗为代表的这群晋商要为明亡负一定的责任,并不算过分。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看看晋商是如何通敌助敌资敌的。



晋商起家,源于明朝建立时对朱元璋的资助

话说,在朱元璋跟元军打的难解难分的时候,晋商以民族大义为要,无偿资助了朱元璋大量的物资和钱财。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感念晋商对他的帮助,便给予了晋商以贩卖盐铁的权力,要知道,在古代盐铁可是官营的,所以民间商人经营盐铁生意,那绝对是非常暴利的,就这样,晋商逐渐发展起来了,并逐渐成为了大明国内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后来,因为晋商地处边关,晋商逐渐开始和周边少数民族做起了生意,其中就有清军。晋商有经营盐铁生意的权利,所以囤积有大量的物资,而清军地处冰天雪地的关外,最缺的就是物资,所以,当晋商和清军搭上线后,在真金白银的帮助下,双方迅速结成了同盟。

不仅如果,为了能跟清军做更多更大的生意,晋商不惜耗费巨资在大明国内为清军打造了一个超强的情报网。


于是,在明末,明军与清军的战斗中,晋商不仅为清军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同时还事无巨细的向清军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大明的情报。

可以说,一无所有的清军正是依靠着这些军事物资和情报,从而将明军一一击溃的。所以,难道晋商不应该为明亡负责吗,当然应该。

出卖祖国的人从来就不会有好下场,虽然晋商在清军入关后,被封为了“皇商”,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为了避免晋商再次通敌,在清军鼎定中原后,便向晋商举起了屠刀,于是,晋商从此开始没落。

只是到今天了我还是想不明白,金钱就有那么大的魔力,竟然能让晋商不惜出卖家国以谋之。

但是,不管怎么说,晋商通敌卖国的污点是永远洗不掉了。


史海钩沉


举个例子,说明

清廷入关后,爱新觉罗家曾经在紫禁城宴请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家商户,当时顺治帝还准备给他们加官进爵,虽然被推辞掉,但仍然把他们纳入内务府,封他们为八大皇商。其中,对范永斗赏赐更甚,不仅让其主持内务府商贸,还把张家口商圈整个赐给他当世业经营

试问,如果这些人没有贡献,爱新觉罗家吃饱撑的给他们奖赏?而作为商人,他们对清廷的贡献又能在何方?

不外乎沟通关内关外,输送军需物资,做带路党吧

再想想,能做到让爱新觉罗家宴请赐爵,他们的“生意”得做多大?

战略级称得上了吧

据史料记载,无视明朝禁令,无数粮食铁器情报等被八大商想方设法流通至辽东爱新觉罗家。据说,爱心觉罗家的八成粮食、六成铁器以及全部的火药供给,都由晋商提供。情报方面,仅关防,就详细到守将姓名喜好、士兵数量和装备清单……

这些人发国难财,都搏下“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名声,唉

套用一句俗语,“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商人重利无可厚非,但商人也是国之一份子

当然,清和明关系,不是现在意义的国与国,大清类似叛乱立国,晋商卖国也算不上,他们更接近站队

不过,对于大明王朝来说,这帮人真的发国难财,汉奸


灵石蕴珠宝


晋商与潮商、徽商合称为“中国三大商帮”,晋商依靠自己的头脑与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在贸易中集聚了巨大的财富,,尤其以票号最为突出,前些年爆红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所表现得就是晋商的历史。

但是现在网络上有许人开始喷晋商,认为明朝的灭亡与晋商有着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晋商将火器、粮食等重要物资依靠贸易的方式转卖给后金,从而使得后金在与明朝的对抗当中处于优势地位,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首先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你是一名晋商你的货物是否可以卖给后金。加入晋商的粮食商队从平遥古城出发(假设,一般都在山西境内例如太谷、祁县、榆次、平遥),前往当时金军的大本营沈阳市,地图上显示的是1250公里,而这走的大部分还都是高速公路,古代的交通并没有如此的便利,东北地区未开发交通更是不行,所以可以想象晋商如果要将货物卖给后金需要走多少的路,如果都是靠马驼又要在路上消耗多少的粮草,这样算起来晋商一定是亏本的,试问,谁会愿意做亏本的买卖,所以贸易粮草很不现实。

晋商主要是依靠经营盐业出名,而当时的后金也不缺盐,辽东地区依靠大海,后金完全可以自己制盐。如果要说运军械那也是无稽之谈,事实证明后金的武器装备质量要优于明朝军队,努尔哈赤攻下辽东70余城,缴获了大量的明军武器装备,再加上明将孔有德叛乱,一万多火炮部队320门大炮全部投降了后金,所以后金也不缺武器装备,我想晋商也没这个本是可以造出红衣大炮吧。

所以说“晋商在明末通敌卖国,甚至明亡都有晋商的责任”根本是无稽之谈,都是网络上一些所谓的明粉为明朝的灭亡找理由,什么小冰河啊红薯土豆啊,明朝的灭亡就是天意,历史的车轮谁都不能阻挡。

虽然小编我也是一枚明粉,我也为明朝的灭亡感到惋惜,但是我喜欢的是明朝人的血性与风骨,而不是一昧的吹捧,将黑的也说成白的,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七七谈历史


在明末时期,确实是有晋商与满清、蒙古交易粮食,食盐等生活物资。满清时期的八大皇商就是因为在明末时期积极与满清交易的商人,所以在清军入关后被满清封位八大皇商。

明末时期,晋商虽然有资敌的行为,最多就是起到加速明朝灭亡的作用,但是却还没有上升到要负担明朝灭亡的责任。就算晋商没有资助满清,明朝自己还能坚持多久,明朝最后就是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然后才灭亡的。

事实上,晋商早在明初时期就有的,明初时期,明朝对于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是,鼓励少数民族前来归附,凡是前来归附的少数民族,明朝都设立卫所,有少数民族首领为指挥官。在明朝最鼎盛时期,曾在辽东地区建立的了一百三十多个卫所。

在经济方面,明朝也采取了贡赏和互市的政策,因为辽东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晋商纷纷前往交易。这时市场分为官市和民市,官市以官府为主导交易,民市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与之交易。晋商就是利用地理位置的便利所以成为了前往辽东地商人中的佼佼者。

早期,对于互市明朝也是管控极严,开始由于边疆陈兵几十万边疆,所以大多是运输粮食,但是自万历以后,逐渐放开贸易,开始交易一些的铁质农具。

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中,再加上明朝赐予的贡赏,所以后金得以迅速的崛起,而到了皇太极时期,则更加积极的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兵戈的威胁强迫与朝鲜进行交易,同时亦强迫明朝边疆的城镇与其互通商市。

在后金或者市满清强大的武力压迫下,明廷和朝鲜相继开放与边疆市镇,而晋商就是在此背景下与满清交易。

所以说晋商虽有与满清交易,有资敌之实。但是对于国家机器来说,晋商并不能够影响国家的政治走向,只能够随大势而为。起码,明朝未灭亡时,晋商应该不敢通敌卖国,但是自北京城被攻破的时候就不排除晋商有通敌卖国了。毕竟,对于满清来说,无非就是顺着昌、逆者亡而已。事实这个时候的晋商也没有选择的权力了。


这个历史很正


无奸不商,商人重利轻义,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出卖。明末以范文斗为首的八大晋商勾结满清,出卖国家利益,为满清走私战略军需品和生活用品,间接壮大了后金势力,让后金有挑战明朝的势力,后来明朝灭亡满清就进入了中原。虽说明朝灭亡是综合因素,可晋商勾结后金出卖国家利益确是事实,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灭亡。

晋商就是山西那边的商人,从秦朝开始晋商就已经起来了,到了元代更是遍布天下,到了明朝时代,由于晋商资助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允许晋商进行盐铁生意,盐和铁是国家战略物资,不允许民间私自买卖,可晋商是朱元璋允许的,所以就有了和后金走私的条件了。山西刚好靠近东北后金那边,晋商利用边境优势和后金偷偷的搞起走私贸易生意。本来努尔哈赤靠十三副盔甲起家就能干掉明朝吗?别说十三副,就是一千副也不不行,如果没有别人帮助,后金不可能崛起,毕竟盔甲不是粮食,填不饱肚子怎么打仗呢!当万历末年萨尔浒战役输给了后金后,明朝就由进攻转入防守,边境封锁,不让国内物资输出到后金去。当时后金是缺粮,缺铁,缺盐,没有这些是活不下去的,更别说打仗了,可明朝封锁边境你有钱也买不到啊!这时晋商出场了,晋商看到了商机,晋商代表范文斗偷偷的见了努尔哈赤,说能通过走私为后金运来粮食,铁器,食盐,甚至火器,而后金只需用东北三宝,就是人参,鹿茸,貂皮进行交换。就这样后金和晋商勾结起来了,晋商为后金走私盐铁粮食,甚至火器,这些都是战略物资,明朝是禁止私人贩卖的,当然日常用品也是走私起来,晋商得到东北三宝,贩卖到明朝内部达官贵人,从中赚取大量银子,后金也得到最急需的物资,迅速壮大了实力,有力量招兵买马,对明朝更是威胁。晋商不顾国家大义,民族利益,对后金走私战略物资,这就是叛国行为,可对商人来说,有钱赚就行,管它什么国家大义呢!





晋商不仅对满清输送物资,还帮满清在明朝内部建立情报网,大量的明朝军事情报被满清偷到,明朝对后金的战争总是输多赢少。晋商还为满清搜罗技术人才,造兵器和火器的工匠,都被晋商搜罗送去满清了,总之晋商为了银子,大量出卖国家利益,这就是资敌和叛国行为,大量的财富进了晋商的口袋,导致明朝的财政越发困顿,边境守军的军饷都发不出,还怎么守卫国家啊!既然晋商走私物资,明朝难道不知道吗,锦衣卫难道是吃干饭的?明朝是知道的,就算知道也没办法,这就涉及到了官商勾结的问题啦!朝廷上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和商人有联系,很多官员的家人就是做生意的,何况挺多学子还是商人资助他们科举,考上了做官了,大家都是利益共同体,反正大家都是自己人,商人赚钱了,官员也就赚钱了,所以晋商通过边境那么不受监管肆无忌惮走私货物,不就是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嘛。崇祯皇帝知道又能怎样呢,所有的官员都等到好处,毕竟人参,鹿茸,貂皮,达官贵人没有不喜欢的,大家有好处,管它什么出卖国家利益呢!



后来清朝入主中原,顺治皇帝设宴为八大晋商庆贺,感谢他们帮助了清朝,还想封官加爵,可范文斗等人坚决推辞,因为一旦接受了,就坐实了汉奸的骂名,其实他们就是汉奸,最后清朝封他们为皇商,垄断盐铜贸易。当然后来晋商也衰落了,因为清朝统治者不放心这些什么都可以出卖的商人,哪天同样可以出卖他们,所以坚决压制,没有道义的商人就是信不过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