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獲得的是知識還是學問?

收不回的空頭支票


二者皆可得,知識即學問,有學問必有知識 。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我見過很多有知識的人。

他們把看過的知識牢記,

然後在人群中肆意張揚。

我也見過一些有學問的人,

他們看上去和常人並無不同,

甚至更為沉默低調一些。

把知識當學問,是當代人的通病。

仔細想來,知道的是知識,做到的叫學問。所以,博士說明的是知道的專業知識足夠“博“,才有道是學知識、做學問。

如果加入“文化”的概念,可以說知識是知道認識,文化是學問的教化。因此,有知識的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不一定有知識。

有知識的人,智商高,適合打工。有文化的人,情商高領導。有知識又有文化的人,智商、情商都很高,適合做領袖。




鹽阜九翼


知識和學問是一個偽命題,你看到的並且可以去做的稱為知識,你看到並且可以去說的叫學問,

讀書可以獲得知識,而知識使人精神充實。

哲人們指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邏輯學使人機智;數學使人周密而理性;物理學使人深邃;倫理學使人莊重。

雖說“開卷有益”,讀書仍需懷有誠意。所謂會讀書,就是深知讀書之目的,就是選擇有價值的書,津津有味地去攻讀。

愛讀書是一種寶貴習慣,讀好書是一種精神享受,同時也是一種高尚的消遣。讀書消遣令人心曠神怡,如果不學會這種消遣,就無法得到讀書的樂趣。

光陰賦予人們經驗,書籍是知識的源泉。讀書可以獲得知識,也可以增加文采,還可以增長見識。

讀書不只是補充知識,在作者讀者的對話中,會產生生命的共鳴,

共同塑造美好人生。

讀書的過程,就是理解消化的過程,也是認真思考的過程。讀書必必須講究方法,多體會多比較,多分析多歸納。

讀書不用,終究無用,想用沒讀,還是糊塗。

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讀書要用意,讀書要勤奮;古代人做學問,非常投入認真;古人表達情感,十分含蓄用心;我們閱讀前人的文章,須具備前人的境界修養;不能限於文字表層,須知其譴詞用語的心境。

所以,讀書本身也是一種學問


痞老闆說電影


我們寒窗苦讀十餘載讀書是為了積累更多的知識,積累豐富知識才能更好的去研究學問。

積累知識,就是我們每個人修身養性,如何為人處世的過程。

積累學問,就是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完善、總結經驗積累的過程。

因此,兩者之間辯證統一關係。讀書是為了更好積累新的知識也是更好地為學問研究打好基礎!


w風繼續吹


讀書,是為了獲取思維,而知識,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如今誰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知識。

你的目的,是遇到問題,一分鐘就能看到本質,而不是侃侃而談幾個小時,顯擺了一堆無用的知識,卻抓不住本質,且充滿偏見。

你的目的,是學習一種技能,三五年內做到高手的水平,並不可替代,而不是成為一顆螺絲釘,並且不久的一天,被比你年輕的螺絲釘所替代。

金錢的力量很強大,千萬不要視金錢為糞土,最好的情況是用你的思維幫你賺錢。

太多人的生活,在25歲左右就封閉起來了,然後開始日復一日重複性的,毫無意義的勞動,而眼界再也無法拓展。年少時候,你嘗試新事物的成本很低,越到後面,你試錯的成本會很高。而錢可以幫你解決絕大部分問題。

錢是在這個世界上,支撐你理想最有力的武器。

研究中蘇關係史最好的學者是沈志華,因為他有錢買第一手的文獻。

太多的理想主義者,因為沒有錢,要麼選擇了平庸,要麼選擇了自殺。

在你25歲之後的一個個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思維,會幫你避開人生的陷阱,而財富,可以幫你走你願意走的那條路。


笨小鷗


首先咱們來看這個問題涉及到了讀書、知識、學問三個話題。這三者可以相互獨立又密不可分;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學”中提及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咋們就說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也意為內修。“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換言之為要想獲得知識首先要格物,通俗講就是要想獲得知識要通過讀書學習來獲得。

學問其實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在生後中有人常常夸人你學問真高啊!其實學問可以泛指某一領域的專家或者有實踐經驗的人。知識或者經驗的儲備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的時候,這些儲備在人身上的知識就會變成一種學問。


治大國若烹小仙


多讀書,讀好書。其實讀書帶給我們的收穫是非常多的,不論是知識的增加,還是學問的增長,都能夠通過讀書獲得。如果一定要區別二者,知識:主要跟學術文化有關,指人們通過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活動獲得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對事物屬性與聯繫的認識。表現為對事物的知覺、概念、法則等心理形式。表現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是感性知識。表現為關於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知識。學問:主要是指通過學習、實踐、借鑑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以及遇事多分析、多總結、逐漸積累起來的知識和學識。它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系統知識。


小新xx842


這就要看你對知識和學問的定義了。

其實在很多人眼中,二者沒有差別。

但是放在你的這個問題中的話,我要告訴你的是——

讀書獲得的是知識,學問是在獲取知識後的練習和運用所獲得的自己的感悟和思想結果!

也就是說,知識是指外界已經存在,被輸入到我們的大腦思維之中。

在具備了這樣的知識後,我們去運用知識之後的結果。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你怎麼看?

這裡是崎途的書房,一個傳播知識的年輕人!

希望得到大家的關注!


崎途的書房


知識是人類在生活和生產活動中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是人類智慧的構成元素,是感性的、有形的、可度量的;學問則應該包括才、學、識等幾部分,是知識的內涵昇華,外延擴展,是隱性的、無形的、不可度量的;知識是內容,學問是外顯,多知多學、博聞強記、量變聚積質變,既成系統又能靈活運用,知識即轉化為學問。


秦風古韻


首先先區別知識跟學問的不同:

知識和學問的區別:意思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意思不同
1、知識:
(1)人們通過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活動獲得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2)指有關學術文化的。
2、學問:
(1)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系統知識。
(2)知識;學識。
二、出處不同
1、知識:朱自清 《論老實話》:“大家在知識上要求真實,他們要知道事實,尋求真理。”
2、學問:周立波 《山那麵人家》:“我覺得這句話很有學問。”
三、側重點不同
1、知識:是對事物屬性與聯繫的認識。表現為對事物的知覺、概念、法則等心理形式。表現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是感性知識。表現為關於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知識。
2、學問:是通過學習、實踐、借鑑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以及遇事多分析、多總結、逐漸積累起來的。

再來談讀書:

書的種類又有很多種,都是作者的思想或者經驗的總結。

從作者寫書的側重點不同來看,讀不同的書獲得的也是不一樣。

讀書,個人認為,獲得的是個人思想和經驗的擴充,是開拓視野,是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個人的提升。

知識和學問,是可以通過讀書獲得的,更進一步的是通過讀書獲得智慧,智慧是運用知識跟學問的能力。

知識和學問可能是我們擁有的資源,而智慧卻能將這些資源合理運用,是更需要我們去獲取的。

而通過讀書是可以達到這點的。


糖果媽咪小課堂2


映入眼簾的是知識

匯入腦海可成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