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陝西隴縣龍門洞得道的龍門派傳人任法融

任法融,原籍甘肅天水縣,生於1936年6月。家中世代務農,家境貧寒,幼年喪父,弟兄3人,任法融為最小者。其外祖父為清末秀才,頗精儒學,以教學為生,其父在外祖父教育影響下,亦通讀儒家四書,並常閱讀佛、道教經典書籍。1943年任法融7歲時入鄉塾讀書,1950年14歲時因家庭生計困難而廢學,在家習農事並從其慈母課讀儒家四書,身體漸成長,文化涵養亦漸增長。

從陝西隴縣龍門洞得道的龍門派傳人任法融

1952年3月,年已19歲的任法融到陝西隴縣道教宮觀“龍門洞”遊覽,見這裡山清水秀,環境幽美,又聽說元代的著名道士丘處機(長春)曾在這裡修煉得道,心頗慕之,因而在山中盤桓數日。

從陝西隴縣龍門洞得道的龍門派傳人任法融

當時龍門洞常住有廿十多位道士,任法融見他們個個樸素善良,勤於道家修煉,便請得該觀監院同意留居,每日隨道眾幹農活,閒暇時便借閱道書。漸讀便漸對道教產生信念,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

爾後,正式入道,拜全真龍門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長為師,隨師學道。王嗣林道長擅長齋醮法事經韻,精通道教科儀,任法融雖從師學經韻,但卻不願終生作經懺道士。他認為,經韻是誦經的表達儀式,只是闡道宣傳的外表形式,而道教的精神實質,一是修真體道延年益壽,二是窮宇宙造化之源,明萬類消長之理,既有哲理性,又有實用性,不但對己身有益,而且對人類幸福、社會穩定、天下太平都有積極作用。因此,他雖習經韻但不重經韻,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讀道書、研道意。

從1955年至1958年,他利用農作之暇,細讀《道德》、《南華》、《四品》、《陰符》、《素書》等道教經書,自感獲益不淺。

1957年冬,任法融拜別師父,離開隴縣龍門洞,到陝西周至縣樓觀臺道院掛單。當時樓觀臺總理為梁宗和道長,頗諳儒、道經籍,讚揚任法融讀了不少書,但還必須精讀儒家五經,以打好治學的基礎。於是任法融認梁宗和道長為師,在梁道長指導下,認真學習了《左傳》、《尚書》、《易經》。在習儒學6年之後,任法融覺得儒學雖然淵博,但道教徒還是對博大宏深的《道德經》感到親切。從1964年至1966年,任法融認真閱讀《道藏精華錄》中所載60餘家高人對《道德經》的註釋,這使他大為開闊了知識的視野,深化了對《道德》的理解。

從陝西隴縣龍門洞得道的龍門派傳人任法融


由於他一貫愛國愛教,信仰虔誠,作風樸素,辦事幹練,而且是當今道教界中少有的學者之一,任法融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文化專家、易學專家,講學於世界各地,為宏揚祖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任法融書法,藝術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人的本質意識決定其言語行為。同樣,書家的道德修養支使其運筆之軌跡,構字之骨架,結體之佈局,墨跡之濃淡。任道長之書作,可透視出他寬闊的胸懷,施善於眾,普濟蒼生的道德理念,對天地萬物的深知卓識,對人世是非善惡的體察關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