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同一个姓的五百年前是一家,为什么?

趣味小公子


如果两个人在异乡见面还是同姓就会惊喜异常,互相盘问籍贯,问一下家谱彼此倍感亲切会说:"咱们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啊!"这种说法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元朝未年天下大乱二十多年,山河破碎,河南,河北,山东几乎成了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明政府实行移民政策。临近的山西省三面黄河,北面山区地形封闭没有受到战争破坏,物产丰富,人囗众多。洪武三年(1370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政府从山西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移民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发凭照川资向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微,江苏,湖北,陕甘等地移民,足迹遍及大半个神州。"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囗留二,八家之口留三。”当时移民是强制力执行的,老百姓思乡重土,故土难离观念比较重,老百姓手被绑着押送,要大小便得请示美其名曰:"解手",如今山西洪洞众厕叫"解手场”。山西人小脚趾复趾较多,如今有这种遗传的人群,以山西为轴心向围围各省逐渐扩散递减。从山西迁出812个姓氏,如今遍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回乡寻根祭祖的人和旅游的人增多。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普通老百姓不识字年代久远记不清楚祖先的出处,只留下传说:"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鸛窝"。实际上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同姓并不同宗,姬姓是姓氏之祖派生出上百个姓氏。唐太宗李士民自称汉将李广的后人,赐徐土勣为李姓,叫李勣。赐党项人拓跋氏为李姓,赐契丹贵族为李姓。汉高祖刘邦赐项伯,娄敬为刘姓,匈奴贵族改称刘姓,沙坨人冒用刘姓,还有少数民族汉化后采用汉姓,所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不一定正确。






关东侠客


几次全国性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赵姓是我国第一大姓。

北宋《百家姓》共收录了408个单姓,78个复姓,共计486个姓氏。因为当时赵姓为国姓,故列为百家姓之首。但是,是否赵姓人祖先都姓赵呢?不一定!比如,有来自"赢"姓,而唐朝李世民将"李"姓分赐给开国元勋,在后魏时期,鲜卑这个复姓也改为姓"李"。

历史上的皇帝一时高兴了,姓也可以作为一种荣誉赐姓部下,最著名的莫过于"三保太监"郑和,原姓马,名三保,赐姓名为郑和。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公布了全国100个人口最多的姓氏,排名首位的:

1.李、王、张、刘、陈,⋯

2.乔、贺、赖、龚、文。

1982年全国人口统计千分之0.5(57万人)抽样调查,显示台湾省姓氏资料中,全国一半人口使用19个姓:李、王、张仍居前三位。
(笔者八十年代初参与的人口调查表,手工版)

所以民间传说同一种姓"500年前是一家"

这种说法缺乏可信度。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䃼自己的家谱,他们需要寻找自己的根,

而在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民间修谱仍然拒绝电子排版,只有这种传统的方法、材料、格式才受欢迎)


一册线装本家、族谱将完成,"天""地"大片留白。

姓氏虽然不能很说明传承,但是,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桥梁。

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只有男姓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是,只有中国的姓氏传承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日本只有可怜的几个姓。天皇要求全国都有姓,于是,大家纷纷起名达到8万多个,但是,没有任何源头及意义,大多以位置名代表,如:田中、井上、松下,还有出名的"桓路近二"。

美国更无资格说名字什么历史内涵了,他的历史二个手就数过来了,没有文化传承。

中国目前共4100个姓。

发现一个罕见姓"难",河南四个小村子,都是这个姓,当时统计人员很疑惑,认为统计文字失误,但是,韩国有关部门如闻天音,喜欢得眼睛鼓起二茼大,马上火速来华。这是鲜卑时候难姓随其北迁至松花江,难姓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所以奉河南"难"姓村民为韩国祖先。

姓氏文化博大精深,限于篇幅,余不多述。


良人执戟2


按照人类的繁衍规律,500年后同一姓氏的后代,可能分布很广。500年应该就性成熟可正常繁衍后代岁数15—17之间,也就是说30左右代人,很容易同姓氏的两人500年前就是一家,并不稀奇,只不过现代人都不建立谱书,以前的谱书又没有向上续的,所以今天想真正的盘根追祖看是不是真的一家就比较困难了,若在建国前比现在要容易得多,因那时都还在意续谱的,要找到祖宗来自那里不是大问题。

就我建村300多年,自云南转迁而来,应该长枝至今有十五六代人了,末枝只有十代左右,所以500年也就是三十几代人吧。


lwlp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曾经看到,在赵云收降桂阳郡之后,原桂阳郡太守赵范就跟赵云攀宗族关系,也说到过什么同姓一家的意思。现在想起来也有点……是不是应该说,出现“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古谚语当在华夏民族脱离“氏族”进入“姓氏”社会的五百年前后就产生了呢?后来一直延传至今(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盛行,现在的人们都认同以“富贵”为……)。此乃予杜撰臆测,有无道理,请诸君引经据典加以指教斧正。


闹世隐侠


同一姓氏,就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这种通俗说法,只是一种套近乎的方式而已。没有任何根据。事实上,同一姓氏的人未必是一家再说了,古代、近代、当代社会上,随母改嫁的男孩的姓氏是继父的姓这种情况比较多见,传下几代以后,后世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宗真正的姓氏。所以说同一姓氏五百年前是一家并不靠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