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信史”?

何為信史?聽上去這是一個需要旁徵博引的問題。今天小編打算簡單通俗易懂的談談何為信史。

對於信史兩個字的理解,你一定會想到字面理解的意思,可信的歷史。話說回來,倒也沒錯。

我認為信史可以分為動態和靜態的理解。

從動態的角度來說,信史二字出自於《春秋公羊傳》。由於《春秋》三部曲《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並非一個人所做,在吸收春秋時期各個國家的國史後由孔子以及弟子進行編訂,但是在故事流傳的過程中會難免會出現差異。《公羊傳》昭公十二年載:“春,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於陽伯於陽者何?公子陽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在側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爾所不知何?《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則齊桓、晉文,其會則主會者為之也,其詞則丘有罪焉爾。”

通過簡單的翻譯我們可以知道“納北燕伯於陽”,這句話是有問題的,事實是“北燕公子陽生

”。但是孔子在編訂的時,並沒有更改其中的失誤。而是在引原文的基礎上,解釋補充說道其中的不足。目的是做到:“信以傳信,疑以傳疑”。 孔子借回答“在側者”所提出“何以不革”的疑問,將不能隨意改動的道理講得很明白:假如遇到你並不明白的地方,那你又該怎麼辦?其寓意即是:如果依照主觀臆測加以杜撰,史書還能取信於人嗎?當然不能。寧可保留原文的失誤,但在解釋中一定要明確指出失誤。

何為“信史”?


我想從動態的角度看,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在編纂歷史時做到史實準確,文辭恰當。不要主觀臆測的記錄或是修改。將能夠取信於人的歷史作為史家追求的目標。

其次,便是秉筆直書。而與直書相對的便是曲筆。這個概念在劉知己先生的《史通》中由談到。所謂“直書”,就是按照歷史真實的情況進行記載,不虛美,不陰惡。並對前者進行褒揚,對後者進行批判。他認為史書的重要任務便是懲惡揚善,因而直書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便是靜態,我想通過動態的演進過程,最後定格給大家的就是靜態的畫面。靜態的信史是可信的歷史。是經過考證,修改之後呈現給大家可以學習、借鑑的歷史。


何為“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